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yue0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活力,已成为当前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也是语文教师最头疼、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如:有的老师为了适应课改的要求,只注重了课堂形式而忽视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有的老师披着教学改革的外衣,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用着多媒体手段,却走着“注入式”的老路,换汤不换药。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以下几点能较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搭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桥梁
  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语文教学就必须走进社会生活。因为社会生活是语文课本的源泉和基础,也为语文教育指引方向。社会生活使语文的含义丰富了,也使语文的外延扩大了。离开了社会生活的语文课堂教学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呢?我以为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了解生活,让生活教育学生。有人说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便有多大”。在这个意义上语文是等同于生活的。而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思维交际的工具,语文学科具有极其复杂的综合性和非常广泛的社会性。语文学科是众多学科横向交叉的“汇集点”,是各科知识的“橱窗”。语文学习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了解社会,体察生活,感悟人生。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要把语文当作人生来读,把人生当作语文来读。语文的教学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便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学生自然就逐渐地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语文的课堂也便逐渐地变成了语文老师一个人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便无从谈起。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开放而透明的社会,谁如果想要对学生封锁外界的消息,把学生局限在课堂狭小的空间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课本书”,谁便注定要失败。聪明的办法是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感觉到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把学到的知识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二、选择多种阅读方式,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
  阅读方式单一,势必造成课堂上的心理疲劳,造成学生不愿读下去,乃至恹恹欲睡;只有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变换阅读方式,学生觉得新奇,才能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阅读方式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类别,如从声音可以分为有声和无声,比如朗读和默读;从速度可以分为速读和慢读;从精细可以分为精读和浏览;从感官分为听读和视读;从辅助手段可以分为配音朗读和清读;从个体与群体分为个读和齐读;从解读文本可以对话阅读、探究阅读和体验阅读……阅读方式时机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的需要、文本解读的具体实际而确定,要服从并服务于学生的有效阅读,不能盲目地想当然地胡乱选择。
  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轻而易举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课内时间比较紧张,学生自由、充分的读书时间并不多,有些老师往往把学生读书当作一种摆设,常常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学生还未来得及好好思考和咀嚼,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分析讲解,结果是学生对课文理解一知半解,或者是根本没有自己的真切体会,只能死记老师的分析,食而不化。因此,我们在上课时一定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可以选择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深入阅读,加深理解。教师不要轻易干扰学生,打断学生,也不要作喋喋不休的烦琐分析,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领悟,自我建构;不要强求学生对每篇文章的每一句话都理解透彻,要允许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感悟。
  三、加大阅读力度,着眼读写教学
  阅读是语文学习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阅读面广了才能积累丰富的知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非常愿意读,但阅读的动机却不是我想要的,大部分学生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知识和写作的技巧,积累写作的素材,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娱乐,说白了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许多同学读书之后根本不去思考,读完就算完,一撂了事。于是我便让他们写读书笔记,每周两篇,多多益善。但我并没有要求他们把读书笔记一定要写成读后感的形式,因为那样学生便会把阅读当成一种负担,把阅读的目的单纯地理解成就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这样就导致了读书只读一章半节,便断章取义地去写感想。阅读的效果因此会大打折扣,形式主义也便无法回避了。我要求学生可以把读书笔记当成日记的形式写,内容不限,可以写感想,可以写心得,可以向我提问题,可以和我交流。刚开始时,大部分的同学还是固守旧有的格式,上边写一些摘抄的语段,下边写一些评论性的话,形式的弊端显而易见。这样的格式我大部分都是写一个“阅”字,而那些能突破旧有格式的同学的读书笔记我都很认真地阅读,并有针对性地写一些鼓励和启发性的批语,并经常在课堂上表扬写得好的学生。学生是很在乎老师的评价的,没有得到表扬的同学于是也改变原来的格式,开始了各式各样的创作。我也不失时机地宣传我的阅读方针,要求学生打破旧有的形式,写一些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这样不仅使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写作水平,语文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好。
  四、用情感打动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文字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动之以情”,用情感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语文教学中情感的纽带,首先应由教师抛向学生。教师应用自己活的激情,火的热情,美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去拨动学生胸中的情弦,让学生有一种“如沐春风”的心旷神怡之感,使他们在教师情感的春风中,情趣得以陶冶。
  能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一堂课的开场白十分重要。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富有美感的“开场白”或引起悬念,或拨动情弦,或无疑处设疑。用这些方法激起学生好奇的涟漪,荡起想象的浪花,使学生很快进入研究思考问题的境界。这种开场白的效果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一块石头”,让学生在内容展现前情绪亢奋起来。从心理上讲,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要产生一种新鲜好奇感,教师可以利用这种觉悟,精心设计开场白,以便使下面的整个教学进程左右逢源,水到渠成。
  创造合作交流的气氛是衡量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试金石,也是解决当前学生厌学的突破口。语文教学,只有师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气氛,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兴趣浓厚,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教师控制下的客体。师生的交流,很大程度上是对知识美感的交流。教师对知识的审美喜悦,会以各种形式表露出来,并产生强烈感染力,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这种以知识为纽带的交流,不仅能沟通师生双方感情,也能使双方相互理解、相互热爱、相互信任,从而有效地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明显提高教学效果。要创造交流气氛,教师应注意选择教材,围绕大纲的要求,并在大纲允许的范围,大胆合理取舍。要创造交流的气氛,精心选择传播知识的形式,选择的形式应该遵循形式美的法则,经过教师艺术加工,经常给学生以新鲜感、回味感、满足感。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让他们在积极的合作、探究、体验中完成文本的解读,完成基本技能的训练,完成思想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作者单位:陕西省铜川市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把握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景、情、理三者融合的写作特点。  方法与过程:诵读、启发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理解作者纵情山水的情感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2.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PPT.1演示课题、作者)  “人生
2月5日20时,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动机点火工作,顺利完成地火转移段第四次轨道中途修正,以确保按计划实施火星捕获。截至目前,天问一号已在轨飞行约197天,距离地球约1.84亿公里,距离火星约110万公里,飞行里程约4.65亿公里,探测器各系统状态良好。
今年是我市实施有效教学管理年,全市上下推行“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这是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独霸讲堂的局面,改变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以求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其自主学习,这才是教学的宗旨。因此,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自学质疑,凸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的课前预习是自学能力培养的最佳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唐朝诗人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的名句,意在称赞李白的创作才华,强调李白诗歌强大的艺术力量。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同样具有这种神奇的力量。它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给思想政治课教学注入全新的生命和充沛的活力;它能将古今中外日新月异的科技知识和时代信息请进课堂,从而极大地丰富人们所接触的信息量,更新人们的阅读途径;它
《林黛玉进贾府》里黛玉是第一次见到宝玉,但这初次见面两人就好感顿生、两情相悦了。尽管小说有个“木石前盟”的神秘序曲,颇具浪漫色彩,但其实那是唯心主义的,当不得真的。从小说后面的内容来看,宝、黛二人的爱恋其实并不是神仙式的,而是世俗式的,就像现在的青年男女一样,尽管他们的方式在当时来说有点前卫。也就是说,宝玉并不知道自己前生就是神瑛侍者,黛玉也不知道自己前生就是绛珠仙草,他们的爱恋也是从现实生活当中
语言的生动形象和有文采,是语言美的体现,应该成为我们写作中努力达到的要求和标准。特别是在实际写作中,不少同学在语言上的毛病是平平淡淡,枯燥乏味,一套八股调,一派学生腔。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对写作者综合素质的高度赞扬。但是,倘若我们平时注重语言生动形象和有文采的要求加以训练,那么写作者定能熟练驾驭语言,写出文从字顺的文章。  一、仿写词句  为了学习语言的优美,我们在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时遇到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在总目标中提出:学生要“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知道:所谓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上升的数学观点,而且在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运用,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包括数学内部问题和实际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途径等,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
前一段时间笔者听了几节片级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有两位老师课堂上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都许下了同样的承诺——谁上课积极发言,课后就可以拿到一份精美的礼品。课后任教四年级《品社》——《我们的民风民俗》的老师对学生的承诺兑现了,而任教三年级《品社》——《我送老师一朵花》的老师对学生的承诺未兑现。课后那些拿到老师精美礼品的学生个个喜笑颜开,没拿到礼品的学生直埋怨老师说话不算数,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作文考试不但决定着语文考试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整个考试的成败,一点也没有夸张。“工夫在诗外”尽管平时复习备考不失为关键,但考试策略是万万不可忽视的,只有把两者巧妙结合才能达到极致。我们树立的目标是,在认真准备复习备考的同时,注意临场策略发挥,力求事半功倍的效果。策略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策略是万万不能的,在考场一个小时以内,我们应该有一套对付作文的有效策略。  一、标题新颖独特  标题是文
【内容摘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新课程要改变原来的“知识本位”为“以人为本”,关注的焦点从“知识传授”转到“人的发展”,这就需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语文 教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方法 创新  教学中,课文还是一篇一篇地学习,作文还是孤立地训练,口语交际还是独立于其他各项学习内容且侧重于技巧的训练,种种现象表明,综合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