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结束的课堂开始又一个美丽的世界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j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是一个缩小的人文世界,反射着太阳的光辉,蕴含着永恒的道理,浓缩着生命的真谛。每一篇课文都值得我们关注,都值得我们去聆听,每一篇课文的结束也只是形式上的结束,决非思想的结束、行动的结束和灵魂的结束,她给学生留存更多的是迁移是思考是生命的光辉流淌的清流,是指导学生向深层阅读的“诱饵”。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就像做数学题,由此及彼,知一晓十,只要学生对例题体悟透了,理解了,类似的题目也就可以触类旁通了。语文的阅读也是由浅入深的,在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蕴含着万千情感与学生的思想默默相通,精彩的阅读教学是没有界限的,像永不消逝的电波一样,不断向外辐射着强有力的场力。看似结束的语文课堂实则是魅力无限的,远没有结束那么简单,时刻张扬着阅读的缕缕信息。
  一、提升情感,引领思考
  如窦桂梅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结尾部分是这样的:
  师:我看到同学们的表情很复杂,正如刚才同学说的,心中的滋味复杂了。学习一篇课文,最重要是要打开思路、学会思考。
  现在就要离开圆明园。那么,请闭上眼睛,课前你眼前出现的是废墟,是火焰,那么,现在,你的心中,圆明园仅是废墟、是火焰吗?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圆明园是我们的耻辱。
  生:我认为是中国人民的警示牌……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5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这才是这两节课的学习的真正的目的。
  通过学习,学生的情感受到了震撼和洗礼,学生从这节课中读到了更深远的和即将在课外阅读到的东西:圆明园是一面镜子。圆明园浓缩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中华民族的繁荣与辉煌,败落与耻辱,战争与和平,科学和艺术,思想和情怀,无一不凝聚在圆明园。今天,我们挽救圆明园,明天,圆明园挽救我们。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够失去冷静地思考和自我反省的智慧,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恒的警示,我们不能失去它!学生的思想在读到这个层次的时候,在升华到与国家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焦点上,这难道不是我们对学生最好的阅读期待吗?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如一位教师的《珍珠鸟》结尾部分:
  师:(看图)在作者眼里,鸟是多么的幸福,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呀!你能给书上的插图起个名字吗?(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手)
  生:幸福人家
  生:友谊地久天长
  生:让世界充满爱
  师:起的真好!谁能再简单点?用一个字或者两个字?
  ……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把一种意义关系从另一个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只有对话才会带给生命个体间以视界的融合和精神的敞亮。《珍珠鸟》一文中“给插图起名”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扩散思维,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概括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编写信赖格言”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的精彩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学生在编写格言的时候,对自身健康品质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读书后,都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为此,在教学结尾,教师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出此时的感触,学生说出了“人与小鸟相处得这么友好,真令人羡慕。”等真实的感受,对动物的关爱,对同学的友爱,对信赖的理解,都在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了感性的理解,在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提高了道德的认识。学生有感而发,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爱的力量在学生的生命活动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爱心的滋润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这种爱心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行为之中,支撑着他们永远处处施爱,时时享受爱的滋润。
  三、真情告白,诗意延伸
  孙建锋老师的《最大的麦穗》结尾部分:
  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应该向苏格拉底学习,同时也应该向你们学习,因为你们会读书,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
  生:我认为苏格拉底的弟子很笨,他们太听老师的话了,只知道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结果两手空空。他们为什么不知道留下一穗呢?因为一大于零呀!
  师:好一个“一大于零”!(孙老师从课本里取出一片银杏叶,走到他的面前)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银杏叶!
  师:这可不是一片普通的银杏叶,它是我从家乡百年的银杏树上采下的,我一直把它珍藏在书本中。如果有一天哪位同学的语言触动了我的思维、震撼了我的心灵,我就将这片叶赠给他。(说完,孙老师双手递过银杏叶)
  ……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课堂上,教师把学生看作心上的朋友,学生将视教师为眼中的亲人。孙老师用他独特的触角催化着学生丰富的情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崭新的诗意世界,承载着学生的想象和憧憬,动人地言说着一种生命的诗性存在。正是在这种诗性的世界里,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提升。在这座精神殿堂的指引下,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空前的高涨,会激励他们读好每一本课外文章,尽情享受着精神生活给予他们的慷慨馈赠。
  总之,学生的深层阅读就是建立在语文课堂之上的一树花蕾,在春风的感召下,花儿怒放的时刻必是硕果挂满枝头的时刻。
  【作者单位:淮安市特殊教育学校 江苏】
其他文献
新课程教学观认为,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学不是实施计划、教案、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火花竞相碰撞而引发的一系列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其实课堂中的每一个错误都是我们很好的教学亮点,错误往往会成就精彩的课堂,成就一节好课。如何面对学生的“错误”、如何引领学生从错误中走出来并最终走向正确的道路,这才是我们教师应该做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都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中小学生弃学离家出走的较多,综合各方面因素,本文将从社会、家庭等方面因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学生;离家出走;原因对策    近几年,农村中小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离家出走的现象屡屡发生,他们有的—人出走,有的结伙出走。孩子的出走给家庭带来不幸,给老师带来压力,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这是摆在家长、教师、学校面前的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本文拟对此课题做浅显的探讨,或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多次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相比的最大差异:“中国学生虽然能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但比美国学生缺乏创造力、动手能力,中国的学生创新能力明显较差。”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着力改变这种现状,特别是信息技术,我国还是一个开端,很多教法、学法没有一定的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的保存期限很短。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始终以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实验则是学生科学探究的重要活动。科学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验事实,形成科学结论,同时培养情感态度、探索兴趣与能力。因此,必须重视实验过程的分析与指导,让孩子逐渐从自发的行为到采取有条理的态度,从无规则的观察、实验到更为合理、有序的研究,以追求真正从科学实验中有所收获。    一、灵活选材、精心准备    精心选择有结构的材料,把影响实验结果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要将“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作为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开展艺术教育来提高幼儿综合素质,同时使下一代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艺术,培养幼儿的民族精神。而良好的幼儿教育应是充分利用幼儿生活的价值,和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让幼儿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扩散,迁移和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儿童文学家冰心以欢快的笔调在文中记叙了自己在春游颐和园时的所见所闻所思,赞美了春天,更赞美了像春天一样充满朝气
在从教数学近20年的教育实践中,我常常发现大多数小学生没有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更不会主动通过阅读教材来自主构建新知;遇到问题,往往不假思索地直接向同学、老师或家长询问与请教,不会想到通过阅读教材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新课程改革为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相应的思想方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一个新理念是“注重培养学生包括数学阅读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等诸种能力”
儿童诗在丰富儿童心灵和情感、发展儿童审美能力和语言能力等方面,有优越于其他体裁文学作品的功能和作用。在儿童诗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根据其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将儿童诗教学延伸到课外, 推进到学生的自主阅读中, 以巩固和拓展课堂教学的成果。    一、儿童诗的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 “要养成一种习惯, 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 一年级学生学习时
我们这一代青年教师,处于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如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多元化人才,是摆在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的问题。在这里我结合自己十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来浅谈一下在新课改下如何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语文课程发挥它主阵地的作用,为推进创新教育的实施进一些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激发创新意识,使学生想于创造。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