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关键词句 展现课堂精彩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lazy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生命在课堂,而个性化语文课堂教学又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实施新课程后,近几年的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让我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本人有幸观看到浙江省两位优秀语文教师授课《杨修之死》的精彩课堂:
  浙江温州的杨聪老师教授此课时紧紧抓住一个“才”字,让学生从“字缝”里读出“杨修之才表现在哪里”。再围绕“恃才放旷”与“数”这两个词,引导学生历数杨修恃才放旷的事件,并根据重点词语分析理由,加深学生对杨修之死的进一步理解。以“一字评杨修”的环节,表选自己对杨修的评价。然后通过相关评论,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杨修的“放旷”反思韬光养晦的这种人生哲学。从而让学生建构起一种“没有宽容就没有未来”的文化心态。
  浙江金华的张震霄老师对《杨修之死》的课堂设计另辟蹊径,抓住文中“真知”两字,串起全文,串起了整堂课。以三张幻灯片简单地显示了“真知”两字和不同的标点:“真知……”(杨修的“真知”从哪里看出?)“真知?”(杨修真知魏王肺腑吗?)“真知!”(假如你是杨修,怎样与曹操相处相安无事?)来开展教学,引发学生对杨修的个性和结局展开思考。启示学生“张扬但不张狂,独立而不特立”的人生思想。
  综观这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令本人感触最深的是教师“异”中有“同”:他们都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觉解读文本。处理教材,以挖掘文本关键词句的方式来优化教学,引领学生漫溯到文本的核心语文价值,绽放出别样的美丽和精彩。
  语文的内核是语言,语言不仅仅是表达的符号,更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要重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做到言文合一。就具体的阅读课堂而言,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捎摩文字、品味语言,去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和思想内容,达到审美的愉悦,思维的训练。因而深入文本,选取关键性的词句,揣摩语言和细节,以理解和思维发展为本。人文性渗透其间,这是语文课堂的正途。
  选择关键词句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是教师从文本角度和教学目标出发,根据自己感悟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视觉和体验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处理教材的过程。挖掘关键词句,就是确定关键的字、词、旬,通过对这些关键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感悟来剖析与理解课文。体会课文言语的意图感、意义感和意味感,让学生找到通幽的“曲径”。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在语文教学中,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有时就是殷勤助兴,“扶”主而行的“杖藜”。教师有效地握住了这根“杖藜”,课堂教学就可尽赏“杏花雨”、“杨柳风”等美好境界。
  
  一、关键词句成为感知文本,深层探究,组织有序教学的着眼点。
  
  语文课堂教学从字词句切入,熔词句与内容于一炉,语文课可上得厚实,就会有鲜活生命力。把关键词句作为课堂教学的切人口,是立足文本,以言语方式深入文本开展教学的有效方式。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感知文本,开展探究,从而有序地展开教学环节,向文本的更深更细处探询,充分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行之有效地带领学生深度挖掘文本,想方设法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从“紧贴文本的地面”进入到“文本的底层”,通过深入探究,去触摸文本的灵魂和文化,从而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获得精神的享受。
  例如教学《湖心亭看雪》时,可把文中舟子对作者的评价“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为贯穿全文的关键句。以“痴”作为“文眼”和“课眼”,进行以下教学设计:
  1 抓“痴”字。张岱如此痴迷的是什么?景(奇、梦、美、妙、趣……)会令张岱如此痴迷?(赏景)2 抓“似”字。张岱与湖中二人有何相似之处?(清雅脱俗、任性放达、特立独行)3 抓“更有”一词。张岱与湖中二人更有何相似之处,仅是性情兴趣爱好吗?“是金陵人,客此”(隐情苦衷,用笔曲折,故国之思。),湖中人鸟声俱绝(景绝、境绝,心绝)更有痴情于故国往事,还有故国之思、离黍之悲(志向、操守)。
  让关键词句成为教学的着跟点,打开感知内容、探究文本的通道。以研读让课堂的线性推进出现转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表层感知进入深层探析。教学环节顺畅自然,通过文本感知,深层探究,让语文的“意义”和“意思”不再呆板,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揣摩语言。领悟内涵,感受情感,实现教学了过程优化。关键词句成了有序展开教学的着力点,使课跟如泉眼,用语文的甘泉滋润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语文课的语文味充盈。
  
  二、关键词句是浸入文本,点燃情薏的突破点。
  
  于漪老师认为:“语言、思维、情感同时发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探究其中内涵,是加强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深化情感的重要方法。关键性词句作为核心“语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点、燃烧点,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文字,沉浸其中,借助关键词句去感知人物的内心世界,把自己心中的情感点燃。
  杭州李明老师在教《香菱学诗》时,通过文本解读,独具慧眼地将“笑”作为作者情感的集中点、燃烧点:他找到文中15次笑,重点用了三次“笑”,引领学生沉浸于文本,深入到香菱的内心深处,“笑”中之“悲”。“苦”中作“笑”,由这个字把学生带进了香菱的内心,懂得了香菱的苦和雅,突然悟到曹雪芹塑造香菱的用心。“笑”字把课堂带人一种沉重悲郁的气氛中,把文中人物、作者和读者的情感都聚焦在一起
  关键词作为作者情感集中表现点,仅存于文本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关键词句的感悟、品味和朗读。应构成教学细节的主体。通过关键词句点燃心中的情感,于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语言对词语进行情景描述,通过品味和朗读,把词语的丰富内涵和暗藏的情感像火种一样投入学生的心中,真正读出了词语的内涵,读出了自己的情感。
  
  三、关键词句是解读文本。深入人物内心,深化思想主题的金钥匙。
  
  教师对文本独到的解读是实行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的前提。教师,通过解读文本,凭借自己对教材的独特钻研和个性领悟,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语言,感受文中语言所流淌的情感,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体会与品味,才能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想内容的感悟有机结合起来,读懂文中人物,读懂文章的主题思想。教师引领学生紧贴文本,从关键字词句里去发掘人物的内心,从浅层内容升入到人物情感深处,感悟作品的思想主题。这样的教学策略,不致于产生浅表层面的教学效果。
  《台阶》中我们可以把“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从没觉得因为台阶的造成自己的地位有了提高。”这一关键句子,作为解读人物的一把重要钥匙。因为“我们家的台阶低”,造一个高台阶 的屋成了父亲的人生目标和最高理想,他花了大半辈子尽心尽力建造好了房子。希望听到他人的赞语,来满足实现自我的成就感。可是支撑“父亲”辛劳终生、凝聚“父亲”一生价值的台阶根本没有得到他人重视,“父亲”最想得到的对其人生价值实现的肯定和尊重,就这样被别人漠视,“父亲”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地,导致他的精神状态发生了改变,变得“粗暴”,变得“烦躁”,连原来坚强的形象也没有了……
  我们组织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有效进入文本,读解人物、感知主旨,领会作品内涵。紧密把握这些关键词句,就是打开人物心灵、思想主题的钥匙。从言人手,披文人情,将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统一起来,把对词句的理解融入对人物的品鉴过程中,引领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充分挖掘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挖掘语言背后丰富思想内涵,课堂就会领略到柳暗花明的美好境界。
  
  四、关键词句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聚焦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互相依存,不可机械割裂的。工具性盈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是“血之于肉,分别不开的”。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要在语文实践中把握“两性”的平衡,在凭借字、词、句、篇培养各项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凸显人文性。
  抓住语文关键词句教学,由关键词语、句子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是对文本进行深层解读的成功策略,也是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聚焦于关键词句,从字缝句行里去读,读出深度,这样才能使语言层面走向文化层面,正确解读文本言语,理解文化内涵,领会作者写作要旨。
  《老王》是杨绛记录文革时期人和事的文章,学生阅读有难度。郭初阳老师解读文章很好地抓了四个关键词:1 “不幸”。老王的不幸是显而易见的:一贫半盲,既老且孤;然而扬绛是“幸运的人”吗?2 “善良”。老王的善良体现在他的三次“送”的行为,而杨绛及她家人善良,又掩藏在文中的哪些细处呢?3 “愧怍”。作者的傀怍从何而来?4 正义。并把文中两句话作为理解文革那个非正义时代最为精当的象征:那是一个让人“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动弹不得的时代,那是一个“把自己降格为‘货”’的非人的时代。
  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因素,加强对关键字词句的品味研读和感悟,从而进入文化思想的层面,把握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平衡,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才会使语文课的语文味充盈。诚如专家所言:语文味不脱离“语言”之核心,不脱离文字、文采。魂兮归来。语文的魂是语言;血肉兮归来,语文的血肉是真情诚意。品味语言,揣摩语言,进而触摸语言背后的世界,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使命。
  新课程语文教学应该回归语言本身,以言语形式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科学有效的语文教学。于漪老师说:“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探究其中内涵,并非是‘以文殉道’,而是语文教学中指导阅读应有的责任。”挖掘关键词句这种有机渗透着人文精神的教学,正是改良现代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其他文献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使一堂语文课妙趣横生,教师的导语设计显得举足轻重。因为,它可以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气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新颖别致的“好”的开端牵引学生“曲径通幽”。“渐入佳境”,顺畅地走进课堂,领略课文的精彩。  导语激趣的方法不胜枚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的方法,教师们不妨一试:    一、故事导入法。  学生喜欢听故事,因此,在讲新课之前
凡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人,都知道短语在遣词造句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运用得法,必能使行文流畅,意尽情满。现举几例,略陈重要。    一.短语与课题    无论是备课,还是教学;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解读课题,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打开阅读探索的钥匙,是直刺课文核心的利剑。  课题是由短语组成的,解读课题就是解读短语,如《大雁归来》是主谓短语,意在“雁归”。《再塑生命》是动宾短语,意在“再塑”。
高三大型联考之前,作文指导必不可少;但由于时间较紧,很难面面俱到。如果围绕一个主题来进行四种体裁写法的训练。效果往往较好。    首先是选一则材料做审题训练    燕子是一种候鸟,起初人们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这个古希腊伟人亚里士多德得出的结论,被人们尊奉了2400多年。18世纪,瑞士巴赛尔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燕子,你在何处越冬
人间报告  从脚底,撕下皮癣  脸庞是枯燥的公文  朗诵自己的人,歪着头  远处,群山之巅  庙小如星辰  空得没香火,风塞满耳朵  鸟鸣渐弱,吃力地撕掉  我们脚掌上的路  野草还是春天胡乱画下的批示  最后,我们以为会看见骨头  垂涎的黄狗,皓月如磨盘  碾压着时间,人间  被黑暗驮着它的温情  会议室里,有人在灯光中鼓掌  没有手,也没有喉头  可是我们看见,几块岩石  堆砌为窗户,让我们热
《夕阳真美》是苏教版小语第三册的最后一篇课文。与本单元的主题一致。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其生动地描述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巧妙地寓自然知识于美文之中。课文语言生动形象,读来十分流畅。课文的插图形象地反映了课文的内容,供学生观察。可帮助他们理解课文。此外,全文还给人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感。  以下就是我的几点感悟:    第一、感受课题之美    夕阳的美包括了夕阳本身和天
我们知道,作文困难生之所以会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况,其很大程度就在于他们对生活中的人、事、物常常是视而不见。因此,要让这些作文困难生想写、乐写,教师首先做的是要打开他们心里的“结”,要帮助他们积累写作素材。那么生活中的故事能否会自动地跑入学生的头脑中去呢?罗丹说过这么一句话:“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要提高这些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要引领学生学会观察。而多媒体在显示中具有定格、
心灵的港湾  杨 湄    在我内心深处,有个风平浪静的港湾,一直是我遮风避雨、孜孜求学、健康成长的依靠,她就是我的母亲。  我咿呀学语时,家住红钢城,母亲是武钢冷轧厂工程师,工作非常忙。每天清晨,母亲总是第一个起床,忙这忙那。因为当时我父亲远在深圳,母亲就一肩挑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每当我从幼儿园捧着奖状回到家里,母亲抱着我开心地笑个不停,我家就成了邻居们羡慕的对象。  我上小学,母亲更是一个人忙
古人对于人生价值的评定有三个标准:“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三者为其一,便是不朽。这也是众多的才子名将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是,当不朽与做人的基本信念发生冲突时,是活着还是死去这一难住了哈姆雷特的选择题常常就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而这一难题,由于不朽概念的存在,就使得人们无论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都无法用勇敢和懦弱来衡量,人们通常把在危难面前大义凛然英勇就义的人,称为英雄。我们感叹那“粉身碎骨浑不怕
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鲁迅曾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这是鲁迅长期创作的经验总结。由此可见,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那么我们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有一生意人说:如果对方瞳孔扩张,你就大胆地把原价提高三成或更高;如果一条项链没能使对方张大瞳孔,你就立即更换一条……总之,盯着对方的瞳
在晏殊的闲雅而有情思的《珠玉词》中,《蝶恋花》以其清雅之气、深挚之情而动人心扉。在苏教版必修四教学参考中对这首词的上阙有这样的鉴赏:“上阙之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皆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前者在艺术上可称作烘托、共鸣的手法,后者在艺术中可称作反衬、对比的手法。”在这里出现了古典诗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