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抓住教学的切入点,并在“课程性質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更是明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有明确的提法,“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可见“语文课标”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践行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应从“语文素养”这一点切入。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我们将“语文素养”领会为语文课程实施中学生持续的语言文化内化过程和课程实施后在学生身上生成的某种结果的统一,也就是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外化的知识不断积累,并根据个人的生活阅历和经历总结出规律变成自己的经验,从而不断提升,最后变成行为的能力。这样理解的好处是过程和结果相整合,使课程目标、实施、评价的侧重点都落在学生身上。但问题是“语文素养”的组成要素是什么、语文自身的内容要求怎么确定。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既有不同时代普遍适用的核心内容和要求,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不同时代作不同的规定,具体到语文课标就是业已确定的五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与传统的“听、说、读、写”相比,合并了“听说”,加进了“综合性学习”,表明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性形态要求。因此,我们就可以把“语文素养”理解为: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再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语文素养”概括:学生通过高中语文的学习,能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感和思维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掌握语言文字、文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具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基本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目标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注意普遍适用的基础。现代课程论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明确基础教育要为大众提供必需的语言、知识、价值观的课程,给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机会。所以非常强调课程对普通人的适用性。也就说我们每一人都能接受,都能理解,并为此热爱自已祖国的语言。在经典课程理论家看来,课程设定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学生最终会把它作为大学阶段的主修专业,而是“这门学科对那些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年轻人的教育有什么贡献,对外行或一般公民有什么贡献”,也就是说这一课程使我们的国民的文化水平整体的提高和发展,使大众理解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文课标所规定的五个方面要求是一个现代中国人必需具备的,不具备就谈不上有发展机会。这意味着通过语文课程,学生要达到一定的对祖国语言文字认知、审美、感悟、运用的水平。
2.注重连贯统整。语文课程的功能或任务是多重的。过去概括语文课程的功能用到了“知识”、“能力”、“思维”、“语感”、“运用”、“思想教育”、“非智力因素”等多种术语,但没有一个能将语文课程的功能统摄起来,原因就是它们从外部将课程的内在连贯和统整分离开来。任何割裂都是对课程内在连贯的损害。此次语文课标设计思路之一,就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化语文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能力,化能力为德性。这需要有一个概念能将语文课程的内在连贯统整概括起来。“语文素养”恰好满足了语文课程发展的这种要求。它包括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实施、评价等基本方面,即:基本事实(主要是语言文化的,如词汇的音形义、作家与作品等)、基本理论(概念、原理、法则,如语法、修辞、篇章)、基本方法(如学习语文的方法、品质)、基本运用(如语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因而能反映语文课程连贯统整的基本趋势。如果我们老师能明白这一切道理,我相信学生在中学学习中一定能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从而达到语文课程的要求。
吴海燕,教师,现居江西宜黄。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我们将“语文素养”领会为语文课程实施中学生持续的语言文化内化过程和课程实施后在学生身上生成的某种结果的统一,也就是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外化的知识不断积累,并根据个人的生活阅历和经历总结出规律变成自己的经验,从而不断提升,最后变成行为的能力。这样理解的好处是过程和结果相整合,使课程目标、实施、评价的侧重点都落在学生身上。但问题是“语文素养”的组成要素是什么、语文自身的内容要求怎么确定。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既有不同时代普遍适用的核心内容和要求,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不同时代作不同的规定,具体到语文课标就是业已确定的五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与传统的“听、说、读、写”相比,合并了“听说”,加进了“综合性学习”,表明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性形态要求。因此,我们就可以把“语文素养”理解为: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再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语文素养”概括:学生通过高中语文的学习,能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感和思维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掌握语言文字、文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具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基本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目标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注意普遍适用的基础。现代课程论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明确基础教育要为大众提供必需的语言、知识、价值观的课程,给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机会。所以非常强调课程对普通人的适用性。也就说我们每一人都能接受,都能理解,并为此热爱自已祖国的语言。在经典课程理论家看来,课程设定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学生最终会把它作为大学阶段的主修专业,而是“这门学科对那些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年轻人的教育有什么贡献,对外行或一般公民有什么贡献”,也就是说这一课程使我们的国民的文化水平整体的提高和发展,使大众理解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文课标所规定的五个方面要求是一个现代中国人必需具备的,不具备就谈不上有发展机会。这意味着通过语文课程,学生要达到一定的对祖国语言文字认知、审美、感悟、运用的水平。
2.注重连贯统整。语文课程的功能或任务是多重的。过去概括语文课程的功能用到了“知识”、“能力”、“思维”、“语感”、“运用”、“思想教育”、“非智力因素”等多种术语,但没有一个能将语文课程的功能统摄起来,原因就是它们从外部将课程的内在连贯和统整分离开来。任何割裂都是对课程内在连贯的损害。此次语文课标设计思路之一,就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化语文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能力,化能力为德性。这需要有一个概念能将语文课程的内在连贯统整概括起来。“语文素养”恰好满足了语文课程发展的这种要求。它包括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实施、评价等基本方面,即:基本事实(主要是语言文化的,如词汇的音形义、作家与作品等)、基本理论(概念、原理、法则,如语法、修辞、篇章)、基本方法(如学习语文的方法、品质)、基本运用(如语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因而能反映语文课程连贯统整的基本趋势。如果我们老师能明白这一切道理,我相信学生在中学学习中一定能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从而达到语文课程的要求。
吴海燕,教师,现居江西宜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