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式网络资源课程化整合策略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ang28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修教材开发,都要设置相应的实证案例来支撑教材论证,展开教材逻辑论述。因此,当开发的教材三维目标确定后,首要问题便是寻找和设置教材的实证案例,如果说教材的正文论述是灵魂,那么实证案例便是灵魂的归宿和载体。因此,能否设置有效的实证案例关系到教材编写的成败,也成为了教材开发的重点。而网络资源实为浓缩的世界,具有即时性和碎片化的特征,其一方面能够反映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国际关系中的典型事例、矛盾斗争,这些为教材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案例素材;另一方面,零散、碎片化的网络资源,决定了其不能直接成为实证案例,必须加以收集、筛选、提炼、整合才能利用。因此,笔者围绕选修教材实证案例设置的角度,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开发实践。
  一、实证案例的选择要最优
  为了整合出有效的实证案例,笔者运用网络搜索引擎收集到相应的网络资源,再运用写作技巧加以重组,创设出有效的实证案例。在实际的操作中,笔者发现,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会出现多个和本教材观点一致的案例,觉得这也行那也好,令人眼花缭乱。我们被海量的信息淹没了,反倒没了定见。所以我们采用把所有相关的案例都呈现出来的方法,并从性质、时间远近、热度角度,把事件进行分类,从中找出最恰当的案例(如表1)。
  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一个案例,它属于正面的、具有时代性的、关注力高的,那它即是最优的,应运用之;反之则应排除。之所以要选择正面的,是因为思想政治课的主题是励志,目的是培育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思想政治课不能沦为愤青式的牢骚课,如果为了哗众取宠而大量选取消极事例,不仅背离了思政课的初衷,更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因此,应遵循最优策略。如关于《生活无处不哲理》中的“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笔者通过网络收集到的案例有:同期社会高官的腐败问题,李娜的网球冠亚军对决,官二代、富二代的嚣张不法。这三个案例通过灵活的情境创设手段,都能开发出相应的教材,但腐败问题属于社会转型期的敏感话题,且理论分析要求高,应排除;选择官二代、富二代又容易放大社会消极阴暗面,略显沉重,积极奋发的情感教学目标也无法达成;最后,笔者锁定李娜法网历史性夺冠的案例,这个案例正面、励志、时效性强,是网民热议焦点,用该案例论证的教材能够把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有机地融合起来,寓深刻的哲理于普通的体育赛事中。
  二、相关碎片信息要整合成一体
  一个有效的实证案例,应包含背景、人物事件、产生经过、结果等四要素,四要素环环相扣,动态连贯,读之嚼之令人回味无穷,思之虑之使人哲理顿悟。但网络是个信息大杂烩,各种有用的正面碎片信息就混杂在三教九流的网络“江湖”中,需要我们去分辨、挖掘、提炼、整合。 这要求我们在确定最优案例的基础上,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收集目标案例的四要素,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原始、杂乱无章的网络资源整合成一个四要素齐全的有效教材案例。
  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时要找到和教学三维目标相适应的四要素,并不是想什么就有什么的。这与进行网络搜索时,运用不同的关键词密切相关,关键词选用恰当,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这也和教师本人课外知识的广度有关,与教师本人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否注重积累、对发生在身边的新闻有无敏感性有关。因此,对于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师来说,善于运用网络搜索引擎、注重积累、对时政新闻有敏感性是教材开发的基本功。还是以李娜比赛为例,李娜勇夺一次法网冠军、二次澳网亚军,比赛过后,网络上关于李娜的信息,都聚焦在就事论事的比赛结果上,而至于其为什么会赢、怎么赢的等都淹没在“冠军、亚军”里。按照整合策略,我们就要整理出李娜赛前的准备工作、对手的技战术特征、李娜的应对策略、教练的作用等,再把这些信息利用写作技巧加以重组和整合,打造出一个有效的实证案例。
  三、处理好实证案例创设变与不变的关系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前一天创设的教学案例,到上课的时候可能已经过时了。因为思政课最强调时效性,就像销售的食品一样,有一个保质期,过期失效。当然也有些教师仍然会沿用,但课堂教学效益就要打折了。
  面对困惑,笔者认为,描述案例四要素的表达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人物、事件、经过则是动态变化的。也就是说,运用网络资源转化的案例,其结构框架可以稳定不变,就像一幢造好的房屋,其风格已经定型,不能再变动了,但接下来装饰房子,则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可以随时更改。因此,笔者的解决方法是:在维持案例表达形式和总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面对变化多端的社会时政热点,随时纳入时代题材。例如,关于“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更是法治经济”,搜索“牛奶的生产标准”,大量与牛奶生产的国家标准相关的内容就会显现出来,我们加以筛选可以转化成以下实证案例。
  案例1 为了确保市场上销售的产品质量都符合消费需求,政府要对每一进入市场的产品制定国家标准,只有符合规定的标准才能进入市场。比如在牛奶行业,2010年新国标规定,生乳中的细菌总数规定每毫升必须低于200万个;生乳蛋白质含量每100克不低于2.8克,而之前的标准分别为50万个、2.95克。为了牟取暴利,不法商家在不合格的牛奶或奶粉里添加三聚氰胺,导致国产奶粉无人问津,消费者宁愿花高价购买进口奶粉和到香港抢购奶粉,国产奶粉产业遭受灭顶之灾。2013年5月,“两高”出台了关于生产销售有毒食品违法犯罪的司法解释,最高可判死刑。
  ①有人认为,添加三聚氰胺的牛奶喝不死人,又降低了成本,因此政府不应制定牛奶行业的国家标准。②上述情境表明,在市场中总有人为了牟取暴利,坑害消费者,这说明了市场的弱点是什么?如何解决?③奶业市场经过整顿后,劣质产品得到清理,引发奶制品价格上涨,据此推理会出现哪些经济现象?
  在这个案例中,发展市场经济,国家总要制定产品的行业标准,这是不变的;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有人会不择手段、铤而走险违反标准,这也是不变的;更有违反标准,使整个行业受到打击,这更是不变的。这三不变就是教学情境的框架,可以照搬沿用。至于制定何种产品的国家标准、谁牟取暴利、哪个行业(企业)因此毁灭、结果如何,这些是随时变化的,是可以随时替代的。截至2013年5月24日,可以代替三聚氰胺事件的有:瘦肉精事件、毒豆芽事件、地沟油事件、农夫山泉门事件、病死猪肉事件……这样就能根据多变的社会现实,开发出更多富于时代精神的实证案例。   实证案例既要支撑教材逻辑,更要有利于教师教学。在“案例1“中,第一问的设计意图为,便于教师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入探究状态,让学生认识到违反市场规则,不讲诚信,制假售假,不仅浪费资源、无助于行业发展,而且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以突出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的教材逻辑;第二问是得出市场具有自发性弱点,突出法治经济;第三问要求从价格上涨推理由此引发的连锁经济现象,突出市场调节的两面性。如此,实证案例有力地支撑了教材的正文,从而开发出富有时代感的教材。
  四、整合生活经验和科学结论设置实证案例
  在实际的教学中,能不能创设一个一劳永逸的教学案例,年年岁岁能够使用呢?如果有,这个案例有何特点呢?适用的范围又是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开发《生活无处不哲理》时,发现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识、科学发现的结论作为事例而转化的案例,可以历久弥新。因为生活经验、科学结论是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普遍规律,永远不会过时。而生活经验、科学结论可以和哲学智慧有机地融合起来,实现实证案例和教材正文的逻辑统一。以下为笔者运用生活经验开发的一个教材内容:农村报废的节能灯何处是归宿;人们易忽视本质的、长远的、间接的联系。
  案例2 生活在农村的小华家的一支节能灯报废了,爸爸正要把这只节能灯管随手扔掉,小华说,使不得,报废的节能灯管里含有铅、汞、镉等多种有害元素及物质,约0.5毫克的汞,一旦渗入地下,足以污染约180吨水及周围土壤,如果鱼在被污染的水里生长,庄稼在被污染的土壤里生长,就会变成毒鱼,成为毒庄稼,人喝了污染水,吃了毒鱼、毒庄稼,轻者生病,重则患上癌症等不治之症。
  小华爸爸不知如何是好,埋又不能埋,河里不能丢,废品收购站也不要,到底报废的节能灯管的归宿在哪里?据悉,中国第一批通过财政补贴来推广上市的上亿支老旧节能灯,正进入集中报废期,且未来每年消费量将超过10亿支。特别在农村,乱扔乱放报废的节能灯正在污染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伤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从联系的角度讲,在农村导致人们乱扔乱放节能灯的原因有哪些?
  在农村,像小华爸爸这样通过知识普及认识到节能灯危害而改变错误行动的仅是少数,更多缺乏这方面知识的人则会选择把报废的节能灯就地扔掉,这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将带来致命的污染,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致命的伤害。这种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作用,就是间接的、本质的、长远的联系,相对于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前者不容易被人发现,易被人所忽视。因此在生活中,人们易被表面的利益、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看不清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最终要靠几代人花费巨大的代价才能得以补偿。拿节能灯来说,人们仅仅知道节能灯能够节能,使用节能灯能节约电费,这是事物的表面联系,但对于生产节能灯所使用的原材料如发光必须用的荧光粉(汞)不了解,对汞的危害也不了解,这实质上就是对事物的本质联系不清楚,由此产生的后果终究要由人类自身来埋单。
  但在农村,即使懂得报废节能灯危害的人,就能够做到正确处理报废节能灯吗?现实生活中,有人会说,以前,有人打碎、扔掉这些报废节能灯,我们不是活得很好吗?这说明人们只看到眼前联系,其实,报废节能灯对环境的污染,对人体的伤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事物的长远联系,而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是短视的,其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意识到扔掉报废节能灯的错误。
  认识到报废节能灯危害过程就能自觉做到正确对待吗?生活中有人会说,这些东西被污染了,只要不吃、不喝,不是可以避免吗?这只是看到了事物的直接联系。表面上不吃、不喝这些被污染的东西,好像可以避免伤害,其实,污染不是固定的,一时一地的污染,它会以生产和生活为载体,通过生物链来损害人体健康,谁也无法置身事外,这是不清楚事物的间接联系。
  人们了解了间接联系、本质联系、长远联系,就能正确对待报废的节能灯吗?显然,有人会认为,我不乱扔但其他人乱扔,这有什么用呢?或者以为搬家进城,成为城里人,觉得污染与其无关。这种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在我国现阶段仍普遍存在,这也是知行相脱节的思想根源。事实证明,这种因无知而导致的错误行动,仅仅靠宣传劝说是无效的。对此,政府要有所作为,承担维护公众利益的职责,要依法加强执法监管力度,完善环境污染的惩戒制度,培育人们的环保意识、大局观念,在报废的节能灯面前,让人们自觉做到:不打碎,不乱扔,包好放到政府设置的统一的投放点。
  随手乱扔节能灯的现象,或许人们早已见怪不怪,但只要明了乱扔节能灯的后果,就应反思其内在的哲学智慧。通过查找资料整合出有效的实证案例,就能开发出上述哲学知识类拓展教材。
其他文献
编 者 按  本刊2012年第3期和第8期曾对长兴县实验中学“全程助学法”的价值取向、实施策略、探索之路及其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运用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时至今日,该校的“全程助学法”在实践中又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为研究更成体系,改革更加深入。有鉴于此,本期我们再以专题的形式刊发一组文章,以展现“全程助学法”的最新研究成果。  “全程助学”是根据我校教学改革历程而提炼的课堂教学方式,“全程”
期刊
春晖中学发端于1908年上虞富商陈春澜先生创办的春晖学堂,1919年,陈春澜先生委托乡贤王佐和近代著名教育家经亨颐等续办中学。早期春晖确立了“与时俱进”的校训、“实事求是”的教育方针和“勤劳俭朴”的训育方针;聘请了一大批名师硕彦,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匡互生、刘质平、刘薰宇、叶天底、张孟闻、范寿康等在此执教,积极推行“人格教育”“爱的教育”“感化教育”“个性教育”等。学校由此赢得了“北南
期刊
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我校是浙江省艺术特色学校,特色选修课程是学校特色发展的突破口。关于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我校开发了素描、速写和色彩等美术类专业课程,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我校的艺术特色。遵循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和兼顾学生兴趣特长的原则,利用学校有独立的艺术教学楼、专门的画室、设备较好的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施的有利条件,笔者开发了“欧洲文化游”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  一、课程内容的开
期刊
县域大型教研活动的组织因为牵涉面广、相关学校和教师差异大,容易出现“扁平化”的低效状态。如何使区域大型教研活动与日常教学契合更深入、动员更有力,是提高县域大型教研评比活动效率的关键。我们从2009年开始探索县域大型“高三试卷讲评课评比和研究”活动,找准了学校和教师关注的焦点,不断改进策略和程序,取得了一些成效。本文试以试卷讲评课评比为例,谈谈县域大型教研活动的策划和改进。  一、问题聚集:试卷讲评
期刊
在当前的教学中,“导学案”颇为盛行。可从编制和使用上看,“导学案”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导学案”的研制及其使用主要由教师“操控”,学生在课堂上并未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其次,“导学案”研制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对课堂进行“预设”的过程,这种预设往往使课堂模式化,使课堂缺少了应有的生成。再次,出于“学生考试成绩”的考虑,“导学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演变成了“练习卷”,与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理念不符。  基于
期刊
解读诗歌,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解读方法。诵读涵泳、知人论世、赏析意象、对比印证等,是我们常用的也实为有效的方法。苏轼在《书柳子厚〈渔翁〉诗》中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这样的诗歌创作理论又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解读诗歌的有效通道,那就是“于反常处见精神”。  很多诗人在创作时,经常采用“反常合道”的表现手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不合常理的事情,或人物不同于常人的行为、情感,却恰恰合乎了某种道理或人物
期刊
【名师档案】张秋达,浙江绍兴人,1985年参加工作,1989年调入浙江省嵊州市第二中学(浙江省嵊州市马寅初中学的前身)。现担任学校教科室主任,系绍兴市、嵊州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绍兴市中小学科研指导委员会成员,嵊州市委、市政府命名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嵊州市首届高层次人才培训班学员。公开发表论文近120篇,其中在《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学月刊·
期刊
【名师档案】 程继伍,浙江省特级教师,现任教于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曾获主要荣誉有浙江省教坛新秀、全国优秀教师、全国语文四项全能者、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是浙江省中小学2211名师工程人选、浙江省首批中小学高级访问学者、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学实践导师等,曾经担任第八届浙江省政协委员。共有论文(专著)、课题等一百三十多篇(项)发表、获奖或交流。三十多年始终坚持在课堂教学的第一线,多次在
期刊
一、开发“短课”模式的背景  (一)当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  我们的学生,从小在“接受式教育”模式的熏陶下成长。一节课45分钟,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主动性基本被扼杀,他们学到的学习方法就是被动的接受。在这样的课堂上,常常能看见学生茫然的眼神,他们的思维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往往不能及时地跟上老师上课的步伐,上课走神、做小动作等现象普遍存在,课堂教学效率
期刊
“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的一个理解过程,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理解内容不仅包括对教师已按照既定教学方案所设定的相关知识,更大量的往往是存在于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与对话过程中所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由此,当我们教师面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意想不到的信息和问题时,就不能机械地按原计划确定的一种思路进行教学,而是要凭自身素质,根据学生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