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活力,已成为当前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也是语文教师最头疼、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如:有的老师为了适应课改的要求,只注重了课堂形式而忽视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有的老师披着教学改革的外衣,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用着多媒体手段,却走着“注入式”的老路,换汤不换药。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以下几点能较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搭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桥梁
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语文教学就必须走进社会生活。因为社会生活是语文课本的源泉和基础,也为语文教育指引方向。社会生活使语文的含义丰富了,也使语文的外延扩大了。离开了社会生活的语文课堂教学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呢?我以为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了解生活,让生活教育学生。有人说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便有多大”。在这个意义上语文是等同于生活的。而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思维交际的工具,语文学科具有极其复杂的综合性和非常广泛的社会性。语文学科是众多学科横向交叉的“汇集点”,是各科知识的“橱窗”。语文学习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了解社会,体察生活,感悟人生。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要把语文当作人生来读,把人生当作语文来读。语文的教学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便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学生自然就逐渐地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语文的课堂也便逐渐地变成了语文老师一个人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便无从谈起。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开放而透明的社会,谁如果想要对学生封锁外界的消息,把学生局限在课堂狭小的空间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课本书”,谁便注定要失败。聪明的办法是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感觉到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把学到的知识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二、选择多种阅读方式,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
阅读方式单一,势必造成课堂上的心理疲劳,造成学生不愿读下去,乃至恹恹欲睡;只有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变换阅读方式,学生觉得新奇,才能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阅读方式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类别,如从声音可以分为有声和无声,比如朗读和默读;从速度可以分为速读和慢读;从精细可以分为精读和浏览;从感官分为听读和视读;从辅助手段可以分为配音朗读和清读;从个体与群体分为个读和齐读;从解读文本可以对话阅读、探究阅读和体验阅读……阅读方式时机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的需要、文本解读的具体实际而确定,要服从并服务于学生的有效阅读,不能盲目地想当然地胡乱选择。
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轻而易举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课内时间比较紧张,学生自由、充分的读书时间并不多,有些老师往往把学生读书当作一种摆设,常常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学生还未来得及好好思考和咀嚼,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分析讲解,结果是学生对课文理解一知半解,或者是根本没有自己的真切体会,只能死记老师的分析,食而不化。因此,我们在上课时一定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可以选择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深入阅读,加深理解。教师不要轻易干扰学生,打断学生,也不要作喋喋不休的烦琐分析,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领悟,自我建构;不要强求学生对每篇文章的每一句话都理解透彻,要允许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感悟。
三、加大阅读力度,着眼读写教学
阅读是语文学习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阅读面广了才能积累丰富的知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非常愿意读,但阅读的动机却不是我想要的,大部分学生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知识和写作的技巧,积累写作的素材,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娱乐,说白了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许多同学读书之后根本不去思考,读完就算完,一撂了事。于是我便让他们写读书笔记,每周两篇,多多益善。但我并没有要求他们把读书笔记一定要写成读后感的形式,因为那样学生便会把阅读当成一种负担,把阅读的目的单纯地理解成就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这样就导致了读书只读一章半节,便断章取义地去写感想。阅读的效果因此会大打折扣,形式主义也便无法回避了。我要求学生可以把读书笔记当成日记的形式写,内容不限,可以写感想,可以写心得,可以向我提问题,可以和我交流。刚开始时,大部分的同学还是固守旧有的格式,上边写一些摘抄的语段,下边写一些评论性的话,形式的弊端显而易见。这样的格式我大部分都是写一个“阅”字,而那些能突破旧有格式的同学的读书笔记我都很认真地阅读,并有针对性地写一些鼓励和启发性的批语,并经常在课堂上表扬写得好的学生。学生是很在乎老师的评价的,没有得到表扬的同学于是也改变原来的格式,开始了各式各样的创作。我也不失时机地宣传我的阅读方针,要求学生打破旧有的形式,写一些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这样不仅使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写作水平,语文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好。
四、用情感打动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文字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动之以情”,用情感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语文教学中情感的纽带,首先应由教师抛向学生。教师应用自己活的激情,火的热情,美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去拨动学生胸中的情弦,让学生有一种“如沐春风”的心旷神怡之感,使他们在教师情感的春风中,情趣得以陶冶。
能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一堂课的开场白十分重要。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富有美感的“开场白”或引起悬念,或拨动情弦,或无疑处设疑。用这些方法激起学生好奇的涟漪,荡起想象的浪花,使学生很快进入研究思考问题的境界。这种开场白的效果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一块石头”,让学生在内容展现前情绪亢奋起来。从心理上讲,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要产生一种新鲜好奇感,教师可以利用这种觉悟,精心设计开场白,以便使下面的整个教学进程左右逢源,水到渠成。
创造合作交流的气氛是衡量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试金石,也是解决当前学生厌学的突破口。语文教学,只有师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气氛,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兴趣浓厚,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教师控制下的客体。师生的交流,很大程度上是对知识美感的交流。教师对知识的审美喜悦,会以各种形式表露出来,并产生强烈感染力,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这种以知识为纽带的交流,不仅能沟通师生双方感情,也能使双方相互理解、相互热爱、相互信任,从而有效地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明显提高教学效果。要创造交流气氛,教师应注意选择教材,围绕大纲的要求,并在大纲允许的范围,大胆合理取舍。要创造交流的气氛,精心选择传播知识的形式,选择的形式应该遵循形式美的法则,经过教师艺术加工,经常给学生以新鲜感、回味感、满足感。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让他们在积极的合作、探究、体验中完成文本的解读,完成基本技能的训练,完成思想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作者单位:陕西省铜川市第二中学)
一、搭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桥梁
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语文教学就必须走进社会生活。因为社会生活是语文课本的源泉和基础,也为语文教育指引方向。社会生活使语文的含义丰富了,也使语文的外延扩大了。离开了社会生活的语文课堂教学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呢?我以为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了解生活,让生活教育学生。有人说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便有多大”。在这个意义上语文是等同于生活的。而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思维交际的工具,语文学科具有极其复杂的综合性和非常广泛的社会性。语文学科是众多学科横向交叉的“汇集点”,是各科知识的“橱窗”。语文学习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了解社会,体察生活,感悟人生。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要把语文当作人生来读,把人生当作语文来读。语文的教学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便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学生自然就逐渐地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语文的课堂也便逐渐地变成了语文老师一个人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便无从谈起。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开放而透明的社会,谁如果想要对学生封锁外界的消息,把学生局限在课堂狭小的空间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课本书”,谁便注定要失败。聪明的办法是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感觉到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把学到的知识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二、选择多种阅读方式,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
阅读方式单一,势必造成课堂上的心理疲劳,造成学生不愿读下去,乃至恹恹欲睡;只有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变换阅读方式,学生觉得新奇,才能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阅读方式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类别,如从声音可以分为有声和无声,比如朗读和默读;从速度可以分为速读和慢读;从精细可以分为精读和浏览;从感官分为听读和视读;从辅助手段可以分为配音朗读和清读;从个体与群体分为个读和齐读;从解读文本可以对话阅读、探究阅读和体验阅读……阅读方式时机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的需要、文本解读的具体实际而确定,要服从并服务于学生的有效阅读,不能盲目地想当然地胡乱选择。
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轻而易举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课内时间比较紧张,学生自由、充分的读书时间并不多,有些老师往往把学生读书当作一种摆设,常常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学生还未来得及好好思考和咀嚼,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分析讲解,结果是学生对课文理解一知半解,或者是根本没有自己的真切体会,只能死记老师的分析,食而不化。因此,我们在上课时一定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可以选择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深入阅读,加深理解。教师不要轻易干扰学生,打断学生,也不要作喋喋不休的烦琐分析,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领悟,自我建构;不要强求学生对每篇文章的每一句话都理解透彻,要允许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感悟。
三、加大阅读力度,着眼读写教学
阅读是语文学习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阅读面广了才能积累丰富的知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非常愿意读,但阅读的动机却不是我想要的,大部分学生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知识和写作的技巧,积累写作的素材,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娱乐,说白了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许多同学读书之后根本不去思考,读完就算完,一撂了事。于是我便让他们写读书笔记,每周两篇,多多益善。但我并没有要求他们把读书笔记一定要写成读后感的形式,因为那样学生便会把阅读当成一种负担,把阅读的目的单纯地理解成就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这样就导致了读书只读一章半节,便断章取义地去写感想。阅读的效果因此会大打折扣,形式主义也便无法回避了。我要求学生可以把读书笔记当成日记的形式写,内容不限,可以写感想,可以写心得,可以向我提问题,可以和我交流。刚开始时,大部分的同学还是固守旧有的格式,上边写一些摘抄的语段,下边写一些评论性的话,形式的弊端显而易见。这样的格式我大部分都是写一个“阅”字,而那些能突破旧有格式的同学的读书笔记我都很认真地阅读,并有针对性地写一些鼓励和启发性的批语,并经常在课堂上表扬写得好的学生。学生是很在乎老师的评价的,没有得到表扬的同学于是也改变原来的格式,开始了各式各样的创作。我也不失时机地宣传我的阅读方针,要求学生打破旧有的形式,写一些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这样不仅使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写作水平,语文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好。
四、用情感打动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文字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动之以情”,用情感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语文教学中情感的纽带,首先应由教师抛向学生。教师应用自己活的激情,火的热情,美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去拨动学生胸中的情弦,让学生有一种“如沐春风”的心旷神怡之感,使他们在教师情感的春风中,情趣得以陶冶。
能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一堂课的开场白十分重要。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富有美感的“开场白”或引起悬念,或拨动情弦,或无疑处设疑。用这些方法激起学生好奇的涟漪,荡起想象的浪花,使学生很快进入研究思考问题的境界。这种开场白的效果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一块石头”,让学生在内容展现前情绪亢奋起来。从心理上讲,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要产生一种新鲜好奇感,教师可以利用这种觉悟,精心设计开场白,以便使下面的整个教学进程左右逢源,水到渠成。
创造合作交流的气氛是衡量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试金石,也是解决当前学生厌学的突破口。语文教学,只有师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气氛,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兴趣浓厚,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教师控制下的客体。师生的交流,很大程度上是对知识美感的交流。教师对知识的审美喜悦,会以各种形式表露出来,并产生强烈感染力,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这种以知识为纽带的交流,不仅能沟通师生双方感情,也能使双方相互理解、相互热爱、相互信任,从而有效地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明显提高教学效果。要创造交流气氛,教师应注意选择教材,围绕大纲的要求,并在大纲允许的范围,大胆合理取舍。要创造交流的气氛,精心选择传播知识的形式,选择的形式应该遵循形式美的法则,经过教师艺术加工,经常给学生以新鲜感、回味感、满足感。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让他们在积极的合作、探究、体验中完成文本的解读,完成基本技能的训练,完成思想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作者单位:陕西省铜川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