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药物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疗效,方法:将36例(40只眼)视神经萎缩患者采用针刺联合中药辩证施治治疗,结果:显效14只眼,有效19眼,无效7只眼,总有效率82.5%。讨论:针刺联合中药辩证施治治疗,可有效提高视神经萎缩患者的视力,改善视野。
关键词:视神经萎缩;针刺
视神经萎缩是一种由于多种因素,如炎症、缺血、外伤、青光眼等,引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索发生退行性病变,从而严重危害视功能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视盘颜色变淡甚至苍白,视野范围缩小,视力减退,甚至视功能完全丧失。长期以来,其病程长、预后差、高致残率等特点,被国内外医学界视为眼科疑难病之一。视神经萎缩在祖国医学属于“青盲 ”的范畴。我科于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针刺联合中药辩证施治治疗视神经萎缩36例(40只眼),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36例(40只眼)均为我院眼科住院病人。其中男21例23只眼,女15例17只眼。病程最段46天,最长5年。原发性15例,青光眼性9例,外伤性5例,缺血性3例,炎症性2例,遗传性2例。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单眼或双眼视力逐渐下降(视力在手动以上者);②眼底检查可见视盘色淡或苍白,边界清楚;③视野检查以周边向心性缩小为主;④瞳孔直接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⑤色觉减退;⑥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有助诊断;⑦全身检查除外颅内占位性病变和神经脱髓鞘病变。
1.3治疗方法
1.3.1针灸
主穴:眼周穴位选取睛明、承泣、太阳、攒竹、瞳子髎、丝竹空、球后,配穴:肝肾不足者配三阴交,脾肾不足者配脾腧、肾腧,肝郁气滞者配太冲等。针刺方法:患者取半卧位,针刺区常规消毒后,选用 27号毫针,针刺球后穴时,进针透皮后朝鼻侧沿眼眶下缘缓慢进针0.5-0.8寸,若遇抵触感,稍变角度或稍退针再向下刺入,不强行刺入。余穴均浅刺0.2寸。进针后不提插,行平补平泻手法。取针快速操作,按压针刺部位5分钟防止出血。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两周为一个疗程。
1.3.2中药
根据舌脉及全身症状,辨证分为四型:1.肝郁气滞型,治法疏肝理气,清热活血。方药:柴胡20g,当归15g,白术10g,丹皮 10g,茯苓15g,栀子10g,郁金10g,白芍10g,甘草6g;2.肝肾阴虚型,治法补益肝肾,开窍明目。基本方:熟地15g,生地15g,山茱萸10g,山药10g,茯神10g,泽泻10g,丹皮10g,柴胡 10g,五味子10g,当归 10g。3.气血两虚型,治法益气养血,宁神开窍。方药:当归15g,熟地15g,白芍10g,川芎25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肉桂10g,陈皮10g,黄芪15g,大枣6枚。4.气滞血瘀型,治法活血化瘀。方药:桃仁15g,红花15g,甘草6g,赤芍10g,柴胡10g,枳壳10g,牛膝10g,生地15g,川芎10g,黄芪20g,当归10g,桔梗10g。以上方药均根据病证适当加减。日1付,早晚温服。
以上治疗4疗程后进行视力、眼底、视野检查以观察疗效。
2结果
2.1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视力提高四行以上(含四行),视野扩大15?以上;有效:视力提高两行以上(包括两行),视野扩大5?以上;无效:视力和视野无改善或退步。
2.2 临床疗效 本组36例(40只眼),其中显效14只眼,有效19眼,无效7只眼,总有效率82.5%。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视神经萎缩是一种不可逆的损害。西医治疗视神经萎缩药物多以增强代谢功能,扩张血管及营养神经为主,效果不甚理想。祖国医学在治疗该病方面历史由来已久,取得一定成果。
视神经萎缩在祖国医学中属“青盲”的范畴。该病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书中有应用空青、决明子、石决明、石蟹等药物主治青盲的记载。明朝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青盲者,瞳神不大不小,无缺无损,仔细观之,瞳神内并无别样色气,俨然与好人一般,只是自看不见,方为此证,若有何气色,即是内障,非青盲也。”对青盲的定义比较明确。
青盲的病因病机各家之言不一。本治疗将其病因病机分为四种:一为郁怒伤肝,情志不舒,气滞血瘀,脉道不畅,玄府闭阻,神光不得发越之肝郁气滞证,二为先天禀赋不足,或久劳伤病,致肝肾两亏,精虚血少,目系失养之肝肾阴虚证,三为久病过劳或失血过多,心营血亏,目窍失养而萎闭,神光衰竭而渐失明之气血两虚证,四为脾虚湿滞,湿浊上泛头目,痰湿阻窍,气血津液郁滞不行之气滞血瘀证。所用药物在基本方基础上随症加减。
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自古以来为临床所采用,《灵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这些理论为后人针刺治疗目疾奠定了基础。《针灸甲乙经》明确列出治疗青盲的穴位有承光、目窗、上关等穴位。针刺眼周围的腧穴可以疏通经络,运行气血,使局部的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从而改善眼部血液循环;同时,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兴奋性,恢复局部细胞的再生活力,使受损的视神经恢复功能,从而使视力提高,改善视野,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孙河等[2、3]认为针刺作用机理是对纹状旁区有即时影响,增强视觉中枢生物电活动,经过长期治疗,每次针刺作用的远期迭加而改善视神经传导功能,促进视神经再修复,起到增加视力,提高视功能的作用。韦企平[4]认为大多数视神经萎缩患者并非视神经已不可逆性完全崩解、坏死,而是微循环障碍,轴浆流受阻,组织缺血,炎性渗出,再生、修复等一系列的病理过程。利用针刺有暢通循环,降低渗出,加速吸收,减少组织坏死等作用。
青盲是疑难眼病,不论虚实或虚实夹杂之症皆可造成目窍失充失通,目系失养失用,《审视瑶函》:“皆不易治,而年老尤难”。本观察采用针刺联合中药辩证施治治疗,可有效提高视神经萎缩患者的视力,改善视野,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3.
[2]孙河,王影,白鹏.针刺对视神经萎缩病人视觉电生理即可效应[J].中国针灸,2003,23(12):738.
[3]罗国新,郭建立.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49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2,2(10)6.
[4]陈泽秦.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74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9,10(19)5.
关键词:视神经萎缩;针刺
视神经萎缩是一种由于多种因素,如炎症、缺血、外伤、青光眼等,引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索发生退行性病变,从而严重危害视功能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视盘颜色变淡甚至苍白,视野范围缩小,视力减退,甚至视功能完全丧失。长期以来,其病程长、预后差、高致残率等特点,被国内外医学界视为眼科疑难病之一。视神经萎缩在祖国医学属于“青盲 ”的范畴。我科于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针刺联合中药辩证施治治疗视神经萎缩36例(40只眼),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36例(40只眼)均为我院眼科住院病人。其中男21例23只眼,女15例17只眼。病程最段46天,最长5年。原发性15例,青光眼性9例,外伤性5例,缺血性3例,炎症性2例,遗传性2例。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单眼或双眼视力逐渐下降(视力在手动以上者);②眼底检查可见视盘色淡或苍白,边界清楚;③视野检查以周边向心性缩小为主;④瞳孔直接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⑤色觉减退;⑥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有助诊断;⑦全身检查除外颅内占位性病变和神经脱髓鞘病变。
1.3治疗方法
1.3.1针灸
主穴:眼周穴位选取睛明、承泣、太阳、攒竹、瞳子髎、丝竹空、球后,配穴:肝肾不足者配三阴交,脾肾不足者配脾腧、肾腧,肝郁气滞者配太冲等。针刺方法:患者取半卧位,针刺区常规消毒后,选用 27号毫针,针刺球后穴时,进针透皮后朝鼻侧沿眼眶下缘缓慢进针0.5-0.8寸,若遇抵触感,稍变角度或稍退针再向下刺入,不强行刺入。余穴均浅刺0.2寸。进针后不提插,行平补平泻手法。取针快速操作,按压针刺部位5分钟防止出血。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两周为一个疗程。
1.3.2中药
根据舌脉及全身症状,辨证分为四型:1.肝郁气滞型,治法疏肝理气,清热活血。方药:柴胡20g,当归15g,白术10g,丹皮 10g,茯苓15g,栀子10g,郁金10g,白芍10g,甘草6g;2.肝肾阴虚型,治法补益肝肾,开窍明目。基本方:熟地15g,生地15g,山茱萸10g,山药10g,茯神10g,泽泻10g,丹皮10g,柴胡 10g,五味子10g,当归 10g。3.气血两虚型,治法益气养血,宁神开窍。方药:当归15g,熟地15g,白芍10g,川芎25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肉桂10g,陈皮10g,黄芪15g,大枣6枚。4.气滞血瘀型,治法活血化瘀。方药:桃仁15g,红花15g,甘草6g,赤芍10g,柴胡10g,枳壳10g,牛膝10g,生地15g,川芎10g,黄芪20g,当归10g,桔梗10g。以上方药均根据病证适当加减。日1付,早晚温服。
以上治疗4疗程后进行视力、眼底、视野检查以观察疗效。
2结果
2.1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视力提高四行以上(含四行),视野扩大15?以上;有效:视力提高两行以上(包括两行),视野扩大5?以上;无效:视力和视野无改善或退步。
2.2 临床疗效 本组36例(40只眼),其中显效14只眼,有效19眼,无效7只眼,总有效率82.5%。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视神经萎缩是一种不可逆的损害。西医治疗视神经萎缩药物多以增强代谢功能,扩张血管及营养神经为主,效果不甚理想。祖国医学在治疗该病方面历史由来已久,取得一定成果。
视神经萎缩在祖国医学中属“青盲”的范畴。该病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书中有应用空青、决明子、石决明、石蟹等药物主治青盲的记载。明朝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青盲者,瞳神不大不小,无缺无损,仔细观之,瞳神内并无别样色气,俨然与好人一般,只是自看不见,方为此证,若有何气色,即是内障,非青盲也。”对青盲的定义比较明确。
青盲的病因病机各家之言不一。本治疗将其病因病机分为四种:一为郁怒伤肝,情志不舒,气滞血瘀,脉道不畅,玄府闭阻,神光不得发越之肝郁气滞证,二为先天禀赋不足,或久劳伤病,致肝肾两亏,精虚血少,目系失养之肝肾阴虚证,三为久病过劳或失血过多,心营血亏,目窍失养而萎闭,神光衰竭而渐失明之气血两虚证,四为脾虚湿滞,湿浊上泛头目,痰湿阻窍,气血津液郁滞不行之气滞血瘀证。所用药物在基本方基础上随症加减。
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自古以来为临床所采用,《灵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这些理论为后人针刺治疗目疾奠定了基础。《针灸甲乙经》明确列出治疗青盲的穴位有承光、目窗、上关等穴位。针刺眼周围的腧穴可以疏通经络,运行气血,使局部的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从而改善眼部血液循环;同时,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兴奋性,恢复局部细胞的再生活力,使受损的视神经恢复功能,从而使视力提高,改善视野,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孙河等[2、3]认为针刺作用机理是对纹状旁区有即时影响,增强视觉中枢生物电活动,经过长期治疗,每次针刺作用的远期迭加而改善视神经传导功能,促进视神经再修复,起到增加视力,提高视功能的作用。韦企平[4]认为大多数视神经萎缩患者并非视神经已不可逆性完全崩解、坏死,而是微循环障碍,轴浆流受阻,组织缺血,炎性渗出,再生、修复等一系列的病理过程。利用针刺有暢通循环,降低渗出,加速吸收,减少组织坏死等作用。
青盲是疑难眼病,不论虚实或虚实夹杂之症皆可造成目窍失充失通,目系失养失用,《审视瑶函》:“皆不易治,而年老尤难”。本观察采用针刺联合中药辩证施治治疗,可有效提高视神经萎缩患者的视力,改善视野,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3.
[2]孙河,王影,白鹏.针刺对视神经萎缩病人视觉电生理即可效应[J].中国针灸,2003,23(12):738.
[3]罗国新,郭建立.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49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2,2(10)6.
[4]陈泽秦.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74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9,1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