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揭示了新农村建设与提升农民素质的内涵和实质,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其核心是造就新一代的新型农民。因此,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农民的素质问题。让农民的素质发展与社会要求相适应,农民的素质提升与新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相协调,建立起一套适应农村、适合农民的培训模式,是当前农村成校迫切需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绍兴县钱清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注重培训目标定位,讲究培训内容实用,采取培训形式灵活;坚持以队伍建设、基地建设、程序建设为抓手,实实在在地做好提升新型农民素质的教育培训工作,初步探索出适应钱清实际的培训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一、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力保教育网络完善化
为了及时适应新时期飞速发展的经济增长和日新月异的新农村建设需要,特别是使经济快速增长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企业技术需求与农居民知识结构实现协调发展,更快更好地提高企业职工、失土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这就需要进一步规范成人教育的体系的网络,建立起一种全方位、开放性的社区教育框架。我校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一个以“钱清镇社区教育服务站”为中心,各村居文化中心为基地,全社会参与,各方面联动的教育网络,实现了社区教育的全覆盖和“超市化”。
(一)构建多层面的组织系统
建立镇成校校委会核心管理机制,形成了镇长任主任,分管副镇长、成校校长任副主任,部门负责人、中心村书记、骨干企业家作为成员的组织系统,实行三个层面的管理教育网络,即第一层面的校委会决策层,负责领导、协调工作;第二层面的镇成校组织层,负责计划制订、教育管理工作;第三层面的教育点、培训学校的实施层,负责学员管理工作。这样三个层面各司其职,使社区教育有了一个既健康有效又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
(二)建设多方位的阵地系统
以镇成校为中心,纵向上靠大专院校,下延村、企、校农民教学点、职工培训学校等,譬如目前全镇已有 12个中心行政村挂牌为“农民教育培训点”,全镇13所学校在镇教管办统筹下,全部成为农民教育培训基地。横向在校内设立党校、自学考试工作站、电大教学点、农函大辅导站;家政学校分校、家长学校、人口学校、科技推广中心、远程教学点等,使之实行一校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基地建设做到了渗透社区、渗透村企、渗透学校,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阵地系统,使镇成校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同时也使全镇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
(三)实施分线负责制
社区教育网络的构建、教育培训的开展,离不开联结各方的纽带——镇成校的教师。在教育培训中实行教师分线分块负责制,按行政区域把全镇分成钱清、南钱清、新甸三个块,每块有三位教师负责组织实施,又根据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特点和性质,分成党群、政法、工业、农业、财贸、团妇、计生、文化、教育休闲等线,每条线由专门教师联系实施,做到线块结合,职责明确,责任到人。每块、每线不仅组织开展各种教育培训,而且还要开展调研,使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探究模式,满足需求,力争服务经济最大化
有了较为完善的教育网络,虽然为满足需要,服务经济社会提供了基础,但要把成人教育整合于社区教育中,就决定教育的培训对象必须是全社会的,其内容也必须是全方位的,为此我们就把成教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创新教育模式上,重点是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一)把综合素质视为教育基础,营造全民学习氛围
首先,从人文历史入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让全镇人民在懂得“钱清”二字的历史典故,感受古代文明,弘扬勤政廉洁美德,激发爱家乡、爱国家的热情,并把这种热情融于建设新农村的实际行动中。其次,从满足需要入手,开展各项素质培训和休闲活动。如以社区服务站为基地,向全社会开放图书、棋牌、健身、舞蹈等活动教室;开设青少年活动室,并在节假日举办各种技艺兴趣活动;开设老年大学,针对他们的心理、生理特点,为老同志举办保健、花卉等学习班;面向社会全年举办学历教育、电脑普及教育、商务英语口语、普通话、会计电算辅导、文化补习等学习培训,寓教于乐。这样既满足人们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各种教育和娱乐需求,又提高了人的综合素质。再次,从贴近生活入手,开展学习型家庭教育活动。如我们先后开办了家政服务、烹饪、家电维修等家庭生活知识普及教育;同镇妇联联合举办“以德立家,以法护家,科学富家,文化兴家”文明家庭教育活动;同学校联合举办少年童营养、学生家庭教育、青少年生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家长辅导班。这种不断提升家庭的文明程度和保健常识的教育培训,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真正将社区教育渗透到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二)把技能培训列为教育重点,加速人才资源开发
根据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及时开展各种技能培训,这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 适应社会,实施新型农民技能培训
我们根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署的要求,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己任,下沉培训中心,改进培训模式,提升培训功能,充分发挥成校在农民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实行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为方便农民,把培训班办成开设在农民家门口的学校、企业和文化中心。如2008年,我们在钱清镇校、江市完小、新甸村委会、鹏越纺织企业等18个教育点分别举办计算机操作、商务英语口语、纺织技能等各类培训班130期,有11910位农民参加了培训。这种农民自己选择培训内容,就近学习的方式,满足了他们的学习需求,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素质技能,为建设和谐新农村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2. 服务经济,开展校企合作培训
企业的发展,人的素质是关键,因此,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培训农民工的操作技能,也是农村成人教育的重头戏。为此,我校想方设法为镇内的企业发展着想,扎扎实实地为企业职工培训做好每一项工作;联系企业的实际,开辟“流动教室”,利用职工业余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的职工培训工作。第一是实行岗前培训:通过县阳光办集体引进和钱清镇劳动力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零星合聚,免费开展招工、培训和就业一条龙服务;一手抓思想素质,增强他们的劳动法规意识、职业道德意识;一手抓专业技能,强调对他们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让他们就业后能适应工作的需要,确保这些新员工“招得来,学得好,稳得住”。通过上述途径,我们已经引进和吸收3875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失土农民进校培训,培训后到相关企业工作,这样既减轻本地企业的用工荒,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又丰富农村劳动力的生活,使人力资源实现有效转化。第二是开展岗中培训:随着企业设备的更新和产品的升级,各企业对在职职工的培训教育也是越来越重视,为适应形势,我们立足现实,先后在浙江金蝉家纺和绍兴新乐纺织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新老职工,管理、营销人员的分类教育,使全体员工都参加了相应的学习,这种符合企业实际的分层次培训,提高了一线职工的技术水平和行政人员的管理能力,销售人员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了提升,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了生产效益。
一、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力保教育网络完善化
为了及时适应新时期飞速发展的经济增长和日新月异的新农村建设需要,特别是使经济快速增长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企业技术需求与农居民知识结构实现协调发展,更快更好地提高企业职工、失土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这就需要进一步规范成人教育的体系的网络,建立起一种全方位、开放性的社区教育框架。我校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一个以“钱清镇社区教育服务站”为中心,各村居文化中心为基地,全社会参与,各方面联动的教育网络,实现了社区教育的全覆盖和“超市化”。
(一)构建多层面的组织系统
建立镇成校校委会核心管理机制,形成了镇长任主任,分管副镇长、成校校长任副主任,部门负责人、中心村书记、骨干企业家作为成员的组织系统,实行三个层面的管理教育网络,即第一层面的校委会决策层,负责领导、协调工作;第二层面的镇成校组织层,负责计划制订、教育管理工作;第三层面的教育点、培训学校的实施层,负责学员管理工作。这样三个层面各司其职,使社区教育有了一个既健康有效又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
(二)建设多方位的阵地系统
以镇成校为中心,纵向上靠大专院校,下延村、企、校农民教学点、职工培训学校等,譬如目前全镇已有 12个中心行政村挂牌为“农民教育培训点”,全镇13所学校在镇教管办统筹下,全部成为农民教育培训基地。横向在校内设立党校、自学考试工作站、电大教学点、农函大辅导站;家政学校分校、家长学校、人口学校、科技推广中心、远程教学点等,使之实行一校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基地建设做到了渗透社区、渗透村企、渗透学校,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阵地系统,使镇成校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同时也使全镇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
(三)实施分线负责制
社区教育网络的构建、教育培训的开展,离不开联结各方的纽带——镇成校的教师。在教育培训中实行教师分线分块负责制,按行政区域把全镇分成钱清、南钱清、新甸三个块,每块有三位教师负责组织实施,又根据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特点和性质,分成党群、政法、工业、农业、财贸、团妇、计生、文化、教育休闲等线,每条线由专门教师联系实施,做到线块结合,职责明确,责任到人。每块、每线不仅组织开展各种教育培训,而且还要开展调研,使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探究模式,满足需求,力争服务经济最大化
有了较为完善的教育网络,虽然为满足需要,服务经济社会提供了基础,但要把成人教育整合于社区教育中,就决定教育的培训对象必须是全社会的,其内容也必须是全方位的,为此我们就把成教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创新教育模式上,重点是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一)把综合素质视为教育基础,营造全民学习氛围
首先,从人文历史入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让全镇人民在懂得“钱清”二字的历史典故,感受古代文明,弘扬勤政廉洁美德,激发爱家乡、爱国家的热情,并把这种热情融于建设新农村的实际行动中。其次,从满足需要入手,开展各项素质培训和休闲活动。如以社区服务站为基地,向全社会开放图书、棋牌、健身、舞蹈等活动教室;开设青少年活动室,并在节假日举办各种技艺兴趣活动;开设老年大学,针对他们的心理、生理特点,为老同志举办保健、花卉等学习班;面向社会全年举办学历教育、电脑普及教育、商务英语口语、普通话、会计电算辅导、文化补习等学习培训,寓教于乐。这样既满足人们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各种教育和娱乐需求,又提高了人的综合素质。再次,从贴近生活入手,开展学习型家庭教育活动。如我们先后开办了家政服务、烹饪、家电维修等家庭生活知识普及教育;同镇妇联联合举办“以德立家,以法护家,科学富家,文化兴家”文明家庭教育活动;同学校联合举办少年童营养、学生家庭教育、青少年生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家长辅导班。这种不断提升家庭的文明程度和保健常识的教育培训,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真正将社区教育渗透到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二)把技能培训列为教育重点,加速人才资源开发
根据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及时开展各种技能培训,这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 适应社会,实施新型农民技能培训
我们根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署的要求,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己任,下沉培训中心,改进培训模式,提升培训功能,充分发挥成校在农民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实行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为方便农民,把培训班办成开设在农民家门口的学校、企业和文化中心。如2008年,我们在钱清镇校、江市完小、新甸村委会、鹏越纺织企业等18个教育点分别举办计算机操作、商务英语口语、纺织技能等各类培训班130期,有11910位农民参加了培训。这种农民自己选择培训内容,就近学习的方式,满足了他们的学习需求,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素质技能,为建设和谐新农村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2. 服务经济,开展校企合作培训
企业的发展,人的素质是关键,因此,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培训农民工的操作技能,也是农村成人教育的重头戏。为此,我校想方设法为镇内的企业发展着想,扎扎实实地为企业职工培训做好每一项工作;联系企业的实际,开辟“流动教室”,利用职工业余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的职工培训工作。第一是实行岗前培训:通过县阳光办集体引进和钱清镇劳动力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零星合聚,免费开展招工、培训和就业一条龙服务;一手抓思想素质,增强他们的劳动法规意识、职业道德意识;一手抓专业技能,强调对他们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让他们就业后能适应工作的需要,确保这些新员工“招得来,学得好,稳得住”。通过上述途径,我们已经引进和吸收3875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失土农民进校培训,培训后到相关企业工作,这样既减轻本地企业的用工荒,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又丰富农村劳动力的生活,使人力资源实现有效转化。第二是开展岗中培训:随着企业设备的更新和产品的升级,各企业对在职职工的培训教育也是越来越重视,为适应形势,我们立足现实,先后在浙江金蝉家纺和绍兴新乐纺织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新老职工,管理、营销人员的分类教育,使全体员工都参加了相应的学习,这种符合企业实际的分层次培训,提高了一线职工的技术水平和行政人员的管理能力,销售人员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了提升,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了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