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将是创造教育的世纪,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现代教学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初中历史课教学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是广大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学生要会自主学习,提升阅读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阅读、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教材是学生的主要阅读材料,而历史教材,它本身具有可读性的特点,如何利用历史教材使学生学会阅读技能、理解潜在意义呢?根据历史科的特点、课本知识的难易情况、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认为历史科的阅读用以下几种方法,能够提升阅读能力。
1 文章式阅读法
首先应对所学教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种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用类似阅读小说和语文的方法去阅读历史课文。使用这种方法阅读时,要求学生对教材的内容认真通读,先找出知识点,知识的层次,再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概括,做好必要的记录,对读不懂的疑难问题作上标记。
其次。教师在学生阅读时要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考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对于知识简单的教材内容,采取文章式阅读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节省时间,同时可避免教师讲解过多而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
2 图文式阅读法
历史和地图关系十分密切,历史课本上有许多的插图,和历史课本相配套的有历史地图册,这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工具。“地图式”阅读法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历史知识的时候,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认真读图,分析地图,记忆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历史知识、历史信息,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应用地图说明问题,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中所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 提问式阅读法
提问式阅读法,就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而且题目要体现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难度要适中,以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学生依照课本去解答题目,能够准确而简明扼要地得出正确答案,有利于学生答题的规范化,提高解题能力。
4 大纲式阅读法
对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内容,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主掌握,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进行学习,这就是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阅读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如学习“美国的独立战争”时,就可列出这样的阅读提纲:
①战争爆发的原因
②导火线
③战争中的六件大事(包括《独立宣言》的内容和作用、1787年宪法的内容)
④独立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让学生从上述提纲的提示中去阅读,然后掌握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再遇到相似内容时,学生便会阅读了。
5 线索式阅读法
历史教材很多内容都有非常明晰的线索,通常最常见的是时间线索,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都是以时间线索来叙述的,按这一线索来阅读,能快速的完成阅读。比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时。把1939年、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1944年、1945年这些年发生了哪些重要的事通过阅读弄清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也就清楚了。
6 扩展式阅读法
首先要进行比较阅读,即把同类内容的课进行对比阅读,找出它们的异同,得出一般规律,比如在学“资产阶级革命”这一主题可把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对比阅读,这样识记更容易,而且还能对比异同。其次要进行迁移扩展阅读,即用课内已学过的方法去进行课外阅读,从而扩大知识面,畅游于阅读的王国。
7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思路与对策
首先要注重整合。可以通过主题阅读的方法,设计浏览主题教学内容、学习每课内容及进行拓展阅读。这样可以用提速讲解教材后用省下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的方法,阅读教学要整合,课堂教学要提速,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
其次要重视自学。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立足于“学会”和“会学”。要跳出“教”的圈子,研究“学”的路子。阅读法就是重视自学,既要保证自学时间,又要保证自学的质量,凡学生自己能读懂学会的,就让学生自悟自得,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由敢问到善问。以取得因“少教”“多学”而使学生“学会”和“会学”的效果。
第三要注重对学生阅读的指导。教师在学生阅读学习的过程中,适时、适度地进行点拨、诱导与小结,要关注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有闪光点的发言,抓住课堂上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四要重视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要增强运用意识,贯穿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运用能力。从近年的中考来看,阅读理解的考题在呈上升趋势,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准确地把握所要回答的问题,才能学以致用。
总之,通过以上几种阅读方法的运用,再加上学生通过学习自己不断总结出新的阅读方法,学生就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使自己会自主学习。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学生要会自主学习,提升阅读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阅读、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教材是学生的主要阅读材料,而历史教材,它本身具有可读性的特点,如何利用历史教材使学生学会阅读技能、理解潜在意义呢?根据历史科的特点、课本知识的难易情况、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认为历史科的阅读用以下几种方法,能够提升阅读能力。
1 文章式阅读法
首先应对所学教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种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用类似阅读小说和语文的方法去阅读历史课文。使用这种方法阅读时,要求学生对教材的内容认真通读,先找出知识点,知识的层次,再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概括,做好必要的记录,对读不懂的疑难问题作上标记。
其次。教师在学生阅读时要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考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对于知识简单的教材内容,采取文章式阅读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节省时间,同时可避免教师讲解过多而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
2 图文式阅读法
历史和地图关系十分密切,历史课本上有许多的插图,和历史课本相配套的有历史地图册,这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工具。“地图式”阅读法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历史知识的时候,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认真读图,分析地图,记忆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历史知识、历史信息,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应用地图说明问题,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中所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 提问式阅读法
提问式阅读法,就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而且题目要体现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难度要适中,以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学生依照课本去解答题目,能够准确而简明扼要地得出正确答案,有利于学生答题的规范化,提高解题能力。
4 大纲式阅读法
对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内容,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主掌握,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进行学习,这就是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阅读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如学习“美国的独立战争”时,就可列出这样的阅读提纲:
①战争爆发的原因
②导火线
③战争中的六件大事(包括《独立宣言》的内容和作用、1787年宪法的内容)
④独立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让学生从上述提纲的提示中去阅读,然后掌握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再遇到相似内容时,学生便会阅读了。
5 线索式阅读法
历史教材很多内容都有非常明晰的线索,通常最常见的是时间线索,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都是以时间线索来叙述的,按这一线索来阅读,能快速的完成阅读。比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时。把1939年、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1944年、1945年这些年发生了哪些重要的事通过阅读弄清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也就清楚了。
6 扩展式阅读法
首先要进行比较阅读,即把同类内容的课进行对比阅读,找出它们的异同,得出一般规律,比如在学“资产阶级革命”这一主题可把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对比阅读,这样识记更容易,而且还能对比异同。其次要进行迁移扩展阅读,即用课内已学过的方法去进行课外阅读,从而扩大知识面,畅游于阅读的王国。
7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思路与对策
首先要注重整合。可以通过主题阅读的方法,设计浏览主题教学内容、学习每课内容及进行拓展阅读。这样可以用提速讲解教材后用省下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的方法,阅读教学要整合,课堂教学要提速,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
其次要重视自学。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立足于“学会”和“会学”。要跳出“教”的圈子,研究“学”的路子。阅读法就是重视自学,既要保证自学时间,又要保证自学的质量,凡学生自己能读懂学会的,就让学生自悟自得,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由敢问到善问。以取得因“少教”“多学”而使学生“学会”和“会学”的效果。
第三要注重对学生阅读的指导。教师在学生阅读学习的过程中,适时、适度地进行点拨、诱导与小结,要关注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有闪光点的发言,抓住课堂上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四要重视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要增强运用意识,贯穿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运用能力。从近年的中考来看,阅读理解的考题在呈上升趋势,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准确地把握所要回答的问题,才能学以致用。
总之,通过以上几种阅读方法的运用,再加上学生通过学习自己不断总结出新的阅读方法,学生就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使自己会自主学习。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