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业跟踪是就业指导工作的进一步完善,能够反映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是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尝试性开展就业跟踪服务,形成了优化高校就业跟踪服务方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就业跟踪;培养质量;就业指导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高校在人才培养口径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假设把学生比作是高等教育的产品,高校在产前目标明确,产中精雕细刻,但产后却缺少“售后服务”。事实上,很多高校缺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服务的意识,认为学生踏出校门,就与学校无任何关系,不需要再指导,致使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在专业技术上、职场适应性方面不能从容应对,近半的毕业生选择非专业就业,给就业指导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也会使用人单位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质疑。
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意识到就业跟踪服务是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校企合作的一种辅助手段,并尝试实施就业跟踪服务,全面掌握教学质量和社会需求,为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可靠依据。
一、当前就业跟踪服务的主要形式——以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为例
1.调查内容
(1)毕业生基本信息与各项能力
基本信息包括毕业生联系方法、所在单位、单位地址、邮编、岗位、职务等。能力方面主要调查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专业技能、以及敬业精神、团队合作与人际关系、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2)毕业生的工作情况
调查就业岗位、待遇情况、专业对口情况、离职情况及原因等。此外,毕业生认为在学校里学到的哪些知识对他的工作有益,就业指导的实用性、学校的教学和实训还存在哪些不足等也是需要调查的重要信息。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与需求情况
用人单位的信息,如单位性质、地址、专业需求、用人制度、企业文化、发展前景等,及用人单位对各专业毕业生的人才质量和称职状况评价、对学校人才培养方式的建议、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意见等[1]。
2.调查方法
(1)问卷法
通过对应、往届毕业生实施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相关资料,这是通常获取研究资料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的最常见的方法。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编制了《计算机工程学院2012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对学院369名毕业生的就业动向和参加“3+1”实训学生的薪资等情况进行调查。
图1 2012届毕业生就业动向调查结果
图2 2012届“3+1”实训毕业生薪资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如图1、图2所示,08级毕业生就业动向分三种,其中参加“3+1”实训185人,这部分学生毕业后月薪集中在3000-4000元;考研学生46人,校内实训96人,考公务员等其他42人。
(2)访谈、座谈法
对象可以是应、往届毕业生、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辅导员、企业人事管理人员、人才市场工作人员,以“就业论坛”的形式进行个别访谈和集中座谈,了解毕业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集思广益,形成指导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调研法
定期组织就业指导人员或专业教师到毕业生集中工作单位实地调研,与毕业生对话,与就业单位领导交谈。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在2012届毕业生就业后一年内,对长三角地区近20家企业进行了就业跟踪调研,重点考察毕业生的工作环境、薪酬水平及生存发展空间,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等。
图2 2012届就业跟踪调研单位
(4)网络调查法
近年来,毕业生都习惯用飞信、QQ和E-mail进行交流,他们认为网络信息传送方便快捷,符合他们的交流喜好,大部分毕业生首选接受网络跟踪调查。通过层级发散式的飞信、QQ群,可以轻易地联系到每一个学生,是进行就业跟踪的常用方法[2]。
(5)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
这是近年兴起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新做法,强调作为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客观性和权威性。我校与具有良好公信力的中国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质量评估机构——麥可思公司长期合作开展“江苏理工学院应届毕业生半年后跟踪调研”,每年编制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为计算机工程学院研讨、调整,并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有力依据。
表1 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毕业半年后就业竞争力排名[3]
学院名称 就业
竞争力排序 就业
竞争力指数(%) 毕业
半年后的非失业率(%) 毕业
半年后的
平均月收入
(元) 毕业时
掌握的基本
工作能力
(%) 就业
现状
满意度
(%)
本校平均 — — 93.9 3040 49 61
本省非“211”本科院校 — — 93.2 3212 50 62
计算机工程学院 2 96.1 95 3488 53 66
表2 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各专业毕业半年后
就业竞争力排名[3]
专业名称 就业
竞争力排序 就业
竞争力指数(%) 毕业
半年后的非失业率(%) 毕业
半年后的 平均月收入
(元) 毕业时
掌握的基本
工作能力
(%) 就业
现状
满意度
(%)
本校平均 — — 93.9 3040 49 61
本省非“211”本科院校 — — 93.2 3212 50 62
教育技术学
(师范) 2 91.5 96 3201 54 74
计算机科学
与技术 3 91.2 93 3888 55 47
(6)其他方法
此外,通过组建企业同学会、校企联谊会、优秀毕业生座谈会、校庆活动等方式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并建立长久联系,加强毕业生就业跟踪工作。
二、对现行就业跟踪服务的反思
1.就业跟踪的基础缺乏科学性
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并把当年的12月统计的就业率作为最终结果,受功利化倾向影响,很多院系就业部门会采取各种方法促进就业率的提升,但往往会造成很多学生前脚就业后脚离职,不能准确反映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也不能反映学校实际的教学质量。这种情况下,进行就业跟踪显得毫无意义,获得的相关信息也缺乏科学性,发挥不了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
2.就业跟踪的结果缺乏真实性
现行的调查方法,需要高校投入人力、物力,在跟踪过程中很可能渗入过多的人为因素,其结果往往会受调查人的意愿影响。特别是在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这项调查中,包括所学专业、学校的就业指导、对母校的满意度等,调查人会出于对学校领导的喜好或院系的利益平衡等方面的考虑,擅自更改数据,致使就业跟踪结果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丧失了作为科学研究依据的作用。
3.第三方机构的就业跟踪信息缺乏全面性
第三方机构因其客观性和权威性,近年来受到不少高校的青睐,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以麦可思为例,笔者查看了近三年麦可思报告,发现其进行的就业跟踪主要集中在学校专业设置、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和校友评价上,缺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与需求的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能直接说明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能反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缺少用人单位反馈信息的就业跟踪是不全面的,必定会影响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效果。
三、优化就业跟踪服务的方法探讨
就业跟踪服务在掌握毕业生工作情况、对母校的评价及用人单位需求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需充分認识到现行就业跟踪服务存在的弊端,共同探讨优化就业跟踪服务的方法。
1.高校就业部门树立就业跟踪服务意识
目前,高校十分重视在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也逐步认识到了就业跟踪的重要性,但还没有树立起明确的服务意识,切实去做这一块工作的热情还不高。在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各级培训中,都应强调就业跟踪服务理念。就业跟踪服务做得到位,不管是对毕业生还是用人单位都是双赢的,对于高校来说更是具有实际意义,不但能促进毕业生尽快适业,而且能促使老师更加敬业,真正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
2.院系高度重视就业跟踪工作
院系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着力构建就业跟踪体制。首先,应确保机构、人员、经费等落实到位。其次,学生人数较多的学院,可成立就业办公室,加大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确保稳定的就业工作队伍。再者,建立有效的师生搭对体制,毕业生在遇到就业难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寻求老师的指导,通过师生搭对,能为后续的就业跟踪提供保障。
3.改进就业跟踪形式,大力推进就业跟踪信息化
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每年的毕业生数量都在不断上升,现行的以问卷调查、座谈、调研等为主的就业跟踪形式,已不能完全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动态。各高校迫切需要改进对学生就业状态的跟踪形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大学生就业跟踪调查系统[4]。
目前,91job就业网络联盟已经开辟了就业跟踪模块,毕业生在签订就业协议后,还要登陆网站反馈就业情况,可视为就业跟踪信息化的先行尝试,但实际效果不甚理想,毕业生主动性不高,往往都是由院系的就业工作人员代为完成。而且,该模块局限于统计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且缺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故还不能算作真正意义的就业跟踪。
各高校可集合各方资源,大力推进就业跟踪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开发毕业生跟就业跟踪系统。有条件的院系,也可结合自身实际,开发本学院、本专业的就业跟踪系统,分析历届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对母校的评价、专业竞争力以及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指导就业工作健康高效开展提供参考,为推动高校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育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四、结束语
高校教育是依赖教学质量和市场用人需求而生存和发展的,其培养的学生是否适应社会需要、能否顺利就业、就业质量的好坏以及用人单位的评价等,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5]。
毕业生就业跟踪恰恰能及时获取社会和市场信息,完善就业跟踪体制、实时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能为学校调整培养方案提供第一手资料,使高校真正落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才质量为生命线”的人才培养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马静.高职院校就业跟踪反馈机制的合理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4).
[2]黄雪飞,王振.毕业生就业跟踪模式执行力系统建设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1).
[3]麦可思公司.江苏理工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3)[R].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2013
[4]陈国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跟踪管理信息化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03).
[5]王玲,杨永海.浅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2).
作者简介:
钱秀芳(1980—),女,江苏邗江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吴玉峰(1977—),江苏扬中人,硕士,讲师,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主要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关键词】就业跟踪;培养质量;就业指导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高校在人才培养口径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假设把学生比作是高等教育的产品,高校在产前目标明确,产中精雕细刻,但产后却缺少“售后服务”。事实上,很多高校缺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服务的意识,认为学生踏出校门,就与学校无任何关系,不需要再指导,致使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在专业技术上、职场适应性方面不能从容应对,近半的毕业生选择非专业就业,给就业指导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也会使用人单位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质疑。
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意识到就业跟踪服务是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校企合作的一种辅助手段,并尝试实施就业跟踪服务,全面掌握教学质量和社会需求,为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可靠依据。
一、当前就业跟踪服务的主要形式——以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为例
1.调查内容
(1)毕业生基本信息与各项能力
基本信息包括毕业生联系方法、所在单位、单位地址、邮编、岗位、职务等。能力方面主要调查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专业技能、以及敬业精神、团队合作与人际关系、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2)毕业生的工作情况
调查就业岗位、待遇情况、专业对口情况、离职情况及原因等。此外,毕业生认为在学校里学到的哪些知识对他的工作有益,就业指导的实用性、学校的教学和实训还存在哪些不足等也是需要调查的重要信息。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与需求情况
用人单位的信息,如单位性质、地址、专业需求、用人制度、企业文化、发展前景等,及用人单位对各专业毕业生的人才质量和称职状况评价、对学校人才培养方式的建议、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意见等[1]。
2.调查方法
(1)问卷法
通过对应、往届毕业生实施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相关资料,这是通常获取研究资料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的最常见的方法。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编制了《计算机工程学院2012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对学院369名毕业生的就业动向和参加“3+1”实训学生的薪资等情况进行调查。
图1 2012届毕业生就业动向调查结果
图2 2012届“3+1”实训毕业生薪资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如图1、图2所示,08级毕业生就业动向分三种,其中参加“3+1”实训185人,这部分学生毕业后月薪集中在3000-4000元;考研学生46人,校内实训96人,考公务员等其他42人。
(2)访谈、座谈法
对象可以是应、往届毕业生、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辅导员、企业人事管理人员、人才市场工作人员,以“就业论坛”的形式进行个别访谈和集中座谈,了解毕业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集思广益,形成指导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调研法
定期组织就业指导人员或专业教师到毕业生集中工作单位实地调研,与毕业生对话,与就业单位领导交谈。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在2012届毕业生就业后一年内,对长三角地区近20家企业进行了就业跟踪调研,重点考察毕业生的工作环境、薪酬水平及生存发展空间,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等。
图2 2012届就业跟踪调研单位
(4)网络调查法
近年来,毕业生都习惯用飞信、QQ和E-mail进行交流,他们认为网络信息传送方便快捷,符合他们的交流喜好,大部分毕业生首选接受网络跟踪调查。通过层级发散式的飞信、QQ群,可以轻易地联系到每一个学生,是进行就业跟踪的常用方法[2]。
(5)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
这是近年兴起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新做法,强调作为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客观性和权威性。我校与具有良好公信力的中国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质量评估机构——麥可思公司长期合作开展“江苏理工学院应届毕业生半年后跟踪调研”,每年编制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为计算机工程学院研讨、调整,并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有力依据。
表1 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毕业半年后就业竞争力排名[3]
学院名称 就业
竞争力排序 就业
竞争力指数(%) 毕业
半年后的非失业率(%) 毕业
半年后的
平均月收入
(元) 毕业时
掌握的基本
工作能力
(%) 就业
现状
满意度
(%)
本校平均 — — 93.9 3040 49 61
本省非“211”本科院校 — — 93.2 3212 50 62
计算机工程学院 2 96.1 95 3488 53 66
表2 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各专业毕业半年后
就业竞争力排名[3]
专业名称 就业
竞争力排序 就业
竞争力指数(%) 毕业
半年后的非失业率(%) 毕业
半年后的 平均月收入
(元) 毕业时
掌握的基本
工作能力
(%) 就业
现状
满意度
(%)
本校平均 — — 93.9 3040 49 61
本省非“211”本科院校 — — 93.2 3212 50 62
教育技术学
(师范) 2 91.5 96 3201 54 74
计算机科学
与技术 3 91.2 93 3888 55 47
(6)其他方法
此外,通过组建企业同学会、校企联谊会、优秀毕业生座谈会、校庆活动等方式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并建立长久联系,加强毕业生就业跟踪工作。
二、对现行就业跟踪服务的反思
1.就业跟踪的基础缺乏科学性
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并把当年的12月统计的就业率作为最终结果,受功利化倾向影响,很多院系就业部门会采取各种方法促进就业率的提升,但往往会造成很多学生前脚就业后脚离职,不能准确反映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也不能反映学校实际的教学质量。这种情况下,进行就业跟踪显得毫无意义,获得的相关信息也缺乏科学性,发挥不了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
2.就业跟踪的结果缺乏真实性
现行的调查方法,需要高校投入人力、物力,在跟踪过程中很可能渗入过多的人为因素,其结果往往会受调查人的意愿影响。特别是在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这项调查中,包括所学专业、学校的就业指导、对母校的满意度等,调查人会出于对学校领导的喜好或院系的利益平衡等方面的考虑,擅自更改数据,致使就业跟踪结果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丧失了作为科学研究依据的作用。
3.第三方机构的就业跟踪信息缺乏全面性
第三方机构因其客观性和权威性,近年来受到不少高校的青睐,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以麦可思为例,笔者查看了近三年麦可思报告,发现其进行的就业跟踪主要集中在学校专业设置、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和校友评价上,缺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与需求的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能直接说明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能反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缺少用人单位反馈信息的就业跟踪是不全面的,必定会影响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效果。
三、优化就业跟踪服务的方法探讨
就业跟踪服务在掌握毕业生工作情况、对母校的评价及用人单位需求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需充分認识到现行就业跟踪服务存在的弊端,共同探讨优化就业跟踪服务的方法。
1.高校就业部门树立就业跟踪服务意识
目前,高校十分重视在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也逐步认识到了就业跟踪的重要性,但还没有树立起明确的服务意识,切实去做这一块工作的热情还不高。在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各级培训中,都应强调就业跟踪服务理念。就业跟踪服务做得到位,不管是对毕业生还是用人单位都是双赢的,对于高校来说更是具有实际意义,不但能促进毕业生尽快适业,而且能促使老师更加敬业,真正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
2.院系高度重视就业跟踪工作
院系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着力构建就业跟踪体制。首先,应确保机构、人员、经费等落实到位。其次,学生人数较多的学院,可成立就业办公室,加大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确保稳定的就业工作队伍。再者,建立有效的师生搭对体制,毕业生在遇到就业难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寻求老师的指导,通过师生搭对,能为后续的就业跟踪提供保障。
3.改进就业跟踪形式,大力推进就业跟踪信息化
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每年的毕业生数量都在不断上升,现行的以问卷调查、座谈、调研等为主的就业跟踪形式,已不能完全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动态。各高校迫切需要改进对学生就业状态的跟踪形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大学生就业跟踪调查系统[4]。
目前,91job就业网络联盟已经开辟了就业跟踪模块,毕业生在签订就业协议后,还要登陆网站反馈就业情况,可视为就业跟踪信息化的先行尝试,但实际效果不甚理想,毕业生主动性不高,往往都是由院系的就业工作人员代为完成。而且,该模块局限于统计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且缺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故还不能算作真正意义的就业跟踪。
各高校可集合各方资源,大力推进就业跟踪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开发毕业生跟就业跟踪系统。有条件的院系,也可结合自身实际,开发本学院、本专业的就业跟踪系统,分析历届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对母校的评价、专业竞争力以及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指导就业工作健康高效开展提供参考,为推动高校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育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四、结束语
高校教育是依赖教学质量和市场用人需求而生存和发展的,其培养的学生是否适应社会需要、能否顺利就业、就业质量的好坏以及用人单位的评价等,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5]。
毕业生就业跟踪恰恰能及时获取社会和市场信息,完善就业跟踪体制、实时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能为学校调整培养方案提供第一手资料,使高校真正落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才质量为生命线”的人才培养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马静.高职院校就业跟踪反馈机制的合理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4).
[2]黄雪飞,王振.毕业生就业跟踪模式执行力系统建设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1).
[3]麦可思公司.江苏理工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3)[R].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2013
[4]陈国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跟踪管理信息化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03).
[5]王玲,杨永海.浅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2).
作者简介:
钱秀芳(1980—),女,江苏邗江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吴玉峰(1977—),江苏扬中人,硕士,讲师,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主要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