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还存在活动流于形式、活动与所学专业结合不够紧密等现象。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现状,以宿迁学院二系2013暑期社会实践为例,对如何进一步创新和深化新时期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社会实践;新思路;探索
宿迁学院二系历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变注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开展,通过每年的活动开展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关心社会。本文适时总结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一些现状,以宿迁学院二系2013暑期社会实践为例,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新模式、新思路进行了探讨。对进一步贯彻党中央精神,提高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实效,初步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地方的现状分析
(一)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由于许多大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时缺乏固定的暑期社会实践基地以及实践目的,很多实践活动开展起来就易流于形式。实践时进工厂转了一圈,就演变成了“某地经济现状调查”,到农村小学参观了一圈就叫“扶贫支教”。虽然这不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主流现象,但从总体上看,这样的现象无不阻碍了实践活动功能的充分发挥。这样的问题也亟需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学脱节
很多高校在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时,将实践活动形式拘泥于参观、调查、座谈会等固定模式,而使学生缺乏自主选择形式的余地。不能按照所学专业进行有机结合。不能满足大学生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的实际需要。活动形式与大学生的兴趣专业结合度不高。
(三)活动的覆盖范围较小
高校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由于资金的缺乏,往往采取的是学校重点团队与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组建重点团队的形式固然,可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即只有少数学生干部可以参加重点团队活动,而大多数学生无法参与。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时,由于资金等各方面的因素也是学生达不到理想的实践效果。甚至有学生疲于应付直接到相关单位开具证明,而实际上并未参加任何实践活动。
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新思路初探
(一)创新服务模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针对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现象,可以通过建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管理机制和创新服务模式来改变。以往的活动多为“临时性”活动,学生到该地开展为期几天的暑期社会实践便草草结束,缺乏长期的坚持。我们可以暑期社会实践临时性模式转变为长效不定期模式。把活动实践不仅仅局限于暑期短短的几天,而是充分利用平的节假日和休息日,从而避免活动流于形式的局面。宿迁学院二系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就采取了该种模式,分别于宿迁市宿城区皂河镇和秀强玻璃厂建立了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将活动的实践不局限于暑期,而是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同时宿迁学院二系实践团队还建立了管理机制,成立领导和监督小组,对个人自主的实践活动进行随机的抽查走访,从而让学生真正的开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而不流于表面。
(二)实践活动与专业紧密结合
宿迁学院二系主要专业为:师范类、文秘类、园林、园艺、模具、机电等。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做到了各项活动与专业的紧密结合。例如:师范类的学生前往了宿迁市宿城区南蔡乡小学进行了支教活动,并且捐赠了20套书包文具、500本笔记本。为当地的孩子送去了知识送去了温暖。同时也让大学生们融入了基层、融入了社会。园林园艺专业的学生们来到了宿迁红枫种植基地。此地种植了大面积的没过红枫,也让园林园艺专业的学生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专业的思想教育。
(三)实践活动由考评模式向奖励模式转变
大学生奖励模式即通过不断健全的奖励机制细则,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来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奖励的一般机制分为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和竞争性奖励三种。以往的考评模式往往无法增加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给学生带去了组织活动的压力。宿迁学院二系就建立较为完善的奖励模式,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积极优秀的同学进行公开表扬授予优秀志愿者称号,同时进行综合素质分的奖励等。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运传.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
[2]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J].理论观察,2006:42.
[3]吴小榕.工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价值及实现路径[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8(4):84-86.
[4]陈爱民.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载体——以梧州学院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8):90-92.
【关键词】社会实践;新思路;探索
宿迁学院二系历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变注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开展,通过每年的活动开展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关心社会。本文适时总结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一些现状,以宿迁学院二系2013暑期社会实践为例,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新模式、新思路进行了探讨。对进一步贯彻党中央精神,提高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实效,初步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地方的现状分析
(一)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由于许多大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时缺乏固定的暑期社会实践基地以及实践目的,很多实践活动开展起来就易流于形式。实践时进工厂转了一圈,就演变成了“某地经济现状调查”,到农村小学参观了一圈就叫“扶贫支教”。虽然这不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主流现象,但从总体上看,这样的现象无不阻碍了实践活动功能的充分发挥。这样的问题也亟需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学脱节
很多高校在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时,将实践活动形式拘泥于参观、调查、座谈会等固定模式,而使学生缺乏自主选择形式的余地。不能按照所学专业进行有机结合。不能满足大学生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的实际需要。活动形式与大学生的兴趣专业结合度不高。
(三)活动的覆盖范围较小
高校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由于资金的缺乏,往往采取的是学校重点团队与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组建重点团队的形式固然,可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即只有少数学生干部可以参加重点团队活动,而大多数学生无法参与。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时,由于资金等各方面的因素也是学生达不到理想的实践效果。甚至有学生疲于应付直接到相关单位开具证明,而实际上并未参加任何实践活动。
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新思路初探
(一)创新服务模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针对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现象,可以通过建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管理机制和创新服务模式来改变。以往的活动多为“临时性”活动,学生到该地开展为期几天的暑期社会实践便草草结束,缺乏长期的坚持。我们可以暑期社会实践临时性模式转变为长效不定期模式。把活动实践不仅仅局限于暑期短短的几天,而是充分利用平的节假日和休息日,从而避免活动流于形式的局面。宿迁学院二系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就采取了该种模式,分别于宿迁市宿城区皂河镇和秀强玻璃厂建立了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将活动的实践不局限于暑期,而是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同时宿迁学院二系实践团队还建立了管理机制,成立领导和监督小组,对个人自主的实践活动进行随机的抽查走访,从而让学生真正的开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而不流于表面。
(二)实践活动与专业紧密结合
宿迁学院二系主要专业为:师范类、文秘类、园林、园艺、模具、机电等。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做到了各项活动与专业的紧密结合。例如:师范类的学生前往了宿迁市宿城区南蔡乡小学进行了支教活动,并且捐赠了20套书包文具、500本笔记本。为当地的孩子送去了知识送去了温暖。同时也让大学生们融入了基层、融入了社会。园林园艺专业的学生们来到了宿迁红枫种植基地。此地种植了大面积的没过红枫,也让园林园艺专业的学生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专业的思想教育。
(三)实践活动由考评模式向奖励模式转变
大学生奖励模式即通过不断健全的奖励机制细则,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来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奖励的一般机制分为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和竞争性奖励三种。以往的考评模式往往无法增加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给学生带去了组织活动的压力。宿迁学院二系就建立较为完善的奖励模式,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积极优秀的同学进行公开表扬授予优秀志愿者称号,同时进行综合素质分的奖励等。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运传.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
[2]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J].理论观察,2006:42.
[3]吴小榕.工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价值及实现路径[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8(4):84-86.
[4]陈爱民.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载体——以梧州学院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8):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