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是什么呢?许多语文老师主要是把它当作“古汉语学习资料”,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过分注重文言文知识的传授,一味深究文言文句式、虚词的用法,字、句词义的用法,把太多的工夫花在深究、细抠散落在文言文作品中的一个个语法知识上,学生没有对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学性进行深入的鉴赏。但怎样才能使文言文教学得法、有效呢?
一、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看看课文后面的文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加强对字词的理解和语法、句式的运用。这种工作主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在一定的时期抽出一定的时间对学生的难点进行释疑。如蒲松龄的《促织》,文章篇幅过长,老师和学生来翻译都不太可取,因为文本难度不太大,翻译浪费时间。老师宜采用提问点拨法,在速读之后,学生自己把圈画的难点提出,老师加以解释。学生若对难点把握不准,老师应及时点拨。如在第一段有个“责”字出现两次,分别是“因责常供”、“每责一头”。可问学生两字是否同义,在否定回答之后,加以点拨意为“责令”“寻求”。其中“寻求”义项少见,可利用成语联想法解决,我们常见的一个成语“求全责备”,按原文注解:全、备同义,求、责同义,就是这一义项。又如苏洵的《六国论》中“始速祸焉”,“速”字现解为“加速”就有偏颇,应联想到“不速之客”中“招致”的义项。这种做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具有扎实的阅读文言文的基础,自觉和不自觉地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讲解,对讲解的时间应加以严格的控制,对一些较深较难的问题和学生通过自读可悟出的大意内容应大胆的放弃,因为较深较难的问题,教师自己可能找不出一句现代汉语的话来代替或替换。如苏轼的《石钟山记》中“……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想之增吰者相应,如乐作焉。”“窾坎镗鞳”课文解释为: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但如果直译成“有击物声和钟鼓声”,有点与文章的美感不符。如果老师对几个拟声词进行描摹,可能由于知识有限描摹不出,像这样的语句,就直接跳过而译为:有窾坎镗鞳的声音。否则越讲越糊涂,使学生听不出一个所以然来,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偏离了教学目标。而对于学生可通过自读感悟的大意内容进行讲解,则太浪费时间。所以我们应把有限的时间用到刀刃上。特别是教师在讲解作者的名言佳句和优美词句时,不要逐字逐句的去讲解翻译,以保证它优美的意境和文学情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点到为止,让学生自由地品读玩味,使他们有了真情实感,他们才会主动去读,才能使书本中的东西为我所用。
三、提倡大量诵读
通过反复的诵读,整体感知作品,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熟悉和记忆,增强文言语感,有利于体悟人物心理,把握文章脉络,吸取文章精髓。但是,单一的诵读往往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教师不妨通过多种诵读方式,如泛读、齐读、学生自由读、男女分别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把讲和读有机结合起来。现在我们就来谈谈如何才能做好诵读的问题。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抓住诵读规律一切就迎刃而解。教学中诵读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是要读懂。学生在预习时,要把字读准,不懂的要查字典,尤其是一些多音多义字、词类活用现象更要注意。这样才能读得琅琅上口,整体效果明显,无形中就增强了文言文语感。二是要读义。通过读,读出文章的韵味和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读出学生的真情实感,以至于与作者水乳交融,强烈的共鸣。三是要读透。通过对文章艺术的客观审视,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住文章的艺术特色,领略到文章的思想性和文学性。
总之,这种由学生亲自实践、教师为指导的学习方式,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以上方式,文言文教学定能出现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一、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看看课文后面的文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加强对字词的理解和语法、句式的运用。这种工作主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在一定的时期抽出一定的时间对学生的难点进行释疑。如蒲松龄的《促织》,文章篇幅过长,老师和学生来翻译都不太可取,因为文本难度不太大,翻译浪费时间。老师宜采用提问点拨法,在速读之后,学生自己把圈画的难点提出,老师加以解释。学生若对难点把握不准,老师应及时点拨。如在第一段有个“责”字出现两次,分别是“因责常供”、“每责一头”。可问学生两字是否同义,在否定回答之后,加以点拨意为“责令”“寻求”。其中“寻求”义项少见,可利用成语联想法解决,我们常见的一个成语“求全责备”,按原文注解:全、备同义,求、责同义,就是这一义项。又如苏洵的《六国论》中“始速祸焉”,“速”字现解为“加速”就有偏颇,应联想到“不速之客”中“招致”的义项。这种做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具有扎实的阅读文言文的基础,自觉和不自觉地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讲解,对讲解的时间应加以严格的控制,对一些较深较难的问题和学生通过自读可悟出的大意内容应大胆的放弃,因为较深较难的问题,教师自己可能找不出一句现代汉语的话来代替或替换。如苏轼的《石钟山记》中“……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想之增吰者相应,如乐作焉。”“窾坎镗鞳”课文解释为: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但如果直译成“有击物声和钟鼓声”,有点与文章的美感不符。如果老师对几个拟声词进行描摹,可能由于知识有限描摹不出,像这样的语句,就直接跳过而译为:有窾坎镗鞳的声音。否则越讲越糊涂,使学生听不出一个所以然来,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偏离了教学目标。而对于学生可通过自读感悟的大意内容进行讲解,则太浪费时间。所以我们应把有限的时间用到刀刃上。特别是教师在讲解作者的名言佳句和优美词句时,不要逐字逐句的去讲解翻译,以保证它优美的意境和文学情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点到为止,让学生自由地品读玩味,使他们有了真情实感,他们才会主动去读,才能使书本中的东西为我所用。
三、提倡大量诵读
通过反复的诵读,整体感知作品,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熟悉和记忆,增强文言语感,有利于体悟人物心理,把握文章脉络,吸取文章精髓。但是,单一的诵读往往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教师不妨通过多种诵读方式,如泛读、齐读、学生自由读、男女分别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把讲和读有机结合起来。现在我们就来谈谈如何才能做好诵读的问题。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抓住诵读规律一切就迎刃而解。教学中诵读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是要读懂。学生在预习时,要把字读准,不懂的要查字典,尤其是一些多音多义字、词类活用现象更要注意。这样才能读得琅琅上口,整体效果明显,无形中就增强了文言文语感。二是要读义。通过读,读出文章的韵味和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读出学生的真情实感,以至于与作者水乳交融,强烈的共鸣。三是要读透。通过对文章艺术的客观审视,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住文章的艺术特色,领略到文章的思想性和文学性。
总之,这种由学生亲自实践、教师为指导的学习方式,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以上方式,文言文教学定能出现柳暗花明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