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生性爱马,少壮时即善骑射,一向对马怀有真挚的感情。他先后写了六七首咏马的诗篇,各具生动形象,蕴意深刻。《房兵曹胡马》是杜甫咏马诗中的名篇。全诗如下: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736-741)之间,即杜甫二十五岁至三十岁漫游齐鲁时期。古诗中咏马之作颇多,而撼人心魄、过目难忘者却为数甚少。这首诗不但以非凡的气势描绘了马的外形和神态,更凭借丰厚的象征内涵寄寓着诗人的理想、情操与精神,可谓咏马诗篇中的佼佼者。
一
全诗八句,分两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后四句为第二部分。
“胡马大宛名”,既是总括,又是点题。大宛(yuān 渊),汉代西域的一个国名,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出产良马,尤以汗血马(即汉代所谓天马)最为著名。这句说明房兵曹的马不是一般的马,而是西胡的大宛名马。“名”字一方面指出马的种类,一方面点染其声名远扬的不凡影响,激起读者阅读的欲望:大名鼎鼎的大宛名马究竟有何等风采和魅力?接着,诗人便对其作了具体形象的刻画。
“锋棱瘦骨成”咏其骨骼之美: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形容马长得精悍,遒劲有力,神旺气锐。“竹批双耳峻”状马耳如斧劈刀削一般尖锐劲挺,这是良马的特征之一。贾思勰《齐民要术》:“马耳欲小而锐,状如斩竹筒。”从以上特点看,房兵曹的马定是一匹千里马。下句“风入四蹄轻”更是有力的佐证:马在奔驰时四蹄轻快,似有风贯入使其如此。这是奔跑时马的风采。
以上四句咏马的风骨。诗人采用大笔勾勒的方法,只抓住最能体现马特色的骨骼、双耳和奔驰之态,渲染烘托,从马的外形描摹出马的可贵、可爱。后四句则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抒情。
“所向无空阔”紧承上句奔驰之态,称许其在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纵横驰骋的出众才能。“真堪托死生”写马的德,有了这样的马,还不可以信赖吗?当然可以托之以生死了。“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从千里马的可贵、可爱写到千里马的可信、可用。至此,一个形神兼备的形象升腾跃动在读者心间。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
以上认识是就诗人所咏之物——马本身的形神而言,也是理解诗歌内涵的第一个层面。
二
优秀的诗歌总以丰厚的象征内涵给欣赏者多层次的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象征是“形象的艺术思维和抽象的哲学理念的最好结合点”,“当欣赏者与艺术对象拥抱、全身心进入艺术情景时,也一定会产生与艺术家一样的感同身受的体会。在欣赏者眼中,一组语言,一片色彩,一串音符,‘这些形式有着真正的普遍性’(恩格斯·卡西尔语),因为它们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①这首诗看似写马,实是借马写人,借马抒志,即借“马”这一象征性的“肉体”,寄寓诗人的心志——“灵魂”,使诗歌主旨升华。这是理解诗歌内涵的更深层面和关键所在,也就是透过表象去探索诗人丰富的心理追求,步入象征美的艺术世界,真正达到与欣赏对象情形相同、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
请看声名远扬的大宛胡马:骨架突出似锋棱,刚劲有力;两耳瘦削似竹批,俊美挺拔;四蹄轻快如风,纵横千里万里。主人凭借其骁勇超凡,定能翻山越岭,涉水跨壕,临危脱险,再立新功。如此完美的形象,不也是伟岸勇健的边塞壮士的象征吗?不也是保家卫国的戍边栋梁的映照吗?不也是积极进取、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的含蓄流露吗?这一形象寄寓着诗人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的美好愿望,更是自己积极入仕心情的写照。
杜甫创作此诗的时期正值开元盛世,国力强盛,农业、手工业都达到很高的水平,疆域空前辽阔,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封建帝国。科举制的推行给许多中下层地主阶级文人展开了一条比较宽广的出路。儒、释、道三家思想均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文人思想活跃。“遍观百家”、“好语王霸大略”、“喜纵横任侠”成为唐代许多文人共同的风尚,政治上高谈“济苍生”、“安社稷”、“致君尧舜”。这一切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积极用世的充实而健旺的民族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的确是再合适不过了。
杜甫一生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盛唐度过的,既然盛唐是出狂人的时代,他也就不可能不染上几分狂气。青年时的他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看到一匹骏马,立刻想到骑马去驰骋建立轰轰烈烈的功业,必然要借“马”这一雄健英武的形象来抒发他蓬勃向上、锐意进取的胸怀,于咏马之中表现出诗人的情与志。诗人借写胡马的品格,表达了对朋友的期望,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杜甫极口赞誉这匹宝马良驹能穿空阔度险峻越障碍,甚至足以托付生命!宝马配英雄,马的不凡形象也使人想到主人的高大威猛、视死如归的风采。末联既是言马又是言人,鼓励友人房兵曹:身为兵曹参军,当有万里之志和英豪之气!这虽是激励友人,更反映出诗人自己的壮阔胸襟!
这时,马的形象带给读者的体验已不单单是马本身,更多的却是对其所包孕的象征内涵的思索。李天生云:“如咏良友大将,此所谓沉雄。”又云:“写其骨相,正超于牝牡骊黄之外。”②沈德潜云:“前半论骨相,后半并及性情。‘万里横行’指房兵曹,方不粘著题面。”③这些理解均是在对马的整体形象进行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步入象征美的世界获得的,个别单句是产生不了这样的阅读效应的。
杜甫此诗借象征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写马中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致也有了形象的表现”④,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展示出诗人不平凡的气度和正视现实的热情,充满着盛唐的浪漫精神和突入时代的勇气。
注释:
①《文学阅读学》 龙协涛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②《杜诗集评》 刘浚辑王世贞等十余家评语 海宁刘氏藜照堂刻本
③《唐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选编 中华书局影印本 1975
④《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作者单位:甘肃省山丹一中)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736-741)之间,即杜甫二十五岁至三十岁漫游齐鲁时期。古诗中咏马之作颇多,而撼人心魄、过目难忘者却为数甚少。这首诗不但以非凡的气势描绘了马的外形和神态,更凭借丰厚的象征内涵寄寓着诗人的理想、情操与精神,可谓咏马诗篇中的佼佼者。
一
全诗八句,分两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后四句为第二部分。
“胡马大宛名”,既是总括,又是点题。大宛(yuān 渊),汉代西域的一个国名,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出产良马,尤以汗血马(即汉代所谓天马)最为著名。这句说明房兵曹的马不是一般的马,而是西胡的大宛名马。“名”字一方面指出马的种类,一方面点染其声名远扬的不凡影响,激起读者阅读的欲望:大名鼎鼎的大宛名马究竟有何等风采和魅力?接着,诗人便对其作了具体形象的刻画。
“锋棱瘦骨成”咏其骨骼之美: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形容马长得精悍,遒劲有力,神旺气锐。“竹批双耳峻”状马耳如斧劈刀削一般尖锐劲挺,这是良马的特征之一。贾思勰《齐民要术》:“马耳欲小而锐,状如斩竹筒。”从以上特点看,房兵曹的马定是一匹千里马。下句“风入四蹄轻”更是有力的佐证:马在奔驰时四蹄轻快,似有风贯入使其如此。这是奔跑时马的风采。
以上四句咏马的风骨。诗人采用大笔勾勒的方法,只抓住最能体现马特色的骨骼、双耳和奔驰之态,渲染烘托,从马的外形描摹出马的可贵、可爱。后四句则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抒情。
“所向无空阔”紧承上句奔驰之态,称许其在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纵横驰骋的出众才能。“真堪托死生”写马的德,有了这样的马,还不可以信赖吗?当然可以托之以生死了。“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从千里马的可贵、可爱写到千里马的可信、可用。至此,一个形神兼备的形象升腾跃动在读者心间。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
以上认识是就诗人所咏之物——马本身的形神而言,也是理解诗歌内涵的第一个层面。
二
优秀的诗歌总以丰厚的象征内涵给欣赏者多层次的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象征是“形象的艺术思维和抽象的哲学理念的最好结合点”,“当欣赏者与艺术对象拥抱、全身心进入艺术情景时,也一定会产生与艺术家一样的感同身受的体会。在欣赏者眼中,一组语言,一片色彩,一串音符,‘这些形式有着真正的普遍性’(恩格斯·卡西尔语),因为它们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①这首诗看似写马,实是借马写人,借马抒志,即借“马”这一象征性的“肉体”,寄寓诗人的心志——“灵魂”,使诗歌主旨升华。这是理解诗歌内涵的更深层面和关键所在,也就是透过表象去探索诗人丰富的心理追求,步入象征美的艺术世界,真正达到与欣赏对象情形相同、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
请看声名远扬的大宛胡马:骨架突出似锋棱,刚劲有力;两耳瘦削似竹批,俊美挺拔;四蹄轻快如风,纵横千里万里。主人凭借其骁勇超凡,定能翻山越岭,涉水跨壕,临危脱险,再立新功。如此完美的形象,不也是伟岸勇健的边塞壮士的象征吗?不也是保家卫国的戍边栋梁的映照吗?不也是积极进取、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的含蓄流露吗?这一形象寄寓着诗人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的美好愿望,更是自己积极入仕心情的写照。
杜甫创作此诗的时期正值开元盛世,国力强盛,农业、手工业都达到很高的水平,疆域空前辽阔,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封建帝国。科举制的推行给许多中下层地主阶级文人展开了一条比较宽广的出路。儒、释、道三家思想均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文人思想活跃。“遍观百家”、“好语王霸大略”、“喜纵横任侠”成为唐代许多文人共同的风尚,政治上高谈“济苍生”、“安社稷”、“致君尧舜”。这一切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积极用世的充实而健旺的民族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的确是再合适不过了。
杜甫一生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盛唐度过的,既然盛唐是出狂人的时代,他也就不可能不染上几分狂气。青年时的他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看到一匹骏马,立刻想到骑马去驰骋建立轰轰烈烈的功业,必然要借“马”这一雄健英武的形象来抒发他蓬勃向上、锐意进取的胸怀,于咏马之中表现出诗人的情与志。诗人借写胡马的品格,表达了对朋友的期望,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杜甫极口赞誉这匹宝马良驹能穿空阔度险峻越障碍,甚至足以托付生命!宝马配英雄,马的不凡形象也使人想到主人的高大威猛、视死如归的风采。末联既是言马又是言人,鼓励友人房兵曹:身为兵曹参军,当有万里之志和英豪之气!这虽是激励友人,更反映出诗人自己的壮阔胸襟!
这时,马的形象带给读者的体验已不单单是马本身,更多的却是对其所包孕的象征内涵的思索。李天生云:“如咏良友大将,此所谓沉雄。”又云:“写其骨相,正超于牝牡骊黄之外。”②沈德潜云:“前半论骨相,后半并及性情。‘万里横行’指房兵曹,方不粘著题面。”③这些理解均是在对马的整体形象进行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步入象征美的世界获得的,个别单句是产生不了这样的阅读效应的。
杜甫此诗借象征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写马中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致也有了形象的表现”④,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展示出诗人不平凡的气度和正视现实的热情,充满着盛唐的浪漫精神和突入时代的勇气。
注释:
①《文学阅读学》 龙协涛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②《杜诗集评》 刘浚辑王世贞等十余家评语 海宁刘氏藜照堂刻本
③《唐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选编 中华书局影印本 1975
④《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作者单位:甘肃省山丹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