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鼓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课堂上,看到学生的活动和讨论的次数及时间越来越多,这虽然是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和合作的机会,但在讨论的同时,也为部分学生滥竽充数,浑水摸鱼提供了方便。从有效教学的角度,需要审视我们的课堂讨论,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学会讨论,笔者观察认为,当前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乱成一团,毫无成效
在听一位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时,教师让学生讨论自己感受最深的人物,并作一评价。刚宣布开始讨论,学生顿时骚动起来,乱作一团。全班四五十位同学几乎都在说话,给人一种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感觉。讨论结束后教师让各小组反馈讨论结果,几位举手的同学还是谈自己的认识,没有一个同学讲这是他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可见,乱糟糟的讨论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并没有达到交流的效果
二、声音嘈杂,相互干扰
课堂讨论的气氛越热烈,课堂效果越好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在课堂讨论中,经常看到有些同学声嘶力竭地在争辩。但正所谓“有理不在声高”,真理不一定都掌握在大嗓门的手中。在课堂上,各讨论小组的空间距离很近,很容易相互干扰,所以讨论的声音以不影响其他组的讨论为原则。如果仅仅满足于本小组的讨论全然不顾其他小组的做法,势必导致视觉“污染”。但不少老师往往满足于甚至提倡学生大声讨论,认为这是师生互动热烈,课堂气氛活跃的表现,实际上是与课堂有效性的追求是南辕北辙。
三、少数人参与,多数人沉默
有的小组在课堂讨论时,话语量往往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很多基础差,性格内向的学生认为“事不关己”,在一旁成了“看客”,从而让课堂讨论成为少数学生展现风采的舞台。实质上,讨论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倾听并回应。当学生把课堂讨论变成“一家之言”的时候,讨论的碰撞、交流和争辩的作用也就失去了,而那群“沉默的羔羊”也注定让小组的讨论成效大打折扣
四、趁机聊天,浑水摸鱼
如果把讨论比作放羊的话,小组中就存在一些不吃草的羊。他们将小组讨论视作休息和放松,不参与学习讨论而趁机聊天玩乐,课堂讨论成了消遣娱乐的“放松时间”。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也造就了一些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讨论,让讨论真正成为课堂需要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要讨论的题目
讨论题目的设置并不是越难越好,也不是越容易越好,太难和太易,容易使学生失去讨论的积极性,从而丧失了学习兴趣,使讨论流于形式。所以教师在设置要讨论的问题时,一定把握好尺度,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难易适中的问题,在讨论中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跳起来吃到桃子”的感受。
二、掌握好讨论的时机
讨论需要有一个基础,要给学生有一定的准备和思考。首先应该有自主思考的机会,然后就思考的困惑和收获一并交流。有的老师热衷于一遇到问题,马上就让学生讨论,殊不知这样容易助长思想上的懒惰。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小组讨论应遵循一定的规则
比如规定什么时候自主发言,什么时候按秩序发言,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如何解决,发言的时间如何限定,怎样确保小组讨论的时效性等等,这都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则,遵循规则才能保证小组活动全员参与,富有成效。
四、小组成员适当分工
各讨论小组应有主持者、记录者、发言者、倾听者等角色的划分,这样才能活而不乱,并且能及时汇总小组讨论的成果。当然,这些角色最好能进行轮换,否则容易僵死,从而失去活力。
五、建立小组评价机制
由于各讨论组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竞争关系,恰当的评价和适度的竞争会激发起小组的活力。教师如果长期漠视小组的评价,必然会导致小组凝聚力不强,小组合作效果差。评价的方法很多,比如可采用积分法,小组夺标法,小组过关法等
总之,让学生学会课堂讨论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真心希望我们课堂上的讨论少一些哗众取宠,多一些真实成效。让我们的学生学会课堂讨论,用好课堂讨论。
一、乱成一团,毫无成效
在听一位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时,教师让学生讨论自己感受最深的人物,并作一评价。刚宣布开始讨论,学生顿时骚动起来,乱作一团。全班四五十位同学几乎都在说话,给人一种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感觉。讨论结束后教师让各小组反馈讨论结果,几位举手的同学还是谈自己的认识,没有一个同学讲这是他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可见,乱糟糟的讨论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并没有达到交流的效果
二、声音嘈杂,相互干扰
课堂讨论的气氛越热烈,课堂效果越好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在课堂讨论中,经常看到有些同学声嘶力竭地在争辩。但正所谓“有理不在声高”,真理不一定都掌握在大嗓门的手中。在课堂上,各讨论小组的空间距离很近,很容易相互干扰,所以讨论的声音以不影响其他组的讨论为原则。如果仅仅满足于本小组的讨论全然不顾其他小组的做法,势必导致视觉“污染”。但不少老师往往满足于甚至提倡学生大声讨论,认为这是师生互动热烈,课堂气氛活跃的表现,实际上是与课堂有效性的追求是南辕北辙。
三、少数人参与,多数人沉默
有的小组在课堂讨论时,话语量往往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很多基础差,性格内向的学生认为“事不关己”,在一旁成了“看客”,从而让课堂讨论成为少数学生展现风采的舞台。实质上,讨论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倾听并回应。当学生把课堂讨论变成“一家之言”的时候,讨论的碰撞、交流和争辩的作用也就失去了,而那群“沉默的羔羊”也注定让小组的讨论成效大打折扣
四、趁机聊天,浑水摸鱼
如果把讨论比作放羊的话,小组中就存在一些不吃草的羊。他们将小组讨论视作休息和放松,不参与学习讨论而趁机聊天玩乐,课堂讨论成了消遣娱乐的“放松时间”。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也造就了一些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讨论,让讨论真正成为课堂需要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要讨论的题目
讨论题目的设置并不是越难越好,也不是越容易越好,太难和太易,容易使学生失去讨论的积极性,从而丧失了学习兴趣,使讨论流于形式。所以教师在设置要讨论的问题时,一定把握好尺度,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难易适中的问题,在讨论中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跳起来吃到桃子”的感受。
二、掌握好讨论的时机
讨论需要有一个基础,要给学生有一定的准备和思考。首先应该有自主思考的机会,然后就思考的困惑和收获一并交流。有的老师热衷于一遇到问题,马上就让学生讨论,殊不知这样容易助长思想上的懒惰。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小组讨论应遵循一定的规则
比如规定什么时候自主发言,什么时候按秩序发言,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如何解决,发言的时间如何限定,怎样确保小组讨论的时效性等等,这都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则,遵循规则才能保证小组活动全员参与,富有成效。
四、小组成员适当分工
各讨论小组应有主持者、记录者、发言者、倾听者等角色的划分,这样才能活而不乱,并且能及时汇总小组讨论的成果。当然,这些角色最好能进行轮换,否则容易僵死,从而失去活力。
五、建立小组评价机制
由于各讨论组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竞争关系,恰当的评价和适度的竞争会激发起小组的活力。教师如果长期漠视小组的评价,必然会导致小组凝聚力不强,小组合作效果差。评价的方法很多,比如可采用积分法,小组夺标法,小组过关法等
总之,让学生学会课堂讨论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真心希望我们课堂上的讨论少一些哗众取宠,多一些真实成效。让我们的学生学会课堂讨论,用好课堂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