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初中阶段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效率,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率,一直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5-0069
小学阶段单靠记忆和背诵就能获得知识和应付考试,但到了初中仍然沿用机械记忆的方式来开展语文学习,显然不能应对密集的知识点和提升综合能力。如果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无法得到保证和提高,只是把精力放在课后语文的补差上,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方式不但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影响了语文学科本身的趣味性和引导性。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一线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和桎梏,导致语文课堂在涵养身心、表达情意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受到了限制。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式单一
现阶段,虽然教师在多样化教学方式上存在探索,但是要求他们每堂课都能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对于教学压力和任务普遍比较重的教师来说是不现实的。尤其是文章题材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有差异,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很难做到科学衔接。许多教师还仍然按照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语文教学。学生的应试观念比较重,大语文的学习理念并没有深入他们的学习。
2.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与其成长经历过程中的阅读积累和文学素养至关重要。有的学生从孩童时期就喜欢阅读,这类学生的文化底蕴会相对深一些;有的学生虽然阅读量一般,但是在家长的引导下阅历比较丰富,观察力强;还有的学生阅读量仅限于教学任务,经历也比较单一和苍白[1]。这类学生与前两者相对比,语文学习的后劲就比较缺乏。受班额现实情况的限制,教师很难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出针对性的教学,这就导致一根尺子量到底的教学方式,既没有让优秀生拓宽视野,也没有让学困生追赶上大课堂的脚步,整个班级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激情都被限制和压抑。
3.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处在视野逐步打开的年龄阶段,青春期身体的变化与心理状态的波动都在无形中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与学习行为。如果教师没有实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方式古板老土,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局限,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有效性更无从谈起。
4.缺乏合理的教学反馈
有的教师把教学反馈与考试成绩简单挂钩,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思考方式。教学评价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综合性评价,涉及的维度较为宽广。学习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教学框架与课外拓展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有的教师没有引入多角度的教学评价,导致对学生语文前一阶段的学习缺乏总结,又无法对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经验。
二、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措施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组织课堂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向。教师需要自身明确并引导学生认清教学目标[2]。在学期伊始,年级语文教学组会制定整体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以此为纲领,制定符合自己能力与班级学生特点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按照教学进度分阶段设置短期和长期目标,并严格按照目标执行,同时对目标的完成情况不定期地进行符合审查,确保不偏离、不懈怠,对完成的情况及时进行评价与反思,及时地改进,促进进一步地学习。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纪念白求恩》一课时,教学的目标首先是对整篇课文的内容做到熟悉,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但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增进对革命先烈和外国友人的感情,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特殊的历史背景,毛主席写这篇文章的背景,白求恩大夫来到中国的先后经过,还需要了解这篇课文给全国人民的影响,对新中国发展的意义等。
2.对课堂活动精益求精
与数学等具有科学性结论的学习目标不同,语文教师自身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对课外知识的拓展以及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具有差异性,即便是面对相同的课文,不同的教师也会有不同的知识总结和教学思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需要教师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强教学技能,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满。在完成基本内容教学的前提下,需要教师对整体的教学任务做好把握,以此制定教学目标。目標明确后,教学时整体的过程将会更加流畅,提前准备好的丰富的教学知识也将会刺激学生的神经,让师生可以共同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自然会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语文学习与文字直接打交道,需要通过文字来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会束缚学生的思维,限制他们的想象力,影响他们对现实世界的判断,对接下来的深入学习造成不利影响。在课堂上,教师既不能全程包办,不给学生发挥自我的机会,也不能矫枉过正,完全由学生完成,而是在布置教学任务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小组讨论、翻阅资料等方式了解课文知识传递的信息。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课文中主人公的事情经过,体会真实的感受。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课本中的人物,让他们使用文中台词,也可以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进行交流,加入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可以通过认真阅读剧本,真正参与到那个时代的生活中,仔细体会莫泊桑笔下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特别是菲利普夫妇与于勒的对话,特别能反映出人性特点,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不同的社会阶层、人情冷暖的变化。
三、结束语
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突出特点是,语文知识的积累更多地是在课堂外,而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离不开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这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伟.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6):63.
[2]赵琦.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9(28):78.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新河镇灰埠中学26671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5-0069
小学阶段单靠记忆和背诵就能获得知识和应付考试,但到了初中仍然沿用机械记忆的方式来开展语文学习,显然不能应对密集的知识点和提升综合能力。如果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无法得到保证和提高,只是把精力放在课后语文的补差上,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方式不但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影响了语文学科本身的趣味性和引导性。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一线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和桎梏,导致语文课堂在涵养身心、表达情意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受到了限制。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式单一
现阶段,虽然教师在多样化教学方式上存在探索,但是要求他们每堂课都能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对于教学压力和任务普遍比较重的教师来说是不现实的。尤其是文章题材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有差异,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很难做到科学衔接。许多教师还仍然按照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语文教学。学生的应试观念比较重,大语文的学习理念并没有深入他们的学习。
2.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与其成长经历过程中的阅读积累和文学素养至关重要。有的学生从孩童时期就喜欢阅读,这类学生的文化底蕴会相对深一些;有的学生虽然阅读量一般,但是在家长的引导下阅历比较丰富,观察力强;还有的学生阅读量仅限于教学任务,经历也比较单一和苍白[1]。这类学生与前两者相对比,语文学习的后劲就比较缺乏。受班额现实情况的限制,教师很难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出针对性的教学,这就导致一根尺子量到底的教学方式,既没有让优秀生拓宽视野,也没有让学困生追赶上大课堂的脚步,整个班级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激情都被限制和压抑。
3.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处在视野逐步打开的年龄阶段,青春期身体的变化与心理状态的波动都在无形中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与学习行为。如果教师没有实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方式古板老土,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局限,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有效性更无从谈起。
4.缺乏合理的教学反馈
有的教师把教学反馈与考试成绩简单挂钩,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思考方式。教学评价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综合性评价,涉及的维度较为宽广。学习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教学框架与课外拓展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有的教师没有引入多角度的教学评价,导致对学生语文前一阶段的学习缺乏总结,又无法对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经验。
二、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措施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组织课堂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向。教师需要自身明确并引导学生认清教学目标[2]。在学期伊始,年级语文教学组会制定整体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以此为纲领,制定符合自己能力与班级学生特点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按照教学进度分阶段设置短期和长期目标,并严格按照目标执行,同时对目标的完成情况不定期地进行符合审查,确保不偏离、不懈怠,对完成的情况及时进行评价与反思,及时地改进,促进进一步地学习。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纪念白求恩》一课时,教学的目标首先是对整篇课文的内容做到熟悉,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但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增进对革命先烈和外国友人的感情,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特殊的历史背景,毛主席写这篇文章的背景,白求恩大夫来到中国的先后经过,还需要了解这篇课文给全国人民的影响,对新中国发展的意义等。
2.对课堂活动精益求精
与数学等具有科学性结论的学习目标不同,语文教师自身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对课外知识的拓展以及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具有差异性,即便是面对相同的课文,不同的教师也会有不同的知识总结和教学思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需要教师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强教学技能,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满。在完成基本内容教学的前提下,需要教师对整体的教学任务做好把握,以此制定教学目标。目標明确后,教学时整体的过程将会更加流畅,提前准备好的丰富的教学知识也将会刺激学生的神经,让师生可以共同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自然会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语文学习与文字直接打交道,需要通过文字来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会束缚学生的思维,限制他们的想象力,影响他们对现实世界的判断,对接下来的深入学习造成不利影响。在课堂上,教师既不能全程包办,不给学生发挥自我的机会,也不能矫枉过正,完全由学生完成,而是在布置教学任务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小组讨论、翻阅资料等方式了解课文知识传递的信息。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课文中主人公的事情经过,体会真实的感受。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课本中的人物,让他们使用文中台词,也可以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进行交流,加入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可以通过认真阅读剧本,真正参与到那个时代的生活中,仔细体会莫泊桑笔下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特别是菲利普夫妇与于勒的对话,特别能反映出人性特点,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不同的社会阶层、人情冷暖的变化。
三、结束语
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突出特点是,语文知识的积累更多地是在课堂外,而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离不开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这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伟.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6):63.
[2]赵琦.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9(28):78.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新河镇灰埠中学266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