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障儿童因其生理缺陷带来的不足和家庭教育的空白,形成了自卑、孤僻、封闭、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首先表现在感知范围狭窄,感受粗糙、不确切和不完整;局限了他们的感知范围。其次,感受缺乏丰富性和生动性,在所有的知觉形象中视听结合的形象最具有鲜明性,但因听觉成分的缺失使得听障生难以像健全人一样建立起正常的视听联系,视听综合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知觉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学习水平低是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兴趣,培养和促进想象能力发展
首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兴趣。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和师生谈话等途径来了解,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在对聋生绘画指导时,发现一味地强求他们安静坐下来,按部就班画一节课,反而会使他们腻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寓教于乐,一是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做组画、添画游戏,不要注重让学生添什么?而注重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说应该添什么?我曾在黑板上给出几个基本几何形(圆形、三角形、方形),以谈话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开拓思路,举例说说生活中与这几个形状相似或相关联的事物,学生积极作答,接着继续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把想到的画出来,这时有的同学画出一组太阳、松树、房屋并加上白云、小鸟、烟囱;有的画出一组花、房屋、汽车并加上篱笆、小鸡、马路等。在活动中,有的学生虽然画得有些幼稚可笑,但他们的绘画兴趣极浓,每一幅作品都能使你从中发现一颗童心。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学生通过思考,组画——添画——创画,渐渐的增强了对美术绘画的兴趣,思路慢慢的开拓了,其绘画基础能力日益提高。
二、转变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开拓思路敢于大胆下笔创作。
在实际教学中,我观察到有的聋生常常有半途而废的现象或者是很快速,随意性很强的草草了事,画面出现了“四不象”或让人捧腹形象,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引导,由于学生的年幼,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顽皮、幼稚等相关联,这使得有些教师在言语上,行动上不自觉的压抑甚至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而与健全学生相比听障生在失去听力后同时也就基本上失去了语言的能力,从外界获取的信息量较少,在接收知识的能力和智力发展方面也相差甚远。其自身的缺陷,使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仅限于直接感知,他们的思维仅仅处于直觉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在其思维过程中分析事物时缺乏条理性和全面性,综合时往往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推理时往往混淆事物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区别;在比较中难以确定两个事物的可比因素,往往多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而忽略质量问题。作为特殊教育的对象——听障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缺陷带来的感知、感受方面的不足,当然更会有许多幼稚与错乱的创新。如果教师不能循循善诱不能给予他们正确引导,若是粗暴否定、“一棍子打死”,那么学生的探索乐趣,创造力、想象力就会被扼杀,其结果只会使学生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细微的进步,注意暗示学生进行“自我纵向比较”,学生每有一点进步都可进行“我们为他的勇敢鼓掌。。。。。。”“你在超越自己。。。。。。”“你每次的作品都让老师刮目相看”等激励。这样可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绘画的热情,增强成功的自信。
三、注重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以训练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的发展。
首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主渠道课堂教学之外要积极广泛的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户外写生练习,适当安排社会人文景观参观活动。在就地范围内让他们感受大自然赐予人类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生活在山光水色之中——蔚蓝的天空,五彩的云朵,黛青色的高山,茂密的森林,绿色的草地,鲜艳的花朵,牛儿在得意追逐,鸟儿在快乐歌唱,鱼儿在无邪嬉戏,悠然南山下有小桥流水人家。让听障生体会人类双手创造的世界之美是如此的神奇!再看看我们生活的环境,无不充滿了艺术之美:漂亮的服饰设计、巧妙的编织品、精美的陶瓷器用品、纷繁的建筑艺术再造,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补偿视听教育。因此,户外写生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在绘画中追求更高的意境,必须要有某种心灵上的感应,人们常说的“功夫在画外”指的就是从画外的艺术中汲取营养、丰富感受和思维,不断完善画面;从而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与外界的联系,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和灵感。听障生在写生过程中接触、明白、理解很多在课堂内无法清除理解的“虚实变化、近大远小、取舍与遮挡”等所以注重课外写生训练也是培养和拓展学生思维创造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其次,还应及时进行作业评讲,增设美术理论、鉴赏课。如果每次习作,教师仅打个分数,往往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产生厌烦的情绪。为此,经常改变评价方式以唤起学生的绘画兴趣。课堂中常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有时用学生中间流行的卡通像、小动物图案来作为奖励;有时以小组为单位评出“创意奖”、“巧手奖”、等;有时用“老师很喜欢你这幅画”、“你画面的色彩真鲜艳”、“这小人儿画的真神气”等语言评价,不同的评价方式,既能恰如其分地评定学生的成绩,也容易被他们所喜欢和接受。让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取长补短并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优秀作品的欣赏,增强美学素养,拓展发散性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并且避免学生一些错误或与美学理论相悖的思想产生。使他们在绘画上更上一层楼!
一、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兴趣,培养和促进想象能力发展
首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兴趣。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和师生谈话等途径来了解,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在对聋生绘画指导时,发现一味地强求他们安静坐下来,按部就班画一节课,反而会使他们腻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寓教于乐,一是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做组画、添画游戏,不要注重让学生添什么?而注重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说应该添什么?我曾在黑板上给出几个基本几何形(圆形、三角形、方形),以谈话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开拓思路,举例说说生活中与这几个形状相似或相关联的事物,学生积极作答,接着继续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把想到的画出来,这时有的同学画出一组太阳、松树、房屋并加上白云、小鸟、烟囱;有的画出一组花、房屋、汽车并加上篱笆、小鸡、马路等。在活动中,有的学生虽然画得有些幼稚可笑,但他们的绘画兴趣极浓,每一幅作品都能使你从中发现一颗童心。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学生通过思考,组画——添画——创画,渐渐的增强了对美术绘画的兴趣,思路慢慢的开拓了,其绘画基础能力日益提高。
二、转变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开拓思路敢于大胆下笔创作。
在实际教学中,我观察到有的聋生常常有半途而废的现象或者是很快速,随意性很强的草草了事,画面出现了“四不象”或让人捧腹形象,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引导,由于学生的年幼,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顽皮、幼稚等相关联,这使得有些教师在言语上,行动上不自觉的压抑甚至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而与健全学生相比听障生在失去听力后同时也就基本上失去了语言的能力,从外界获取的信息量较少,在接收知识的能力和智力发展方面也相差甚远。其自身的缺陷,使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仅限于直接感知,他们的思维仅仅处于直觉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在其思维过程中分析事物时缺乏条理性和全面性,综合时往往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推理时往往混淆事物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区别;在比较中难以确定两个事物的可比因素,往往多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而忽略质量问题。作为特殊教育的对象——听障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缺陷带来的感知、感受方面的不足,当然更会有许多幼稚与错乱的创新。如果教师不能循循善诱不能给予他们正确引导,若是粗暴否定、“一棍子打死”,那么学生的探索乐趣,创造力、想象力就会被扼杀,其结果只会使学生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细微的进步,注意暗示学生进行“自我纵向比较”,学生每有一点进步都可进行“我们为他的勇敢鼓掌。。。。。。”“你在超越自己。。。。。。”“你每次的作品都让老师刮目相看”等激励。这样可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绘画的热情,增强成功的自信。
三、注重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以训练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的发展。
首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主渠道课堂教学之外要积极广泛的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户外写生练习,适当安排社会人文景观参观活动。在就地范围内让他们感受大自然赐予人类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生活在山光水色之中——蔚蓝的天空,五彩的云朵,黛青色的高山,茂密的森林,绿色的草地,鲜艳的花朵,牛儿在得意追逐,鸟儿在快乐歌唱,鱼儿在无邪嬉戏,悠然南山下有小桥流水人家。让听障生体会人类双手创造的世界之美是如此的神奇!再看看我们生活的环境,无不充滿了艺术之美:漂亮的服饰设计、巧妙的编织品、精美的陶瓷器用品、纷繁的建筑艺术再造,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补偿视听教育。因此,户外写生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在绘画中追求更高的意境,必须要有某种心灵上的感应,人们常说的“功夫在画外”指的就是从画外的艺术中汲取营养、丰富感受和思维,不断完善画面;从而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与外界的联系,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和灵感。听障生在写生过程中接触、明白、理解很多在课堂内无法清除理解的“虚实变化、近大远小、取舍与遮挡”等所以注重课外写生训练也是培养和拓展学生思维创造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其次,还应及时进行作业评讲,增设美术理论、鉴赏课。如果每次习作,教师仅打个分数,往往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产生厌烦的情绪。为此,经常改变评价方式以唤起学生的绘画兴趣。课堂中常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有时用学生中间流行的卡通像、小动物图案来作为奖励;有时以小组为单位评出“创意奖”、“巧手奖”、等;有时用“老师很喜欢你这幅画”、“你画面的色彩真鲜艳”、“这小人儿画的真神气”等语言评价,不同的评价方式,既能恰如其分地评定学生的成绩,也容易被他们所喜欢和接受。让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取长补短并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优秀作品的欣赏,增强美学素养,拓展发散性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并且避免学生一些错误或与美学理论相悖的思想产生。使他们在绘画上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