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是一个缩小的人文世界,反射着太阳的光辉,蕴含着永恒的道理,浓缩着生命的真谛。每一篇课文都值得我们关注,都值得我们去聆听,每一篇课文的结束也只是形式上的结束,决非思想的结束、行动的结束和灵魂的结束,她给学生留存更多的是迁移是思考是生命的光辉流淌的清流,是指导学生向深层阅读的“诱饵”。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就像做数学题,由此及彼,知一晓十,只要学生对例题体悟透了,理解了,类似的题目也就可以触类旁通了。语文的阅读也是由浅入深的,在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蕴含着万千情感与学生的思想默默相通,精彩的阅读教学是没有界限的,像永不消逝的电波一样,不断向外辐射着强有力的场力。看似结束的语文课堂实则是魅力无限的,远没有结束那么简单,时刻张扬着阅读的缕缕信息。
一、提升情感,引领思考
如窦桂梅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结尾部分是这样的:
师:我看到同学们的表情很复杂,正如刚才同学说的,心中的滋味复杂了。学习一篇课文,最重要是要打开思路、学会思考。
现在就要离开圆明园。那么,请闭上眼睛,课前你眼前出现的是废墟,是火焰,那么,现在,你的心中,圆明园仅是废墟、是火焰吗?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圆明园是我们的耻辱。
生:我认为是中国人民的警示牌……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5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这才是这两节课的学习的真正的目的。
通过学习,学生的情感受到了震撼和洗礼,学生从这节课中读到了更深远的和即将在课外阅读到的东西:圆明园是一面镜子。圆明园浓缩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中华民族的繁荣与辉煌,败落与耻辱,战争与和平,科学和艺术,思想和情怀,无一不凝聚在圆明园。今天,我们挽救圆明园,明天,圆明园挽救我们。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够失去冷静地思考和自我反省的智慧,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恒的警示,我们不能失去它!学生的思想在读到这个层次的时候,在升华到与国家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焦点上,这难道不是我们对学生最好的阅读期待吗?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如一位教师的《珍珠鸟》结尾部分:
师:(看图)在作者眼里,鸟是多么的幸福,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呀!你能给书上的插图起个名字吗?(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手)
生:幸福人家
生:友谊地久天长
生:让世界充满爱
师:起的真好!谁能再简单点?用一个字或者两个字?
……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把一种意义关系从另一个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只有对话才会带给生命个体间以视界的融合和精神的敞亮。《珍珠鸟》一文中“给插图起名”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扩散思维,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概括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编写信赖格言”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的精彩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学生在编写格言的时候,对自身健康品质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读书后,都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为此,在教学结尾,教师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出此时的感触,学生说出了“人与小鸟相处得这么友好,真令人羡慕。”等真实的感受,对动物的关爱,对同学的友爱,对信赖的理解,都在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了感性的理解,在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提高了道德的认识。学生有感而发,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爱的力量在学生的生命活动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爱心的滋润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这种爱心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行为之中,支撑着他们永远处处施爱,时时享受爱的滋润。
三、真情告白,诗意延伸
孙建锋老师的《最大的麦穗》结尾部分:
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应该向苏格拉底学习,同时也应该向你们学习,因为你们会读书,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
生:我认为苏格拉底的弟子很笨,他们太听老师的话了,只知道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结果两手空空。他们为什么不知道留下一穗呢?因为一大于零呀!
师:好一个“一大于零”!(孙老师从课本里取出一片银杏叶,走到他的面前)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银杏叶!
师:这可不是一片普通的银杏叶,它是我从家乡百年的银杏树上采下的,我一直把它珍藏在书本中。如果有一天哪位同学的语言触动了我的思维、震撼了我的心灵,我就将这片叶赠给他。(说完,孙老师双手递过银杏叶)
……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课堂上,教师把学生看作心上的朋友,学生将视教师为眼中的亲人。孙老师用他独特的触角催化着学生丰富的情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崭新的诗意世界,承载着学生的想象和憧憬,动人地言说着一种生命的诗性存在。正是在这种诗性的世界里,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提升。在这座精神殿堂的指引下,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空前的高涨,会激励他们读好每一本课外文章,尽情享受着精神生活给予他们的慷慨馈赠。
总之,学生的深层阅读就是建立在语文课堂之上的一树花蕾,在春风的感召下,花儿怒放的时刻必是硕果挂满枝头的时刻。
【作者单位:淮安市特殊教育学校 江苏】
一、提升情感,引领思考
如窦桂梅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结尾部分是这样的:
师:我看到同学们的表情很复杂,正如刚才同学说的,心中的滋味复杂了。学习一篇课文,最重要是要打开思路、学会思考。
现在就要离开圆明园。那么,请闭上眼睛,课前你眼前出现的是废墟,是火焰,那么,现在,你的心中,圆明园仅是废墟、是火焰吗?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圆明园是我们的耻辱。
生:我认为是中国人民的警示牌……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5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这才是这两节课的学习的真正的目的。
通过学习,学生的情感受到了震撼和洗礼,学生从这节课中读到了更深远的和即将在课外阅读到的东西:圆明园是一面镜子。圆明园浓缩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中华民族的繁荣与辉煌,败落与耻辱,战争与和平,科学和艺术,思想和情怀,无一不凝聚在圆明园。今天,我们挽救圆明园,明天,圆明园挽救我们。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够失去冷静地思考和自我反省的智慧,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恒的警示,我们不能失去它!学生的思想在读到这个层次的时候,在升华到与国家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焦点上,这难道不是我们对学生最好的阅读期待吗?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如一位教师的《珍珠鸟》结尾部分:
师:(看图)在作者眼里,鸟是多么的幸福,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呀!你能给书上的插图起个名字吗?(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手)
生:幸福人家
生:友谊地久天长
生:让世界充满爱
师:起的真好!谁能再简单点?用一个字或者两个字?
……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把一种意义关系从另一个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只有对话才会带给生命个体间以视界的融合和精神的敞亮。《珍珠鸟》一文中“给插图起名”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扩散思维,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概括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编写信赖格言”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的精彩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学生在编写格言的时候,对自身健康品质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读书后,都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为此,在教学结尾,教师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出此时的感触,学生说出了“人与小鸟相处得这么友好,真令人羡慕。”等真实的感受,对动物的关爱,对同学的友爱,对信赖的理解,都在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了感性的理解,在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提高了道德的认识。学生有感而发,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爱的力量在学生的生命活动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爱心的滋润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这种爱心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行为之中,支撑着他们永远处处施爱,时时享受爱的滋润。
三、真情告白,诗意延伸
孙建锋老师的《最大的麦穗》结尾部分:
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应该向苏格拉底学习,同时也应该向你们学习,因为你们会读书,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
生:我认为苏格拉底的弟子很笨,他们太听老师的话了,只知道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结果两手空空。他们为什么不知道留下一穗呢?因为一大于零呀!
师:好一个“一大于零”!(孙老师从课本里取出一片银杏叶,走到他的面前)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银杏叶!
师:这可不是一片普通的银杏叶,它是我从家乡百年的银杏树上采下的,我一直把它珍藏在书本中。如果有一天哪位同学的语言触动了我的思维、震撼了我的心灵,我就将这片叶赠给他。(说完,孙老师双手递过银杏叶)
……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课堂上,教师把学生看作心上的朋友,学生将视教师为眼中的亲人。孙老师用他独特的触角催化着学生丰富的情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崭新的诗意世界,承载着学生的想象和憧憬,动人地言说着一种生命的诗性存在。正是在这种诗性的世界里,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提升。在这座精神殿堂的指引下,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空前的高涨,会激励他们读好每一本课外文章,尽情享受着精神生活给予他们的慷慨馈赠。
总之,学生的深层阅读就是建立在语文课堂之上的一树花蕾,在春风的感召下,花儿怒放的时刻必是硕果挂满枝头的时刻。
【作者单位:淮安市特殊教育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