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62-01
【摘要】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供血障碍使脑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软化,本文参阅近年来关于缺血性中风的文献,重点在治疗方面对其进行一详细综述,旨在对中医学在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 中医药治疗; 综述
缺血性中风属中医学“中风病”的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高,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对中风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有其独到之处。本文就近年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治疗综述如下。
1. 病因机制
中风一病,自古至今,医界各医家都有不同立论。在唐宋以前多以外风论治,到宋末元初则转到内风立论,并出现了多家学派。至明代张景岳提出“内伤积损”论。至清代,叶天士则提出“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 ”之论。近代张伯龙等则提出“中风皆有肝火自旺,化风煽动激其血气,并走于上…是脑神经失其功用之病”的论述。现代中西医结合则提出“中风不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都是气虚血瘀……所致。”
2. 单味中药及有效成份
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现代科研技术,近年来,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份治疗缺血性中风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单味中药有效成份是丹参酚酸、刺五加、舒血宁、参麦、灯盏花素等,疗效显著。
2.1 丹参酚酸
现代医学认为,中风病发生后梗死周围存在缺血半暗带,通过恢复脑灌注,可防止钙离子细胞内流和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或清除已产生的自由基,清除脑水肿,限制中风病面积,恢复脑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丹参酚酸可通过血脑屏障,具有改善脑血流量,清除自由基等作用,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确切,安全性好[1]。
2.2 刺五加
刺五加是补益类药物,在治疗缺血性中风具有多种功效: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和抑制双重作用,抗非特异性刺激,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调节心脑血管系统,抗血小板聚集,抗炎抗菌等。具有益气作用的刺五加注射液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有大量临床试验验证其有效性及安全性[2]。
2.3 舒血宁
舒血宁注射液为银杏叶提取制剂,其有效成分为天然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药,能有效阻止脑缺血后神经细胞死亡,对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能稳定红细胞膜,抑制红细胞在微血管内凝集,降低血液黏稠度;可抑制血栓烷A的合成及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节血脂及改善血黏度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使用安全疗效确切[3]。
2.4 参麦
参麦注射液具有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和抗脂质过氧化等作用,能有效的治疗缺血性中风。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及医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相互渗透,参麦注射液的抗脑缺血作用机制得到了更全面及深入的诠释。
2.5 灯盏花素
灯盏花素是从云南特产中药植物灯盏花中提取出来的有效成分,具有扩张毛细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及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作用,能促进病变组织为循环的改善和氧的利用,从而有利于缺血、缺氧性病变组织的功能恢复,使处于“边缘状态”的神经细胞迅速恢复功能。
3. 中药复方制剂
缺血性中风的症候比较复杂,而致病因素主要为虚、火、风、痰、气、血六端,中医在治疗方面立足整体观,重视辨证论治,临床常以复方制剂为主,但多以活血化瘀为根本。
3.1 祛散风邪类
愈风汤能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降低血黏度,具有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降低血清及脑组织中MDA的含量,提高红细胞活力,对急性脑缺血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同时还有显著的抗高血脂症作用[4]。
3.2 降气化痰类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指出痰作为主要病理因素贯穿于中风病始终。黄竹清脑颗粒组成中的多味药物具有降脂作用,且疗效确切[5]。白花前胡合剂显著改善了缺氧缺糖后细胞内游离钙的含量,减轻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细胞的凋亡,降低了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从而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组织病理变化,缩小了缺血性中风中面积,减轻了神经功能缺损[6]。
3.3 活血化瘀类
缺血性中风后1周时认知障碍发生率为61%,6个月后仍有37%的患者遗留有认知功能缺陷。因此,改善记忆功能减退不仅对于治疗缺血性中风,而且对预防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有非常积极而重要的意义。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消食化滞功效,在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方面,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明显优于脑复康。
3.4 益气活血类
在治疗中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本病,选方多用补阳还五汤。该方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方面效果显著,至今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缺血性中风患者恢复过程中应用补阳还五汤配合“温阳针灸法”进行治疗 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在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能够明显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7]。
3.5 补肾活血类
肾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重要的病理机制,贯穿于本病全过程,临床应用补肾活血治疗有较好疗效。俞兵和等[8]认为多为年老体衰,肾精不足,精血日趋亏少,以致血脉不充,血行迟缓,脉道不利而致血瘀。因此该研究组以补肾益气活血中药为主,根据肾阴虚、肾阳虚的不同表现用药各有侧重。
4 .针灸推拿
缺血性中风与血液的“高凝状态”亦有着密切的关系,“高凝状态”反过来又导致脑部供血不足,甚至引起脑局部组织的坏死。针灸因其突出的有效性在缺血性中风治疗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对缺血性中风的保护、修复作用以及内在的调节机制是研究的重点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对神经干细胞的深入研究,对神经系统损伤后修复已经成为实验研究的一个热点。
5 .问题与展望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風可以减少患者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且有毒副反应小,治疗费用低,可对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调节,有西药所无法替代的综合治疗功效,显示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多数中药降低颅内压作用不及西药,且目前对中医药的研究无论是实验还是临床都存在小样本、重复率低、可信度低等问题。多数报道拘于近期疗效观察,缺乏长期跟踪性研究,远期疗效难以评估。临床运用的方剂药味偏多,难以揭示方中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或活性成分及证效关系特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药的基因治疗将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参考文献
[1] 梁敏虹. 注射丹参酚酸治疗中风病(瘀血阻络证)73例[J]. 世界中医药, 2012, 7(2): 120-121.
[2] 马丽虹, 李冬梅, 李可建.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J]. 2012, 21(8): 1269-1271.
[3] 吴燕, 叶澄健, 吴芳, 等.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30例[J]. 2011, 20(8): 1305-1306.
[4] 丁砚兵, 吴霞. 愈风合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50例[J]. 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2): 302-303.
[5] 薛瑞文, 田伟, 刘淑霞, 等. 黄竹清脑颗粒对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J]. 河南中医, 2012, 32(6): 710-712.
[6] 周小莉, 董梦久, 蔡华. 复方白花前胡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J]. 湖北中医杂志, 2009, 31(6): 5-7.
[7] 吴雷, 李翔. 补阳还五汤配合温阳针灸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2): 271-273.
[8] 俞兵和, 沈泽敏. 补肾益气活血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46例疗效观察[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9, 24(6): 829-831.
【摘要】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供血障碍使脑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软化,本文参阅近年来关于缺血性中风的文献,重点在治疗方面对其进行一详细综述,旨在对中医学在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 中医药治疗; 综述
缺血性中风属中医学“中风病”的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高,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对中风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有其独到之处。本文就近年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治疗综述如下。
1. 病因机制
中风一病,自古至今,医界各医家都有不同立论。在唐宋以前多以外风论治,到宋末元初则转到内风立论,并出现了多家学派。至明代张景岳提出“内伤积损”论。至清代,叶天士则提出“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 ”之论。近代张伯龙等则提出“中风皆有肝火自旺,化风煽动激其血气,并走于上…是脑神经失其功用之病”的论述。现代中西医结合则提出“中风不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都是气虚血瘀……所致。”
2. 单味中药及有效成份
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现代科研技术,近年来,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份治疗缺血性中风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单味中药有效成份是丹参酚酸、刺五加、舒血宁、参麦、灯盏花素等,疗效显著。
2.1 丹参酚酸
现代医学认为,中风病发生后梗死周围存在缺血半暗带,通过恢复脑灌注,可防止钙离子细胞内流和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或清除已产生的自由基,清除脑水肿,限制中风病面积,恢复脑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丹参酚酸可通过血脑屏障,具有改善脑血流量,清除自由基等作用,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确切,安全性好[1]。
2.2 刺五加
刺五加是补益类药物,在治疗缺血性中风具有多种功效: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和抑制双重作用,抗非特异性刺激,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调节心脑血管系统,抗血小板聚集,抗炎抗菌等。具有益气作用的刺五加注射液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有大量临床试验验证其有效性及安全性[2]。
2.3 舒血宁
舒血宁注射液为银杏叶提取制剂,其有效成分为天然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药,能有效阻止脑缺血后神经细胞死亡,对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能稳定红细胞膜,抑制红细胞在微血管内凝集,降低血液黏稠度;可抑制血栓烷A的合成及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节血脂及改善血黏度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使用安全疗效确切[3]。
2.4 参麦
参麦注射液具有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和抗脂质过氧化等作用,能有效的治疗缺血性中风。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及医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相互渗透,参麦注射液的抗脑缺血作用机制得到了更全面及深入的诠释。
2.5 灯盏花素
灯盏花素是从云南特产中药植物灯盏花中提取出来的有效成分,具有扩张毛细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及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作用,能促进病变组织为循环的改善和氧的利用,从而有利于缺血、缺氧性病变组织的功能恢复,使处于“边缘状态”的神经细胞迅速恢复功能。
3. 中药复方制剂
缺血性中风的症候比较复杂,而致病因素主要为虚、火、风、痰、气、血六端,中医在治疗方面立足整体观,重视辨证论治,临床常以复方制剂为主,但多以活血化瘀为根本。
3.1 祛散风邪类
愈风汤能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降低血黏度,具有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降低血清及脑组织中MDA的含量,提高红细胞活力,对急性脑缺血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同时还有显著的抗高血脂症作用[4]。
3.2 降气化痰类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指出痰作为主要病理因素贯穿于中风病始终。黄竹清脑颗粒组成中的多味药物具有降脂作用,且疗效确切[5]。白花前胡合剂显著改善了缺氧缺糖后细胞内游离钙的含量,减轻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细胞的凋亡,降低了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从而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组织病理变化,缩小了缺血性中风中面积,减轻了神经功能缺损[6]。
3.3 活血化瘀类
缺血性中风后1周时认知障碍发生率为61%,6个月后仍有37%的患者遗留有认知功能缺陷。因此,改善记忆功能减退不仅对于治疗缺血性中风,而且对预防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有非常积极而重要的意义。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消食化滞功效,在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方面,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明显优于脑复康。
3.4 益气活血类
在治疗中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本病,选方多用补阳还五汤。该方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方面效果显著,至今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缺血性中风患者恢复过程中应用补阳还五汤配合“温阳针灸法”进行治疗 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在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能够明显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7]。
3.5 补肾活血类
肾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重要的病理机制,贯穿于本病全过程,临床应用补肾活血治疗有较好疗效。俞兵和等[8]认为多为年老体衰,肾精不足,精血日趋亏少,以致血脉不充,血行迟缓,脉道不利而致血瘀。因此该研究组以补肾益气活血中药为主,根据肾阴虚、肾阳虚的不同表现用药各有侧重。
4 .针灸推拿
缺血性中风与血液的“高凝状态”亦有着密切的关系,“高凝状态”反过来又导致脑部供血不足,甚至引起脑局部组织的坏死。针灸因其突出的有效性在缺血性中风治疗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对缺血性中风的保护、修复作用以及内在的调节机制是研究的重点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对神经干细胞的深入研究,对神经系统损伤后修复已经成为实验研究的一个热点。
5 .问题与展望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風可以减少患者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且有毒副反应小,治疗费用低,可对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调节,有西药所无法替代的综合治疗功效,显示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多数中药降低颅内压作用不及西药,且目前对中医药的研究无论是实验还是临床都存在小样本、重复率低、可信度低等问题。多数报道拘于近期疗效观察,缺乏长期跟踪性研究,远期疗效难以评估。临床运用的方剂药味偏多,难以揭示方中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或活性成分及证效关系特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药的基因治疗将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参考文献
[1] 梁敏虹. 注射丹参酚酸治疗中风病(瘀血阻络证)73例[J]. 世界中医药, 2012, 7(2): 120-121.
[2] 马丽虹, 李冬梅, 李可建.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J]. 2012, 21(8): 1269-1271.
[3] 吴燕, 叶澄健, 吴芳, 等.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30例[J]. 2011, 20(8): 1305-1306.
[4] 丁砚兵, 吴霞. 愈风合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50例[J]. 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2): 302-303.
[5] 薛瑞文, 田伟, 刘淑霞, 等. 黄竹清脑颗粒对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J]. 河南中医, 2012, 32(6): 710-712.
[6] 周小莉, 董梦久, 蔡华. 复方白花前胡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J]. 湖北中医杂志, 2009, 31(6): 5-7.
[7] 吴雷, 李翔. 补阳还五汤配合温阳针灸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2): 271-273.
[8] 俞兵和, 沈泽敏. 补肾益气活血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46例疗效观察[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9, 24(6): 829-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