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满子,1919年生,浙江富阳人。解放前曾任报馆记者、编辑、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书店总编辑,大学中文系教授。1978年后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兼任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校教授、客座教授。何满子先生先后从事文艺理论、古代小说、中国思想史、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已出版的著作有《艺术形式论》《论<儒林外史>》《论金圣叹评改水浒传》《汲古说林》《文学对话》(与耿庸合作)《中古文人采风》《中国酒文化》《中国爱情小说中的两性关系》《水浒概说》《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漫话》《节令风俗故实》《忌讳及其他谈片》等。主编有《青年文学手册》(与耿庸合作),选注有《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选集》,《古代短篇小说名作评注》(与李时人合作);《清诗精华二百首》(与曹明纲合作)等。1989年起结集的杂文随笔有《画虎十年》《绿色呐喊》《五杂侃》等。
桑哲(以下简称桑):何先生,现在对《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解读比较多,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和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很受关注。您认为我们应如何解读《三国演义》和《红楼梦》?
何满子(以下简称何):《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弦户诵的通俗小说。它是集体积累型的历史小说,它的成书过程很复杂。从东晋起,三国故事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此基础上,罗贯中依据正史,参照民间艺人的《三国志平话》,地方志著作《华阳国志》,以及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将高文典册的历史改写成大众能通晓的小说。我没有系统地读过易中天先生的作品。 笼统的印象是,他用说书人的方法,将三国故事娓娓道来,可谓独辟蹊径。只是这种解读方法常夹有“戏说”的味道,其学术的严肃性值得怀疑。
《三国演义》值得注意的有两大主旨。一是尊刘抑曹的正统观。旧有的正史,包括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把汉与晋之间的曹魏王朝当作正统。但魏末两晋时期,北方出现了少数民族统治的所谓“五胡乱华”时期,虽然中国过去一向以统治中原地区的王朝为正统,但更深入的是儒学教导下的“夷夏之辨”,使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人不愿承认异民族的统治为正统,于是,东晋时期就有了“血统正统”的观念,把刘姓的西蜀视为正统,而把统治中原的曹操看作伪僭。正如南宋时期赵宋王朝的中原失陷于金人,朱熹的《通鉴纲目》为了要维护赵宋正统,也将曹操列为伪僭,而以蜀汉的刘备作正统,道理是一样的。这和广大汉族人民的意愿相合,所以,尊刘抑曹的《三国演义》能得到群众的喜爱并广为流传。第二个主旨是《三国演义》强调“义”的道德价值,“义”的价值高于“忠”。开头一回就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以后,刘备为了关羽被东吴杀害的桃园之义,竟把篡汉的大敌曹操置于不顾,破坏了联吴反曹的大方向而导致了夷陵之战。分明把“义”放在“忠”之上了。这是由于宋明以后市民社会逐渐发展强大,人口流动增加,社会上有“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的观念。市民社会强调“义”,市民的说唱文学也就强调“义”的道德价值,这种观念深深地反映在 《三国演义》之中。应该把这种小说的中心思想讲述透彻,使群众理解小说的主旨和历史才是正道,否则,“戏说一阵”,也只是热闹一阵而已。
目前,《红楼梦》很“热”,吃“红楼”饭的人很多。《红楼梦》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我认为一部优秀的小说著作是具有多义性的,可以让读者有多元解读。刘心武有刘心武的解释,王蒙有王蒙的解释,他们都是聪明人,“红楼”是他们自己眼中的“红楼”,这就是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桑:新课程改革提倡中学生多读名著,为此,有的出版社策划出版了一些文学名著缩略本,您认为青少年读名著缩略本有什么利弊?
何:引导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缩略本,使他们开阔视野,是正确的。现在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让他们阅读名著全文是不现实的。由于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理轻文的现象普遍存在,读文学名著的人是越来越少了。文学名著缩略本如果编得好,当然也可以推广。缩略本要以部分节选为好,不要对原文进行断章取义地改编,应尽量保持原汁原味。譬如赤壁之战,从诸葛亮舌战群儒写起,写到大兵压境,孙、刘联合抗曹,直到华容道“义拜曹操”。把这一段的主过程抽出来,就比较合理一些,尽量不要去简写。比如《红楼梦》可以节选“晴雯之死”或者“宝玉挨打”。把完整的段落选出来,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他们将来也不至于被误导。
桑:上级教育部门把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作为中学生的阅读书目加以推荐,您认为这样做是否合适呢?
何:王国维是国学大师,《人间词话》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论述词这一文体的融会贯通的文论著作,立志于文学事业的人阅读《人间词话》会有很大帮助。另外,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也是不错的,读后会受益匪浅。对不专攻文学的人,比如对理工科的学生就不必做强制性要求,因为他们读了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用处不大。《人间词话》这部著作对现代学生来说太深奥了一点,中学生看了不一定能懂,但如果他们有兴趣,看看也是不错的,如果能读懂那就更好了。
桑:何先生,您对这几年来青少年中的“八零后”现象,即中小学生从事专业文学创作现象作何评价?
何:从事专业文学创作,不仅要有扎实的写作基础和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深厚的人生阅历。青少年年龄还小,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还比较薄弱,人生阅历也较浅。现在的青少年作家往往都是炒作出来的,比较浮躁,比如韩寒。文学之路仅靠天才加灵感是走不了多远的。当然,如果学生有兴趣、有才分,我们可以鼓励他们,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使其自然成长。
桑:这几年在高考作文中有一些中学生用半文半白的文章进行答卷,有的学生在平时作文中使用一些网络语言,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何:中学生写作应当以规范的白话文为主,半文半白的文章在沟通交流时会有障碍。如果哪个学生确有一定的语言文学功底,对一些文言词语比较感兴趣,那也可以用文言表达;假如说是为了炫耀这种写法,在语言表达上矫揉造作,就是不可取的了。
现在网络发展很快,学生接触电脑的机会也比较多,像“伊妹儿”这类表通讯的网络语言在作文中是可以用的;还有一种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比如“粉丝”这个词,大部分人都能懂,“金庸迷”就叫“金粉丝”,应用到作文中去也无妨。但像“菜鸟”之类不雅的词语就没有必要用。网络语言既然流行就有它的合理性,对此我们应持宽容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这也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
桑:何先生,目前的学校教育从学前班开始就重视外语教学,一直到考硕士、考博士,似乎只要外语能过“关”,别的问题都不难解决。您认为外语教育会不会冲击我们的母语(汉语)教学?
何:这些年来,各级各类学校中“外语热、母语冷”的现象普遍存在。我没有在正规学校念过书,因为我们家里情况不同,家里请的私塾老师给我上课,他们教我母语。我一直认为,母语是第一位的。一般地说,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母语都讲不好,连汉字都掌握不了,他怎能学好外语呢?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要把母语教好,母语不应当受冷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外交流越来越频繁,多掌握一两门外语是有必要的,这是大势所趋,但与此同时,母语绝对不能丢掉,打好母语根基是学好外语的前提,这是无庸质疑的。
桑:近几年来,有些人提出要淡化文言文教学,您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何:文言文在中学教学篇目里应该有一定的比重,在选文的时候要注意掌握两个尺度:“好又精”和“少而精”。从时代和派系上来说,“好又精”就是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到各个方面。比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各个方面的、各种类别的文章都要选一部分。“少而精”,是为了适当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是为了避免影响学生对现代语言的学习。总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有一个相对系统的认识。
桑:20世纪80年代初期,徐中玉先生等人在高校非中文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大学都没有开,即便开了也不重视。您认为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有没有必要学习《大学语文》呢?
何: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大学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都应学习《大学语文》课。母语教育应该贯彻教育的始终,绝不能忽视。过去的语文大家朱自清先生在大学里也开设过这门课。我认为文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都应该学习《大学语文》,都应该重视母语学习。
(桑哲,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研究会理事,全国中语会理事)
桑哲(以下简称桑):何先生,现在对《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解读比较多,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和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很受关注。您认为我们应如何解读《三国演义》和《红楼梦》?
何满子(以下简称何):《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弦户诵的通俗小说。它是集体积累型的历史小说,它的成书过程很复杂。从东晋起,三国故事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此基础上,罗贯中依据正史,参照民间艺人的《三国志平话》,地方志著作《华阳国志》,以及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将高文典册的历史改写成大众能通晓的小说。我没有系统地读过易中天先生的作品。 笼统的印象是,他用说书人的方法,将三国故事娓娓道来,可谓独辟蹊径。只是这种解读方法常夹有“戏说”的味道,其学术的严肃性值得怀疑。
《三国演义》值得注意的有两大主旨。一是尊刘抑曹的正统观。旧有的正史,包括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把汉与晋之间的曹魏王朝当作正统。但魏末两晋时期,北方出现了少数民族统治的所谓“五胡乱华”时期,虽然中国过去一向以统治中原地区的王朝为正统,但更深入的是儒学教导下的“夷夏之辨”,使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人不愿承认异民族的统治为正统,于是,东晋时期就有了“血统正统”的观念,把刘姓的西蜀视为正统,而把统治中原的曹操看作伪僭。正如南宋时期赵宋王朝的中原失陷于金人,朱熹的《通鉴纲目》为了要维护赵宋正统,也将曹操列为伪僭,而以蜀汉的刘备作正统,道理是一样的。这和广大汉族人民的意愿相合,所以,尊刘抑曹的《三国演义》能得到群众的喜爱并广为流传。第二个主旨是《三国演义》强调“义”的道德价值,“义”的价值高于“忠”。开头一回就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以后,刘备为了关羽被东吴杀害的桃园之义,竟把篡汉的大敌曹操置于不顾,破坏了联吴反曹的大方向而导致了夷陵之战。分明把“义”放在“忠”之上了。这是由于宋明以后市民社会逐渐发展强大,人口流动增加,社会上有“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的观念。市民社会强调“义”,市民的说唱文学也就强调“义”的道德价值,这种观念深深地反映在 《三国演义》之中。应该把这种小说的中心思想讲述透彻,使群众理解小说的主旨和历史才是正道,否则,“戏说一阵”,也只是热闹一阵而已。
目前,《红楼梦》很“热”,吃“红楼”饭的人很多。《红楼梦》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我认为一部优秀的小说著作是具有多义性的,可以让读者有多元解读。刘心武有刘心武的解释,王蒙有王蒙的解释,他们都是聪明人,“红楼”是他们自己眼中的“红楼”,这就是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桑:新课程改革提倡中学生多读名著,为此,有的出版社策划出版了一些文学名著缩略本,您认为青少年读名著缩略本有什么利弊?
何:引导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缩略本,使他们开阔视野,是正确的。现在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让他们阅读名著全文是不现实的。由于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理轻文的现象普遍存在,读文学名著的人是越来越少了。文学名著缩略本如果编得好,当然也可以推广。缩略本要以部分节选为好,不要对原文进行断章取义地改编,应尽量保持原汁原味。譬如赤壁之战,从诸葛亮舌战群儒写起,写到大兵压境,孙、刘联合抗曹,直到华容道“义拜曹操”。把这一段的主过程抽出来,就比较合理一些,尽量不要去简写。比如《红楼梦》可以节选“晴雯之死”或者“宝玉挨打”。把完整的段落选出来,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他们将来也不至于被误导。
桑:上级教育部门把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作为中学生的阅读书目加以推荐,您认为这样做是否合适呢?
何:王国维是国学大师,《人间词话》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论述词这一文体的融会贯通的文论著作,立志于文学事业的人阅读《人间词话》会有很大帮助。另外,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也是不错的,读后会受益匪浅。对不专攻文学的人,比如对理工科的学生就不必做强制性要求,因为他们读了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用处不大。《人间词话》这部著作对现代学生来说太深奥了一点,中学生看了不一定能懂,但如果他们有兴趣,看看也是不错的,如果能读懂那就更好了。
桑:何先生,您对这几年来青少年中的“八零后”现象,即中小学生从事专业文学创作现象作何评价?
何:从事专业文学创作,不仅要有扎实的写作基础和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深厚的人生阅历。青少年年龄还小,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还比较薄弱,人生阅历也较浅。现在的青少年作家往往都是炒作出来的,比较浮躁,比如韩寒。文学之路仅靠天才加灵感是走不了多远的。当然,如果学生有兴趣、有才分,我们可以鼓励他们,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使其自然成长。
桑:这几年在高考作文中有一些中学生用半文半白的文章进行答卷,有的学生在平时作文中使用一些网络语言,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何:中学生写作应当以规范的白话文为主,半文半白的文章在沟通交流时会有障碍。如果哪个学生确有一定的语言文学功底,对一些文言词语比较感兴趣,那也可以用文言表达;假如说是为了炫耀这种写法,在语言表达上矫揉造作,就是不可取的了。
现在网络发展很快,学生接触电脑的机会也比较多,像“伊妹儿”这类表通讯的网络语言在作文中是可以用的;还有一种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比如“粉丝”这个词,大部分人都能懂,“金庸迷”就叫“金粉丝”,应用到作文中去也无妨。但像“菜鸟”之类不雅的词语就没有必要用。网络语言既然流行就有它的合理性,对此我们应持宽容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这也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
桑:何先生,目前的学校教育从学前班开始就重视外语教学,一直到考硕士、考博士,似乎只要外语能过“关”,别的问题都不难解决。您认为外语教育会不会冲击我们的母语(汉语)教学?
何:这些年来,各级各类学校中“外语热、母语冷”的现象普遍存在。我没有在正规学校念过书,因为我们家里情况不同,家里请的私塾老师给我上课,他们教我母语。我一直认为,母语是第一位的。一般地说,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母语都讲不好,连汉字都掌握不了,他怎能学好外语呢?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要把母语教好,母语不应当受冷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外交流越来越频繁,多掌握一两门外语是有必要的,这是大势所趋,但与此同时,母语绝对不能丢掉,打好母语根基是学好外语的前提,这是无庸质疑的。
桑:近几年来,有些人提出要淡化文言文教学,您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何:文言文在中学教学篇目里应该有一定的比重,在选文的时候要注意掌握两个尺度:“好又精”和“少而精”。从时代和派系上来说,“好又精”就是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到各个方面。比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各个方面的、各种类别的文章都要选一部分。“少而精”,是为了适当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是为了避免影响学生对现代语言的学习。总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有一个相对系统的认识。
桑:20世纪80年代初期,徐中玉先生等人在高校非中文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大学都没有开,即便开了也不重视。您认为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有没有必要学习《大学语文》呢?
何: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大学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都应学习《大学语文》课。母语教育应该贯彻教育的始终,绝不能忽视。过去的语文大家朱自清先生在大学里也开设过这门课。我认为文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都应该学习《大学语文》,都应该重视母语学习。
(桑哲,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研究会理事,全国中语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