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我们小学课外阅读中,如何让我们的“鱼儿们”、“鸟儿们”游得畅、飞得欢呢?我们是否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事实上,我们为学生创设的课外阅读平台还非常狭窄。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使老师们只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大量的开展“课堂教学为主”的教研活动,而忽略了课外阅读指导的探讨与研究。题海战术也导致学生每天围绕着课本、练习转,没时间看课外书。社会、家长、教师急功近利的思想在程度上抑制着学生的阅读空间。学生课外阅读寥寥无几,导致多少孩子由于“胸中无笔墨,枯肠难搜索”发出“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
吕叔湘先生认为:“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它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更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是巩固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有责任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喜欢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近两年来,我们学校也试着引领学生走“海量阅读”这条道路。两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也不断地变换手段来让孩子们爱上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一、 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书今日让我欢
很多老师和家长都抱怨:孩子们每天愿花两小时看电视,却不愿花30分钟看书。我觉得这是兴趣的问题。要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把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
根据学生的爱好,我在班级图书角中增加了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笑猫日记》系列,郑春艳的《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和郑渊洁的《皮皮鲁》橙黄系列等,这些书籍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需要,学生爱不释手。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兴趣盎然地读起这些书籍。每天吃完早饭后、课间休息时,孩子们总喜欢带着课外书,有的去操场上看书,有的在走廊上看书,有的在榕树下看书。五彩斑斓的身影,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二、 问渠哪得清如许,漂流源头活水来
要想让学生课外阅读,那就得有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我们学校80%的学生家长都以生意、打工為主,无时间看管孩子。大多数家长都是文盲或半文盲,教育孩子也没有什么方法。他们为了让孩子能乖乖地呆在家里,他们宁愿花几千元钱帮孩子们买一台电脑,却舍不得帮孩子买几本课外书。有时候老师推荐几本好书让孩子们到书店购买,不明事理的家长就会反映到教育局领导那里,甚至是发帖子到《河池论坛》,痛骂老师压迫孩子买书。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课外书少之又少,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阅读需求。因此,我决定在班级开展“捐一本书,读百本书活动”。活动伊始,召开班会向家长宣传多读书、读好书的益处,动员家长抽时间与孩子们进行亲子阅读。会后,他们纷纷捐出自己喜欢的图书和大家分享。第一学期,老师和学生一起捐了90多本书,一年多来,班级图书角已经有400多本适合学生阅读的书了。有了这些图书,学生就“有米下锅”了。
三、有心插柳柳成荫,阅读习惯伴我行
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更多地关注趣味性.缺乏认识的深度,只是停留在故事的表面层次,结果就像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只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这种阅读不会有真正的收获。因此,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进行指导。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教育他们养成科学读书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以致用的习惯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不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重要,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1)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精读与略读、欣赏与质疑、诵读与背诵都适应于小学生。培根的《谈读书》说得很好,有的书籍需要精读,如经典书籍,精彩内容,这样的书籍无论从哪个点上都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有的书籍要泛读,也就是要有选择地读,跳跃性地读,大量地读,以便了解更多的信息,如报刊杂志之类的快餐文化。拿到一本书后,首先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着本书?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明确了阅读目的,才能确定科学的阅读方法。
(2)教会做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在课外阅读时应要求学生注意圈点勾画以加深印象,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我们班每位学生都自己制作的海量阅读盒,盒子里不仅装有登记阅读页数的阅读存折,还有一张张读书卡片,每张卡片上摘录了书名,作者,优秀片断,好词佳句,我的感悟等。他们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自主、富有个性。如果是自己的图书,就可以在语言精妙处圈划批注,还可以在空白处写下简短体会;就摘录到读书卡片上,平时在读报时发现自己喜爱的文章或资料还可以剪下来,分门别类贴在准备好的本子上。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每周五都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评比,鼓励学生持之以恒。
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从读学写,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训练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习作离不开阅读教学,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的,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在读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要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两者相得益彰,才能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有效提高,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具有较高的实效性。
巴丹在《阅读改变人生》一书中说得好:“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孩子的未来就在今天的阅读中,一种对书香的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让孩子们在海量阅读殿堂中徜徉,让阅读活动成为孩子们学习中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韩兴娥《海量阅读三步曲》——(韩兴娥老师博客)
(2)汤国伟,《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做好读写结合》—《成才之路》2011年第28期
吕叔湘先生认为:“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它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更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是巩固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有责任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喜欢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近两年来,我们学校也试着引领学生走“海量阅读”这条道路。两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也不断地变换手段来让孩子们爱上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一、 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书今日让我欢
很多老师和家长都抱怨:孩子们每天愿花两小时看电视,却不愿花30分钟看书。我觉得这是兴趣的问题。要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把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
根据学生的爱好,我在班级图书角中增加了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笑猫日记》系列,郑春艳的《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和郑渊洁的《皮皮鲁》橙黄系列等,这些书籍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需要,学生爱不释手。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兴趣盎然地读起这些书籍。每天吃完早饭后、课间休息时,孩子们总喜欢带着课外书,有的去操场上看书,有的在走廊上看书,有的在榕树下看书。五彩斑斓的身影,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二、 问渠哪得清如许,漂流源头活水来
要想让学生课外阅读,那就得有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我们学校80%的学生家长都以生意、打工為主,无时间看管孩子。大多数家长都是文盲或半文盲,教育孩子也没有什么方法。他们为了让孩子能乖乖地呆在家里,他们宁愿花几千元钱帮孩子们买一台电脑,却舍不得帮孩子买几本课外书。有时候老师推荐几本好书让孩子们到书店购买,不明事理的家长就会反映到教育局领导那里,甚至是发帖子到《河池论坛》,痛骂老师压迫孩子买书。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课外书少之又少,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阅读需求。因此,我决定在班级开展“捐一本书,读百本书活动”。活动伊始,召开班会向家长宣传多读书、读好书的益处,动员家长抽时间与孩子们进行亲子阅读。会后,他们纷纷捐出自己喜欢的图书和大家分享。第一学期,老师和学生一起捐了90多本书,一年多来,班级图书角已经有400多本适合学生阅读的书了。有了这些图书,学生就“有米下锅”了。
三、有心插柳柳成荫,阅读习惯伴我行
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更多地关注趣味性.缺乏认识的深度,只是停留在故事的表面层次,结果就像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只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这种阅读不会有真正的收获。因此,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进行指导。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教育他们养成科学读书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以致用的习惯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不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重要,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1)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精读与略读、欣赏与质疑、诵读与背诵都适应于小学生。培根的《谈读书》说得很好,有的书籍需要精读,如经典书籍,精彩内容,这样的书籍无论从哪个点上都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有的书籍要泛读,也就是要有选择地读,跳跃性地读,大量地读,以便了解更多的信息,如报刊杂志之类的快餐文化。拿到一本书后,首先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着本书?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明确了阅读目的,才能确定科学的阅读方法。
(2)教会做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在课外阅读时应要求学生注意圈点勾画以加深印象,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我们班每位学生都自己制作的海量阅读盒,盒子里不仅装有登记阅读页数的阅读存折,还有一张张读书卡片,每张卡片上摘录了书名,作者,优秀片断,好词佳句,我的感悟等。他们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自主、富有个性。如果是自己的图书,就可以在语言精妙处圈划批注,还可以在空白处写下简短体会;就摘录到读书卡片上,平时在读报时发现自己喜爱的文章或资料还可以剪下来,分门别类贴在准备好的本子上。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每周五都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评比,鼓励学生持之以恒。
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从读学写,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训练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习作离不开阅读教学,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的,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在读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要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两者相得益彰,才能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有效提高,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具有较高的实效性。
巴丹在《阅读改变人生》一书中说得好:“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孩子的未来就在今天的阅读中,一种对书香的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让孩子们在海量阅读殿堂中徜徉,让阅读活动成为孩子们学习中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韩兴娥《海量阅读三步曲》——(韩兴娥老师博客)
(2)汤国伟,《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做好读写结合》—《成才之路》2011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