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在疾病救治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选择出国看病。凭借高超的医疗技术和经验丰富的医疗从业人员,赴美就医则首当其冲成为中国患者最青睐的选择之一。
中美医疗模式的差异
赴美就医的国内患者,不少还停留在国内医疗模式的认识中,想当然地认为好医生肯定扎堆在好医院,特别看重医院的名头,常常把医院排名挂在嘴边。因为国情不同,对于国内的实际医疗环境而言,不同地域,省市以及规格的医院,医疗条件和医生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国内的好医生往往都集中在一线大城市中,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这就造成了国人看病一定要到某几个大医院的普遍共识。
然而,与国内医疗体系有着巨大差异的美国,除非比如车祸,紧急外伤等急症要去医院看急诊,病人几乎不会在乎去哪个医院看病。他们更重视能否在保险涵盖的医疗网下找到一位服务态度好且医术不错的家庭医生。至于需要专科治疗的情况,家庭医生会根据对病人病情的判断,在同样保险覆盖的医疗网下推荐专科医生给病人并帮助将病人转到被选择的医生诊所。因此,日常的看病就医都是在医生的私人诊所或者各种化验室里进行。只有需要手术或住院时,患者才会与医院打交道。
在美国,每个地区的医疗硬件和医生水平基本上是一致的,如果需要手术或者住院,患者往往会在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一家离住所和医生诊所相对较近的医院,而不会舍近求远的选择一家所谓的“排名很高”的医院。以肿瘤病人为例,除了手术以外,其他的检查如影像检查,部分活检,病理检查,病理会诊,基因分析,放疗以及95%以上的化疗都是在医生诊所里进行。
医生资质大过名气
美国人不在乎医生是否有名,更关心医生的资质。在他们看来,拥有同样行医资格的医生水平是基本相当的。在美国,想要获得医生行医执照非常不容易(4年本科-MCAT考试-4年医学院学习-考取行医执照-3-8年住院医实习-专科临床训练等)。并且在行医过程中,医生也将承担相应的行医责任。因此,在美国,医生对待自己的工作都会非常认真负责。除去日常的问诊和手术,医生每年必须完成一定的研究和工作量才可以避免其行医资格被取消。
国内的医生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 ,科主任,副院长,院长)。医生在美国也是很受社会尊重的行业,并且所有的医生都只有一个统一称呼“Doctor”。
美国各个地方的医疗水平基本持平,所有医生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学习和实践。大城市与小城镇,大医院与专科诊所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即使是全美排名第一的医院,也很难吸引外州的病人跨州看病。美国政府医疗部门每年都会定期发布全国统一的医疗操作标准,并且有严格的医疗管理体系,在任何地方的医生都必须严格按照操作标准中每一个步骤和操作流程来运行。透明的管理机制和严格的监管机制使医生的治疗标准化和规范化,如此一来,大大减少了因医疗操作不规范导致的医疗事故。
美国医院无门诊药房
中美两国的医院在结构和管理方面也有很大差别。在中国,一般的综合性医院包括门诊部门,急诊部门,住院部门,外科(手术)和支援部门(药房,放射科,磁力共振等)。与中国医院相比,美国医院最大的不同是医院中不包括门诊和药房。美国医生的私人诊所主要承担的就是中国门诊部门的职责。根据美国医疗法律规定,医院是不可以与药店联合在一起的。因此,医生一定会根据病人的病症为其选择最具针对性的药品,病人持医生开具的处方可以到美国任何一家药店购药。美国的药店随处可见,一般分为独立药店和连锁药店。独立药店一般属于拥有药店执照的个人,而连锁药店一般属于连锁超市的一部分。美国最大的两个连锁超市药店,一个是Walgreens,一个是CVS。根据2014年5月统计,全美50个州,Walgreens药店共有8217家,排名第二的CVS有7600家。
医生方面,中国的医生隶属于医院,优秀的医生一般都云集在大城市中设备齐全的大型综合医院里。而美国医生与医院是合作关系,医生一般有自己的诊所,而且通常在各个地方区域都能看到许多私人诊所,他们扮演着国内医院“门诊”的角色,这样的医疗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科学地分流了医院的病人。医生一般会和诊所周边几所医院合作,只有在需要手术的时候医生才会与医院联系,安排手术时间和所需硬件设备。如之前提到的,美国各个医院的硬件设施几乎都是统一的标准,因此,医生在选择医院的时候完全不用担心医院的硬件问题。
对于有意或即将赴美就医的患者,不妨以美国人的方式来看,即看病要先找“医生”而不是找“医院”。一方面,美国对于疾病治疗,尤其是重症疾病的治疗都是标准化的。不同医院,不同医生针对治疗同类疾病都是使用的标准治疗方案,效果也基本一致。除了对于新药或者新技术的临床试验,各家医院和医生各有不同,则另当别论。另一方面在美国,医生才是整个医疗过程的主导,医院也需要依靠医生推荐病人来增加收入。一般的检查并不需要依附于医院,一般的医生诊所,影像室或者化验室就可以完成。
先“诊断”再“医院”
近几年,国内赴美医疗转诊方面的中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很多中介其实只是钻了国内病人对美国医疗体系不了解的空子,简单的把病人的信息收集起来打包送到某一个或几个有国际部的美国医院,并没有真正的做到帮助病人建立与医生之间的直接联系。
国内许多中介机构所谓“预约”,首先是联系医院的“国际患者服务部” (与国内医院的“国际部”如出一辙),由国际患者服务部的工作人员将患者的情况上报医院的行政部,行政部再将患者案例分配给相应的专科部。专科部再在其医生联盟网内询问是否有医生愿意接受该病患。因此,患者根本无权选择医生,对于医生的背景,学历甚至医生执照号码都一无所知,而最终选择的医生与该医院也并无直接关系。
笔者认为,如果想以医院为标准寻求赴美就医的话,但凡是懂得一些英文的患者或家属,在网上寻找自己想去的医院,直接与医院“国际患者服务部”联系即可,根本无需通过所谓的“中介”。然而,如果以这个流程准备赴美就医,首先在医院的优先处理级上就处于被动。医生的预约速度也没有保证。然而治病救人,时间就是生命,切不可“病急乱投医”。其次,如果没有事先了解好美国医院的费用,很多患者会在住院,治疗等细节方面吃很大的亏,甚至会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多花好几倍的钱。如此一来,不可预计的高额医疗费用会让很多患者及其家属的赴美看病之路变得更加艰辛。
相比,国内也有不少中介可以在病人赴美前通过技术平台帮助病人与医生建立直接联系,如“面对面”远程视频问诊,让病人减少赴美看病的恐惧感,让医生最大限度地了解病情,提高赴美治病的时效。这些中介往往在美国有实体公司,主要负责与当地顶尖的医生和医院洽谈合作,协助医生和医院帮助已经在美看病的病人解决比如语言,交通方面的问题。以美国本土的加州健康科技集团(California Healthcom Group)为例,首先,此类公司由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批准注册认证。病人按照先“诊断”再“医院”的流程与美国医生直接对接。其旗下的“好医友”(Haoeyou)与美国医疗融为一体,提供包括远程医疗,视频问诊,美中专家会诊,重症国际转诊,精准癌症医疗等医疗诊断,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为病人抢到有效的治疗时间。
就像多年前兴起的留学潮,移民潮一样,现在正流行着美国看病潮。这股潮流不仅仅影响着我们中国人,也对美国医生甚至全球医疗产生着影响。从医疗全球化的角度来分析,出国看病潮正帮助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医疗大国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完善医疗服务,最终为从世界各地而来的病人提供最顶级,最有效的医疗帮助。
中美医疗模式的差异
赴美就医的国内患者,不少还停留在国内医疗模式的认识中,想当然地认为好医生肯定扎堆在好医院,特别看重医院的名头,常常把医院排名挂在嘴边。因为国情不同,对于国内的实际医疗环境而言,不同地域,省市以及规格的医院,医疗条件和医生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国内的好医生往往都集中在一线大城市中,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这就造成了国人看病一定要到某几个大医院的普遍共识。
然而,与国内医疗体系有着巨大差异的美国,除非比如车祸,紧急外伤等急症要去医院看急诊,病人几乎不会在乎去哪个医院看病。他们更重视能否在保险涵盖的医疗网下找到一位服务态度好且医术不错的家庭医生。至于需要专科治疗的情况,家庭医生会根据对病人病情的判断,在同样保险覆盖的医疗网下推荐专科医生给病人并帮助将病人转到被选择的医生诊所。因此,日常的看病就医都是在医生的私人诊所或者各种化验室里进行。只有需要手术或住院时,患者才会与医院打交道。
在美国,每个地区的医疗硬件和医生水平基本上是一致的,如果需要手术或者住院,患者往往会在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一家离住所和医生诊所相对较近的医院,而不会舍近求远的选择一家所谓的“排名很高”的医院。以肿瘤病人为例,除了手术以外,其他的检查如影像检查,部分活检,病理检查,病理会诊,基因分析,放疗以及95%以上的化疗都是在医生诊所里进行。
医生资质大过名气
美国人不在乎医生是否有名,更关心医生的资质。在他们看来,拥有同样行医资格的医生水平是基本相当的。在美国,想要获得医生行医执照非常不容易(4年本科-MCAT考试-4年医学院学习-考取行医执照-3-8年住院医实习-专科临床训练等)。并且在行医过程中,医生也将承担相应的行医责任。因此,在美国,医生对待自己的工作都会非常认真负责。除去日常的问诊和手术,医生每年必须完成一定的研究和工作量才可以避免其行医资格被取消。
国内的医生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 ,科主任,副院长,院长)。医生在美国也是很受社会尊重的行业,并且所有的医生都只有一个统一称呼“Doctor”。
美国各个地方的医疗水平基本持平,所有医生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学习和实践。大城市与小城镇,大医院与专科诊所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即使是全美排名第一的医院,也很难吸引外州的病人跨州看病。美国政府医疗部门每年都会定期发布全国统一的医疗操作标准,并且有严格的医疗管理体系,在任何地方的医生都必须严格按照操作标准中每一个步骤和操作流程来运行。透明的管理机制和严格的监管机制使医生的治疗标准化和规范化,如此一来,大大减少了因医疗操作不规范导致的医疗事故。
美国医院无门诊药房
中美两国的医院在结构和管理方面也有很大差别。在中国,一般的综合性医院包括门诊部门,急诊部门,住院部门,外科(手术)和支援部门(药房,放射科,磁力共振等)。与中国医院相比,美国医院最大的不同是医院中不包括门诊和药房。美国医生的私人诊所主要承担的就是中国门诊部门的职责。根据美国医疗法律规定,医院是不可以与药店联合在一起的。因此,医生一定会根据病人的病症为其选择最具针对性的药品,病人持医生开具的处方可以到美国任何一家药店购药。美国的药店随处可见,一般分为独立药店和连锁药店。独立药店一般属于拥有药店执照的个人,而连锁药店一般属于连锁超市的一部分。美国最大的两个连锁超市药店,一个是Walgreens,一个是CVS。根据2014年5月统计,全美50个州,Walgreens药店共有8217家,排名第二的CVS有7600家。
医生方面,中国的医生隶属于医院,优秀的医生一般都云集在大城市中设备齐全的大型综合医院里。而美国医生与医院是合作关系,医生一般有自己的诊所,而且通常在各个地方区域都能看到许多私人诊所,他们扮演着国内医院“门诊”的角色,这样的医疗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科学地分流了医院的病人。医生一般会和诊所周边几所医院合作,只有在需要手术的时候医生才会与医院联系,安排手术时间和所需硬件设备。如之前提到的,美国各个医院的硬件设施几乎都是统一的标准,因此,医生在选择医院的时候完全不用担心医院的硬件问题。
对于有意或即将赴美就医的患者,不妨以美国人的方式来看,即看病要先找“医生”而不是找“医院”。一方面,美国对于疾病治疗,尤其是重症疾病的治疗都是标准化的。不同医院,不同医生针对治疗同类疾病都是使用的标准治疗方案,效果也基本一致。除了对于新药或者新技术的临床试验,各家医院和医生各有不同,则另当别论。另一方面在美国,医生才是整个医疗过程的主导,医院也需要依靠医生推荐病人来增加收入。一般的检查并不需要依附于医院,一般的医生诊所,影像室或者化验室就可以完成。
先“诊断”再“医院”
近几年,国内赴美医疗转诊方面的中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很多中介其实只是钻了国内病人对美国医疗体系不了解的空子,简单的把病人的信息收集起来打包送到某一个或几个有国际部的美国医院,并没有真正的做到帮助病人建立与医生之间的直接联系。
国内许多中介机构所谓“预约”,首先是联系医院的“国际患者服务部” (与国内医院的“国际部”如出一辙),由国际患者服务部的工作人员将患者的情况上报医院的行政部,行政部再将患者案例分配给相应的专科部。专科部再在其医生联盟网内询问是否有医生愿意接受该病患。因此,患者根本无权选择医生,对于医生的背景,学历甚至医生执照号码都一无所知,而最终选择的医生与该医院也并无直接关系。
笔者认为,如果想以医院为标准寻求赴美就医的话,但凡是懂得一些英文的患者或家属,在网上寻找自己想去的医院,直接与医院“国际患者服务部”联系即可,根本无需通过所谓的“中介”。然而,如果以这个流程准备赴美就医,首先在医院的优先处理级上就处于被动。医生的预约速度也没有保证。然而治病救人,时间就是生命,切不可“病急乱投医”。其次,如果没有事先了解好美国医院的费用,很多患者会在住院,治疗等细节方面吃很大的亏,甚至会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多花好几倍的钱。如此一来,不可预计的高额医疗费用会让很多患者及其家属的赴美看病之路变得更加艰辛。
相比,国内也有不少中介可以在病人赴美前通过技术平台帮助病人与医生建立直接联系,如“面对面”远程视频问诊,让病人减少赴美看病的恐惧感,让医生最大限度地了解病情,提高赴美治病的时效。这些中介往往在美国有实体公司,主要负责与当地顶尖的医生和医院洽谈合作,协助医生和医院帮助已经在美看病的病人解决比如语言,交通方面的问题。以美国本土的加州健康科技集团(California Healthcom Group)为例,首先,此类公司由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批准注册认证。病人按照先“诊断”再“医院”的流程与美国医生直接对接。其旗下的“好医友”(Haoeyou)与美国医疗融为一体,提供包括远程医疗,视频问诊,美中专家会诊,重症国际转诊,精准癌症医疗等医疗诊断,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为病人抢到有效的治疗时间。
就像多年前兴起的留学潮,移民潮一样,现在正流行着美国看病潮。这股潮流不仅仅影响着我们中国人,也对美国医生甚至全球医疗产生着影响。从医疗全球化的角度来分析,出国看病潮正帮助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医疗大国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完善医疗服务,最终为从世界各地而来的病人提供最顶级,最有效的医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