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请给我一泓清水活源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信息时代,信息成了重要的战略资源。如何在短时间里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成了现代人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实际问题。
  人类获取信息80%依靠阅读,信息的激增便带来了一个直接后果,那就是阅读量的大幅度增加、阅读目的和功能的相应变化。在这信息激增的时代,我们传统的效率低下的阅读法受到了尖锐的挑战,它成了制约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最大障碍。
  放眼国际,中国学生在阅读能力评估中榜上无名。据2000年公布的国际中学生评量计划(PISA)研究报告:芬兰学生的阅读能力排第一,依次是加拿大、新西兰、韩国、英国、日本等。2003年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比较组织实施的一项对34个国家的4年级学生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4年级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比许多外国的同龄孩子要强得多。两次评估中,我国均为落后者。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弊端。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忽视整体感知而一味追求细枝末节,以老师的“讲”替代学生的“读”,把阅读课上成以解词、分段、概括段意和归纳中心为模式的纯技术训练课之类的不良现象。严重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阅读速度慢、效率低。结果是学生望阅读而生畏,身心发展也受到了不利的影响。即使是新教材推广使用的第二年,语文学科的“重技能训练,轻个性体验”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的第一线上依然没有重大的转变。尤其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还是停留在操作性较强的“技能训练”上,停留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序列训练”上,而没有认识到“个性体验”在语文学习中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将它放在语文教学的第一位。
  此外,学生处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之下,每天上课、做作业,很少有时间看课外书。即使有时间,因为偏低的阅读速度,也使他们能看的东西相当有限,知识面非常狭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之所以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成绩不良,也是由于其阅读速度较慢的缘故。考试时,如果理解力差,加上读题目的速度慢,答题速度就会受影响。
  于是,新课标蹒跚而坚定地来了。它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第一次把“速读”和“精读”、“略读”相提并论,摆到了和它们同等的位置。
  新课标特别强调高中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既能“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阅读效率”;并且要“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指初中生,高中生要求更高)”,“课外阅读文学名著五部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如何消除阅读教学的弊端,改变阅读教学落后的局面,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精神?这些问题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亟待解决。
  于是,高效速读法来了,它的还并不为许多人熟悉的身影会在我们的视野中渐渐清晰。
  在借鉴国外快速阅读法并吸收我国传统的优秀的读书方法的基础上,我国速读的先行者之一程汉杰先生创建了我们自己的高效速读法。它不同于传统“阅读二分法”的精读和略读。传统的“阅读二分法”,强化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意识,却弱化了阅读的时间和效率观念,因而是有局限性的。
  如果我们从阅读的时间和效率着眼,同时兼顾阅读的摄取详略和发音明暗度,即应坚持三个维度划分,那么阅读技法可简要地划分为精读、略读、速读三大类:
  1. 精读法,即狭义上的传统阅读。采用发声的诵读方式,阅读速度每分钟在250字以下,理解记忆率在90%以上;
  2. 略读法,属广义的传统阅读中的一种。采用内听的默读方式,阅读速度每分钟在250—500字之间,理解记忆率在80%左右;
  3.速读法。采用无声的视读方式,阅读速度每分钟在500字以上,理解记忆率在70%左右。
  精读、略读、速读三大技法分别反映了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是一位阅读能手必须谙熟兼备的综合技巧。这“三度”从不同侧面表现出阅读的三种“效度”。从阅读深度看,精读是最高效度;从阅读广度和速度看,速读是最高效度;略读介乎精读、速读之间,属于读法变迁的过渡桥梁。
  正因为如此,高效速读是获取知识信息的加速器。把高效速读论引进中小学课堂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高效速读法的指导,给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加大课堂阅读教学的容量,加快课堂教学节奏,使课堂阅读教学效率迅速提高。它可以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成为时代的姣姣者。而这,正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之一。
  首先,高效速读法本身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据有关方面研究:从人的视觉感受器官来看,一个正常视力的人不需经任何训练就本能地具有一眼至少分辨7—13行、每行12—13个文字和符号的功能,只是由于受到许多不良因素的障碍,这种潜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从阅读和思维的关系来看,阅读和思维完全可能同步,但是,如果不懂得阅读技巧,未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其视觉器官接受文字信号的速度就远远低于其自身的思维速度;从心理因素来看,青少年上进心强,求知欲旺盛,竞争意识较强,快速阅读的潜力很大。因此,只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训练,让学生熟练地掌握阅读技法,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最大限度地挖掘视觉感受器官的潜力,实现快速高效阅读并非难事。
  其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推广运用高效速读法,能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精神。
  高效速读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效率,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外阅读总量,提前并超额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的指标;同时,高效速读训练也有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基本素质:
  高效速读法的速读训练,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学习意识的加强、学习态度的端正和学习品质的形成”,与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学习完全一致;
  高效速读法的“变速阅读”中的“质疑问难”一项,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探究学习完全一致;
  高效速读法的“变速阅读”中的“疑难讨论”一项,与新课标倡导的合作学习完全一致;
  高效速读法中的“程序阅读”,与新课标中反复强调的“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的要求完全一致。
  例如,南海一中余世宽老师在教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一文时,首先要求学生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各自记下所用时间,算出自己的阅读速度,然后要求学生在20分钟内完成老师精心设计的10道疑解难题,各自算出自己的理解率和阅读效率,最后老师公布、分析、评价训练结果,表扬优秀,指明不足。为了强化训练结果,他又要求学生精读有关段落,每人至少提出一个质疑题,点名要求学生或老师回答。这样一来,学生思维十分活跃,提出不少颇具水平的问题。这种训练,拓宽了知识领域,充实了教学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大大压缩了授课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最后,高效速读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品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高效速读法要求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按固定程式、高效率地读完指定的文章,然后完成相关的题目;老师只以仲裁者的姿态明确要求、公布时间、评价结果。这种训练方法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专注、勤奋、善思、上进的阅读品质。
  高效速读法,根据阅读规律和学生的阅读实际,指导学生按照七个基本点进行固定程序阅读,经历“定向(七向)→阅读→思考→解难”四阶段,促使学生记忆力、感知力、想象力、思维力、语言操作能力快速发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把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体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
  计时、限时等量化训练,能大大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大大增强竞争意识,从而树立力争上游、锐意进取的精神,“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高效速读法大胆质疑问难的要求,则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以及勇于探究、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使他们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实现个性化阅读。
  物理学家居里曾说,当他像嗡嗡作响的陀螺一样高速旋转时,就自然排除了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快读也就犹如快速旋转的“陀螺”,给大脑以快速的、多方面的刺激,使大脑中许多闲置细胞被激活,从而使大脑效能得以充分发挥。而慢读时,大脑传递的信息是慢镜头,阅读速度落后于大脑的思维速度;于是思维便“走神”、“开小差”,或受到干扰。这不仅使阅读效率降低,还会使脑功能闲置,使大脑变得懒散起来。从这个角度讲,快速阅读有利于学生活化大脑,激发大脑的潜能。
  高效速读法的一整套训练方法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的活动贯穿整个活动的始终。训练时,学生犹如进入竞赛场地,全方位地被调动起来,彻底打破了过去那种沉闷、压抑的课堂气氛,创设了一个热烈、愉快、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的个体特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无论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还是情感、意志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挖掘和拓展。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的个性必然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当今世界先进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师生在互动中关于生命的对话。将高效速读法引入语文教学,不仅可以节约学生学习的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可以节约学生的生命、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和体现人生价值的效率,为新世纪的语文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高效速读法的开拓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 申士昌)
  《语文课程标准与快速高效阅读》?摇(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张定远)
  《高效速读锦囊》?摇(山东文艺出版社 程汉杰)
  《脑功能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摇(教育科学出版社 沈德立)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观亟待改变》?摇(广西南海一中 余世宽)
  《快速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关系》?摇(北京快学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摇(教育部编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发达国家纷纷推广快速阅读,中国却是落后者》?摇(《中国教育报》2005年5月12日第5版)
其他文献
本文想阐述个性差异性的还原是作文的理由,即作文和阅读必须有独特的个性,有差异。    一、情绪、感悟、疑惑、追问的抒发——个性差异性的还原是作文的理由    “人文精神就是要有血性和良心,要有同情和怜悯,要培养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钱中文语)弘扬人文,充满人性,回归本我,还原个性是作文存在的理由。每个人的阅读储存和生活积累都不同,面对同一事物,观察、感知、认识的角度本来是千差万别的,但是,由于
期刊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基于这个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就随时有可能出现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此时执教者如能高屋建瓴,处理得当,反而能造就一堂充满活力的好课。在讲授苏教版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文章时,我就有过这样深切的体悟。  当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曲折情节对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作用,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同
期刊
《祝福》与《边城》(节选)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第二板块的两篇小说。《祝福》写于1924年,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凄苦的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边城》写于1934年,借翠翠与天保、傩送兄弟俩纯净凄美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幅古朴绚丽的湘西风俗画卷,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两篇作品都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常读常新,但正如同这一板块的题目“
期刊
苏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册(必修)的第四专题为“慢慢走,欣赏啊”,将一些不好归类的经典美文编入其中,鲁迅的名作《祝福》也被编选进来。这是一篇极其传统的篇目,可资利用的材料不胜枚举,还有网上的课件、教案、学案、教参、名家上课实录、教学资料,皆唾手可得。但资料过多,名家演绎了很多回,也会对初教者造成心理压力,会让人在众说纷纭中迷失自我,无所适从。  面对这一传统篇目,我首先想到教材编选者的整体构思以及想借此
期刊
所有的叙事作品都有一个叙述者,他是一个叙述行为的直接进行者。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艺术样式,这种叙述行为体现于小说中便成为通过对一定叙述话语的操作与铺展,最终创造了一个叙事文本。我们便是依赖于这位叙述者的叙述而接触到这个故事。“叙述者是我们在同叙事作品的文本相照面时所最先接触到的”。①由此可见在叙事文本中叙述者所处地位的非一般性。本文正是抓往小说叙述者这一西方叙述学意义上的叙述关键点之一来对鲁迅小说《
期刊
倡导“文学为人生”的鲁迅先生一面对愚妄的凶手们掷出投枪匕首,一面向麻木的受害者寄予了最大同情。教材上选入了先生的一些小说名篇,教师要反复阅读咀嚼,融会贯通,课堂教学中才能让学生理解透彻文章深刻、丰富的内涵。笔者多次阅读欣赏并且讲授《祝福》,并根据对以往一些文章的认识,近来对其有更深理解:对祥林嫂的传统理解中都谈到“夫权”、“族权”、“神权”等封建礼教思想,多停留于一方面———外在方面的理解。笔者觉
期刊
市场经济的大潮滚滚而来,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文化消费上,突出表现之一即消极读书现象愈演愈烈。在农村,情况更为严重。抛开地地道道以耕种为生的农民不谈,那些农村中学生的状况又如何呢?笔者最近作了一次调查,在被调查的某县1000名初、高中学生中,有800名读过武侠小说,其中263名十分迷恋武侠方面的书刊,占总数的26.3%;喜爱读其他种类书刊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40%。笔者发现:在武侠小说逐
期刊
新《语文课程标准》视阅读为语文课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而教师应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鼓励学生多读些书,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读书,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正如郭沫若先生的真知灼见:“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既要使他们学会在文章的字、词、句、段、篇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去思索,又要能把个
期刊
前不久,我和同事们都在为一种令人尴尬的课堂现象———认真准备的教学环节往往无法得到学生的积极呼应,师生互动无法顺利开展———而犯愁。其原因主要是学生阅读文本这一预习工作没有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显然不可能及时给予课堂以积极的回应,主动探究的热情和兴趣更无从谈起了。  刘国正先生曾撰文指出:“语文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使中学语文课堂不再是老师表演独角戏,不再是学生的“
期刊
沈谦教授为江苏东台人,出生于1947年2月8日。在台湾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母校、高雄师范学院、东吴大学、淡江大学、静宜大学、成功大学、中兴大学、空中大学、玄奘大学供职,讲授明清小说、文学批评、修辞学、《文心雕龙》、杜诗、文学理论等课程。他曾经担任过《幼狮月刊》、《幼狮学志》主编,并主持过国立中兴大学中文系和空中大学人文系行政工作。去世前为玄奘大学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