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很多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这门课抱“无所谓”甚至“厌恶”的态度。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种情况的出现与“课堂教学呆板单调”“死记硬背的内容太多”等有着直接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自主学习引入课堂,从而让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要开展自主学习,学生必须具有提问质疑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搭建平台,培养学生能问、善问、乐问的精神与能力,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人。
一、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问
1. 保障自由,营造宽松环境
这里所说的“自由”是指心理上的安全与自由。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任何戒备心,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有一种安全感。“心理自由”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太多的条条框框,不必有太多的约束,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顾虑太多。学困生在回答问题时头脑中的第一个想法不是“这个问题怎么回答”,而是“万一答错了怎么办,老师会怎样看待我,同学们会怎样看待我”,所以他们回答问题时瞻前顾后,顾虑重重,吞吞吐吐。有一定创造性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顾虑自己的问题是否偏激、是否会伤害老师等等。对此,教师一定要以接纳、支持、欣赏的态度,鼓励他们思维的独创性,时时处处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让他们知道“只要自己有想法说错没关系”,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2. 鼓励质疑,激发提问兴趣
俗话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起源于问,学总是和问结合在一起的。孔子所说的“每事问”,就是对问题意识普及化的最好说明。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提出现成的问题,而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鼓励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通过表情、语言等给予肯定的评价。
【教学片段实录】
师 (以某一家庭的生育现象来阐释计划生育的重要性)一个家庭的生育现象,会使人口发生如此剧变,大家想想,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如此人口无限制地发展,将会是怎样一个令人吃惊的天文数字!
生 老师,我能否向您提一个自己的想法?
师 (微笑着点头)当然可以。
生 假如我国人口的生育一直按您所展示的这种模式下去,那么,20年、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后,我国的人口状况将会是不可想象的。
师 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生 现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人的寿命将越来越长,许多年以后的公园、商店,看到的将是大批白发苍苍的老妪、老翁,工作没人干。如果一个家庭有4个甚至更多的老人要赡养,还要抚养一个小孩,家庭的经济负担太重了。试想,这样一个国家怎么能富强呢?(掌声)
师 那你认为该怎么办呢?
生 我认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内容也要与时俱进,根据现在的情况进行调整。比如现在我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到适当的时候政策能放宽到生2个孩子。
师 大家赞同这种观点及建议吗?(教室里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赞许的表情(微笑着点头)、激励的语言(能谈谈你的想法吗)、启发式的引导(那你认为该怎么办呢)和多元的评价(大家赞同这种观点及建议吗),将思维的火花点燃,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和敢于质疑的勇气。
二、尝试探究教学,让学生善问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鲁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的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注重创新教育的美国教育非常强调学生“have a try”(试一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发现、创意、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技能。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为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必须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try”环境。探究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它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深层次的参与,在自主的“做”和“悟”中学会质疑、学会创造,从而开启学生的心智。
以问题为主线,探究教学可以概括为:问题情境—探究质疑—沟通释疑—交流解疑—反馈生疑。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问题可以由学生小组讨论后直接提出,也可以通过特殊的情境诱导学生提出,还可以是教师根据学习内容提出,教师要根据情境选择有启发性、有挑战性、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学习目标。该阶段,就学生而言是发现问题、产生兴趣的过程,就教师而言是激发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的过程。
(二)自主探究质疑
该阶段是突出“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阶段。教师根据所要探究的问题作出定向指导,让学生清楚地理解所要探究的问题,明白探究的程序,即让学生弄清“做什么”“怎样做”;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提出假设,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或调查等获得感性认识,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为解决问题提出现实依据,再通过分析、思考、推理对问题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问题提出新的质疑。
(三)小组沟通释疑
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初步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结束后学生在小组里公布自主探究的结论,其他同学运用自身的信息发表自由评论,通过交流、讨论、沟通质疑和辩解,解决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加深对被探究问题的理解,使探究结论更加完整。
(四)师生交流解疑
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时,教师才通过诱导或点拨共同解决。
(五)小结反馈生疑
课堂结束前让学生对自己学得如何进行检测,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成功与不足,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地暴露出来。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并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三、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乐问
(一)立足教材,落实乐问基点
“乐问”,是“问”的高层次追求。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乐,在活动中问,是乐问的基点。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安排了活动课——“综合探究”,如“游历华夏”“来自家乡的报告”“我是社会小主人”“做文明生活的小管家”“实话实说话‘流行’”“探寻身边的历史”等,旨在建构具有教育性、体验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建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组织好这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大胆求异的过程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养成爱思考、爱提问、不盲从的好习惯。
(二)放眼社会,拓宽乐问广度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开发社区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社区、走进社会。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一、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问
1. 保障自由,营造宽松环境
这里所说的“自由”是指心理上的安全与自由。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任何戒备心,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有一种安全感。“心理自由”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太多的条条框框,不必有太多的约束,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顾虑太多。学困生在回答问题时头脑中的第一个想法不是“这个问题怎么回答”,而是“万一答错了怎么办,老师会怎样看待我,同学们会怎样看待我”,所以他们回答问题时瞻前顾后,顾虑重重,吞吞吐吐。有一定创造性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顾虑自己的问题是否偏激、是否会伤害老师等等。对此,教师一定要以接纳、支持、欣赏的态度,鼓励他们思维的独创性,时时处处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让他们知道“只要自己有想法说错没关系”,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2. 鼓励质疑,激发提问兴趣
俗话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起源于问,学总是和问结合在一起的。孔子所说的“每事问”,就是对问题意识普及化的最好说明。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提出现成的问题,而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鼓励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通过表情、语言等给予肯定的评价。
【教学片段实录】
师 (以某一家庭的生育现象来阐释计划生育的重要性)一个家庭的生育现象,会使人口发生如此剧变,大家想想,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如此人口无限制地发展,将会是怎样一个令人吃惊的天文数字!
生 老师,我能否向您提一个自己的想法?
师 (微笑着点头)当然可以。
生 假如我国人口的生育一直按您所展示的这种模式下去,那么,20年、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后,我国的人口状况将会是不可想象的。
师 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生 现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人的寿命将越来越长,许多年以后的公园、商店,看到的将是大批白发苍苍的老妪、老翁,工作没人干。如果一个家庭有4个甚至更多的老人要赡养,还要抚养一个小孩,家庭的经济负担太重了。试想,这样一个国家怎么能富强呢?(掌声)
师 那你认为该怎么办呢?
生 我认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内容也要与时俱进,根据现在的情况进行调整。比如现在我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到适当的时候政策能放宽到生2个孩子。
师 大家赞同这种观点及建议吗?(教室里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赞许的表情(微笑着点头)、激励的语言(能谈谈你的想法吗)、启发式的引导(那你认为该怎么办呢)和多元的评价(大家赞同这种观点及建议吗),将思维的火花点燃,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和敢于质疑的勇气。
二、尝试探究教学,让学生善问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鲁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的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注重创新教育的美国教育非常强调学生“have a try”(试一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发现、创意、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技能。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为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必须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try”环境。探究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它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深层次的参与,在自主的“做”和“悟”中学会质疑、学会创造,从而开启学生的心智。
以问题为主线,探究教学可以概括为:问题情境—探究质疑—沟通释疑—交流解疑—反馈生疑。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问题可以由学生小组讨论后直接提出,也可以通过特殊的情境诱导学生提出,还可以是教师根据学习内容提出,教师要根据情境选择有启发性、有挑战性、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学习目标。该阶段,就学生而言是发现问题、产生兴趣的过程,就教师而言是激发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的过程。
(二)自主探究质疑
该阶段是突出“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阶段。教师根据所要探究的问题作出定向指导,让学生清楚地理解所要探究的问题,明白探究的程序,即让学生弄清“做什么”“怎样做”;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提出假设,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或调查等获得感性认识,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为解决问题提出现实依据,再通过分析、思考、推理对问题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问题提出新的质疑。
(三)小组沟通释疑
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初步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结束后学生在小组里公布自主探究的结论,其他同学运用自身的信息发表自由评论,通过交流、讨论、沟通质疑和辩解,解决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加深对被探究问题的理解,使探究结论更加完整。
(四)师生交流解疑
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时,教师才通过诱导或点拨共同解决。
(五)小结反馈生疑
课堂结束前让学生对自己学得如何进行检测,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成功与不足,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地暴露出来。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并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三、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乐问
(一)立足教材,落实乐问基点
“乐问”,是“问”的高层次追求。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乐,在活动中问,是乐问的基点。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安排了活动课——“综合探究”,如“游历华夏”“来自家乡的报告”“我是社会小主人”“做文明生活的小管家”“实话实说话‘流行’”“探寻身边的历史”等,旨在建构具有教育性、体验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建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组织好这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大胆求异的过程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养成爱思考、爱提问、不盲从的好习惯。
(二)放眼社会,拓宽乐问广度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开发社区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社区、走进社会。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