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个月前的2015年11月13日的巴黎恐怖袭击让身在国内的我感到无比震惊,也许是因为自己曾经在这个浪漫之都学习过,在感受生命脆弱的同时,也对无辜遇难者表示同情。
这则消息把我的记忆拉回到了巴黎的留学时光,在那里我不仅收获了与法国人相处的乐趣,更领略了法语文化的精髓,让我对之前以文字形式出现在书本上的这个国度的认识更加立体和鲜活。
多面法语
说起法语,很多人都过于关注其优雅的一面,其实法语就像巴黎的霓虹灯,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比如:法国人很喜欢用熟语,所谓熟语相当于中国的成语。法语口语大致上有规范语、通俗语和行话之分:第一类用于较正式场合及一般情况;第二类限于家人和朋友之间;第三类包括学生用语及各行业间产生的俚语。
刚来法国时,听法国人说话常常如坠云里雾中,不知所云,听不懂当地人说话的感受是很痛苦的,但是我丝毫没有打退堂鼓,这反而激发了我学习的欲望。一开始会努力尝试去听,随着次数的增多,似乎也能把握一些法语口语的规律了,自己再回家查查字典,居然也听出点意思来,现仅就所知举几个例子,其中包括如上所述的三类口语。
法国人管红绿灯叫“红火”、“绿火”;开车闯了红灯,法国人会说“把红火烧了”,好像就是说着急上火一闯就过去了;如果要给某事开绿灯,法国人会说“给个绿火”。 类似的口语表达,对于初学者来说的确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在我个人对法语的接触中,最有意思的当属猜谜游戏。玩猜迷游戏的时候,一旦猜不出来,法国人会说“我把我的舌头交给猫”,即放弃努力;但如果他问你要不要“猫舌头”,千万别误以为他有了灵感,因为那只是一种舌状小饼干。我们中国人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法国人说得较通俗:“猫儿不在,耗子在家跳舞”;外面天气冷得发抖,他们说“天儿冷得跟鸭子似的”。 这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中文译文,其实都是法语口语的表达,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中法两国语言文化的差异性。
除了前文提到的以外,法语当中还有一些俚语会让人觉得风趣十足。法语里“舌头”和“语言”是同一个词,如果说三思而后言之,他们会让你“把舌头在嘴里转够了再说”;我们中国人说一件事干不成是“黄了”,他们讲一件事快办成时说“这事儿蓝了”,但如果说“这个传闻是蓝色的”,那肯定就是说这件事可以称得上是海外奇谈。
和中国人类似的是,法国人也会在表扬面前谦虚一把。法国人被人夸奖时会说“我的脚脖子肿起来了”,你千万别建议他去看医生,他只是在谦虚,相当于 “不敢当”或“过奖了”。在法国人的字典里不仅有夸奖的词汇,更有喜怒哀乐的多种表达,其中用脚来表达的确让人觉得新鲜。比如说某人“伤了我的脚”,就是说那人很讨厌;而如有人高高兴兴地说“这是脚!”,他的意思相当于中国话里面“好到极致”的意思。
法语中的“家长里短”
相比于法语的规范语,我更喜欢充满生活气息的口语表达。比如由婚姻而产生的家庭关系,法语在女性前一律冠上“漂亮的”,在男性前则加上“英俊的”。公婆连同岳父母变成“英俊父亲”、“漂亮母亲”;而那些女性和男性亲戚都会相应被冠以“漂亮姐妹”和“英俊兄弟”的称呼。如果有人说他哥哥和他的漂亮妹妹将要举行婚礼,你不必为他们是否是直系亲属而感到担忧,很有可能是他的哥哥和他妻子的妹妹(或他妻子同父异母的妹妹)结婚。这种称呼的好处是简单省事而且听起来顺耳,想象你称婆婆或继母为“漂亮妈妈”,她肯定会对你笑脸相迎。顺便说一句,同其他欧美国家一样,法国人当面称呼一般直呼其名,“漂亮”和“英俊”的表达只限用于对第三者讲话。
说起法国,最不应该忽略的就是美食。法国人最引以为荣的三样东西是葡萄酒、面包和奶酪,可见其对饮食的重视,而饮食中却也能体现法语的精妙。法国人喝葡萄酒从来不加水,如果有人说要“在酒中掺水”,他的意思是让自己平静下来;法国人吃的面包是硬皮面包,如果整整一天没有面包吃,那么这一天就长得难以想象了,要是有人“从别人嘴里抢走面包”,那就无异于抢人家的饭碗;如果法国人说“掰碎面包皮”就是随便吃一点。奶酪如前所述,种类很多,有人甚至说一年有多少天,法国的奶酪就有多少种;“把某事做成奶酪”说的是这事大有文章可做。
有一则故事最能说明法语和法国美食的关系:法国某餐馆中,有美、中、法三人在一起用餐,席间美国人在他的红葡萄酒中加了很多水,中国人吃掉了面包芯,留下了所有的面包皮;法国人目瞪口呆之下,本该点奶酪,却向侍者要了豆腐(豆腐在法文中称为“大豆奶酪”)。
这则消息把我的记忆拉回到了巴黎的留学时光,在那里我不仅收获了与法国人相处的乐趣,更领略了法语文化的精髓,让我对之前以文字形式出现在书本上的这个国度的认识更加立体和鲜活。
多面法语
说起法语,很多人都过于关注其优雅的一面,其实法语就像巴黎的霓虹灯,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比如:法国人很喜欢用熟语,所谓熟语相当于中国的成语。法语口语大致上有规范语、通俗语和行话之分:第一类用于较正式场合及一般情况;第二类限于家人和朋友之间;第三类包括学生用语及各行业间产生的俚语。
刚来法国时,听法国人说话常常如坠云里雾中,不知所云,听不懂当地人说话的感受是很痛苦的,但是我丝毫没有打退堂鼓,这反而激发了我学习的欲望。一开始会努力尝试去听,随着次数的增多,似乎也能把握一些法语口语的规律了,自己再回家查查字典,居然也听出点意思来,现仅就所知举几个例子,其中包括如上所述的三类口语。
法国人管红绿灯叫“红火”、“绿火”;开车闯了红灯,法国人会说“把红火烧了”,好像就是说着急上火一闯就过去了;如果要给某事开绿灯,法国人会说“给个绿火”。 类似的口语表达,对于初学者来说的确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在我个人对法语的接触中,最有意思的当属猜谜游戏。玩猜迷游戏的时候,一旦猜不出来,法国人会说“我把我的舌头交给猫”,即放弃努力;但如果他问你要不要“猫舌头”,千万别误以为他有了灵感,因为那只是一种舌状小饼干。我们中国人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法国人说得较通俗:“猫儿不在,耗子在家跳舞”;外面天气冷得发抖,他们说“天儿冷得跟鸭子似的”。 这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中文译文,其实都是法语口语的表达,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中法两国语言文化的差异性。
除了前文提到的以外,法语当中还有一些俚语会让人觉得风趣十足。法语里“舌头”和“语言”是同一个词,如果说三思而后言之,他们会让你“把舌头在嘴里转够了再说”;我们中国人说一件事干不成是“黄了”,他们讲一件事快办成时说“这事儿蓝了”,但如果说“这个传闻是蓝色的”,那肯定就是说这件事可以称得上是海外奇谈。
和中国人类似的是,法国人也会在表扬面前谦虚一把。法国人被人夸奖时会说“我的脚脖子肿起来了”,你千万别建议他去看医生,他只是在谦虚,相当于 “不敢当”或“过奖了”。在法国人的字典里不仅有夸奖的词汇,更有喜怒哀乐的多种表达,其中用脚来表达的确让人觉得新鲜。比如说某人“伤了我的脚”,就是说那人很讨厌;而如有人高高兴兴地说“这是脚!”,他的意思相当于中国话里面“好到极致”的意思。
法语中的“家长里短”
相比于法语的规范语,我更喜欢充满生活气息的口语表达。比如由婚姻而产生的家庭关系,法语在女性前一律冠上“漂亮的”,在男性前则加上“英俊的”。公婆连同岳父母变成“英俊父亲”、“漂亮母亲”;而那些女性和男性亲戚都会相应被冠以“漂亮姐妹”和“英俊兄弟”的称呼。如果有人说他哥哥和他的漂亮妹妹将要举行婚礼,你不必为他们是否是直系亲属而感到担忧,很有可能是他的哥哥和他妻子的妹妹(或他妻子同父异母的妹妹)结婚。这种称呼的好处是简单省事而且听起来顺耳,想象你称婆婆或继母为“漂亮妈妈”,她肯定会对你笑脸相迎。顺便说一句,同其他欧美国家一样,法国人当面称呼一般直呼其名,“漂亮”和“英俊”的表达只限用于对第三者讲话。
说起法国,最不应该忽略的就是美食。法国人最引以为荣的三样东西是葡萄酒、面包和奶酪,可见其对饮食的重视,而饮食中却也能体现法语的精妙。法国人喝葡萄酒从来不加水,如果有人说要“在酒中掺水”,他的意思是让自己平静下来;法国人吃的面包是硬皮面包,如果整整一天没有面包吃,那么这一天就长得难以想象了,要是有人“从别人嘴里抢走面包”,那就无异于抢人家的饭碗;如果法国人说“掰碎面包皮”就是随便吃一点。奶酪如前所述,种类很多,有人甚至说一年有多少天,法国的奶酪就有多少种;“把某事做成奶酪”说的是这事大有文章可做。
有一则故事最能说明法语和法国美食的关系:法国某餐馆中,有美、中、法三人在一起用餐,席间美国人在他的红葡萄酒中加了很多水,中国人吃掉了面包芯,留下了所有的面包皮;法国人目瞪口呆之下,本该点奶酪,却向侍者要了豆腐(豆腐在法文中称为“大豆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