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的生动形象和有文采,是语言美的体现,应该成为我们写作中努力达到的要求和标准。特别是在实际写作中,不少同学在语言上的毛病是平平淡淡,枯燥乏味,一套八股调,一派学生腔。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对写作者综合素质的高度赞扬。但是,倘若我们平时注重语言生动形象和有文采的要求加以训练,那么写作者定能熟练驾驭语言,写出文从字顺的文章。
一、仿写词句
为了学习语言的优美,我们在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时遇到精彩词句或语言表达形式加以模拟,依照其结构意蕴练习仿词造句。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作者就仿照“自信力”造出了“他信力”“自欺力”等词语。从而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又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有一句话:“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这句话不仅形式优美,句式整齐。而且高度概括了福楼拜的性格。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用“时而……,时而……;有时……,有时……。”造句。另外,也可以从课外收集一些精辟的美句。如爱迪生写的“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可以规定学生在“友谊”“信任”中选一词仿写。可造出如下句子:“友谊和宽容孕育美德。”“信任和关怀加深理解。”
二、改变词性
用词的准确历来为人称道,但是通过改变词性来达到这一目的也是一种好办法。如《社戏》一课中写道:“……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朦胧”一词本来是形容词。但作者却把它当动词用,一方面写出了月亮黯淡之色,另一方面又写出了乡村月夜的美景。再如《藤野先生》中,作者为了表明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憎恨之情,他这样写道:“……,实在标致极了。”“标致”是漂亮的意思,是一个褒义词,作者为了达到讽刺意味,于是把它作为贬义词用。
三、变换句式
一个作者可以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寻求最切合、最生动的句子形态。无论是平常的还是奇特的,只要它们能切入情境、恰到好处地抒写自己的情思,都可以通过变换句式来体现。小学学过陈述句改反问句,反问句改陈述句,主动句改被动句,肯定句改否定句,长句改短句等。但是,为了表达的生动性,有时我们可以将直白的说法换成形象化的描述,而为了表达的明确性,有时我们又需要将形象化的说法换成直白的说法。比如:把“2009学年的学习结束了。”换成形象化的说法。可换成“一学年的紧张学习,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再如:将“他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不知是哭好还是笑好。”换成直白的说法。可换成“他此时显得很尴尬。”有的时候为了表达的需要,我们还可以打破语法习惯的思维定势。如《春》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按照一般的语法习惯应该把形容词放在被修饰对象的前边。应该是“嫩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但作者这样写便突出强调了初春小草的特征。
四、活用素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从小学到现在,虽然每个同学的阅读量有差异,但从课本中也已积累过不少的佳句美段,所以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活用到作文中来。那么,如何运用好这些素材呢?我觉得有如下几种方法:
1.引用素材
直接引用,就是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选择好引用的时机(如根据自己感情和主题表达的需要,安排在作文的题目、题记、开头、中间或结尾),直接引用相关诗词名句。如:“刚刚开了两天的迎春花未及怒放,便落英缤纷,零落成泥碾作尘了。”这句引用了《桃花源记》中的“落英缤纷。”又引用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诗句“零落成泥碾作尘。”
2.套用素材
即套用其句式,改变一些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敬业与乐业》中作者就巧妙地把“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套用成“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又如一学生作文这样写道:“钱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食堂里的菜,那原本不是菜,吃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菜。”这个学生灵活的套用了鲁迅写的《故乡》里的句子“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化用素材
化用诗词名句指的是在透彻理解诗词名句思想与艺术表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独特感悟,智慧地选择角度进行新的演绎与拓展。有时指用现代白话语言表现古代诗词名句的意蕴精华。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如:“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这句化用了“中间多少行人泪。”
五、修饰限制
有些学生的作文语言表达不够严密、准确,往往是话说得太笼统,缺乏必要的修饰限制词。若给一些比较笼统抽象的句子加上必要的修饰限制词语,而且限制得当,修饰到位。自然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的句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这段文字作者用“曲曲折折”写尽荷塘的形状。而“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等一连串的形容词则写尽了荷花的姿态。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做一些这样的练习。如;( )的天空;( )的森林;( )的原野等。
六、成语替代
成语替代指的是把一段具体的描述用一个成语概括,使其语言简练、深刻。如:这件事原来就是由他一手策划和操办的,现在既然弄成这个样子,造成这么大的损失,(这个责任他是无论如何推脱不掉的)。括号里的语句可换成“难辞其咎”。再比如:在一个手指大的核桃壳上能刻出那么小的字,(这在一般人看来实在是难以想象的)。括号里的语句可用“匪夷所思”替代。
综上所述,我们只要平时善于积累,作文时善于运用,才能“拈来好词显底蕴,觅得佳句写华章。”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实验中学)
一、仿写词句
为了学习语言的优美,我们在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时遇到精彩词句或语言表达形式加以模拟,依照其结构意蕴练习仿词造句。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作者就仿照“自信力”造出了“他信力”“自欺力”等词语。从而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又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有一句话:“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这句话不仅形式优美,句式整齐。而且高度概括了福楼拜的性格。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用“时而……,时而……;有时……,有时……。”造句。另外,也可以从课外收集一些精辟的美句。如爱迪生写的“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可以规定学生在“友谊”“信任”中选一词仿写。可造出如下句子:“友谊和宽容孕育美德。”“信任和关怀加深理解。”
二、改变词性
用词的准确历来为人称道,但是通过改变词性来达到这一目的也是一种好办法。如《社戏》一课中写道:“……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朦胧”一词本来是形容词。但作者却把它当动词用,一方面写出了月亮黯淡之色,另一方面又写出了乡村月夜的美景。再如《藤野先生》中,作者为了表明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憎恨之情,他这样写道:“……,实在标致极了。”“标致”是漂亮的意思,是一个褒义词,作者为了达到讽刺意味,于是把它作为贬义词用。
三、变换句式
一个作者可以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寻求最切合、最生动的句子形态。无论是平常的还是奇特的,只要它们能切入情境、恰到好处地抒写自己的情思,都可以通过变换句式来体现。小学学过陈述句改反问句,反问句改陈述句,主动句改被动句,肯定句改否定句,长句改短句等。但是,为了表达的生动性,有时我们可以将直白的说法换成形象化的描述,而为了表达的明确性,有时我们又需要将形象化的说法换成直白的说法。比如:把“2009学年的学习结束了。”换成形象化的说法。可换成“一学年的紧张学习,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再如:将“他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不知是哭好还是笑好。”换成直白的说法。可换成“他此时显得很尴尬。”有的时候为了表达的需要,我们还可以打破语法习惯的思维定势。如《春》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按照一般的语法习惯应该把形容词放在被修饰对象的前边。应该是“嫩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但作者这样写便突出强调了初春小草的特征。
四、活用素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从小学到现在,虽然每个同学的阅读量有差异,但从课本中也已积累过不少的佳句美段,所以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活用到作文中来。那么,如何运用好这些素材呢?我觉得有如下几种方法:
1.引用素材
直接引用,就是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选择好引用的时机(如根据自己感情和主题表达的需要,安排在作文的题目、题记、开头、中间或结尾),直接引用相关诗词名句。如:“刚刚开了两天的迎春花未及怒放,便落英缤纷,零落成泥碾作尘了。”这句引用了《桃花源记》中的“落英缤纷。”又引用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诗句“零落成泥碾作尘。”
2.套用素材
即套用其句式,改变一些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敬业与乐业》中作者就巧妙地把“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套用成“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又如一学生作文这样写道:“钱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食堂里的菜,那原本不是菜,吃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菜。”这个学生灵活的套用了鲁迅写的《故乡》里的句子“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化用素材
化用诗词名句指的是在透彻理解诗词名句思想与艺术表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独特感悟,智慧地选择角度进行新的演绎与拓展。有时指用现代白话语言表现古代诗词名句的意蕴精华。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如:“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这句化用了“中间多少行人泪。”
五、修饰限制
有些学生的作文语言表达不够严密、准确,往往是话说得太笼统,缺乏必要的修饰限制词。若给一些比较笼统抽象的句子加上必要的修饰限制词语,而且限制得当,修饰到位。自然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的句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这段文字作者用“曲曲折折”写尽荷塘的形状。而“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等一连串的形容词则写尽了荷花的姿态。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做一些这样的练习。如;( )的天空;( )的森林;( )的原野等。
六、成语替代
成语替代指的是把一段具体的描述用一个成语概括,使其语言简练、深刻。如:这件事原来就是由他一手策划和操办的,现在既然弄成这个样子,造成这么大的损失,(这个责任他是无论如何推脱不掉的)。括号里的语句可换成“难辞其咎”。再比如:在一个手指大的核桃壳上能刻出那么小的字,(这在一般人看来实在是难以想象的)。括号里的语句可用“匪夷所思”替代。
综上所述,我们只要平时善于积累,作文时善于运用,才能“拈来好词显底蕴,觅得佳句写华章。”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