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
为此,《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了“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作为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一、不排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下简称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内容已经以定论形式展示,不需要学生去独立探索和发现,只要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具有实质性联系的固定点,使之相互作用,实行新知识意义上的同化,从而扩大或改组认知结构。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
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但是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习材料对原认知结构具有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二是学习者必须具备这种学习的心向。如果同时具备这内外两个条件,同样能激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度”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有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
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假如学生在课堂上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那么他们不但可以在学习时获得愉快的情绪,而且可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体验,越来越喜欢学习。研究表明,当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时,他们的学习会更有效率,收获更多。
1、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就要对每个学生的素质进行分析研究,掌握各学生的特性,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小组,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则处于从属地位状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此外,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这样使小组成员更易于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
2、在课堂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有选择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该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如果对于一些简单和显而易见的问题也让学生去合作学习,去讨论研究,那是毫无意义和极不科学的。合作学习的项目和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要达到教学目标,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和目标要非常明确,并且是学生合作行为的指南,要给学生留有实验、提问、尝试的机会和空间,让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进来。
一次有效的小组合作,必须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二是小组中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参与面宽;三是合作效果的延展性明显,学生能从中学会学习、养成习惯、提升思维等。我们提倡小组合作的形式,同时我们也否定形式化的小组合作。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豫区关庙中心小学江苏223800】
为此,《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了“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作为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一、不排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下简称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内容已经以定论形式展示,不需要学生去独立探索和发现,只要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具有实质性联系的固定点,使之相互作用,实行新知识意义上的同化,从而扩大或改组认知结构。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
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但是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习材料对原认知结构具有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二是学习者必须具备这种学习的心向。如果同时具备这内外两个条件,同样能激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度”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有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
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假如学生在课堂上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那么他们不但可以在学习时获得愉快的情绪,而且可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体验,越来越喜欢学习。研究表明,当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时,他们的学习会更有效率,收获更多。
1、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就要对每个学生的素质进行分析研究,掌握各学生的特性,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小组,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则处于从属地位状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此外,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这样使小组成员更易于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
2、在课堂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有选择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该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如果对于一些简单和显而易见的问题也让学生去合作学习,去讨论研究,那是毫无意义和极不科学的。合作学习的项目和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要达到教学目标,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和目标要非常明确,并且是学生合作行为的指南,要给学生留有实验、提问、尝试的机会和空间,让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进来。
一次有效的小组合作,必须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二是小组中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参与面宽;三是合作效果的延展性明显,学生能从中学会学习、养成习惯、提升思维等。我们提倡小组合作的形式,同时我们也否定形式化的小组合作。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豫区关庙中心小学江苏2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