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高效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ac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多媒体教学早已成为一种常态的教学辅助手段,人们对它的评价,也日趋冷静理性,毕竟“捧杀”和“棒杀”都非真正的科学态度。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多媒体如何运用才算“物尽其用”,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又要怎样设计才能“人尽其才”呢?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如何将语文教学和多媒体有效地进行整合以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呢?为此,在教授人教版高一年级教材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文本的特点,我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和总结,现大致按照文体和课型,作一个粗浅的回顾。
  
  一、文学作品
  
  对文学作品而言,多媒体的运用要慎之又慎。因为好的文学作品必定有着好的语言和意境,让学生领会到作品传达出来的美感,是教学的重点。而这个教学重点如何与多媒体有效地结合起来呢?我们有些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作品中的景物和人物用图片做出来,本意是让学生感受得更真切些,但往往却弄巧成拙,事倍功半。很显然,这是忽略了文学阅读和多媒体本身的特点造成的。
  文学本身借以描摹事物、传达情感的手段是抽象的语言符号,它最终之所以能感染读者、形成共鸣,是因为经过了我们的二次加工,我们借助形象思维来理解、领会语言符号传达的信息,可以说,形象思维能力是文学阅读最重要的一种素质。而多媒体课件等媒介,凭借它形象直观的特点赢得了学生的青睐,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又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甚至使其产生思维惰性。这时,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这个矛盾,把“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变成“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就会违背我们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宜“虚”不宜“实”,应结合文章自身的特点来展开。具体说来,就是可以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营造好的意境,为学生深入文本做好准备。
  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可以在课堂导入时,配合优美的音乐,展示荷花袅娜的身姿,然后顺势导入新课——“你知道月光下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吗?让我们一起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花的别样风姿”。这样导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一笔宕开,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描写月下荷花的段落,则不宜再“实”。有的老师把文中描述的各种姿态的荷花、月光下的荷花等一一用图片展示,反而忽略了文本,忽视了文学语言的美,限制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我个人认为,过多的展示实物图片是不合适的。
  但是不是图片就一定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呢?有时为了突出文章本身的特点,我们也不妨多出示一些图片,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自己绘制图片。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文章本身幽默讽刺的语言最能让学生发笑,可以通过对课文情节的了解,找一些漫画来展示别里科夫这个形象,或者分小组让学生自己绘画,并配上说明,这样既熟悉了故事情节,又把握了人物性格,还领会了文章的风格,可谓“一石三鸟”,效果不错。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图片不能算是“实物”,因为“漫画式”的肖像本身就是我们想象和夸张的结果,与我们说的“实物图片”是有区别的。
  
  二、杂文、随笔、论说类作品
  
  有一种观点认为,论说类作品内在逻辑性较强,多媒体的形象性派不上用场,可以不用。但我认为,杂文、随笔、论说类作品天马行空,材料丰富,写作手法不拘一格,容易使学生理不清头绪,摸不着头脑,空洞的解释往往解决不了问题。这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链接方便、展示清楚的优势帮助学生。
  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作者的观点是层层显现的,学生一下子很难理解作者的真正用意。我们可以从最浅显的地方入手,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难点难句。例如,可以先展示维纳斯的雕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有的认同有的不认同,听了他们的理由,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入到“审美”这个艺术欣赏领域,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要害。然后我们一起来看作者的观点——维纳斯美在哪里?带领学生一起回到文本中。这样,既启发了学生,又没有脱离文本。此课教学最忌抛开文本,架空了让学生看着图片讨论:“维纳斯美么”“你怎样看待残缺美”。学生可以踊跃地发表看法,但却失去了领会文本旨趣,学习作者写法的大好机会。这就启示我们,学生的认知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的,我们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视听结合的特点,多层面地激活他们的认知体系,利用形象的展示引发他们对美的兴趣、对美的体认,再结合理性的分析引导他们了解一种美的哲学、美的观念。这样,我们结合多媒体的优势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就能使课堂活跃并且扎实。
  
  三、说明文等其他文体
  
  说明文较其他文体而言比较枯燥,学生往往兴趣不大。这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适当地来上一两个小插曲,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但要注意,切莫喧宾夺主。
  如《胡同文化》,对南方的孩子来说,胡同的外在形式通过课文的介绍不难理解,最难理解的还是这“文化”二字。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电影片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另外,学生对“北京话”的兴趣也很浓厚,教师可以找些语音材料满足学生的要求。
  还有一种情况,我们在学习科普类说明文时,必然要涉及到一些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显豁的特点,把抽象的科学原理用动画的形式反映出来,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文。这本身是一种极好的方式,但要注意适度原则,否则,就走进了“边缘”误区。语文课本选材广泛、内容丰富,天文地理、历史政治都有可能涉及到,而学生不可能样样精通、事事明晓,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我们常常运用多媒体来补充一些“边缘知识”。这时,切忌本末倒置。如《神奇的极光》这样的课文,图片的运用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对极光的兴趣,而其形成原理通过动画可以更清楚地展示,但如果我们把重点放在欣赏其美及探究其奇上,而忽略了整体感知和信息筛选,就没有处理好语文和边缘知识的关系,走入了误区。
  
  四、古文
  
  传统教学中,对古文的处理一般都是翻译加内容概括,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有了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简单易懂的句段,教师展示讲解重点,清晰高效。同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们也需要介绍一定的背景材料。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如何理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一句?展示当时的地图即可。而文中作为重要理由出现的“晋军背义”等涉及的历史故事,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作为资料介绍给大家。
  
  五、作文课、复习课
  
  作文课中多媒体的应用可以说是省时省力。优秀习作的展示,作文修改的训练,问题的讨论等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实现,各小组可以把自己的意见上传,大家可以对问题进行公开透彻的研究,火力集中并且节省了板书、口述花费的大量时间。
  复习课更是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展示习题便宜的特点提高效率。
  总之,教师只有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和教学重点利用多媒体,有主见、有创见,使之更好地成为师生之间领会文本、提高能力的工具,我们的语文课才会上得像语文课,我们的教学才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的教学。
  可以说,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也有其天然的缺陷。它不仅带来了新的教学手段,也引发了教学理念的更新。它不只是辅助教学的一个媒介,还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生成课堂的三个要素(即:教师、文本、学生),而使课堂变为教师、文本、学生、多媒体四者之间的对话。因此,我们的任务是如何使多媒体在其他三者之间发挥最大的功用,使其相互间的对话更灵活更有效,更有利于我们课堂效率的提高,这将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
其他文献
《祝福》与《边城》(节选)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第二板块的两篇小说。《祝福》写于1924年,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凄苦的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边城》写于1934年,借翠翠与天保、傩送兄弟俩纯净凄美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幅古朴绚丽的湘西风俗画卷,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两篇作品都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常读常新,但正如同这一板块的题目“
期刊
苏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册(必修)的第四专题为“慢慢走,欣赏啊”,将一些不好归类的经典美文编入其中,鲁迅的名作《祝福》也被编选进来。这是一篇极其传统的篇目,可资利用的材料不胜枚举,还有网上的课件、教案、学案、教参、名家上课实录、教学资料,皆唾手可得。但资料过多,名家演绎了很多回,也会对初教者造成心理压力,会让人在众说纷纭中迷失自我,无所适从。  面对这一传统篇目,我首先想到教材编选者的整体构思以及想借此
期刊
所有的叙事作品都有一个叙述者,他是一个叙述行为的直接进行者。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艺术样式,这种叙述行为体现于小说中便成为通过对一定叙述话语的操作与铺展,最终创造了一个叙事文本。我们便是依赖于这位叙述者的叙述而接触到这个故事。“叙述者是我们在同叙事作品的文本相照面时所最先接触到的”。①由此可见在叙事文本中叙述者所处地位的非一般性。本文正是抓往小说叙述者这一西方叙述学意义上的叙述关键点之一来对鲁迅小说《
期刊
倡导“文学为人生”的鲁迅先生一面对愚妄的凶手们掷出投枪匕首,一面向麻木的受害者寄予了最大同情。教材上选入了先生的一些小说名篇,教师要反复阅读咀嚼,融会贯通,课堂教学中才能让学生理解透彻文章深刻、丰富的内涵。笔者多次阅读欣赏并且讲授《祝福》,并根据对以往一些文章的认识,近来对其有更深理解:对祥林嫂的传统理解中都谈到“夫权”、“族权”、“神权”等封建礼教思想,多停留于一方面———外在方面的理解。笔者觉
期刊
市场经济的大潮滚滚而来,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文化消费上,突出表现之一即消极读书现象愈演愈烈。在农村,情况更为严重。抛开地地道道以耕种为生的农民不谈,那些农村中学生的状况又如何呢?笔者最近作了一次调查,在被调查的某县1000名初、高中学生中,有800名读过武侠小说,其中263名十分迷恋武侠方面的书刊,占总数的26.3%;喜爱读其他种类书刊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40%。笔者发现:在武侠小说逐
期刊
新《语文课程标准》视阅读为语文课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而教师应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鼓励学生多读些书,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读书,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正如郭沫若先生的真知灼见:“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既要使他们学会在文章的字、词、句、段、篇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去思索,又要能把个
期刊
前不久,我和同事们都在为一种令人尴尬的课堂现象———认真准备的教学环节往往无法得到学生的积极呼应,师生互动无法顺利开展———而犯愁。其原因主要是学生阅读文本这一预习工作没有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显然不可能及时给予课堂以积极的回应,主动探究的热情和兴趣更无从谈起了。  刘国正先生曾撰文指出:“语文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使中学语文课堂不再是老师表演独角戏,不再是学生的“
期刊
沈谦教授为江苏东台人,出生于1947年2月8日。在台湾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母校、高雄师范学院、东吴大学、淡江大学、静宜大学、成功大学、中兴大学、空中大学、玄奘大学供职,讲授明清小说、文学批评、修辞学、《文心雕龙》、杜诗、文学理论等课程。他曾经担任过《幼狮月刊》、《幼狮学志》主编,并主持过国立中兴大学中文系和空中大学人文系行政工作。去世前为玄奘大学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期刊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信息时代,信息成了重要的战略资源。如何在短时间里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成了现代人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实际问题。  人类获取信息80%依靠阅读,信息的激增便带来了一个直接后果,那就是阅读量的大幅度增加、阅读目的和功能的相应变化。在这信息激增的时代,我们传统的效率低下的阅读法受到了尖锐的挑战,它成了制约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最大障碍。  放眼国际,中国学生在阅读能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考查力度的加强、比值的加大,更说明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之重。然而实际的阅读教学往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