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课堂问答的环节之一,理答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行为。可以说理答的好坏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然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常常无法预设对于发问后的理答。作为师生之间的一种即兴互动行为,理答往往缺少思考,由此容易导致课堂上老师理答不当,往往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学习进程,甚至影响到学生一堂课更甚一门课的学习兴趣与态度。现笔者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理答的有效性谈几点策略。
一、转换问题,开阔广度
1、改变问题角度,有效引导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常受已有生活与原有知识基础的影响,当遇到新问题时,学生往往会因与旧经验产生冲突而不懂得作出正确的判断,他们的回答常常会偏离老师的预想。因此,老师应当及时作出调整,可以通过改变提问角度来理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运用不同的观点去分析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开阔学生的思路。
例如:举应用题“某铺路工程队,6小时铺路5千米,照这样计算,该工程队48小时能铺路多少千米?”
分析:学生一看到“照这样计算”,会习惯性地用除法进行计算,但由于“5÷6”不能整除,学生就觉得无从下手了。而此时正是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机会,老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转换问题角度,进行数量关系的重新思考。老师可以问:“从工作时间上想想,48小时是几个6小时?你们想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转换思考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列式为:5×(48÷6)=40
2、分解问题难度,顺势诱导
由于理答的不可预见性,老师所设定的数学问题,学生不一定能够顺利回答。因此,在当学生不能消化老师所设定的问题时,老师应当适当地分解问题的难度,再逐步地诱导学生进行回答,从而达到预期理答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出一道练习题:“有两杯水,小明喝了2/5,小东喝了3/5,两人剩下的水一样多,问原来谁的杯子里水多?”
分析:读完题目后,老师提出问题:“你从这个题中读懂了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但很多学生都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因此,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层层分解,深入问题:
师:这道题要我们求什么?
生:求原来谁的杯子里水多?
师:原来杯子里的水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生:可以分为喝掉的和剩下的两个部分。
师:题目中告诉我们,剩下的水是一样多的,谁有什么新的想法呢?
生:那就比较谁喝的多,就是原来谁的杯子里水多。
师:是这个意思吗?让学生进行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因为3/5大于2/5,小东比小明喝得多,所以原来小东的杯子里水多。
这样,教师通过及时的引导与点拨,使学生找到了问题解决正确的思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方法,也启发了他们的思维,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捕捉亮点,切入深度
在现实的数学课堂中,有时学生的回答可能并不是老师所想要的答案。同时,也有部分的学生由于对问题的“不消化”,导致他们的回答不合预设。其实,非预设生成的回答,往往能给课堂带来一些亮点。因此,老师应该鼓励这种非所预设生成的亮点,它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出现精彩的瞬间,从而升华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在理答时,老师应当有意识地肯定他们回答的合理成分,捕捉亮点,从而深化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中关于“×”的简写、省写时,在学生正确地归纳出三种简写和省写的方法后,我接着出题请同学们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一位同学上来板书如下:
s = ah÷2
=8·6÷2
=24
马上,有的同学举手说他写错了。而我并没有马上否定答案,而是让他做解释。
这位同学回答:“老师,你刚才说‘×’可以省略不写,那么这道题目中的‘8’与‘6’中间的‘×’不是也可以省略么?”其他学生听了,也觉得疑惑。
此时,我认为非常有必要抓住这个充满疑惑的“亮点”进行说明一下,于是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学生敢于提问与思考。再让同学们回想商品上的标价单,上面会写着如8.6这样的数字。而其中的“.”就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小数中的小数点,如果我们现在把“8”与“6”中间的“×”略写成“·”,那么就变成了“8·6”,就与小数8.6混淆起来了;如果完全不写的话,又变成了一个两位数“86”,这样与我们的结果不相符合。所以,数字与数字之间的“×”是不应该简写或略写。听完后,学生都豁然开朗,从而深刻地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三、随机应变,提高效度
在面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时,学生的理解不一定符合老师的要求,会回答得不够准确,甚至答非所问。遇到这种情况时,老师要有理答机智,懂得随机应变。当学生回答错误时,老师可以先不直接点破,而是通过巧妙地设问,“将错就错”,顺着学生的错误思路去分析,再让他们将自己的错误结论与正确的知识进行对比,使他们的观点不攻自破,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射线”的例子。
有一位学生说:太阳光线照到地面上。
师:太阳光线是从太阳上射出,那可以把太阳看成什么?
生:看成是一个端点。
师:不错,太阳光线是从太阳这个端点射出的。那么,接着光线怎么样?
生:有的光线射到太空,有的光线射到地面上。
师:当光线射到地面上时,地面可以看作一个什么呢?
生:可以看作是一个端点。
师:那么射到地面上的这些光线一共有几个端点呢?
生:两个,一个在太阳上,一个在地面上。
师:你说说射线有几个端点?
生:一个。老师,当太陽光线射到地面上时,是线段,当射向太空时就是射线了。
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了自己的结论与概念之间有矛盾,从而加深了对“射线”、“线段”的理解。
因此,在引导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善于捕捉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也要会捕捉学生“错误”的关键点,帮助学生拨正思路,审清题意,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总之,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理答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关注。教师在聆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应当对于其进行不同层次的肯定、或鼓励、或建议,让不同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形成民主、对话、和谐的课堂氛围。
一、转换问题,开阔广度
1、改变问题角度,有效引导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常受已有生活与原有知识基础的影响,当遇到新问题时,学生往往会因与旧经验产生冲突而不懂得作出正确的判断,他们的回答常常会偏离老师的预想。因此,老师应当及时作出调整,可以通过改变提问角度来理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运用不同的观点去分析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开阔学生的思路。
例如:举应用题“某铺路工程队,6小时铺路5千米,照这样计算,该工程队48小时能铺路多少千米?”
分析:学生一看到“照这样计算”,会习惯性地用除法进行计算,但由于“5÷6”不能整除,学生就觉得无从下手了。而此时正是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机会,老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转换问题角度,进行数量关系的重新思考。老师可以问:“从工作时间上想想,48小时是几个6小时?你们想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转换思考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列式为:5×(48÷6)=40
2、分解问题难度,顺势诱导
由于理答的不可预见性,老师所设定的数学问题,学生不一定能够顺利回答。因此,在当学生不能消化老师所设定的问题时,老师应当适当地分解问题的难度,再逐步地诱导学生进行回答,从而达到预期理答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出一道练习题:“有两杯水,小明喝了2/5,小东喝了3/5,两人剩下的水一样多,问原来谁的杯子里水多?”
分析:读完题目后,老师提出问题:“你从这个题中读懂了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但很多学生都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因此,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层层分解,深入问题:
师:这道题要我们求什么?
生:求原来谁的杯子里水多?
师:原来杯子里的水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生:可以分为喝掉的和剩下的两个部分。
师:题目中告诉我们,剩下的水是一样多的,谁有什么新的想法呢?
生:那就比较谁喝的多,就是原来谁的杯子里水多。
师:是这个意思吗?让学生进行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因为3/5大于2/5,小东比小明喝得多,所以原来小东的杯子里水多。
这样,教师通过及时的引导与点拨,使学生找到了问题解决正确的思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方法,也启发了他们的思维,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捕捉亮点,切入深度
在现实的数学课堂中,有时学生的回答可能并不是老师所想要的答案。同时,也有部分的学生由于对问题的“不消化”,导致他们的回答不合预设。其实,非预设生成的回答,往往能给课堂带来一些亮点。因此,老师应该鼓励这种非所预设生成的亮点,它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出现精彩的瞬间,从而升华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在理答时,老师应当有意识地肯定他们回答的合理成分,捕捉亮点,从而深化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中关于“×”的简写、省写时,在学生正确地归纳出三种简写和省写的方法后,我接着出题请同学们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一位同学上来板书如下:
s = ah÷2
=8·6÷2
=24
马上,有的同学举手说他写错了。而我并没有马上否定答案,而是让他做解释。
这位同学回答:“老师,你刚才说‘×’可以省略不写,那么这道题目中的‘8’与‘6’中间的‘×’不是也可以省略么?”其他学生听了,也觉得疑惑。
此时,我认为非常有必要抓住这个充满疑惑的“亮点”进行说明一下,于是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学生敢于提问与思考。再让同学们回想商品上的标价单,上面会写着如8.6这样的数字。而其中的“.”就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小数中的小数点,如果我们现在把“8”与“6”中间的“×”略写成“·”,那么就变成了“8·6”,就与小数8.6混淆起来了;如果完全不写的话,又变成了一个两位数“86”,这样与我们的结果不相符合。所以,数字与数字之间的“×”是不应该简写或略写。听完后,学生都豁然开朗,从而深刻地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三、随机应变,提高效度
在面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时,学生的理解不一定符合老师的要求,会回答得不够准确,甚至答非所问。遇到这种情况时,老师要有理答机智,懂得随机应变。当学生回答错误时,老师可以先不直接点破,而是通过巧妙地设问,“将错就错”,顺着学生的错误思路去分析,再让他们将自己的错误结论与正确的知识进行对比,使他们的观点不攻自破,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射线”的例子。
有一位学生说:太阳光线照到地面上。
师:太阳光线是从太阳上射出,那可以把太阳看成什么?
生:看成是一个端点。
师:不错,太阳光线是从太阳这个端点射出的。那么,接着光线怎么样?
生:有的光线射到太空,有的光线射到地面上。
师:当光线射到地面上时,地面可以看作一个什么呢?
生:可以看作是一个端点。
师:那么射到地面上的这些光线一共有几个端点呢?
生:两个,一个在太阳上,一个在地面上。
师:你说说射线有几个端点?
生:一个。老师,当太陽光线射到地面上时,是线段,当射向太空时就是射线了。
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了自己的结论与概念之间有矛盾,从而加深了对“射线”、“线段”的理解。
因此,在引导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善于捕捉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也要会捕捉学生“错误”的关键点,帮助学生拨正思路,审清题意,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总之,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理答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关注。教师在聆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应当对于其进行不同层次的肯定、或鼓励、或建议,让不同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形成民主、对话、和谐的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