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头发巧作文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epiece_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睛是人体中最为传神的器官,有着“心灵之窗”的美称。因而文学家最喜欢描写人物的眼睛。通过描绘眼睛可以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可以透视人物的心灵秘密,可以表现人物的善恶美丑。鲁迅先生是描写眼睛的高手。在小说《祝福》中曾多处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而深刻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苦命运和精神变化,对塑造祥林嫂的形象、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晋代大画家顾恺之在谈画人物时说:“人体的某些部位画得美一些或丑—些都是无关紧要的,要想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画得生动逼真,关键全在这个眼珠儿上。”老舍先生在谈创作时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可见古今艺术家对描绘人物的眼睛都是极其重视的,他们的理论见解也是十分一致的。随之而来的是“画龙点睛”、“画人点睛”的艺坛佳话也流传不息。总之,要想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一定要描绘人物的眼睛,只有刻画好人物的眼睛才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似乎已成了文艺理论上的金科玉律了。
  然而我以为作文是创造性的劳动,贵在创新,方法也应不拘一格。最正确的理论也不应绝对化,理论若僵化成死板的教条,就会束缚作者的创新精神。事实上,头发早已被一些作家、诗人所注意,已在塑造人物、表达感情中占有了一定地位。描绘头发虽属细枝末节,但如果作家运用得好,会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写道:曹操下达军令,在行军时如损坏庄稼,就要受到斩首处罚。事情巧得很,偏偏他自己的马踏坏了青苗,按军法应该杀头。执法犯法,谁也难办,但曹操灵机一动,用剑割掉自己的头发传示军中,就代替了斩首之罚,既维护了军令,又保住了老命。这个“以发代首”的细节描写,既表明了他执法严明,又显示他的机智聪明。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只描绘人物的眼睛是无济于事的,由此看来,头发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俗话说:“愁一愁,白了头。”可见头发也可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唐代诗人杜甫在《春望》中写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就表现了他身陷叛军当了俘虏的忧国思亲的心情。这一挠着稀疏白发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爱国精神。在《吴越春秋史话》(肖军著)中,描写了伍子胥亡命途中过韶关时,因关口把守严密,后面追捕又急,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愁得伍子胥一夜之间“鬓发皆白”。又因这“鬓发皆白”的他与昨天的他判若两人,才使关吏认不出他,得以平安逃出楚国。这里对伍子胥头发的描写,不但表现了他对国难家仇和身家性命的担忧以及极度焦急忧愁的心情,而且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这也是用描写眼睛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至于大家所熟悉的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十五),则是诗人以浪漫夸张的手法,有力地抒发他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愁苦愤懑情怀,这更是用眼睛难以表达的。显然,在文学作品中描写头发还是有价值的,并非“毫无意思”。其实鲁迅先生本人就非常重视对头发的描写。他的小说《风波》和《头发的故事》就对头发进行了大写和特写。作品通过对头发的描写不但表现了不同人物不同时期的精神面貌,而且揭示了时代的重大主题,可称是描写头发的名篇杰作。
  谈到描写头发,我们自然会想起“怒发冲冠”这个成语。它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头发竖起甚而顶着了帽子。我们从这个成语产生和应用的情况看,就不难发现古人不但重视对头发的描写,而且苦心探索如何通过头发来表现人物精神的艺术手法。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了荆柯刺秦王的故事。燕太子丹在易水为荆柯送别,荆柯临行前,慷慨悲歌后的气氛是:“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这里既描写了眼睛又描写头发。
  在《史记》“完璧归赵”的故事里,蔺相如面对贪暴的秦王“怒发上冲冠”。表现蔺相如不畏强暴、不辱使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这里就不顾眼睛,专写头发了,头发已取代了眼睛的地位,而且“怒”字更为传神。到了宋代岳飞作《满江红》一词时,开篇就以“怒发冲冠”来表现岳飞忠愤满腔的爱国精神,成功塑造了一位民族英雄的形象,可以说是描写人物表达精神的绝唱。到此,“怒发冲冠”这一成语就已定型,后人经常用它来表达极度愤怒的表情。虽有时也有变化,但已不能发展,如清人吴伟业的《圆圆曲》以“冲冠一怒为红颜”来谴责大汉奸吴三桂的卖国罪行。说他是只因爱妾陈圆圆为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所俘,就一怒之下引清兵入关,成为万人唾骂的民族败类。
  在作文园地里,描写人物是重要的,描写眼睛也是重要的。然而作文创作是复杂的过程。很难说定描写什么,不描写什么。无论是眼睛、头发还是皮肤,大可写身躯,小可写汗毛,这要按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而定,这要按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而定,这要按情节发展的需要而定,这里有广阔的可以驰骋的天地,这里有自由发挥艺术才华的空间。只要作者匠心独运,就能妙笔生花,就能刻画出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复兴中学)
其他文献
所有的叙事作品都有一个叙述者,他是一个叙述行为的直接进行者。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艺术样式,这种叙述行为体现于小说中便成为通过对一定叙述话语的操作与铺展,最终创造了一个叙事文本。我们便是依赖于这位叙述者的叙述而接触到这个故事。“叙述者是我们在同叙事作品的文本相照面时所最先接触到的”。①由此可见在叙事文本中叙述者所处地位的非一般性。本文正是抓往小说叙述者这一西方叙述学意义上的叙述关键点之一来对鲁迅小说《
期刊
倡导“文学为人生”的鲁迅先生一面对愚妄的凶手们掷出投枪匕首,一面向麻木的受害者寄予了最大同情。教材上选入了先生的一些小说名篇,教师要反复阅读咀嚼,融会贯通,课堂教学中才能让学生理解透彻文章深刻、丰富的内涵。笔者多次阅读欣赏并且讲授《祝福》,并根据对以往一些文章的认识,近来对其有更深理解:对祥林嫂的传统理解中都谈到“夫权”、“族权”、“神权”等封建礼教思想,多停留于一方面———外在方面的理解。笔者觉
期刊
市场经济的大潮滚滚而来,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文化消费上,突出表现之一即消极读书现象愈演愈烈。在农村,情况更为严重。抛开地地道道以耕种为生的农民不谈,那些农村中学生的状况又如何呢?笔者最近作了一次调查,在被调查的某县1000名初、高中学生中,有800名读过武侠小说,其中263名十分迷恋武侠方面的书刊,占总数的26.3%;喜爱读其他种类书刊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40%。笔者发现:在武侠小说逐
期刊
新《语文课程标准》视阅读为语文课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而教师应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鼓励学生多读些书,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读书,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正如郭沫若先生的真知灼见:“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既要使他们学会在文章的字、词、句、段、篇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去思索,又要能把个
期刊
前不久,我和同事们都在为一种令人尴尬的课堂现象———认真准备的教学环节往往无法得到学生的积极呼应,师生互动无法顺利开展———而犯愁。其原因主要是学生阅读文本这一预习工作没有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显然不可能及时给予课堂以积极的回应,主动探究的热情和兴趣更无从谈起了。  刘国正先生曾撰文指出:“语文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使中学语文课堂不再是老师表演独角戏,不再是学生的“
期刊
沈谦教授为江苏东台人,出生于1947年2月8日。在台湾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母校、高雄师范学院、东吴大学、淡江大学、静宜大学、成功大学、中兴大学、空中大学、玄奘大学供职,讲授明清小说、文学批评、修辞学、《文心雕龙》、杜诗、文学理论等课程。他曾经担任过《幼狮月刊》、《幼狮学志》主编,并主持过国立中兴大学中文系和空中大学人文系行政工作。去世前为玄奘大学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期刊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信息时代,信息成了重要的战略资源。如何在短时间里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成了现代人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实际问题。  人类获取信息80%依靠阅读,信息的激增便带来了一个直接后果,那就是阅读量的大幅度增加、阅读目的和功能的相应变化。在这信息激增的时代,我们传统的效率低下的阅读法受到了尖锐的挑战,它成了制约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最大障碍。  放眼国际,中国学生在阅读能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考查力度的加强、比值的加大,更说明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之重。然而实际的阅读教学往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如
期刊
时下,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多媒体教学早已成为一种常态的教学辅助手段,人们对它的评价,也日趋冷静理性,毕竟“捧杀”和“棒杀”都非真正的科学态度。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多媒体如何运用才算“物尽其用”,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又要怎样设计才能“人尽其才”呢?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如何将语文教学和多媒体有效地进行整合以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呢?为此,在教授人教版高一年级教材时
期刊
“自主、合作与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标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习协作与分享。”一言以蔽之,新课标提倡课堂应焕发活力,应该让学生“动”起来。不仅是学生耳、口和眼的活动,而且还是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