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动感情境 强化教学效果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eli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教媒体悄然走进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后,以令人眩目的速度迅速普及,它的加盟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强化了教育效果。它所拥有的信息的丰富性、表现的多样化、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性等特点,都为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深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下面仅对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促进功能试作简析。
  
  一、呈现生动画面,激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采用学生乐于、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有趣味性、新鲜感,是唤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的前提。
  电教手段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把文字教材中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形象、具体的画面呈现出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情感,又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在实践中,我常常利用电教媒体的声像的生动与多彩直接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最佳的预备状态,乐意参与学习。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中的“垃圾带来的烦恼”时,我首先展示给学生一组反映社区美景的图片。配着轻松优美的音乐,镜头缓缓移动,景物不断变换。正当学生发出啧啧赞叹之声时,画面中突然出现了一堆肮脏的垃圾,镜头锁定、拉近,音乐随之变成一种绞带后的怪调。美景与垃圾、音乐与噪音的强烈对比,引起的不仅仅是学生视觉与听觉上的震撼,同时还有来自他们心灵深处的思索与质疑。这种画面与音乐的珠联璧合,这种对学生视觉、听觉以及内心所期待的效果,在课堂中,多媒体能够帮助我们实现。
  
  二、模拟德育情景,进行道德牵引
  
  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虽然对社会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定的判断和选择能力,但是对他们来说,这种认识和评价往往不够成熟和完善,因而需要教师的介入引导。教师有目的地选择某些社会生活中真实的道德实例,模拟某些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道德的牵引,让学生在这些仿真的活动中,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知识等,通过比较、分析后果,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使原来那种枯燥乏味的思想教育变成一种有滋有味的精神享受,这已成为品德教学中教师首选的教育亮点。
  我在操作微机的教师的帮助下,设计了一组连环动漫画,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并要求学生谈感想、作评论、开展联想。我给学生提供了四幅动漫画。
  第一幅:在公园里,一张长椅上放着一个黑包,两个人正在握手;
  第二幅:一个人拿着黑包在前面跑,另一个人在后面追;
  第三幅:两个人相对而立,其中一个人正在开包;
  第四幅:一个人拿着黑包在跑。
  我让学生对这四幅动漫画进行重新排序,并配上说明词。
  有的学生以 ④-②-③-① 排序,分别配以“有小偷”、“追”、“终于捉住了”、“多谢你挽回了我的损失”,最后总结为“见义勇为——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
  有的学生以 ①-④-②-③ 排序,分别配以“朋友见面分外亲热”、“有人偷包”、“死死盯住”、“看你往哪儿跑”,最后总结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
  这节课学生感到特别成功,他们事后评价是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感想丰富、记忆深刻。通过自我感悟,达到了自我教育。
  教过《思想品德》的老师都知道,品德教育过于严肃的“面孔”,往往使学生产生一种压抑感,苦口婆心的说教容易使学生两耳生茧,产生厌倦心理。有的老师组织学生编写、演出校园剧,开展辩论、演讲等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学生学习时间紧,要充分保证这些活动的开展,难度比较大。利用动画形式模拟生活中的德育情景,让学生在虚拟的社会生活中开展道德实践,既具有强烈的娱乐性,又有着相对的真实性,而且学生、老师在活动中所花的时间较少,可以说简单易行又寓教于乐。
  
  三、采用音像感染,升华道德认识
  
  俗话说:水滴石穿。同样,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正确的道德认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积累、内化的过程。在“家庭因我更美丽”的教学中,课堂行将结束时,我播放了歌曲《我爱我家》,音乐所独具的感染力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向纵深推进,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并得以升华。许多学生眼含泪花,跟着乐曲一起高歌。在学生明白课文内容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后,需要使他们的认识不断内化、不断升华、不断巩固,才能产生正确行为的内驱力,最后转化为道德行为。恰当的音像感染就像催化剂一样,能加快这个过程的转化。
  
  四、摄制事件特写,促使知行统一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效果如何,关键是看学生能否把客观要求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实现知行的统一。这是教学的深化阶段。在这个阶段运用电教媒体所提供的各种手段,把生活搬进课堂,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对错美丑,增强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在《品德与社会》“家庭因我更美丽”一课中,我拍摄了学生家庭生活的小片,将学生的切身生活作为教学内容搬进了课堂,增加了教育的真实感、亲近感。别人说上千万遍,也抵不上自己做一遍。此时,他们如同在观看、辨析自己的所思、所为,由被动的体验者转向主动的实践者。久而久之,便会内化为道德认识,引发道德行为,使智、情、意、行在道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
  
  五、展现拓展资源,促进自我发展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如果说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进行教学立足的是“人本”,那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关注的就是对“文本”的超越。多媒体所拥有的时空的无限性能够把相关的资源充实进来,能够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扩展到学生的一切生活领域,从教室扩展到家庭、学校、社区、田间、工厂及其他生活空间。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中的“家乡山水美如画”时,我利用网络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把介绍本地的风貌、物产、历史、文化等内容作为重点,拍摄了录像,制作了图片、照片,大大丰富了课程的内涵。根据教学需要整合、利用、呈现课程资源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得到发展的过程。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多媒体以其独具的魅力显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只不过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能否发挥出我们所希望的作用,归根结底还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技巧。只要我们潜心研究,就会呈现出我们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作者单位:257500山东省东垦利县第二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新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教学任务,正在实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开拓出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社会适应”。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着由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成功、失败等带来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逐步经历着社会适应的过程。因此,分析研究学校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一、体育课中的相互行为  1、控制
期刊
【摘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论对课的评价还是示范各种动作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这种心理影响会产生相应的心理效应。如果忽视这一现象的消极作用,不采取相应积极正确的措施方法,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练积极性和兴趣,也会影响整个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心理效应在体育教学中的影响。  【关键词】心理效应 近因效应 投射效应 成见效应 定势效应(刻板效应)    在体育教学
期刊
【摘要】美术绘画是画家的个人活动,在美术绘画活动中,充分地体现了画家的个人思想活动变化,出现了一些走极端的画家,他们成为最孤独的人,他们的美术作品在身后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而身前却很不如意,甚至在他们活着的时候被当时的人们嘲笑、打击、迫害。成为当时社会的另类。  【关键词】美术绘画 美术作品 个性 极端 孤独    逆境能造就英才,因在逆境中人被“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令其身”,人的思想在此时
期刊
【摘要】美国核战略先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前四阶段对应美苏力量此消彼长的四个发展时期。自苏联解体后,美国的核战略的防范重点逐渐转移,2002年美国防部《核态势评估报告》的中国部分,将中国视为仅次于国际恐怖主义的第二位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重点威胁源。面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重点的转移,中国应采取相应对策,确保国家安全。目前学术界提出了两种针锋相对的战略,即对称性战略和非对称性战略,笔者认为各有可取之处,为
期刊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已成为当前的潮流。本人曾在这方面做过一些尝试,现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对于生疏的运动项目,能取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作为独立个体的体育教师,基本上只能在某些运动项目上对其运动技能、教学教法等方面掌握得较为娴熟,而对其它项目很可能就了解不多,而我们体育教学的任务、内容却并不会因教师个体掌握运动项目的差异而不同。比
期刊
什么是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人在创造活动中逐渐凝聚而成的一种胆识与气魄。创新意识使人总想去创造,而创新精神则使人敢于创造、勇于创造。新教材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音乐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传统的音乐教学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容器,而教师更像是学生思维的保姆,不会也不可能给他们提供创造思维的时间、空间,教师只“教教材”“授人以鱼”。现代教学强调“用教材教”“授人以渔”,因此,教
期刊
自制体育器材,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体育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   在农村中小学,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不够,体育器材相当紧缺,使得学生们在体育运动中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特点,体育教学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导致学生缺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自制体育器材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自制体育器材,不但能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做的能力,还能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期刊
从数学的角度看,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优化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环境,是使得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伴随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利用多媒体优化数学的课堂教学情境,调节情感,促进主动参与、整体发展,恰恰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对学生理解本课内容起到促进催化剂的作用。  我在创设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依据以下几点作为突破口:  1
期刊
美术是艺术的种类之一,在历史上是一个语义多变的概念。在现代,人们更倾向于称美术为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具体包括绘画、雕塑、工艺、摄影、计算机美术、广告设计、产品设计、建筑和环境艺术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素质教育过程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当美育被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期刊
笔者从事教育教学二十余年了,有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不断摸索着和尝试着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我认为:作品欣赏课,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才能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下面,就此谈谈我在实践鼓励教学方法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美术课标明确提出: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所谓鼓励审美个性,即是鼓励学生不仅能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