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课程基地 引领学生成长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ermiss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南京市中华中学“生命·生活·生态教育”课程基地通过课程基地的理念与文化建设、“一馆三园四室”的硬件建设,以及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的建设,对学生开展了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科学生活、健康生活、快乐生活,了解生态、保护生态、宣传环保,实现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课程基地;南京市中华中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A-0068-05
  南京市中华中学“生命·生活·生态教育”课程基地是2012年被省教育厅批准建设的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已初步取得了成效。作为南京百年老校,学校有着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本课程基地力图传承和发扬学校的“用爱温暖人”的文化,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科学生活、健康生活,维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实现课程基地的教育教学功能,并使之成为中华中学的新名片。
  一、课程基地建设的构思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工作方针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鼓励学校根据高中教育性质任务、学生发展要求和教学现状,形成自身文化和教育特色。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学科兴趣和人文情怀为主。2011年,我校高中部整体搬迁到新校区,成为全日制寄宿制高中后,在学生中推行了以自主学习、自行管理、自我教育、自信成长为主要内容的“四自”管理模式。“四自”管理模式是以“学生为本”育人理念为基础的。我们认为,以学生为本,首先要以学生的生命、生活为本;而健康的生命、高质量的生活需要良好生态环境的支撑。基于此,我们建设了“生命·生活·生态教育”课程基地。“生命·生活·生态教育”课程基地建设的具体构思见下页图。
  1.课程基地的内涵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心智成长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要从各方面关注学生的发展,我校课程基地力图从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三方面开展教育。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教会学生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之中。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才可能培养起坚定的理想信念,才可能以博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毅力去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为社会创造幸福。
  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同时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教育对象的不同规定了具体培养目标,其核心就是启发儿童、青年、人民大众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手脑结合的实践创造能力,并藉此去改造生活,创造新的人生,创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
  生态教育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学校教育是生态教育非常重要的载体。
  通过对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生态教育实质的认识,我们认识到生命教育是基础,有了生命,才能考虑生活质量;生活质量又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在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科学生活,健康快乐生活,手脑结合改造生活,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对于高中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2.课程基地建设的基础
  为适应教育发展需要,2011年,中华中学高中部搬迁到河西新城,与现代化的奥体中心、金陵图书馆新馆、美丽多姿的绿博园相邻。校园环境优雅,文化气息浓郁,设施条件一流,学校在办学条件上已处于南京市公办高中领先水平,是理想的学习场所。数字化、生态化校园为“生命·生活·生态教育”课程基地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家园式都市寄宿制特色在中华校园里格外鲜明。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全方位服务的寄宿制管理制度为开展“生命·生活·生态教育”课程基地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中学现有教职工220人,高级教师占60%,有全国及省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名教师、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学科带头人等共34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生物教研组多次被评为“南京市先进教研组”,有江苏省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校优秀青年教师;组内有苏教版生物教科书和教学指南的编委和作者;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全国模范教师、市劳模、市巾帼标兵、市普通高中教学先进个人。实力雄厚的生物师资队伍为“生命·生活·生态教育”课程基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支撑。
  3.基地建设的保障
  为开展“生命·生活·生态教育”课程基地建设,学校成立毕泳慈校长任组长,宋辉副校长、李兵副校长任副组长,多处室主任作为组员的课程基地领导小组,还成立课程基地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由教务处主任李朝军任组长,生物教研组九位教师及信息中心的一位教师为组员。学校高度重视工作推进,阶段工作要求以学校文件形式下发,分解基地工作任务表,责任到人。在课程基地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学校教务处、总务处、信息中心、德育处、团委各部门积极支持和配合,按照实施方案,由课程基地工作小组具体落实课程基地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
  二、课程基地建设的内容
  1.课程基地的理念与文化建设   (1)课程基地的核心理念。“生命·生活·生态教育”课程基地的核心理念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科学生活、健康生活、快乐生活,了解生态、保护生态、宣传环保。
  (2)课程基地的学科文化。“生命·生活·生态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主要依托生物学科来开展,生物学科文化建设是课程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科文化是学科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语言、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等的总和。我校生物学科文化核心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课程基地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努力加强生物学科文化的开发。
  2.课程基地的硬件建设
  “生命·生活·生态教育”课程基地的硬件建设包括“一馆三园四室”,共投资600多万,现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并投入使用。“一馆三园四室”是学生进行多种生物实验,探索生命奥秘,合作学习,动手实践的场所,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满足了部分学生对生物科学的求知欲。
  (1)一馆——生命科学馆。该馆以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保护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题,以贴近教学、贴近自然、贴近实际为要求,着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然科学教育环境。生命科学馆以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为主线,以化石、标本、模型、生态场景、灯箱图文、声、光、电等形式,展示了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实现知识性、系统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学生能够在馆中感受和学习,逐步形成了解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态度。高一年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高二、高三年级物理生物班的学习和复习教学活动都可以在该馆开展。每周二中午,该馆对学校师生开放,由师生担任解说员。2014年,生物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的全体学员及外市多个学校前来参观学习。
  (2)三园——水生植物园、阴生植物园、四季花卉园。学校在不影响校园整体绿化设计的基础上,建设了三个生态园。水生植物园有南京的水八鲜、水稻、茭白等,阴生植物园有蕨等植物,四季花卉园植物种类更多,一年四季都有鲜花开放。建设“三园”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知识,同时也为师生认识多种植物提供资源。学校利用“三园”资源,组织学生研究性学习小组辨认植物,给植物挂牌,对学校的名木古树进行编号立牌。
  (3)四室——植物组培实验室、生物数码实验室、生物机能实验室、环境与生命实验室。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按标准组培实验室配备,分为准备室、缓冲室、无菌操作室、植物培养室。实验室有超净工作台4台,可供16位同学同时进行实验操作;有智能光照培养架6台,可供全年级学生做组培苗的培养实验。实验室自建成以来,已经进行了多次实验,目前高二、高三年级选修生物的学生都在其中做过植物组培实验和细菌接种实验,成功培养了大量的组培苗。生物数码实验室的每张实验桌都配备了电脑和显示屏,能够实现人机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合作学习等,有效改进了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生物必修1的两个实验、寒假科技周学生的课题研究,都利用实验室来开展。生物机能实验室有人体十八项生理机能测定的仪器九套,每张实验桌上还有虚拟实验室软件,可以做多个虚拟解剖实验。目前,利用实验室开展过本校生物教师培训、南京市直属学校青年教师培训,以及本校高一研究性学习。环境与生命实验室有水质检测、空气检测、食品检测、噪音检测等多种设备,主要供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教学使用。
  3.课程基地的课程建设
  “生命·生活·生态教育”课程基地的课程建设包括国家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建设和活动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建设,努力提高课程基地设施的利用率,实现课程基地的教育教学功能,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环境,达成课程基地的育人目标。
  (1)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尝试在生命科学馆进行生物必修2生物进化内容的学习,在生命科学馆和生态园进行生物必修2生态系统的学习,在植物组培实验室进行植物组培实验和细菌平板划线接种实验。由于建成时间较短,目前只在部分班级在课程基地开展教学活动,准备在下一学年扩大实验班级和教学内容,争取全校各年级都在课程基地进行生物国家课程必修和选修内容的教学。
  (2)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我们已经编制了《生活中的生物学》《生命·生活·生态》两本校本教材,并开设了相关的校本课程;编制了生物必修1、必修2、选修1、选修3四本高中生物教材的导学笔记,并已经在相应年级使用。此外,我们还计划准备编制《中华中学校园植物志》。
  (3)活动课程设计与开展。在组织我校学生参加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计划”活动中,我们利用课程基地的特色实验室和生态园,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研究性学习,如开展为校园植物挂牌、为校园古树编号、建古树名木保护牌、进行牛奶成分的鉴定、常绿植物冬季不落叶机理的探究、生命科学馆中动植物标本的资料搜索等活动。
  三、课程基地建设的成果
  1.学生层面
  课程基地开展的各种活动,激发了学生对生命、生活、生态的浓厚兴趣,学生广泛涉猎生物学课外知识,体验了生物实验以及生活化实验的乐趣,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制作生物学模型,掌握了生活常识,避开了一些生活误区,初步懂得良好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课程基地对学生的职业规划也产生了较大影响:高一下学期学生高考选科,选生物占理科绝大多数;全年级有一半以上学生选修生物;在高考志愿填报时,生物、医学等相关专业成为学生的热门选择。参加生物奥赛人数及获省一等奖的人数也大大增加。
  2011年,时任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指出,“体验实践是课程基地的重要特征,也是高中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1]。我校的学生亲身参与“四自”管理和“生命·生活·生态教育”,学习方式转变呈现新的形态:由原来的被动式听课,单纯地背诵记忆,逐步转变为主动思考,自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有所提高。例如,在生物实验中,学生做出了与教材上不同的实验结果时,教师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之间相互比较实验结果,引导有关学生回顾自己的实验步骤,分析产生不同实验结果的原因。再如,在给校园植物挂牌时,有的学生发现同种植物在叶片形态上、花的形态上呈现差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检索资料,尝试分析推测其产生变异的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我们今后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体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一步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2.教师层面
  通过“生命·生活·生态教育”课程基地建设,教师在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学生自己提出探究课题。例如,在“常绿植物冬季不落叶机理”的探究活动中,就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争论,最后确定的课题。利用e学习的有关设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绿博园拍摄、搜集资料、归纳制作汇报材料、上传照片和汇报材料、交流和讨论;教师下发反馈作业,利用平台统计学生作业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利用生物虚拟实验室开展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不解剖生物实体的情况下,学会解剖方法,了解生物体的内部结构,得到从文字和图片中难以得到的真实体验。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逐渐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了教学方式。
  在每个实验室建成后,我们都先组织教师培训,请公司的技术人员对实验室仪器的使用进行详细说明,教师提问并实际操作,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实验,由此来促进教师的成长。杨克俊老师带领学生利用实验室进行牛奶成分的鉴定实验,并将实验过程发表在生物学核心期刊《生物学教学》杂志上。张鸿亮、李可祥、丁文婷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常绿植物冬季不落叶机理的探究”活动,张鸿亮将实验过程整理加工,撰写成文章,在生物学核心期刊《生物学教学》杂志上发表。生物组教师通过参加课程基地活动,在专业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学校其他学科的老师纷纷到生命科学馆参观,在校园中遇到不认识的植物,用手机拍摄照片,通过QQ或微信请教生物教师。我们每周二中午开放生命科学馆,生物老师轮流值班,为参观的老师和学生讲解,生物老师每人负责编写生命科学馆一个厅的解说词。目前,已设立了专门讲解员,每位生物老师都能胜任讲解工作。
  我们多次在课程基地开展教研活动,包括实验培训、科技周活动、南京市教育局直属学校青年教师培训、南京市生物高中青年教师赛课、南京市初中生物教师基本功大赛等活动。2014年,生物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在我校进行一天的培训活动。《现代快报》小记者、省内多所中学领导和老师、美国Grinnell College的教授和Grinnell-Newburg High School的校长到校参观课程基地。课程基地的辐射作用已经初步呈现。
  3.学校层面
  “生命·生活·生态教育”课程基地促进了学校的学生“四自”管理目标的实现,为寄宿制学校管理提供了帮助,成为了老中华的一张新名片,形成了中华中学的又一特色,提升了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办学的品位,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我校的“生命·生活·生态”课程基地做出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离既定目标还有差距,我们将继续丰富课程基地的内涵,加大研究和实践力度。课程基地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学科知识的学习场域,要有其“意义和价值”;必须以动态、发展的眼光,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学科教学,时刻关注学科知识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赋予学科知识以文化力量和意义关怀,达成学科知识与人的精神契合,彰显学科知识深层的文化魅力[2],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性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金波.推进课程基地建设 引领高中特色发展[N].江苏教育报,2011-9-29(A2).
  [2]吕朝阳.学科知识、科学知识与深层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15(2A/3A).
  责任编辑:杨孝如
其他文献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册书,都有很多值得深挖、细嚼、慢体会的学习着力点。由于语文教材自身的特殊性—— 一般缺少逻辑意义上的序列性,于是在一些教师的眼中,一节又一节的语文课似乎只是一个又一个的学习点,“一课一得”或是“一课多得”,却又“得得不连”,一学期的语文课如此,一年又一年的教学更是如此。比如“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对课题进行质疑”这样的教学策略,一到六年级的老师几乎都
摘要:怀特海的过程教育思想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关注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激发生命活力、培养创新精神。在怀特海过程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变革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通过目标引领、结构优化、合作学习、主动提问、动态生成等策略,创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实现师生生命活力的充分迸发,使学习过程充满激情、欢乐和智慧。  关键词:过程教育思想;怀特海;主
摘要:开展小学数学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小学数学实验教学要把握好实验内容的趣味性、实验工具的直观性、实验过程的体验性和学生思维的参与性。小学数学实验教学要能与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相结合、与促进学生学习相结合、与学校数学课程建设相结合。开展小学数学实验研究要重视数学实验室的创建、数学实验内容的选择和数学实验课例的开发等
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载体,其幸福的程度对幸福教育的实施起着关键作用。幸福教育离不开幸福课堂,打造幸福课堂,是践行幸福教育重要的落脚点和突破口。  怎样的课堂才是幸福的课堂?我们认为:幸福课堂,就是在生本教育理念观照下,以学生的个性发展、综合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追求精神愉悦的轻负担而高效能的绿色课堂。  生本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能使教育者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
摘要: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一种被证实适用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但因种种原因,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使用不多。行动导向模式下,教师应围绕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设置教学目标、优化整合运用教学方法、灵活安排教学流程。  关键词:行动导向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专业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5-0039-03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
执教者简介:  薛法根,现任江苏省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原创语文“组块教学”,主张“为发展言语智能而教”,2013年获得江苏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他的语文课“教得轻松、学得扎实”,形成了“清简、厚实、睿智”的教学风格,《卧薪尝胆》《爱如茉莉》等经典课例深入人心。先后出版《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教阅读》等5部专著,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首届名教师、苏州市教
摘要:为提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学业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南京财经学校针对自身实际,努力构建灵活多样、富有弹性的学生成长发展平台——弹性学分制学业评价。本文结合学校实践与自身体会,从其内涵、内容与成效三方面予以阐述。  关键词:职校;学分制;弹性学分制;学业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1C-0027-03  近年来,南
语文学习说到底无非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在定夺“教什么”的时候,教师需要蹲下身子,用和儿童平行的眼光解读文本,选择儿童感兴趣、对儿童当下以及未来的语文素养有裨益的教学内容,将“儿童本位”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园区资源共享模式指的是在一定区域不同协作体内,物力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等在不同分配方式上实行资源优势互补,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模式。可根据常州市殷村高职教育园区的实际情况,设计资源共享模式,并确立资源共享模式的目标和构建策略。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园区;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0-0049-03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具有独特的太湖地域文化资源及香山工艺文化。然而,度假区中心小学实际上是由农村小学发展而来,文化信息及相应的艺术教育条件相当欠缺,家长们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的意识也较为薄弱。学校所在区域周边没有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或艺术传习所之类的艺术教育机构(基地);全校千余学生,除了在学校通过音乐、美术等课程接触艺术之外,以其他方式接受艺术教育的孩子只占5%,而具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学生更是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