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课改的角度出发,对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主体性教学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围绕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提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课堂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同时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准为基础,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做到为学而教,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学生的主体性能动结合起来,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从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实效性,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关键词] 主导作用;主体能力;素质教育
目前,课堂教学仍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值得教育界同行关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进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树立现代新的大教育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主体性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必须善于处理教材,善于课堂设计,善于设疑和解疑,善于启发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善于引导学生,把握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思想政治课充满活力,充满魅力,才能使初中思想政治课紧跟时代的脉搏,使之成为学生最受喜爱的课程。
所谓“主体性”课堂教学,简言之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无论是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课堂教学采用的教学形式及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要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切合学生的实际。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既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阵地,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相互结合。从理论上说,“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虽然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但它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益在于启迪引导,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如,非教师滔滔讲说不得,学生默默聆听。”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和条件,学生没有“学会”就不可能“会学”,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性条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不是让“学生自学”和“学生试讲”来代替,这既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也不符合客观学生的实际。那么,在“主体性”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呢?本文试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培养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树立“三精”意识:精选——精心选择知识点;精讲——精要的讲懈一篇课文;精练-精心设计练习。
做教师的有一个职业病,就是“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全部掏给学生”,结果导致课堂教师讲得点多面广,占用教学时间多,学生通过训练形成能力的时间少,知识无法内化,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整个教学陷入“越教越不会教,越学越不会学”的怪圈之中。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上下功夫,找出知识中“纲”、“领”,把最精要的东西展示给学生,其余的留给学生自己去灵活的处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讲清“重要之若干点”或者“课文之关键处、含蓄处”。再如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所指出的:“少而精。少讲,精讲,讲的要击中要害,学生那个地方不懂,不太理解,就给讲一下,点一下,学生懂的呢,就不讲。”这段话讲得再明白不过了。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学生也才有可能在充分参与中练出能力。精选、精讲的目的是为了精练。精练就是练得内容要精当,训练的数量要适当。所谓精当就是设计的练习要最有利于巩固知识点,最能启发学生动脑,最能举一反三,有极强的针对性,典型性。所谓适当,就是既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练习,又不至于过分加重学生的负担,使整个训练处于和谐的运动之中。
要在课堂体现出“三精”,功夫还需下在课前,必须重视课堂设计,做到五个精心:
1 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方向和学生的主体活动都是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学生的最终目的。教学理论认为,只要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规定的目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起点、教学内容是统一的,重要的是,教学时间是统一的。这样,对某些学生来说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达到目标。因此,让程度、能力、学习速度参差不齐的学生在同一时间达到同一目标是不现实的。因此,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宜采用多元评价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一堂课要达到什么要求,实现什么目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使整个教学有的放矢,坚定的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2 精心设计教学重点。面对教材,教师一定要通过课前的教材研读,运用减法的思维,将每章每节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内容的内核——这就是教学的重点。处理教材时要善于抓住重点,突出重点,把力置用在刀刃上,切忌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切忌详略不分,主次不明。这样,学生的学习也才能抓住要领,才能“吃”得了,“消化”得了。重点不仅可以从教材内容本身,从教材习题编排,还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点和学习的态势来确定。重要的是重点的抓出过程是教师有意地将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的需求的过程,主体参与重点的确定过程,不仅会使进一步的探究方向明确,也会极大地调动主体的积极性。
3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如同过河需要解决桥和船一样,教师选择一个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艺术,又能为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目的的实现至关重要。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着眼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唤起学生积极回应的智力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为目标,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平台。采用合作的教学方式,师生共同分享知识和经验,例如,在教学中可采用激励、情景模拟等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多媒体与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一堂课45分钟,怎样导入新课,怎样进行新课,怎样于关节之处进行点拨,这个主动权是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中的。一篇小说有所谓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堂课又何尝不是这样?这个过程无不体现着教师导的艺术,甚至可以说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学生的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离开必要的程序控制。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才能使课堂和谐的从起点走向终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5 精心设计学法指导。讲是为练服务,教是为了不教。这就必须把学习方法的指导放在与讲、练同等重要的地位。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教课之本旨并非教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自观其它类似文章。”这就要求教者在教读教材这一环节中,有所侧重的讲解几 个问题,从中突出学法指导,让学生从中积练读书的能力。这同样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研学法,精导学法。教师引导的学法应是内涵明、程序清、易操作、效果好,从根本上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所谓“厚积薄发”。只有精心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做到“心中有丘壑”,才能做到精选、精讲、精练,才能克服“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三满”之弊,也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学生主体能力的全面培养
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实际上,也只有观念正确了,才会去设计合理的教学,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一堂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理解与运用政治理论的本领,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正确地协调与处理好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关键之处。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应时时思考学生原有基础如何?他们能接受吗?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怎样?等等,简单说来,就是在头脑中,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钻研、处理教材,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的用好、用活教材。
2.1发挥学生课堂主体能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刻板沉寂的的氛围。学生的课堂行为也就相应地被规范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讨论,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发挥出来呢?
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让学生身体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时,借用媒体充分地利用脑、眼、手等感觉器官,反复地去体验。在理解教材、领悟人生意义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
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地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调整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及时设疑,解疑。在学生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而这种点拨不是即兴发挥,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可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谐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2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能力。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了教与学的方向。传统的目标教学是向学生展示“理解……掌握……”等,学生虽然能掌握结论,但往往靠死记硬背,不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其创造能力也受到遏制。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把教学目标转化成目标思考题,设计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求知,最终掌握知识,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问题还要具有一定梯度,能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在问题情境中掌握课本有关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计“提纲式”阅读训练题,按识记、理解、分析的顺序排列,课前发给大家。二是从实际生活事例,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从课本中典型内容出发,提出若干思考题。政治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目标要求、具有一定梯度的思考题。对较高要求的目标,其思考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
2.3 教会学生探索知识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知识结论的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讲结论,学生背结论。其结果是学生里掌握了知识,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包括了知识发现、形成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而且也包括了概念形成、问题发现、思路探求的科学程序和方法。因而必须把结论的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当然要正确处理“学”与“导”的关系,重视教师的“导”。教师的“导”应体现在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独立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必要时还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巧妙地把讨论引向深入。
同时,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学习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学习的能力也将成为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程序和方法,也将成为中学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设计好课堂探索路径,逐步诱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一般程序为:设疑激思一一展示材料一一思考讨论一一得出结论一一应用。“学”的主体地位等到突出,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了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能力。
2.4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训练是学生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过程。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课堂教学中的训练就要依据预习时设计的问题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要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扎实地练,做到全面性强;对于新旧知识易混淆点采用对比练,做到求同存异;对于知识与能力结合点采用创造练,做到举一反三;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采用反复练,做到常练常新;对于同类知识采用典型练,做到触类旁通。
训练题的设计要思维容量大、思维过程强。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迁移的过程。训练的方式要从实效出发精心安排,多样活泼,不要拘泥于寻找问题答案。一般来说,训练要具有四个环节:
①精选实例示范。选择最能体现基础知识和训练目标的实例作课堂讲析示范,范例应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逐层递进。
②学生讨论释疑。学生是主角,一般问题只由学生讨论解决,难点由教师示范后再讨论,这一环节特别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用。
③教师提示点拨。一是在出示问题时提示有关知识、参考内容和资料、训练步骤等;二是在学生讨论中点拨思路和方法,简要评价与鼓励,及时补充和纠正。
④师生梳理归纳。学生在讨论、教师释疑的基础上,师生共 同梳理知识,归纳学习内容,进行归纳训练。
通过练习训练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教师可以获取教学反馈信息,进行补偿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而意义重大。
2.5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能力。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让学生掌握结构化的知识。是培养学生技能、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在新课的学习中,学生获取的往往是分散的、缺乏联系的、无序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就必须从结构上把握并去解决。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和搞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总结概括,连接知识链条,将知识重新编码、排序,使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由无序到系统。
这样,学生懂得了知识的基本结构,不但能较容易理解整个内容,而且有助于记忆、掌握,同时客观上也有利于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本堂课最为核心的东西教给学生,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3 稳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国际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今天的基础教育,也就是明天的高等教育,后天的国民素质、未来的科技经济。我们可以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掌握了在2l世纪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谁就能处于领先地位。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今后五年、十五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以及实行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的要求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正是振兴中华,迎接2l世纪挑战竞争的英明决策。在这种形势下,基础教育怎么办?理想的回答,是坚定地走素质教育的发展道路,舍此别无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较高的国民整体素质,并且在此基础上培养出大批优秀适用的专门人才,从根本上保证两个文明建设的持续蓬勃发展,保证我们的国家、民族在21世纪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稳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3.1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教学结果和教育质量等,都主要由教师预先决定和设计,相反,学生决定不了这些;他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老师教给他们什么,他们是未知的。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是学生说了算,把课堂留给学生不是上成“放羊课”。
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样重要。在学生学习技能形成的初级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始显现,教师利用讲解示范让学生了解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技能的形成。技能形成后,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学生可以通过个体之间的交流促进学习技能的发展,教师的角色随着教学的深入发生转换。撇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谈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科学也不负责任的。
3.2 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来说,学生是受教育的客体;对于解决教学任务的一系列认识活动来说。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教育教学任务获得一定知识、能力的一系列认识活动。
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可以很好地接受教师的教育,也有权利抵制这种教育。教师的教育和教材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只是外因,真正获取知识、得到发展还要靠学生的内因起作用。
学生作为内因的主动学习不存在了,教师和教材再好的外因也将失去意义,因为再适宜的温度也不会把石头孵出小鸡来。
3.3 “主导”与“主体”的统一。学生的“学”固然是在教育的引导组织下进行的,但“教”是为“学”而存在的,否则就毫无意义。教师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教的目标和结果一定要由“学”体现出来。更为主要的是,学生的“学”是教师不能替代的,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地实现都要通过学生的“学”来实现。
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好了。学生学习也必然进入了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学生以学习的主人角色出现,知识、智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肯定与教师巧妙地发挥了主导作用分不开。
综上所述,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学生主体性培养,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我们既要重视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或“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又要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防止学生的思维失去控制,做出根本没有意义的胡思乱想。培养出唯唯诺诺的学生和只会写不会说的学生是教育的罪过,培养出胡言乱语、信口开河的学生也不是好事。鸟儿很自由,但是不能离开大气,鱼儿离开水。就会死亡。只有正确处理好主导性和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才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实效性,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天宝:《试论学生的主体性及基本特征》,湖北教育研究1996,4
[2] 田慧生:《论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教学实践重心的转移》,《教育研究》1998.8
[3] 刘淑霞:《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21
[4]季静:《浅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科技信息》2007年07期
[5] 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6] 阮成武:《主体性教师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
[关键词] 主导作用;主体能力;素质教育
目前,课堂教学仍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值得教育界同行关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进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树立现代新的大教育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主体性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必须善于处理教材,善于课堂设计,善于设疑和解疑,善于启发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善于引导学生,把握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思想政治课充满活力,充满魅力,才能使初中思想政治课紧跟时代的脉搏,使之成为学生最受喜爱的课程。
所谓“主体性”课堂教学,简言之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无论是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课堂教学采用的教学形式及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要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切合学生的实际。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既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阵地,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相互结合。从理论上说,“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虽然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但它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益在于启迪引导,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如,非教师滔滔讲说不得,学生默默聆听。”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和条件,学生没有“学会”就不可能“会学”,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性条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不是让“学生自学”和“学生试讲”来代替,这既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也不符合客观学生的实际。那么,在“主体性”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呢?本文试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培养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树立“三精”意识:精选——精心选择知识点;精讲——精要的讲懈一篇课文;精练-精心设计练习。
做教师的有一个职业病,就是“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全部掏给学生”,结果导致课堂教师讲得点多面广,占用教学时间多,学生通过训练形成能力的时间少,知识无法内化,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整个教学陷入“越教越不会教,越学越不会学”的怪圈之中。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上下功夫,找出知识中“纲”、“领”,把最精要的东西展示给学生,其余的留给学生自己去灵活的处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讲清“重要之若干点”或者“课文之关键处、含蓄处”。再如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所指出的:“少而精。少讲,精讲,讲的要击中要害,学生那个地方不懂,不太理解,就给讲一下,点一下,学生懂的呢,就不讲。”这段话讲得再明白不过了。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学生也才有可能在充分参与中练出能力。精选、精讲的目的是为了精练。精练就是练得内容要精当,训练的数量要适当。所谓精当就是设计的练习要最有利于巩固知识点,最能启发学生动脑,最能举一反三,有极强的针对性,典型性。所谓适当,就是既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练习,又不至于过分加重学生的负担,使整个训练处于和谐的运动之中。
要在课堂体现出“三精”,功夫还需下在课前,必须重视课堂设计,做到五个精心:
1 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方向和学生的主体活动都是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学生的最终目的。教学理论认为,只要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规定的目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起点、教学内容是统一的,重要的是,教学时间是统一的。这样,对某些学生来说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达到目标。因此,让程度、能力、学习速度参差不齐的学生在同一时间达到同一目标是不现实的。因此,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宜采用多元评价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一堂课要达到什么要求,实现什么目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使整个教学有的放矢,坚定的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2 精心设计教学重点。面对教材,教师一定要通过课前的教材研读,运用减法的思维,将每章每节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内容的内核——这就是教学的重点。处理教材时要善于抓住重点,突出重点,把力置用在刀刃上,切忌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切忌详略不分,主次不明。这样,学生的学习也才能抓住要领,才能“吃”得了,“消化”得了。重点不仅可以从教材内容本身,从教材习题编排,还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点和学习的态势来确定。重要的是重点的抓出过程是教师有意地将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的需求的过程,主体参与重点的确定过程,不仅会使进一步的探究方向明确,也会极大地调动主体的积极性。
3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如同过河需要解决桥和船一样,教师选择一个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艺术,又能为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目的的实现至关重要。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着眼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唤起学生积极回应的智力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为目标,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平台。采用合作的教学方式,师生共同分享知识和经验,例如,在教学中可采用激励、情景模拟等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多媒体与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一堂课45分钟,怎样导入新课,怎样进行新课,怎样于关节之处进行点拨,这个主动权是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中的。一篇小说有所谓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堂课又何尝不是这样?这个过程无不体现着教师导的艺术,甚至可以说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学生的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离开必要的程序控制。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才能使课堂和谐的从起点走向终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5 精心设计学法指导。讲是为练服务,教是为了不教。这就必须把学习方法的指导放在与讲、练同等重要的地位。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教课之本旨并非教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自观其它类似文章。”这就要求教者在教读教材这一环节中,有所侧重的讲解几 个问题,从中突出学法指导,让学生从中积练读书的能力。这同样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研学法,精导学法。教师引导的学法应是内涵明、程序清、易操作、效果好,从根本上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所谓“厚积薄发”。只有精心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做到“心中有丘壑”,才能做到精选、精讲、精练,才能克服“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三满”之弊,也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学生主体能力的全面培养
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实际上,也只有观念正确了,才会去设计合理的教学,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一堂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理解与运用政治理论的本领,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正确地协调与处理好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关键之处。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应时时思考学生原有基础如何?他们能接受吗?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怎样?等等,简单说来,就是在头脑中,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钻研、处理教材,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的用好、用活教材。
2.1发挥学生课堂主体能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刻板沉寂的的氛围。学生的课堂行为也就相应地被规范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讨论,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发挥出来呢?
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让学生身体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时,借用媒体充分地利用脑、眼、手等感觉器官,反复地去体验。在理解教材、领悟人生意义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
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地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调整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及时设疑,解疑。在学生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而这种点拨不是即兴发挥,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可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谐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2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能力。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了教与学的方向。传统的目标教学是向学生展示“理解……掌握……”等,学生虽然能掌握结论,但往往靠死记硬背,不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其创造能力也受到遏制。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把教学目标转化成目标思考题,设计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求知,最终掌握知识,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问题还要具有一定梯度,能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在问题情境中掌握课本有关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计“提纲式”阅读训练题,按识记、理解、分析的顺序排列,课前发给大家。二是从实际生活事例,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从课本中典型内容出发,提出若干思考题。政治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目标要求、具有一定梯度的思考题。对较高要求的目标,其思考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
2.3 教会学生探索知识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知识结论的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讲结论,学生背结论。其结果是学生里掌握了知识,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包括了知识发现、形成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而且也包括了概念形成、问题发现、思路探求的科学程序和方法。因而必须把结论的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当然要正确处理“学”与“导”的关系,重视教师的“导”。教师的“导”应体现在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独立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必要时还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巧妙地把讨论引向深入。
同时,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学习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学习的能力也将成为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程序和方法,也将成为中学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设计好课堂探索路径,逐步诱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一般程序为:设疑激思一一展示材料一一思考讨论一一得出结论一一应用。“学”的主体地位等到突出,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了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能力。
2.4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训练是学生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过程。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课堂教学中的训练就要依据预习时设计的问题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要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扎实地练,做到全面性强;对于新旧知识易混淆点采用对比练,做到求同存异;对于知识与能力结合点采用创造练,做到举一反三;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采用反复练,做到常练常新;对于同类知识采用典型练,做到触类旁通。
训练题的设计要思维容量大、思维过程强。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迁移的过程。训练的方式要从实效出发精心安排,多样活泼,不要拘泥于寻找问题答案。一般来说,训练要具有四个环节:
①精选实例示范。选择最能体现基础知识和训练目标的实例作课堂讲析示范,范例应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逐层递进。
②学生讨论释疑。学生是主角,一般问题只由学生讨论解决,难点由教师示范后再讨论,这一环节特别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用。
③教师提示点拨。一是在出示问题时提示有关知识、参考内容和资料、训练步骤等;二是在学生讨论中点拨思路和方法,简要评价与鼓励,及时补充和纠正。
④师生梳理归纳。学生在讨论、教师释疑的基础上,师生共 同梳理知识,归纳学习内容,进行归纳训练。
通过练习训练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教师可以获取教学反馈信息,进行补偿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而意义重大。
2.5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能力。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让学生掌握结构化的知识。是培养学生技能、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在新课的学习中,学生获取的往往是分散的、缺乏联系的、无序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就必须从结构上把握并去解决。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和搞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总结概括,连接知识链条,将知识重新编码、排序,使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由无序到系统。
这样,学生懂得了知识的基本结构,不但能较容易理解整个内容,而且有助于记忆、掌握,同时客观上也有利于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本堂课最为核心的东西教给学生,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3 稳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国际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今天的基础教育,也就是明天的高等教育,后天的国民素质、未来的科技经济。我们可以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掌握了在2l世纪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谁就能处于领先地位。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今后五年、十五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以及实行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的要求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正是振兴中华,迎接2l世纪挑战竞争的英明决策。在这种形势下,基础教育怎么办?理想的回答,是坚定地走素质教育的发展道路,舍此别无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较高的国民整体素质,并且在此基础上培养出大批优秀适用的专门人才,从根本上保证两个文明建设的持续蓬勃发展,保证我们的国家、民族在21世纪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稳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3.1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教学结果和教育质量等,都主要由教师预先决定和设计,相反,学生决定不了这些;他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老师教给他们什么,他们是未知的。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是学生说了算,把课堂留给学生不是上成“放羊课”。
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样重要。在学生学习技能形成的初级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始显现,教师利用讲解示范让学生了解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技能的形成。技能形成后,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学生可以通过个体之间的交流促进学习技能的发展,教师的角色随着教学的深入发生转换。撇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谈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科学也不负责任的。
3.2 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来说,学生是受教育的客体;对于解决教学任务的一系列认识活动来说。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教育教学任务获得一定知识、能力的一系列认识活动。
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可以很好地接受教师的教育,也有权利抵制这种教育。教师的教育和教材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只是外因,真正获取知识、得到发展还要靠学生的内因起作用。
学生作为内因的主动学习不存在了,教师和教材再好的外因也将失去意义,因为再适宜的温度也不会把石头孵出小鸡来。
3.3 “主导”与“主体”的统一。学生的“学”固然是在教育的引导组织下进行的,但“教”是为“学”而存在的,否则就毫无意义。教师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教的目标和结果一定要由“学”体现出来。更为主要的是,学生的“学”是教师不能替代的,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地实现都要通过学生的“学”来实现。
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好了。学生学习也必然进入了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学生以学习的主人角色出现,知识、智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肯定与教师巧妙地发挥了主导作用分不开。
综上所述,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学生主体性培养,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我们既要重视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或“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又要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防止学生的思维失去控制,做出根本没有意义的胡思乱想。培养出唯唯诺诺的学生和只会写不会说的学生是教育的罪过,培养出胡言乱语、信口开河的学生也不是好事。鸟儿很自由,但是不能离开大气,鱼儿离开水。就会死亡。只有正确处理好主导性和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才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实效性,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天宝:《试论学生的主体性及基本特征》,湖北教育研究1996,4
[2] 田慧生:《论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教学实践重心的转移》,《教育研究》1998.8
[3] 刘淑霞:《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21
[4]季静:《浅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科技信息》2007年07期
[5] 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6] 阮成武:《主体性教师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