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中药调配剂量、处方应付、药物的炮制处理、药物质量等方面简述如何提高调配质量,其目的在于提高配方人员对调配质量的认识,中药调剂工作涉及专业知识面广技术性强,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调配工作,认真把好各个关键环节做到程序化、規范化、制度化以确保调配质量,从而保证临床疗效与安全用药。现就中药调配中提高调配质量的几大要素进行浅析。
关键词:中药调配 饮片质量 要素分析
1.调配剂量的准确性
中医界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说,中药的“量”与疗效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剂量的准确性与否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调剂中屡见不鲜的是主观估量“抓药”代称的现象,造成配方总量、单剂量不准确。剂量影响疗效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同一味药剂量不同作用亦异,以肉桂为例,小剂量有引火归原的作用,大剂量则有补肾阴散寒止痛之功能。有些药物剂量不一还可导致作用相反,如红花少量养血,大量则破血;还有些药物有双向调节作用如黄连、黄柏之类,小剂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有抑制作用。
1.2有些方剂中单味药剂量变化会使整个方剂主辅换位,药效属性发生变化。如张仲景的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因各药用量不同,其所治病证方剂名称都不相同。
1.3某些毒性中药其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应严格掌握。如马钱子等用量不足则疗效不显用量过大则极易中毒,故应慎选剂量以防中毒发生。
2.处方应付的正确性
提高配方方质量,处方应付的正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也非常大,尤其是对药名脚注及附加术语的审定。处方脚注是指医师开写处方时在某味药的右上角或右下角处所加的简明要求。调剂人员应明白医者对方药的要求,正确付方。脚注的内容一般包括炮制法、煎法、服用法等。常见的脚注术语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冲服、烊化、打碎、蜜制、醋制、炒制(炒碳、盐炒、麸炒)等。处方中有脚注的必须按处方脚注的要求认真执行切不可有丝毫懈怠。处方中有些药虽未加脚注,仍应按《药典》和地方炮制规范的规定处理。
2.1先煎:如生矿石类、动物角甲类其饮片质地坚硬应捣碎另包先煎,这样可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制川乌、制草乌等饮片,饮片加工企业出厂时已做了合格检测,按传统要求,先煎可降低乌头碱含量减少毒副作用,以防万一;
2.2后下:薄荷等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的饮片应后下,以免有效成分散失降低疗效;
2.3包煎:富含绒毛的饮片如辛夷等包煎可减少绒毛混入煎剂后刺激咽喉。
2.4烊化:阿胶、鹿角胶、饴糖、蜂蜜等胶类、蜜膏类中药不宜与群药同煎。
2.5捣碎:如方中有莲子、砂仁、豆蔻等必须在调配时临时捣碎。上述这些都是在中药调配时应遵循的基本规范。
3.炮制处理的重要性
中药炮制的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或缓和药性便于调剂和提高药物疗效。如生大黄为攻下药,具有较强的清热泻下作用,年老体弱者用之则是难以承受的,而通过炮制的大黄则作用缓和,用起来就平稳多了。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能治疗血热斑毒、肺痨等症,而通过蒸制的熟地黄则变成了具有补血养阴作用,常用于治疗贫血失眠等症。再如蜜炙款冬花能增强润肺止咳功能;炙淫羊藿能增强补肾阳的功能等。还有柴胡、香附等醋制后能引药入肝经;甘草、桂枝炮制后能引药入心经;大黄本为清中下焦热的药物,酒制后能引药上行清理上焦热邪。因此,应根据处方意图付药,一定要依方调配不可混用、代用。
4.药物质量的保证性
药物质量是决定能否提高疗效的保证,中药饮片由于种类繁多成分复杂,采收、加工、贮存保管不当极易出现虫蛀、发霉、走油、变色、气味散失、风化、潮解、粘连等变质现象,某些药源紧缺,易导致劣药伪品混入等直接影响着饮片质量和临床疗效。如麦冬、杏仁等走油白菊花、橘红等变色可使药物疗效下降发生不良反应;银柴胡主治骨蒸潮热退虚热,山银柴胡有毒,水半夏充半夏,芸苔子充菟丝子等不能混二为一;炮甲片以矾水或盐水浸泡以增重。把调配好关,杜绝把伪劣、霉变、虫蛀等药物调配出去,以确保证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
5.剧毒药调配章法性
有些中药在调配时需要分步骤进行,如:含有剧毒药[1]的,应采用等量递增的方式,即先将毒药研细,再加少量其他药粉混合,均匀后再加等量药粉混合,依次直至全部混匀。还有些药物在混合时会产生共融现象,如冰片和松香,一起研磨会成稠胶状,先将冰片与几种药粉研和,再把松香与另些药粉研和,最后将它们混匀即可。
综上所述,调配方剂应根据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理论和实践的辨证统一的特点来进行。依据“君臣佐使”配伍组方原则,各药剂量变化会导致处方功能、主治发生变化。因此,调配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到药物疗效的发挥也影响到病人健康乃至生命安危。中药调配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到中药调配工作的重要性,并不断加强中医药理论知识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确保中药调配质量。
参考文献:
[1]高万山等 药房药店药品管理 173页 中医古藉出版社 2004年6月第一版
关键词:中药调配 饮片质量 要素分析
1.调配剂量的准确性
中医界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说,中药的“量”与疗效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剂量的准确性与否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调剂中屡见不鲜的是主观估量“抓药”代称的现象,造成配方总量、单剂量不准确。剂量影响疗效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同一味药剂量不同作用亦异,以肉桂为例,小剂量有引火归原的作用,大剂量则有补肾阴散寒止痛之功能。有些药物剂量不一还可导致作用相反,如红花少量养血,大量则破血;还有些药物有双向调节作用如黄连、黄柏之类,小剂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有抑制作用。
1.2有些方剂中单味药剂量变化会使整个方剂主辅换位,药效属性发生变化。如张仲景的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因各药用量不同,其所治病证方剂名称都不相同。
1.3某些毒性中药其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应严格掌握。如马钱子等用量不足则疗效不显用量过大则极易中毒,故应慎选剂量以防中毒发生。
2.处方应付的正确性
提高配方方质量,处方应付的正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也非常大,尤其是对药名脚注及附加术语的审定。处方脚注是指医师开写处方时在某味药的右上角或右下角处所加的简明要求。调剂人员应明白医者对方药的要求,正确付方。脚注的内容一般包括炮制法、煎法、服用法等。常见的脚注术语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冲服、烊化、打碎、蜜制、醋制、炒制(炒碳、盐炒、麸炒)等。处方中有脚注的必须按处方脚注的要求认真执行切不可有丝毫懈怠。处方中有些药虽未加脚注,仍应按《药典》和地方炮制规范的规定处理。
2.1先煎:如生矿石类、动物角甲类其饮片质地坚硬应捣碎另包先煎,这样可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制川乌、制草乌等饮片,饮片加工企业出厂时已做了合格检测,按传统要求,先煎可降低乌头碱含量减少毒副作用,以防万一;
2.2后下:薄荷等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的饮片应后下,以免有效成分散失降低疗效;
2.3包煎:富含绒毛的饮片如辛夷等包煎可减少绒毛混入煎剂后刺激咽喉。
2.4烊化:阿胶、鹿角胶、饴糖、蜂蜜等胶类、蜜膏类中药不宜与群药同煎。
2.5捣碎:如方中有莲子、砂仁、豆蔻等必须在调配时临时捣碎。上述这些都是在中药调配时应遵循的基本规范。
3.炮制处理的重要性
中药炮制的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或缓和药性便于调剂和提高药物疗效。如生大黄为攻下药,具有较强的清热泻下作用,年老体弱者用之则是难以承受的,而通过炮制的大黄则作用缓和,用起来就平稳多了。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能治疗血热斑毒、肺痨等症,而通过蒸制的熟地黄则变成了具有补血养阴作用,常用于治疗贫血失眠等症。再如蜜炙款冬花能增强润肺止咳功能;炙淫羊藿能增强补肾阳的功能等。还有柴胡、香附等醋制后能引药入肝经;甘草、桂枝炮制后能引药入心经;大黄本为清中下焦热的药物,酒制后能引药上行清理上焦热邪。因此,应根据处方意图付药,一定要依方调配不可混用、代用。
4.药物质量的保证性
药物质量是决定能否提高疗效的保证,中药饮片由于种类繁多成分复杂,采收、加工、贮存保管不当极易出现虫蛀、发霉、走油、变色、气味散失、风化、潮解、粘连等变质现象,某些药源紧缺,易导致劣药伪品混入等直接影响着饮片质量和临床疗效。如麦冬、杏仁等走油白菊花、橘红等变色可使药物疗效下降发生不良反应;银柴胡主治骨蒸潮热退虚热,山银柴胡有毒,水半夏充半夏,芸苔子充菟丝子等不能混二为一;炮甲片以矾水或盐水浸泡以增重。把调配好关,杜绝把伪劣、霉变、虫蛀等药物调配出去,以确保证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
5.剧毒药调配章法性
有些中药在调配时需要分步骤进行,如:含有剧毒药[1]的,应采用等量递增的方式,即先将毒药研细,再加少量其他药粉混合,均匀后再加等量药粉混合,依次直至全部混匀。还有些药物在混合时会产生共融现象,如冰片和松香,一起研磨会成稠胶状,先将冰片与几种药粉研和,再把松香与另些药粉研和,最后将它们混匀即可。
综上所述,调配方剂应根据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理论和实践的辨证统一的特点来进行。依据“君臣佐使”配伍组方原则,各药剂量变化会导致处方功能、主治发生变化。因此,调配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到药物疗效的发挥也影响到病人健康乃至生命安危。中药调配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到中药调配工作的重要性,并不断加强中医药理论知识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确保中药调配质量。
参考文献:
[1]高万山等 药房药店药品管理 173页 中医古藉出版社 2004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