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意外”,因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会产生一些惊异、好奇、冲动、跃跃欲试的心态,和我们教师的教学预想并不一致。笔者就教师如何处理教学中的“意外”,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巧妙地调控课堂谈谈自己的几点拙见。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意外” 资源生成 教学调控
新课程强调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来进行教学,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教师要在课堂中要灵活地应对各种教学“意外”。这里所说的“意外”是指课堂教学中没有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我们不能排斥这些“意外”,而应该正视、思考、捕捉、宽容这些“意外”,对这些“意外”进行巧妙引导,让这些“意外”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进而衍生出课堂教学的精彩。
教学时可以结合这些意外的通道,来巧视学生的“独特”、关注学生的“错误”、巧化学生的“疑点”、捕捉学生的“偶发性”,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可通过提供活动指导,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源,参与学生讨论的方式提供帮助,并时刻用善觚人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目光及时地鼓、励和评价。
一、巧视“独特”,营造课堂亮点
课堂教学不是一个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因为每个学生自己的生活阅历、知识、背景等不同,对学习活动的认识也就不同。学生可能会涌现出许多新的想法,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暴露出许多新的思维。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独特”现象,如能巧妙地处理,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一次教学练习课上,我让学生练习这样一道题,用简便方法计算426-99。学生基本上都用刚学过的简便方法:计算426-99=426-100 1=327。但也有学生这样算:426-99=100 326-99=327,同学们都说他错了。我仔细观察了他的算式,发现了他的算法中有可贵的“亮”点。于是我问他:“你为什么要把426分成100加326呢?”他回答:“100减99等于1,1再加326等327,就不用考虑是否加1还是减1了。”多好的回答啊!我带头为他的精彩而鼓掌,其他同学也跟着鼓起掌来。同时,同学们指出了他计算过程中写法的不妥之处,并重新进行板书426-99=100-99 326=327,或是426-99=326 (100-99)=327。最后推广到只要是减去接近整百、整千的数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再如课例,有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师:“73-9=?”
生1:(充满自信)“73-9=76”师:“你是怎样想的?”生1:“因为个位3-9不够减,所以用9-3=6,再与十位上的7合起来就是76。”有些学生马上反对。师:“是吗,那该怎么减呢?你们能帮他想想办法吗?”
学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结果有一个同学迫不及待地说:“我想用9-3=6可以,因为3比9少6,所以再从70里去掉6就可以了。”多么独特的方法!拍手称快的同时,我突然意识到:孩子们的思维方式与大人的思维习惯是不同的,而在这个问题上,他们更习惯于用比较的方法去想。
上述案例中,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还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活动的共同创作者。学生在课堂上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水平、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想法,都得以真实的展现。动态的课堂面对无数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二、捕捉“错误”,营造课堂亮点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出现的“错误”心有不悦,严厉批评。其实,一些课堂中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资源,如果教师细心体会,艺术地处理,就能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因此,教师要确立“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动态资源”的观念,让课堂因“错误”而生成,使之成为鲜活的教育教学资源。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在看图简单认识几分之一后,教师发给了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要求学生折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并涂上颜色。然后请了几位同学把自己的成果贴在黑板上展示。当教师指到其中的一幅作品时,传来了“不是”的叫喊声。(这位学生折的是四分之一)“那怎样在四分之一的基础上修改一下得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呢?”
学生看着黑板上表示的长方形纸在思索。一位学生高兴地说:“我知道了,只要再涂一份,就是在四份里涂两份,就能表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老师用肯定的语气说,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二都表示这张纸的一半。另一位学生急促地说:“老师,我也得到了一个分数,它的大小也一样大。”教师用赞赏的语气说:“啊!你的脑子真灵活!”教室里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六分之三、八分之四、十分之五……一个个分数不断报出来。“老师,我们找到规律了,只要分子是分母的一半,那么这样的分数都和二分之一一样大”。
教师的层层呵护,教师的循循指导,一次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把“错误”留给学生,促使他们的反思,使他们的思维更趋向严谨与科学,把问题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探究中不断修正,妙解在对话中逐渐生成,使他们找到了“找与一个分数相等的许多分数”的规律。
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改理念下,要让学生明白“出错”并不可怕,而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要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暴露知识的“盲点”,通过师生集体查错、思错、纠错活动,让学生“根除”错误,获得新的启迪。
三、巧化“疑点”,营造课堂亮点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可见学生质疑、教师解疑,是课堂生成的主要因素。以质疑问难策略引发认知冲突,适度点拨,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发挥,而且过程本身生成新的因素,由解疑提升到学法指导,可谓“一石数鸟”。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疑问,突破原来设计的过程的限制,使之成为亮丽的教育教学资源。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有个学生提问:“一场足球比赛1:0是不是比?”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认为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结果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一场足球比赛1:0是比,一种认为足球比赛1:0不是比。看到这两种情况,教师因势利导,把认为1:0是比的作为甲方,认为不是比的作为乙方。进行辩论比赛。甲方:我们认为1:0符合比的读写法。所以它是比。乙方:怎么可能呢?若是比,那比的意义是什么呢?甲方: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乙方:一场足球比赛1:0这两个数是不是相除关系。甲方:不是相除关系。乙方:那是两队的比分,是两个队的进球数。甲方:(点点头)对。乙方:再说两个数相除关系,除数不能为0,也就是比的后项不能为0,所以,一场足球比赛1:0不是比。甲方心服口服,全班同学报以热烈掌声。
这节课,因学生的一个问题而放弃了原先预设的教案,创造生成一节成功的课,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捕捉“偶发性”,营造课堂亮点
布鲁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所以,课堂上,教师善于捕捉课堂偶发事件,并将之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必须冷静地对待,灵活地处理。
例如,教学“度量物体长度”时,当学生掌握用厘米尺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后,在练习度量物体的长度时,突然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的尺弄断了,我还没量好,怎么办?”
师:哦!大家看,XXX的尺断成两半了,它还能量吗?
教师拿起长的那一段(少了2厘米多),放在大屏幕上,让学生想办法帮助他。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说把它粘好,再量;有的说直接就可以量的,只要把剩下的第一个数3和物体的一端对齐,再把量的数据减去3就可以求出物体的长度了。教师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想法,从而进一步推广到一把尺如果不是从0开始该怎样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了。
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中出现的偶发教学资源,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巧妙地进行引导,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产生了许多有创意的方法。
总之,数学教学资源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事不在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善于发现身边的各种意外教学资源,善于抓住每一个教学的契机,善于积累更多的数学信息。并加以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锦上添花。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意外” 资源生成 教学调控
新课程强调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来进行教学,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教师要在课堂中要灵活地应对各种教学“意外”。这里所说的“意外”是指课堂教学中没有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我们不能排斥这些“意外”,而应该正视、思考、捕捉、宽容这些“意外”,对这些“意外”进行巧妙引导,让这些“意外”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进而衍生出课堂教学的精彩。
教学时可以结合这些意外的通道,来巧视学生的“独特”、关注学生的“错误”、巧化学生的“疑点”、捕捉学生的“偶发性”,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可通过提供活动指导,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源,参与学生讨论的方式提供帮助,并时刻用善觚人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目光及时地鼓、励和评价。
一、巧视“独特”,营造课堂亮点
课堂教学不是一个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因为每个学生自己的生活阅历、知识、背景等不同,对学习活动的认识也就不同。学生可能会涌现出许多新的想法,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暴露出许多新的思维。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独特”现象,如能巧妙地处理,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一次教学练习课上,我让学生练习这样一道题,用简便方法计算426-99。学生基本上都用刚学过的简便方法:计算426-99=426-100 1=327。但也有学生这样算:426-99=100 326-99=327,同学们都说他错了。我仔细观察了他的算式,发现了他的算法中有可贵的“亮”点。于是我问他:“你为什么要把426分成100加326呢?”他回答:“100减99等于1,1再加326等327,就不用考虑是否加1还是减1了。”多好的回答啊!我带头为他的精彩而鼓掌,其他同学也跟着鼓起掌来。同时,同学们指出了他计算过程中写法的不妥之处,并重新进行板书426-99=100-99 326=327,或是426-99=326 (100-99)=327。最后推广到只要是减去接近整百、整千的数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再如课例,有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师:“73-9=?”
生1:(充满自信)“73-9=76”师:“你是怎样想的?”生1:“因为个位3-9不够减,所以用9-3=6,再与十位上的7合起来就是76。”有些学生马上反对。师:“是吗,那该怎么减呢?你们能帮他想想办法吗?”
学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结果有一个同学迫不及待地说:“我想用9-3=6可以,因为3比9少6,所以再从70里去掉6就可以了。”多么独特的方法!拍手称快的同时,我突然意识到:孩子们的思维方式与大人的思维习惯是不同的,而在这个问题上,他们更习惯于用比较的方法去想。
上述案例中,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还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活动的共同创作者。学生在课堂上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水平、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想法,都得以真实的展现。动态的课堂面对无数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二、捕捉“错误”,营造课堂亮点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出现的“错误”心有不悦,严厉批评。其实,一些课堂中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资源,如果教师细心体会,艺术地处理,就能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因此,教师要确立“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动态资源”的观念,让课堂因“错误”而生成,使之成为鲜活的教育教学资源。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在看图简单认识几分之一后,教师发给了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要求学生折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并涂上颜色。然后请了几位同学把自己的成果贴在黑板上展示。当教师指到其中的一幅作品时,传来了“不是”的叫喊声。(这位学生折的是四分之一)“那怎样在四分之一的基础上修改一下得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呢?”
学生看着黑板上表示的长方形纸在思索。一位学生高兴地说:“我知道了,只要再涂一份,就是在四份里涂两份,就能表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老师用肯定的语气说,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二都表示这张纸的一半。另一位学生急促地说:“老师,我也得到了一个分数,它的大小也一样大。”教师用赞赏的语气说:“啊!你的脑子真灵活!”教室里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六分之三、八分之四、十分之五……一个个分数不断报出来。“老师,我们找到规律了,只要分子是分母的一半,那么这样的分数都和二分之一一样大”。
教师的层层呵护,教师的循循指导,一次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把“错误”留给学生,促使他们的反思,使他们的思维更趋向严谨与科学,把问题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探究中不断修正,妙解在对话中逐渐生成,使他们找到了“找与一个分数相等的许多分数”的规律。
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改理念下,要让学生明白“出错”并不可怕,而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要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暴露知识的“盲点”,通过师生集体查错、思错、纠错活动,让学生“根除”错误,获得新的启迪。
三、巧化“疑点”,营造课堂亮点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可见学生质疑、教师解疑,是课堂生成的主要因素。以质疑问难策略引发认知冲突,适度点拨,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发挥,而且过程本身生成新的因素,由解疑提升到学法指导,可谓“一石数鸟”。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疑问,突破原来设计的过程的限制,使之成为亮丽的教育教学资源。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有个学生提问:“一场足球比赛1:0是不是比?”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认为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结果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一场足球比赛1:0是比,一种认为足球比赛1:0不是比。看到这两种情况,教师因势利导,把认为1:0是比的作为甲方,认为不是比的作为乙方。进行辩论比赛。甲方:我们认为1:0符合比的读写法。所以它是比。乙方:怎么可能呢?若是比,那比的意义是什么呢?甲方: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乙方:一场足球比赛1:0这两个数是不是相除关系。甲方:不是相除关系。乙方:那是两队的比分,是两个队的进球数。甲方:(点点头)对。乙方:再说两个数相除关系,除数不能为0,也就是比的后项不能为0,所以,一场足球比赛1:0不是比。甲方心服口服,全班同学报以热烈掌声。
这节课,因学生的一个问题而放弃了原先预设的教案,创造生成一节成功的课,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捕捉“偶发性”,营造课堂亮点
布鲁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所以,课堂上,教师善于捕捉课堂偶发事件,并将之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必须冷静地对待,灵活地处理。
例如,教学“度量物体长度”时,当学生掌握用厘米尺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后,在练习度量物体的长度时,突然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的尺弄断了,我还没量好,怎么办?”
师:哦!大家看,XXX的尺断成两半了,它还能量吗?
教师拿起长的那一段(少了2厘米多),放在大屏幕上,让学生想办法帮助他。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说把它粘好,再量;有的说直接就可以量的,只要把剩下的第一个数3和物体的一端对齐,再把量的数据减去3就可以求出物体的长度了。教师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想法,从而进一步推广到一把尺如果不是从0开始该怎样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了。
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中出现的偶发教学资源,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巧妙地进行引导,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产生了许多有创意的方法。
总之,数学教学资源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事不在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善于发现身边的各种意外教学资源,善于抓住每一个教学的契机,善于积累更多的数学信息。并加以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