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课堂的主人,用好文本的“筏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_mi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纲领灌输多,细节引领少,缺乏对文本的细致解读。要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就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信任学生,师生一同进行文本探究。如果说课文就是奔腾的波峰浪谷,那么教师和学生就是勇敢的艄公,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领学生寻找文本的“筏子”。
  一、意象引渡,自主搜索文本“筏子”
  在《黄河的主人》这一课,很多教师都不约而同地将文章主旨定位在寻找“黄河的主人”,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惊涛骇浪,领略艄公的坚强,然后证明艄公就是黄河的主人,因为他智慧、勇敢、机敏、镇静。这样的教法显然没有什么不妥,直奔主题。但笔者认为,这样做有其弊端:结论过早,学生对文本挖掘还没有展开,就进行概括提升,剥夺了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和亲近。这样的教法与新课标提倡的发展学生思维和文本探究能力是背道而驰的。
  阅读教学重在让学生有探究的意识。可是从哪里入手呢?这是个重要问题。《黄河的主人》文章看似简单,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人物精神,并由此获得人文滋养却并非易事。只有另辟蹊径,找到一个清晰的意象,才能让学生找到线索,一步步深入文章内里,体会和领略到它的精髓所在。
  在教学中,我首先聚焦课题,让学生从中寻找线索:“1961年,作家在滚滚的黄河边,一下子被什么给镇住了,从此再也无法忘怀?黄河的主人是谁?”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眼前一亮:艄公的羊皮筏子!接着,学生的探究就非常迫切:“一个小小的羊皮筏子,怎么能带来那么大的震撼呢?”这样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开始自主探究之旅。
  从这里可以看到,文本中的小小细节,一个生动的意象,让学生找到探究的方向,并继续引领其进入浩瀚的文本海洋。
  二、掌好文本“筏子”,自主体验语言之美
  有人说:语文教学就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的熏陶,这话一点也不假。新课标提出要加强人文渗透,让学生有自我探究的欲望和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入手。一旦掌握了课文的线索,就好比拿到了“筏子”,这个时候将学生放置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对语言文字咀嚼品味,就水到渠成了。
  我对问题设置层层递进,将文本意象层层叠加,不断深入:“那是一个怎样的羊皮筏子?”通过文本,学生聚焦又轻又小的筏子,感受作者内心的震撼;“那是怎样的艄公?”学生聚焦艄公形象,感受作者真实自然的感慨;“黄河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学生聚焦黄河意象,感受到害怕、恐惧、危急……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一开头的“黄河滚滚”,就觉得很危急。
  学生从文本中步步寻找对筏子、艄公、黄河的细致描述,体验语言的丰厚表现力。学生从“吞没”一词中感受到焦虑:如此小的筏子,要是被打翻那有多危险啊! 由此获得与作者一样的感慨:“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越往下读,学生会感受越真切,筏子向左,紧张的心就跟着向左。不管筏子划到哪里,哪里就意味着作者的关切和焦虑。这时候,学生就在头脑中建立了影像,像过电影一样,时时刻刻浮现在眼前,获得的效果可想而知,那便是学生自己的。
  三、运用文本“筏子”,自主感悟人文之蕴
  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课文《黄河的主人》的人文目标是要通过对艄公勇敢精神的展现,唤醒学生对这种精神的感悟和升华,最终达到共鸣,渗透人文教育。文本是人文渗透的基本元素。我将文本转换成音乐、视频、文字,这样多元立体地呈现,让学生来探究领悟。在《船工号子》的音乐中,在咆哮的黄河上,羊皮筏子若隐若现。通过意象的交替展现,我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师:走进黄河,你感受怎样?
  生:胆战心惊。
  师:大浪袭来,你感受到什么?
  生:筏子会被吞没。
  师:再定睛看,那筏子上的人如何?
  生:镇静、沉着。
  师:为什么他们不揪心、不恐慌?
  生:他们是自己的主人。
  师:是什么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主人?
  生:勇敢、机智。
  师:汶川的灾民如何成为自己的主人?
  生:勇敢和坚强,战胜痛苦。
  师:你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吗?
  生:勇敢和自信,战胜困难和胆怯。
  到这里,学生可以看到:那个筏子其实正是黄河文化的象征,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一个伟大民族的灵魂所在。黄河上的羊皮筏并非只是简单的筏子,而是被作者阐释生发出生命的意义,并提升到了一个精神的层面来进行演绎。这也正是《黄河的主人》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由此看到,文本是人在精神活动中的创造,而学生也是在按照美的规律,“人化”并“美化”文本的生命。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20世纪初期所盛行的教授法,强调“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压制了学生的自发性,且不顾儿童是否消化吸收。为了纠正这些弊端,学者们做了大量的努力,设计教学法的引入即是这种努力的体现之一。大量的译文、论文与专著对设计教学法做了鞭辟入里的阐述;许多学校也都亲身实践设计教学法并累计了很多宝贵经验。所以,当时中国基础教育所遇到的困境是什么?设计教学法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的力度如何?设计教学法在试验与实施中,
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是海淀区直属的一所中学,前身是1959年创建的北京市第一二三中学,2006年12月3日,正式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北师大三附中”)。学校坐落在海淀区的东部,东与西城区、朝阳区接壤,南与北京师范大学相邻。在近60年的办学实践中,北师大三附中不断探索着教育的本质,逐步形成了“一·生·和”的办学理念。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理念的指导,更需要实践落地。为了
[摘 要]统编教材习作单元每个板块的教学目标都应指向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学四年级上册的《麻雀》一文,就要发挥它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写清楚一件事情。课堂上,教师通过探路、引路、寻路几个环节,使学生掌握写清楚一件事情的基本思路、方法,获得习作思维能力的提升,形成习作表达的习惯。  [关键词]习作单元;教学案例;例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万、复”等12个生字,会写“万、丁”等5个生字。  2.能主动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3.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季)嘿,在春天里,大雁南飞,春姑娘给我们来信了,想不想知道信里说了些什么呢?  以信封形式呈现——    读一读,春姑娘
过去一到年关,母亲会早早准备压岁钱,家族里的孩子较多,妈妈的辈分又大,春节的时候,亲戚们都会来给母亲拜年,只要是没参加工作的孩子都有份,孩子们鞠躬行礼,妈妈递上红包,喜气融融。妈妈就那点儿工资,所以妈妈会早早去银行把大钞兑换成一元,二元的新钞,崭新的、一沓一沓的、连着号码的,捆钱的牛皮纸条上还盖着银行的小戳,然后妈妈会仔细地把钱装进红包。  我小时候拿到的压岁钱是一角、两角、5角的票面。那时的感觉
[摘 要]统编本小学语文三年级的习作教学,可以依托教材,向学生进行习作方法的渗透,努力做到一课一法、课课得法,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习作教学;一课一法;观摩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9-0092-01  2019年4月,我聆听了我校王学坤老师执教的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习作课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理念在较长时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积累、沉淀、凝结和提炼,是一所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特色所在。学校文化的打造就是要形成一种凝聚学校成员的核心理念,并将这一核心理念体现在办学目标、育人目标中,辐射到教育教学活动、师生行为和学校管理中,实现“内化于心,外显于形,取效于行,固化于制”。可以说,核心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是统领全校成员的精神动力,是落实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
[摘 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意义重大。作为教师,应全面把握新课标中对作文修改的要求,有意识、有计划、有梯度地培养学生自我修改及合作修改作文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关键词]作文教学 写作素养 自我修改 合作修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87  【背景分析】  作文的传统批改方式是教师负责全批,学生先打作
[摘 要]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铺垫,作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使命。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荷花》一课为例,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为学生的习作积累语言并进行实际操练,从而使学生易于习作、乐于习作。  [关键词]习作 教材资源 作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86  在平时
书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  作者:黄书光 王伦信 袁文辉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年7月  ISBN:9787504121301  定价:29元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事业属于文化事业的一部分,二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受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各类文化的融合、碰撞现象不断增多,使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下,中国基础教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