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关注“诵读”、“想象”、“链接”等关键词。下面,笔者择要浅谈古诗词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一、诵读——以声契心,还原本来性情,还复诗词固有味道
古诗词诵读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字正腔圆,读准读通
朱熹曾说:“读之,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正确认读是诵读的基本要求,假使学生连最基本的读准、读通都未能做到,何谈“诵读”二字?
2.有板有眼,读出节奏
不同的格律诗有着不同的停顿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致把握朗读的停顿,使学生在饶有兴致的诵读中品味诗词的节奏美,在抑扬顿挫中渐入诗词情境。
3.潜心会文,读出滋味
学生通过诵读在脑海中积累下的诗文,暂不理解或理解不到位,都很正常,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己与诗文相会。
4.且吟且唱,陶醉其间
吟唱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吟唱能使人品味到诗词的“情”和“趣”,可以说,诗词与吟唱两者共生。戴建荣老师在执教《送元二使安西》时,一改常态,教给学生古诗词的“平仄规律”,并鼓励学生加上体态语“舞之”、“唱之”,然后配以《渭城曲》反复吟唱,师生把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想象——羽翼扇动,直抵肺腑心灵,直达诗词本真意蕴
1.想象促字词理解
古诗词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一直都被看做“软肋”。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推想(想象)”呢?窦桂梅老师执教《清平乐·村居》一课,在理解“相媚好”时,引导学生想象翁媪之间的互相夸赞,将学生从理解词意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在轻松的想象中展开情与情的交融,真正体会“相媚好”所蕴含的情深意浓。
2.想象促语感培养
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教师应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地引导学生诵读文本。如王自文老师在《独坐敬亭山》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聚焦李白与敬亭山这一人一物,想象二者深情对视时的对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回环复沓的诵读,在逐层推进中,学生的感受得以深入。
3.想象促情感提升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自己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王崧舟老师在执教《长相思》一词时,让学生先从老父、妻子、儿子等角度质询作者:问君何事轻离别?学生在生成的对话中体验着“相思”,感悟着“故园”二字中饱含的情感。紧接着,教师再让学生以词人的身份回答之前的质询,在一次次的精神诉说中,“保家卫国”的精神在与“乡思”的情感想象对话中越发地凸显,越发地激昂。
三、链接——珠联璧合,丰富文化内涵,丰润诗词精神滋养
1.链接在背景不明时
大多数诗词内容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差较远,制约着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与理解。教师不妨为学生提供与该诗词有关的背景材料,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为学习诗词作知识铺垫。当然,资料的填补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学生入情入境,但切不可过多,不能成为课堂华而不实的装饰。
2.链接在理解阻滞时
古诗词中的许多经典名句都是诗人呕心沥血而得。在品词析句、理解大意时,往往带来很大困难。教师可以链接题材或内容相仿的诗句,以词品词,以文析文,两相鉴照。如理解《春日》中“万紫千红总是春”时,可让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链接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诗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样理解诗句也就水到渠成了。
3.链接在情感起伏时
教学时,借助资料的链接,可以促进学生对诗词的感悟。如王自文老师执教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将其与林升的《题临安邸》一诗链接,林升诗由愤起首,陆游诗以悲作结,同中求异。并在课堂结束之时,链接歌曲《满江红》,课堂氛围顿时豪气冲天、壮怀激烈,使学生投身其间,悲诗人所悲,感诗人所感。
(责编夏天)
一、诵读——以声契心,还原本来性情,还复诗词固有味道
古诗词诵读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字正腔圆,读准读通
朱熹曾说:“读之,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正确认读是诵读的基本要求,假使学生连最基本的读准、读通都未能做到,何谈“诵读”二字?
2.有板有眼,读出节奏
不同的格律诗有着不同的停顿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致把握朗读的停顿,使学生在饶有兴致的诵读中品味诗词的节奏美,在抑扬顿挫中渐入诗词情境。
3.潜心会文,读出滋味
学生通过诵读在脑海中积累下的诗文,暂不理解或理解不到位,都很正常,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己与诗文相会。
4.且吟且唱,陶醉其间
吟唱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吟唱能使人品味到诗词的“情”和“趣”,可以说,诗词与吟唱两者共生。戴建荣老师在执教《送元二使安西》时,一改常态,教给学生古诗词的“平仄规律”,并鼓励学生加上体态语“舞之”、“唱之”,然后配以《渭城曲》反复吟唱,师生把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想象——羽翼扇动,直抵肺腑心灵,直达诗词本真意蕴
1.想象促字词理解
古诗词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一直都被看做“软肋”。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推想(想象)”呢?窦桂梅老师执教《清平乐·村居》一课,在理解“相媚好”时,引导学生想象翁媪之间的互相夸赞,将学生从理解词意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在轻松的想象中展开情与情的交融,真正体会“相媚好”所蕴含的情深意浓。
2.想象促语感培养
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教师应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地引导学生诵读文本。如王自文老师在《独坐敬亭山》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聚焦李白与敬亭山这一人一物,想象二者深情对视时的对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回环复沓的诵读,在逐层推进中,学生的感受得以深入。
3.想象促情感提升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自己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王崧舟老师在执教《长相思》一词时,让学生先从老父、妻子、儿子等角度质询作者:问君何事轻离别?学生在生成的对话中体验着“相思”,感悟着“故园”二字中饱含的情感。紧接着,教师再让学生以词人的身份回答之前的质询,在一次次的精神诉说中,“保家卫国”的精神在与“乡思”的情感想象对话中越发地凸显,越发地激昂。
三、链接——珠联璧合,丰富文化内涵,丰润诗词精神滋养
1.链接在背景不明时
大多数诗词内容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差较远,制约着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与理解。教师不妨为学生提供与该诗词有关的背景材料,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为学习诗词作知识铺垫。当然,资料的填补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学生入情入境,但切不可过多,不能成为课堂华而不实的装饰。
2.链接在理解阻滞时
古诗词中的许多经典名句都是诗人呕心沥血而得。在品词析句、理解大意时,往往带来很大困难。教师可以链接题材或内容相仿的诗句,以词品词,以文析文,两相鉴照。如理解《春日》中“万紫千红总是春”时,可让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链接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诗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样理解诗句也就水到渠成了。
3.链接在情感起伏时
教学时,借助资料的链接,可以促进学生对诗词的感悟。如王自文老师执教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将其与林升的《题临安邸》一诗链接,林升诗由愤起首,陆游诗以悲作结,同中求异。并在课堂结束之时,链接歌曲《满江红》,课堂氛围顿时豪气冲天、壮怀激烈,使学生投身其间,悲诗人所悲,感诗人所感。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