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两年范曾先生题拙藏黄宾虹手卷时云:昔与可染师谈艺,谓三百年来中国山水画宾虹一人耳,三百年后宾虹之声威不唯不坠,当更过之。此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意也。余拊掌激赏,叹为至论。夫画之为道非同博弈之为术。苟无伟大之人格,断无伟大之艺术。宾虹先生故反复论述,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岂徒然哉!……。宾虹先生当年预言自己的艺术将在“五十年后为世人识”。此语已成事实矣!近年拍卖场上,宾虹之画为有识之士藏家争相购藏,最近西泠印社拍卖公司四幅黄宾虹一堂屏拍得640万高价,行家预测宾虹之画随着逐渐被人认识,还有不少上升空间。上海朵云轩去年拍出一个黄宾虹手卷1600万元成交。“黄宾虹”三字,宛若一座雄踞于中国山水画史大师群峰的峻拔而艰险的大山,广不可方而高不可极。它那么沉静,那么肃穆,那么葳蕤,那么葱茏。黄宾虹成为了一种博大而沉雄的文化象征,一种悠远而穴窈的历史存在。它需要一代代的人去研讨,去解读。(范曾《黄宾虹论》)
记得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门口,下午放学时候,有人把黄宾虹画摊在地上,三元、四元不等,有人问津就卖,但买者甚少。当时人们还不识黄宾虹之艺术也。周昌谷先生在校门口买过几幅,后来请潘天寿先生为之题记。昌谷先生当年谓余叹曰:恨当时穷,无力多购也。
我第一次接触黄宾虹画是在上海(1948年),当时上海南京路西藏路口,大新公司(现为中百一店)对面,有一家王星记扇庄,常年陈列着当时名家扇面,我买过一把黄宾虹扇子。当年我不懂艺术,我买扇子是为了扇凉,可夏天一过,扇子就不知去向了。
我无缘见到宾翁,1959年我从上海调来杭州,其时宾虹先生已仙逝矣。由于共同的爱好,我与周昌谷成为了好朋友,是他领我到栖霞岭黄宾虹纪念馆去参观展览,并领我到纪念馆二楼拜见了黄宾虹夫人宋若婴女士。以后我们常到黄宾虹夫人处去看画,顺便也向黄老夫人买些画。西泠印社的藏品中有几幅就是我从黄老夫人处买回来的。印象最深的是二幅黄宾虹长题册页,画得极精,每幅二十元。当时西泠印社社领导王树勋看到后赞不绝口,叫我让西泠印社收藏,我就给西泠印社收藏了。
这本无款册页亦是那时从黄老夫人处买来的,此种稿纸当时我与昌谷都买了很多,每幅五元至八元之间。其时黄宾虹先生画已全部捐献给了浙江博物馆,浙江博物馆每月发给黄老夫人八十元钱生活费,比我的工资还低,幸好黄老夫人还留有
木箱黄宾虹先生的书画和画稿。此画稿买回来后,一直未装裱,故抄家时未被发现,幸免于难。以后又扫地出门,数次搬家,此画稿已不知去向。2004年我第六次搬家,在清理时在纸箱中又发现了它,遂装裱成册,永留纪念。
记得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门口,下午放学时候,有人把黄宾虹画摊在地上,三元、四元不等,有人问津就卖,但买者甚少。当时人们还不识黄宾虹之艺术也。周昌谷先生在校门口买过几幅,后来请潘天寿先生为之题记。昌谷先生当年谓余叹曰:恨当时穷,无力多购也。
我第一次接触黄宾虹画是在上海(1948年),当时上海南京路西藏路口,大新公司(现为中百一店)对面,有一家王星记扇庄,常年陈列着当时名家扇面,我买过一把黄宾虹扇子。当年我不懂艺术,我买扇子是为了扇凉,可夏天一过,扇子就不知去向了。
我无缘见到宾翁,1959年我从上海调来杭州,其时宾虹先生已仙逝矣。由于共同的爱好,我与周昌谷成为了好朋友,是他领我到栖霞岭黄宾虹纪念馆去参观展览,并领我到纪念馆二楼拜见了黄宾虹夫人宋若婴女士。以后我们常到黄宾虹夫人处去看画,顺便也向黄老夫人买些画。西泠印社的藏品中有几幅就是我从黄老夫人处买回来的。印象最深的是二幅黄宾虹长题册页,画得极精,每幅二十元。当时西泠印社社领导王树勋看到后赞不绝口,叫我让西泠印社收藏,我就给西泠印社收藏了。
这本无款册页亦是那时从黄老夫人处买来的,此种稿纸当时我与昌谷都买了很多,每幅五元至八元之间。其时黄宾虹先生画已全部捐献给了浙江博物馆,浙江博物馆每月发给黄老夫人八十元钱生活费,比我的工资还低,幸好黄老夫人还留有
木箱黄宾虹先生的书画和画稿。此画稿买回来后,一直未装裱,故抄家时未被发现,幸免于难。以后又扫地出门,数次搬家,此画稿已不知去向。2004年我第六次搬家,在清理时在纸箱中又发现了它,遂装裱成册,永留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