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多排螺旋;CT;川崎病
川崎病是由日本川崎医生于1976年首先报告的一种小儿科疾病,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川崎病是一种少见疾病,病症主要表现在皮肤、粘膜和淋巴结,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但川崎病的危害并不在于发烧、出皮疹以及淋巴结肿大等外在症状,而其真正的危害在于心脏等脏器损害。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一般心脏彩超可明确诊断,CT诊断较少,但冠状动脉CTA成像也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本院CT曾诊断一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扫描方法采用西门子双源CT扫描机,范围自气管隆突下至心底水平,自头向足侧扫描。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前采用触发团注模式,兴趣区设在升主动脉层面,触发阈值为100HU,对比剂选用碘普罗按(优维显370),注射速率2.0ml/s,注射总量30ml,受检患者屏气。扫描结束后将原始图像传输到工作站,选择图像质量最佳时相进行冠状动脉图像后处理,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
1.2基本资料患者:王家卫,男,5岁。临床诊断川崎病,为进一确定冠状动脉损害程度,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儿心率快、呼吸屏气不佳致部分层面图像不佳。
静脉注入造影剂见: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近中、远段,管腔呈囊袋样、串珠样膨大,管腔最大直径约1.26cm,接近同层面升主动脉直径;病变并累及左前降支近段,其管径呈串珠样增粗,直径约0.5cm。诊断:左、右冠状动脉巨大动脉瘤,累及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近中远段及左前降支近段。
2讨论
川崎病多发生于儿童,特别是5岁以下小儿,其主要危害是造成冠状动脉的损害,导致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发生率约为15%~25%,巨大冠状动脉瘤破裂和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导致心肌梗死是造成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多排螺旋CT能够客观、准确的评估川崎病患儿心脏受累的程度和范围,在显示局部冠状动脉狭窄和血栓形成方面明显优于心脏超声,是弥补心脏超声不足的一种良好的诊断方法。可成为川崎病并冠状动脉瘤患儿诊断和随访的重要评估方法,并有望成为诊断小儿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金标准。
川崎病是由日本川崎医生于1976年首先报告的一种小儿科疾病,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川崎病是一种少见疾病,病症主要表现在皮肤、粘膜和淋巴结,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但川崎病的危害并不在于发烧、出皮疹以及淋巴结肿大等外在症状,而其真正的危害在于心脏等脏器损害。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一般心脏彩超可明确诊断,CT诊断较少,但冠状动脉CTA成像也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本院CT曾诊断一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扫描方法采用西门子双源CT扫描机,范围自气管隆突下至心底水平,自头向足侧扫描。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前采用触发团注模式,兴趣区设在升主动脉层面,触发阈值为100HU,对比剂选用碘普罗按(优维显370),注射速率2.0ml/s,注射总量30ml,受检患者屏气。扫描结束后将原始图像传输到工作站,选择图像质量最佳时相进行冠状动脉图像后处理,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
1.2基本资料患者:王家卫,男,5岁。临床诊断川崎病,为进一确定冠状动脉损害程度,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儿心率快、呼吸屏气不佳致部分层面图像不佳。
静脉注入造影剂见: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近中、远段,管腔呈囊袋样、串珠样膨大,管腔最大直径约1.26cm,接近同层面升主动脉直径;病变并累及左前降支近段,其管径呈串珠样增粗,直径约0.5cm。诊断:左、右冠状动脉巨大动脉瘤,累及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近中远段及左前降支近段。
2讨论
川崎病多发生于儿童,特别是5岁以下小儿,其主要危害是造成冠状动脉的损害,导致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发生率约为15%~25%,巨大冠状动脉瘤破裂和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导致心肌梗死是造成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多排螺旋CT能够客观、准确的评估川崎病患儿心脏受累的程度和范围,在显示局部冠状动脉狭窄和血栓形成方面明显优于心脏超声,是弥补心脏超声不足的一种良好的诊断方法。可成为川崎病并冠状动脉瘤患儿诊断和随访的重要评估方法,并有望成为诊断小儿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