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做“好问”之人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w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很多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这门课抱“无所谓”甚至“厌恶”的态度。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种情况的出现与“课堂教学呆板单调”“死记硬背的内容太多”等有着直接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自主学习引入课堂,从而让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要开展自主学习,学生必须具有提问质疑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搭建平台,培养学生能问、善问、乐问的精神与能力,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人。
  一、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问
  1. 保障自由,营造宽松环境
  这里所说的“自由”是指心理上的安全与自由。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任何戒备心,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有一种安全感。“心理自由”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太多的条条框框,不必有太多的约束,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顾虑太多。学困生在回答问题时头脑中的第一个想法不是“这个问题怎么回答”,而是“万一答错了怎么办,老师会怎样看待我,同学们会怎样看待我”,所以他们回答问题时瞻前顾后,顾虑重重,吞吞吐吐。有一定创造性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顾虑自己的问题是否偏激、是否会伤害老师等等。对此,教师一定要以接纳、支持、欣赏的态度,鼓励他们思维的独创性,时时处处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让他们知道“只要自己有想法说错没关系”,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2. 鼓励质疑,激发提问兴趣
  俗话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起源于问,学总是和问结合在一起的。孔子所说的“每事问”,就是对问题意识普及化的最好说明。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提出现成的问题,而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鼓励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通过表情、语言等给予肯定的评价。
  【教学片段实录】
  师 (以某一家庭的生育现象来阐释计划生育的重要性)一个家庭的生育现象,会使人口发生如此剧变,大家想想,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如此人口无限制地发展,将会是怎样一个令人吃惊的天文数字!
  生 老师,我能否向您提一个自己的想法?
  师 (微笑着点头)当然可以。
  生 假如我国人口的生育一直按您所展示的这种模式下去,那么,20年、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后,我国的人口状况将会是不可想象的。
  师 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生 现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人的寿命将越来越长,许多年以后的公园、商店,看到的将是大批白发苍苍的老妪、老翁,工作没人干。如果一个家庭有4个甚至更多的老人要赡养,还要抚养一个小孩,家庭的经济负担太重了。试想,这样一个国家怎么能富强呢?(掌声)
  师 那你认为该怎么办呢?
  生 我认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内容也要与时俱进,根据现在的情况进行调整。比如现在我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到适当的时候政策能放宽到生2个孩子。
  师 大家赞同这种观点及建议吗?(教室里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赞许的表情(微笑着点头)、激励的语言(能谈谈你的想法吗)、启发式的引导(那你认为该怎么办呢)和多元的评价(大家赞同这种观点及建议吗),将思维的火花点燃,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和敢于质疑的勇气。
  二、尝试探究教学,让学生善问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鲁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的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注重创新教育的美国教育非常强调学生“have a try”(试一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发现、创意、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技能。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为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必须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try”环境。探究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它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深层次的参与,在自主的“做”和“悟”中学会质疑、学会创造,从而开启学生的心智。
  以问题为主线,探究教学可以概括为:问题情境—探究质疑—沟通释疑—交流解疑—反馈生疑。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问题可以由学生小组讨论后直接提出,也可以通过特殊的情境诱导学生提出,还可以是教师根据学习内容提出,教师要根据情境选择有启发性、有挑战性、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学习目标。该阶段,就学生而言是发现问题、产生兴趣的过程,就教师而言是激发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的过程。
  (二)自主探究质疑
  该阶段是突出“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阶段。教师根据所要探究的问题作出定向指导,让学生清楚地理解所要探究的问题,明白探究的程序,即让学生弄清“做什么”“怎样做”;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提出假设,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或调查等获得感性认识,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为解决问题提出现实依据,再通过分析、思考、推理对问题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问题提出新的质疑。
  (三)小组沟通释疑
  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初步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结束后学生在小组里公布自主探究的结论,其他同学运用自身的信息发表自由评论,通过交流、讨论、沟通质疑和辩解,解决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加深对被探究问题的理解,使探究结论更加完整。
  (四)师生交流解疑
  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时,教师才通过诱导或点拨共同解决。
  (五)小结反馈生疑
  课堂结束前让学生对自己学得如何进行检测,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成功与不足,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地暴露出来。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并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三、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乐问
  (一)立足教材,落实乐问基点
  “乐问”,是“问”的高层次追求。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乐,在活动中问,是乐问的基点。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安排了活动课——“综合探究”,如“游历华夏”“来自家乡的报告”“我是社会小主人”“做文明生活的小管家”“实话实说话‘流行’”“探寻身边的历史”等,旨在建构具有教育性、体验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建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组织好这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大胆求异的过程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养成爱思考、爱提问、不盲从的好习惯。
  (二)放眼社会,拓宽乐问广度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开发社区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社区、走进社会。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其他文献
县域大型教研活动的组织因为牵涉面广、相关学校和教师差异大,容易出现“扁平化”的低效状态。如何使区域大型教研活动与日常教学契合更深入、动员更有力,是提高县域大型教研评比活动效率的关键。我们从2009年开始探索县域大型“高三试卷讲评课评比和研究”活动,找准了学校和教师关注的焦点,不断改进策略和程序,取得了一些成效。本文试以试卷讲评课评比为例,谈谈县域大型教研活动的策划和改进。  一、问题聚集:试卷讲评
期刊
在当前的教学中,“导学案”颇为盛行。可从编制和使用上看,“导学案”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导学案”的研制及其使用主要由教师“操控”,学生在课堂上并未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其次,“导学案”研制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对课堂进行“预设”的过程,这种预设往往使课堂模式化,使课堂缺少了应有的生成。再次,出于“学生考试成绩”的考虑,“导学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演变成了“练习卷”,与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理念不符。  基于
期刊
解读诗歌,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解读方法。诵读涵泳、知人论世、赏析意象、对比印证等,是我们常用的也实为有效的方法。苏轼在《书柳子厚〈渔翁〉诗》中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这样的诗歌创作理论又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解读诗歌的有效通道,那就是“于反常处见精神”。  很多诗人在创作时,经常采用“反常合道”的表现手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不合常理的事情,或人物不同于常人的行为、情感,却恰恰合乎了某种道理或人物
期刊
【名师档案】张秋达,浙江绍兴人,1985年参加工作,1989年调入浙江省嵊州市第二中学(浙江省嵊州市马寅初中学的前身)。现担任学校教科室主任,系绍兴市、嵊州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绍兴市中小学科研指导委员会成员,嵊州市委、市政府命名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嵊州市首届高层次人才培训班学员。公开发表论文近120篇,其中在《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学月刊·
期刊
【名师档案】 程继伍,浙江省特级教师,现任教于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曾获主要荣誉有浙江省教坛新秀、全国优秀教师、全国语文四项全能者、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是浙江省中小学2211名师工程人选、浙江省首批中小学高级访问学者、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学实践导师等,曾经担任第八届浙江省政协委员。共有论文(专著)、课题等一百三十多篇(项)发表、获奖或交流。三十多年始终坚持在课堂教学的第一线,多次在
期刊
一、开发“短课”模式的背景  (一)当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  我们的学生,从小在“接受式教育”模式的熏陶下成长。一节课45分钟,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主动性基本被扼杀,他们学到的学习方法就是被动的接受。在这样的课堂上,常常能看见学生茫然的眼神,他们的思维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往往不能及时地跟上老师上课的步伐,上课走神、做小动作等现象普遍存在,课堂教学效率
期刊
“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的一个理解过程,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理解内容不仅包括对教师已按照既定教学方案所设定的相关知识,更大量的往往是存在于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与对话过程中所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由此,当我们教师面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意想不到的信息和问题时,就不能机械地按原计划确定的一种思路进行教学,而是要凭自身素质,根据学生学
期刊
选修教材开发,都要设置相应的实证案例来支撑教材论证,展开教材逻辑论述。因此,当开发的教材三维目标确定后,首要问题便是寻找和设置教材的实证案例,如果说教材的正文论述是灵魂,那么实证案例便是灵魂的归宿和载体。因此,能否设置有效的实证案例关系到教材编写的成败,也成为了教材开发的重点。而网络资源实为浓缩的世界,具有即时性和碎片化的特征,其一方面能够反映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国际关系中的典型事例、
期刊
依托QQ群进行主题研讨使网络教研逐步走向规范,新的思考方式将带来教师主动参与、异地合作的变化,“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凡者不平凡”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笔者在2010年5月建立了百强名校高考地理研讨群(以下简称“百强群”),主持策划群主题研讨已有两年时间,现呈现一些心得体会。  一、依托QQ群进行主题研讨的优势分析  主题研讨是指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研究、讨论和发表见解与主张的教研方式。学校教研由于受时
期刊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自下而上,基于课堂但高于课堂,出于问题但源自实践。作为学校自身资源中最优质、最具发展力的人力资源,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而青年教师则是这支队伍中的生力军,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迫切,学科素养、教学风格尚未形成,因而可塑性很强,他们具有较强的反思、合作意识,创新、科研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