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褚时健传奇落幕

来源 :今古传奇·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63hs63s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我)90了,很多时候心有余力不足,这也是自然现象。但我这一生,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社会,也对得起我家庭几代人,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2019年3月5日13时36分,“中国烟草大王”、“褚橙”创始人褚时健离世,享年91岁。
   褚时健患病多年,最近几年身体状况下滑,曾屡次传出离世谣言。早在2017年,关于褚时健去世的事情就闹过一场“乌龙”。
   当年9月13日上午,认证为“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的博主在微博上发布消息称,“褚时健今日去世,享年89岁”,这则消息一下子引爆网络。
   传闻出来后,褚时健之子褚一斌在网上发布了两条短视频驳斥谣言,视频中褚时健正在看当天出版的《云南日报》。褚时健后来笑称媒体发布信息时自己在家里做饭,他还对“去世”传闻作了回应,“我好好的嘛,精神比往年还好”。
   褚时健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出现是2018年10月,当时身体已经显得消瘦不已。2019年2月19日是马静芬的86岁生日,在一张大合影中,坐在最中间的马静芬身旁,并没有褚时健的身影。
   2019年3月5日,褚时健在玉溪市人民医院去世的消息甫一出来,记者就致电马静芬,她说:“这次是真的了”,褚时健的离世“并非毫无征兆”,“他有糖尿病好多年了”。褚时健在住院第三天时,就说“不想住院,医院不舒服”,并提出“要回家”,但后来因为病情太重,最后还是没能回家。他“3月4日中午就没办法说话了”,没有交代过自己的后事要如何办理。
   褚时健的传奇人生就此落幕。
  
  妻子:“下辈子我还嫁给你”
   老是有人问我,工作和家庭哪个更重要?其实这么比很没有意义,工作和家庭各自承担的作用不一样。干工作,必须对社会负责任,不搞不行。回到家,家庭是个避风港,放松最重要。
   于我来讲,可能最遗憾的就是没有照顾好家里人的情绪。一门心思都在工作上,每天心里想的全是怎么把工作搞好,怎么提高利润,家里的事基本不操心。可能也是因为觉得家里有妻子在,我不用管什么了。但现在想起来,确实有些粗心。而且我这个人不太会表达,心里对家庭是怎么想的,也不爱拿出来和家里人沟通。所以,他们可能都觉得我比较冷漠。
   但我其实心里一直有这个家。“文革”时期物资少,大家都缺吃的,营养跟不上,我就总想着去河里拿鱼给他们增加点营养。1963年到1966年,我老伴儿带着两个孩子在曼蚌小学住,我一个人在糖厂,本来说好是一个星期回一趟小学那边的家,但我经常下乡,到甘蔗地去看种植,一看就是几天回不来。所以我经常几个星期才去一次,每次去进了门,把包放下就赶紧往河里跑,想着给他们拿点鱼回家吃。但那时我没想到,这样做其实他们不高兴,几个星期不见,他们更希望我坐下来说说话,扯几句闲天,但我当时就没理解到这一点。
   到了戛洒这边,一家人住在一起了。我晚上又经常加班,因为在糖厂搞技术改造,我在车间里要跟着工人到很晚。妻子担心我,在家里不肯睡,要等着我回去。我回去后她就忍不住会埋怨我,觉得我该下班就下班,怎么总是在厂里要耗那么久。她这么一说我就很焦躁,有时口气就不太注意,我说你不用等我,我也是为这个家。
   这些生硬的话,妻子肯定听不进去。所以当时的局面就是她有怨气,我自己也觉得不被理解。两人又缺乏应有的沟通,就导致有时候越说越生气,其实回头想想,那些抱怨、计较其实都不是什么事。患过难的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可以被消化掉。想起以前的一些事,我也不责怪自己,那个时候真的没有办法分身。但是现在不同了,我现在大量的时间是在陪家人,当然也是他们在陪我。家庭始终是一个人的归宿,我真的是这么想的。
   《褚时健传》中,褚时健讲述了自己对于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和态度,也极为含蓄表达了对家人的爱。
   对于褚时健的家庭,为他作传的周桦有这样一个论断:“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这个家里几乎每个人内心都有过巨大的伤痛,而且在很多年里,一家人没有生活在一起。回看这个家庭的经历,许多过往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显然,要求褚家能够像寻常百姓人家一样有着无忧无虑的快乐,实在是太苛求了。”
   从名利场解脱出来后,褚时健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思考和陪伴亲人上。在褚时健去世前一年,人们更多地在玉溪大营街附近的菜市场看到他。每天早晨,他都慢悠悠地在菜市场里晃。一会儿拿块牛肉,不要太柴,要有点儿筋骨,买回去烤肉;一会儿挤进人堆里抢一斤饵块,回家做烧饵块吃;看到水果摊摆了橙子,也让儿子褚一斌拿两个,凑上去闻一闻。
   回归家庭,坚硬褪去,柔软露出。褚时健用克制而笨拙的方式,想要照顾到每一个人。
   在优客工场创始人兼董事长、共享际创始人兼董事长毛大庆眼中,晚年的褚时健“粗放刚强而又内心柔软”。在和褚时健夫妇接触中,毛大庆很自然地能听到这对老夫妻很多恋爱和结婚后的细节,以及褚时健对妻子马静芬的宠爱。“褚时健是一个好丈夫。”他说。
   1954年,褚时健在呈贡县当教改工作队队长时,认识了此后陪他走过60多年风雨的妻子——马静芬。他们的相识没有一点儿浪漫色彩。在第一次听取县文教局的汇报时,“马静芬”这个名字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县中心小学的一名女教师,在汇报中被当成了不听话、不服从管理、无组织无纪律、自由散漫的典型。果真,工作組进校的时候,中心小学的所有教职员工悉数到场,这个“马静芬”缺席了。她请假到昆明看病,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归队,理由很简单:玩去了。
   褚时健见到马静芬时,这个梳着两条长辫子的姑娘,根本没把黑不溜秋的工作队队长放在眼里。马静芬是从边防局下到地方的,她身上有着明显的洋学生味道,当时称为“小布尔乔亚”,现在叫“小资”。
   马静芬出身于富裕人家,父亲是银行的高管,原先在武汉,后来回到家乡,在昆明兴文银行当襄理。马静芬中专毕业后参了军,从部队转业后,分配到县里当了小学老师。这样的背景造就了她率真、调皮、敢说敢做的个性,当然还有工农干部身上没有的自视清高和骄、娇二气。    褚时健决定找马静芬谈话,起先马静芬心中十分抵触,她觉得队长一定认定她是落后分子,想教训她。可从褚时健的眼里,她看到的是真诚的关怀。从与褚时健谈完话那天起,马静芬就改变了态度,很快成了教改的积极分子。那天两人具体谈了些什么,双方都不曾透露。马静芬后来回忆道:“第一次看他,我就有一个想法,想的就是这一辈子就在他那过了。”
   随着交往的加深,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一次,马静芬把褚时健的一张小证件照带回了昆明家中,让家人看看。没想到姐妹们的反应是:“好黑!”“看着好凶!”“好老啊!”马静芬急了:“人家才26岁!”
   1955年10月20日,褚时健和马静芬结为夫妻。他们一人买了一套新衣服,花了10元钱买了点儿糖,请两边的同事到褚时健单位会议室坐坐,领导也表示了祝贺,两人的婚就算结完了。本来马静芬还准备请朋友们吃饭,结果褚时健说太麻烦。当时,结婚证还是马静芬一个人领的,褚时健在外地出差。
   出身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在婚姻初期,经历过不少矛盾和波折。婚后第三天,褚时健没有回家,这让新婚的马静芬十分疑惑,他去了哪里,为什么不告诉自己?她很希望他能给自己一个解释。谁知道,褚时健在她的再三追问下,只说了五个字:“到峨山出差。”
   家庭的事情,褚时健是能不管则不管,他的工作很多,也没有养成对家庭依恋的习惯。多年后,马静芬依然有些不原谅当时褚时健的粗心:“我让他去帮我买条鱼,他竟叫我去食堂吃!”
   马静芬曾经提笔给褚时健写过一封信:“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如果方便请你起草一个离婚协议,我会在上面签字。”
   和大多数平凡夫妻一样,马静芬对褚时健的抱怨几乎是贯穿一生的,但仅限于生活的细枝末节。在褚时健最艰难的时光里,马静芬从未离开。
  结婚两年后,褚时健就被打成了“右派”,下放元江红光农场。马静芬则因家属身份受到牵连,丢了工作,她带着三岁的女儿一起到农场,变成了一个“猪倌”。马静芬的坚强给了低谷中的褚时健莫大勇气和信心。多年后,他在自传中描述:“我被打成‘右派’算是我们这个家庭第一个大的打击,她那个时候要是离开我,我也说不出什么,很多‘右派’的妻子都是这么熬不住苦,没办法就离,我老伴儿没有离开我,她是一个城里长大的小姐,抱着娃娃就过来了,什么叫患难夫妻我是体会到了。”
   在褚时健跌宕起伏的人生中,马静芬始终形影相随,影响了褚时健一辈子。
   在马静芬看来,褚时健决定要做的事情,没有不成功的。此前,褚时健做烟,大家说烟对健康危害大,那么水果呢?马静芬说,褚时健还“在里头”的时候,有一次,褚时佐去看他,给他带了点儿自己种的冰糖橙。后来褚时健对她说:“等我出去,我们就种这个橙吧,健康。”
   2002年,褚时健和马静芬砸上所有的积蓄和借来的钱,真的动手了。马静芬就这样陪着褚时健,一头钻进荒山里,守着春华秋实的岁月更迭,修整山地、浇水、打药、施肥、种植,每件事都亲力亲为,一点儿都不马虎。从2003年开始,从来没做过生意的马静芬带着只有两三个人的销售团队,走南闯北跑了5年,寻找销售渠道。
   褚时健曾回忆与马静芬一起开始种橙的岁月:
   我和我老伴儿都经历过“右派”时期农场的生活,所以到山上种橙的问题并没有多难克服。我们最开始种橙那几年,管理人员不好招,大学生来我们这里都嫌条件艰苦,干几个月就走了。我能理解他们,从小生活环境无忧无虑,哪里能受山上种地、收入也不高的苦?但我和我老伴儿把它作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觉得可以过。
   种橙这件事我2002年正式开始搞时借了很多钱,后来全部还清了。前几年的销售全靠朋友帮忙,你几十吨他几百吨地团购,慢慢就消化掉了。我老伴儿那个时候管销售,带着橙子到处去参加展销会,也是受了不少苦。
   马静芬80岁时,“褚橙”已经一鸣天下,人们以为她该歇一歇了,可她不仅仍掌管着“褚橙”的一线销售,而且开始了新的尝试。从没有接触过设计的马静芬,亲自负责褚橙庄园的设计和建设。此后,马静芬还成立了自己的果业有限公司种植沃柑。
   60余年里,马静芬和褚时健几度沉浮。用马静芬的话来说,两人性格迥异,几十年里,吵闹不休。“过去,他想改变我,我想改变他,但都没做到。”在耄耋之年,他们开始彼此妥协。“都在‘偷偷’改变自己,适应对方。客观地说,他没有我,就没有今天;我没有他,也没有今天。”马静芬举例,“比如,在过去,我去了哪里,他一个电话都没有;但现在,我出去不久,他的电话就来了。他变体贴了。”
   在褚时健90岁的生日宴上,马静芬回忆了自己和老伴的老年创业生涯。令人感动的是,马静芬在现场提及有人曾经问她的一个问题——下一生怎么过?她说:“如果褚时健还要我的话,我还嫁给他。”说完还看了看身边有些走神的褚时健,小小地抱怨说“褚时健没有听见”。
   有人问她为什么,她说:“如果我这辈子不是嫁他的话,我就没有今天。虽然有很多磨难,但就是因为这些磨难,才有我的今天。”
   2019年3月9日,在褚时健追思会上,87岁的马静芬表示:“会带领全家世代认真、勤劳地做好我老伴褚时健留下的事业。最后我对褚时健说一句话:‘下辈子还嫁给你。’”
  
  儿子:从对抗、和解到子承父业
   2018年1月17日,云南褚氏果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云南省玉溪市的褚橙莊园宣布成立,褚一斌出任公司总经理,褚时健任董事长。
   也是在这次仪式上,马静芬做出了被外界普遍理解为“褚橙由褚一斌接班”的发言——“现在儿子管得最多,考查以后呢,今天可以算是传承下去了”。这一天距离褚时健90岁的生日还有6天。
   做这个抉择,褚时健花了近两年时间。多年的合作伙伴喻华峰理解他——他不是按照企业的手段,而是按照情感化的手段来处理这件事。“我个人理解,就是因为褚老个人的经历,导致了对这个事犹豫不决。他想对得起外孙女,也想对得起儿子,毕竟是中国人,对儿子也要有交代。都希望能照顾到。这就是一种纠结。”这是褚时健的软肋。    2018年10月,云南哀牢山上褚橙庄园一个简单的会议室里,2018年“褚橙”销售启动仪式举行。这是褚一斌第一次正式站到台前,接受市场的考验。
   尽管身体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疾病,行走也需要扶着身边人的肩膀,但90岁的褚时健还是出现在了仪式现场,并且从头坐到尾。
   褚一斌是标准的“企二代”。外界提到他时,都会自然地加上“褚时健儿子”的头衔。
   “我今年五十几岁了,走到哪里还都是‘褚老的儿子’。”褚一斌在采访中这样说。他曾在独立的渴望下从父亲身边逃离,也曾经历家人出事时远隔重洋、有家不能回的痛苦和孤独,亦曾在返乡与否的抉择中面临两难,最终选择了回归,作为褚时健的儿子,也作为褚一斌自己。
   在褚时健生命中最后这些年头里,曾被时间和空间隔阂开近40年的父子,终于在某种程度上和解了,即使仍然免不了分歧。
   褚一斌出生于1963年。儿子一般都显得淘气,褚家也如此。那时的家长对子女教育没有那么多教育理论指导,父母对子女一般都比较粗暴,抡起棍子就揍一顿的事情简直是家常便饭,温情少有显露。褚一斌说自己第一次感受父亲的爱和温情还是因为挨了一顿揍。有一段时间,他跟小伙伴们喜欢玩一个危险的游戏,就是守在公路边,看到汽车开过来,就一起从车前面冲过去,看谁跑得快,看谁能一下闪过汽车。有一次被褚时健逮了个正着,气得他二话不说,抡起棒子就把褚一斌狠揍了一顿。褚一斌说自己当时还真没觉得父亲可怕或可恨,他反倒觉得父亲还是关心自己的,这一点让他觉得很幸福。
   在马静芬看来,褚时健更多是在忙工作,完全忽略了家庭生活。而且褚时健回家连话都很少说,让她很生气。对于儿子的成长,她认为父亲应该花更多的心思,可是褚时健并没有。有一件事情让她一直耿耿于怀——大热天的时候,父亲们都会带着儿子到河边洗澡,褚时健自己也经常去,但很少叫上褚一斌。褚一斌稍微大点儿自己能跟了,常吵着要跟父亲一起去洗澡,褚时健也带着他,但带的方式很让马静芬不满:“从家里拿了一块毛巾、一块肥皂,毛巾往肩上一搭:‘小弟,走!’儿子赶紧光着脚就跟去了,褚时健也不看儿子,自顾自大步流星地往河边走,褚一斌就在后面跑。我看儿子掉沟里冲走了他都不知道!”
   “父亲是长兄,祖父早逝,从十几岁起,他就在弟妹前扮演半个父亲的角色。生活对他的要求很苛刻,一件事干不好,会影响到整个家庭。”褚一斌说,父亲的生活起伏大,过的都是苦日子,“把父亲的性格磨砺得像钢铁。其实父亲非常爱我们,只是他爱的方式不同。钢铁的爱和棉花的爱,给人的感受自然不同。”
   褚一斌从昆明理工学院毕业后,本来可以到已是炙手可热的玉溪卷烟厂工作,但他年轻气盛,觉得人人都认为自己以后会靠着能干的父亲,所以做了人生中第一次“逃离”家庭的尝试。他没有顺理成章地进入父亲主持下的卷烟厂,而是自作主张去了另一家濒临破产的机械厂工作,有意识地想反抗“人人都认为自己以后会靠着能干的父亲”的看法。而在机械厂工作几个月后,自觉无事可做的褚一斌还是去了玉溪卷烟厂。
   父亲褚时健的身影,对于褚一斌来说似乎已经变得太高大了,甚至完全盖住了他。据《褚时健传》的作者周桦描述,“父子俩长得非常相像,(在玉溪卷烟厂时)褚一斌一说话一投足,不用介绍大家就知道这是褚厂长的儿子”。而彼时褚时健已经为20岁出头的褚一斌规划好了直到退休的晋升路径——从一名普通工人,到小组长、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然后到副厂级。
   于是褚一斌再次逃离,向父亲提出出国留学。按褚时健的要求先结婚后,褚一斌出走去了日本东京自费留学。他没有向家庭求援,而是自己每天去餐馆打工,洗碗刷盘子,在往返学校、餐馆和家的地铁上常常累得睡过去。褚时健80年代末期赴日考察烟草公司时去了儿子租住的地方,讶于环境的简陋,对褚一斌感慨“日本经济那么强,没想到生活环境那么差”。
   90年代初完成学业归来后,褚一斌和妻子没有回云南,而是选择定居深圳,直到日后再次出国。
   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13年最终回乡前,褚一斌流离异国,从美国到加拿大再到新加坡。不同于一辈子做实业的褚时健,褚一斌选择靠股票投资解决财务问题,这或许是某种意义上的“第二次反抗”。
   在《商界》杂志2016年的采访中,褚一斌坦言自己之所以选择股票,“其实想法很简单,就是养家糊口”。
   他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倾向于价值投资。最经典的一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褚一斌判断“要么跟着世界一起完蛋,要么大赚一笔”,直接拿出70%的资产精准抄底花旗银行。2009年3月10日,花旗银行对外公布1至2月实现盈利190亿美元,当日花旗股票大涨47%,刺激美国三大股指大涨6%,褚一斌由此斩获高额利润。
   作为投资者的褚一斌是成功的。据媒体报道,新加坡银行业人士至今记得做投资的褚一斌,形容他是“冷静的鲨鱼”,投资风格理性而克制。
   一辈子从事实业的褚时健不理解儿子靠股票这种“虚拟”的方式赚钱。“我做的很多事情他要么不知道,要么反对。”褚一斌曾向媒体直言。
   褚一斌日后几次向媒体提起他对父亲的印象,都会提到类似尼采笔下“超人”的形象:“生活中的强者,不被软弱的情感控制,总以强硬姿态面对挑战。”
   這个生活的强者和他的家庭,在1994年后陷入了最大的一次劫数,褚时健被举报贪污受贿,他的妻子马静芬和女儿褚映群因分别涉串换、倒卖香烟已先于他被关入洛阳监狱。1995年12月,褚映群在狱中自杀;一年后的1996年12月,褚时健开始被隔离审查。
   剧变发生时,褚一斌远在国外。据周桦的描述,他几次买好机票想要回国,身边的朋友几乎将他捆起来才拦下了他。周桦猜测,褚时健当时也不会同意儿子回来,害怕灾难波及家人。
   时间软化了这对父子之间的隔阂。2005年,褚一斌带着自己的孩子回云南探望父母,褚时健第一次向儿子问出:”你要不要回来?”褚一斌没有回答。    褚一斌在2016年接受专访时解释,当时他因为投资美股作息昼夜颠倒,状态不好;此外,“我个人的特点、经历,我见过的东西跑过的地方比父亲多,活动半径比父亲大。我要选择的话,我并不最想做农业”。
   直到2012年。这一年由电商打造的“褚橙进京”营销方案将褚时健种出的橙子卖到了北京,被赋予“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品牌精神的“褚橙”迅速成为“励志橙”,大卖。
   这年底,褚时健再次给褚一斌打来电话。“我年纪大了,也跑不动了,你看怎么办”,即将85岁的他在电话里对自己唯一的儿子说,话语间是难得的认老服输。
   褚一斌明白。他安置完自己的生意,在2013年7月回到了云南。褚一斌将自己的回归当作尽孝,“父亲是精神的巨人,但在时间面前,他也是个弱者”。
   回家后的褚一斌,很快完成了从投资熟手到田间农人的身份转换。对水果种植完全陌生的他在哀牢山上呆了一年,从果树种植、修剪、施肥、浇灌等等工序一点点学起,从头研究起他曾经“并不是最想做”的农业。
   “父子俩从扭着到缓和,褚一斌做了不少让步,与其说是对自己父亲的让步,不如说是对时间的让步。”一名接近褚氏父子的人士说。
   褚时健和马静芬都在采访中透露过,褚橙是家族企业。褚时健甚至在2014年底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将来董事长肯定由我儿子褚一斌来继承”。
   但正如曾经不愿接受父亲对自己的人生安排而出走,褚一斌所希望的继承方式显然也不是简单地接过手来——“我们尝试一下,边缘往外伸一点,我想这才叫真正的传承”。
   即使忽略接班人问题,褚一斌亦完成了对家庭、对父亲褚时健、对褚橙的一次漫长回归与和解。他也已經对走到哪都被说是“褚时健的儿子”释然了;褚氏新选的店铺背景,是拼贴在一起的褚一斌和褚时健的人像,岁月雕琢下这对父子逐渐显露出相似的轮廓与表情。
   接班之后,挑战仍然存在。以褚时健姓氏命名的“褚橙”即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褚一斌曾不止一次在采访中提到,不希望父亲一手打造的品牌毁在自己手上,“不希望看到市场说闲话,说前一任干得那么漂亮,到我手里就完了。”
   当褚时健的光环消散后,褚橙是否还可以卖得那么好?
   褚时健管不了那么多了,那是下一代的事情。早在4年前,他就说过:“我已经甘心了,我筋疲力尽了。”
  安排好儿孙们,不吃家族“大锅饭”
   宣布继承人的决定后,所有人都觉察到了褚时健身上的轻松感。他终于撂下了人世间塞给他的最后一个难题。
   2018年初,老朋友王石造访哀牢山。席间褚时健悠悠地说道:“现在(我)90了,很多时候心有余力不足,这也是自然现象。但我这一生,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社会,也对得起我家庭几代人,我也就心满意足了。”更早一些时,合作伙伴喻华峰到玉溪,褚时健同样告诉他:“我快90岁了,没有什么遗憾了,可以轻轻松松过百岁。”
   人都有软肋,褚时健也不例外。
   如果你见过褚家的家庭照,很难不感叹,褚时健的外孙女圆圆(任书逸)和女儿褚映群长得实在太像了。圆圆那张脸对褚时健来说,就像一个永恒的提醒,关于亏欠、遗憾与思念。褚时健把对女儿全部的爱,都投射到了圆圆身上。
   女儿褚映群不易。她从出生到长大,褚家经历“反右”“文革”,十几年身如飘蓬,迁徙不定。1995年,褚映群卷入省部级领导在云南以烟谋私的案子,被关押。入狱后不久,她在河南监狱自杀。褚映群的死,一直是褚家人心里过不去的坎。
   外孙女圆圆同样不易。褚映群死后,褚时健和马静芬受审。因为父母早已离婚,也无法投奔父亲,圆圆成为孤女,寄养在别人家中。
   家庭变故塑造了她的性格底色。圆圆沉默、内向,背负巨大阴影度过了她的青春期。当时她到任新民家借住时,窘迫到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2000年左右,圆圆高中毕业,去加拿大读书,学费是任新民负担的,她不敢要太多,自己拼命打工、拿奖学金。就算有急需,也不好意思找任家开口。在加拿大求学期间,她与李亚鑫相恋。现在她已成为一儿一女的母亲,家庭幸福,她依然不爱说话、不爱见人。在公司她负责财务,一下班就回家,基本不与外界接触。
   还有一件事,褚时健无法忽略——在他做“褚橙”最艰难的2008年,是圆圆和李亚鑫放弃了加拿大的工作、签证以及可能的绿卡,回来帮他。
   圆圆过生日时,褚时健会给她写信。年纪大了,他写不了太多东西,但会反复说的是做人的道理,希望她实实在在地把事情做好。褚时健对圆圆的孩子十分用心,男孩儿的小名是他取的,叫小胖;女孩儿直接跟他姓褚。有一次,小胖想吃西瓜,但那时候西瓜没上市,褚时健叫驾驶员开车跑了40公里,从通海县买了西瓜回来。
   他们都住在一个小区里,走路两分钟就到。李亚鑫夫妇忙,要是有两天他们没回家吃饭,第二天一大早起来,褚时健准在他们家门口坐着。
   褚时健也思念褚一斌远在新加坡的三个孩子。平常,他不管和谁都是讲云南话。唯一能逼他讲普通话的,就是新加坡的孙子们。有时候他们会故意使坏,说:“爷爷,听不懂!”褚时健一着急,就憋出蹩脚的普通话。
   除了安排儿子褚一斌接班外,外孙女任书逸、外孙女婿李亚鑫、孙女褚楚及其他孙辈们均各自有自己的公司和基地。这也是遵从褚时健的安排,他曾说:
   我们这么一个小果园小公司,从1万吨的产量,以后要发展到五六万吨,我也在考虑,将来如何持续发展下去?中国传统的家族企业弊病很多,我们总说富不过三代。自己家人一直亲自经营是个冒险,请别人经营同样也是冒险。
   所以我在想,当我们发展到五六万吨的时候,让我们家的这些主要家族成员,一人一部分,自己成立自己的公司,分开管理。到时有个集团公司或者总公司,统一执行一些产品质量标准和市场经营原则,做董事长的就把这件事管起来。至于各自公司独立经营的事情,董事长就不要管了,让他们互相竞争,也各自发展。
   按照中国目前的体制状况,家族企业会有很多天生的问题,我也不想把这个企业搞太大了,搞大了太复杂,扯皮的事也多。所以现在橙子这件事我把它划成了六块,儿孙们一人领一块,自己分别管理去,不要吃家族的“大锅饭”。我非常反感一个家庭里还有人出于私心,想在经济上为自己捞一把,这么做我是不允许的。如果这么自私,家和企业就都散了。
   90岁的日子,热闹消失了,时代、历史、命运这些大词也都消失了。褚时健每天早起买菜,逗逗家里的两只大狗,看看书。他每天去子孙家里串门,和两个重孙玩玩。他脸上已经有了那样一种淡定自若的神态,似乎一切已尘埃落定。这世上任何事,都将不再和他产生关系。
   对于褚时健来说,多年的风雨已经让他看淡了人生得失。“活到一百岁”,可能是褚时健这辈子,唯一说到但没做到的事情了。
   褚时健带着他未竟的事业,永远地走了,人们在回忆这位商场巨匠起伏跌宕的人生的同时,悲戚之中,也有着对于那个洋溢着“实事求是”精神的时代的憧憬和回忆。无论如何,人间已经再也没有了褚时健,一些东西被时代永远画上了句号。然而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句号之外,不会是精神的终结。
其他文献
很多人把父亲叫做“国贼”  那个时候,日本人不了解中国,父亲甚至怀疑有可能被人在饭里下毒。父亲从中国回来后,自民党要求他辞去议员职务,甚至要求他剖腹谢罪  日中恢复邦交已经40多年了,两国很多的年轻人都已经把这段往事给忘记了。作为田中角荣的女儿,我(田中真纪子)了解父亲为恢复日中邦交而产生的烦恼,仍然记得那段辗转反侧的岁月。   40多年前,日本和台湾之间有《日华和平条约》。当时,“亲台派”在日
期刊
徒手抓鸡粪、摆摊卖水果、背着输液袋在山上奔波……如履薄冰地一步步走下去,花了近20年时间,最终以近90岁的高龄,实现了一代“橙王”的华丽蜕变  2003年,著名企业家、深圳万科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石来探望褚时健,看到他蹲在山路边和一个铺设水管的工人讨价还价。直到多年后,王石依然记得当时的情景:“工人要80,褚老还价说,60吧。”   那时,王石领导的万科已连续三年当选“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王
期刊
“因为家庭出现困境,我帮着母亲当家,得到了很多人生经验和做事经验。一个人小时候的环境的确很重要,小时候的经历,无论好坏,都会给以后的人生经历带来很大影响。”  褚时健自少年起,就不断品尝命运的无情。他15岁丧父,后辍学回家和母亲撑起了全家生计;他青年求学时遭遇战争,亲人牺牲;1950年母亲也离他而去。这段经历促使他养成能承受、坚韧、埋头苦干的性格。     “人必须有一技之长”   1928年
期刊
秀才、总编辑、北大教授、新文化运动领袖、“五四运动”总司令、中共中央总书记、“叛徒”“汉奸”……毛泽东曾说:“他对我的影响也许比其他任何人的影响都大。”陈独秀为革命奔走30年,4次坐牢,但他像“一匹不羁之马,奋力驰去,不峻之坂弗上”,他的子女有的走上革命道路,义无反顾,英勇牺牲;有的隐姓埋名,过着低调的生活。  与张作霖既为兄弟又是同窗  陈独秀,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1879年10
期刊
“五四运动”100周年  原计划于5月7日举行运动,为何提前到5月4日;被捕学生的“牢狱生活”;谁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称呼  2019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日。1919年5月4日那些当事人和亲历者如今已大多不在人世。但他们中许多人都在文章、书信和日记中记下了对那场运动的观察、评价和思考,那些余温尚存的鲜活记忆为后人了解“五四运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和途径。     罗家
期刊
婚姻从不是他生活的重心  三段婚姻分别照应了他人生的三个阶段:秀才、新思潮领袖、末路英雄,折射出他重要的人生转变  陈独秀的反叛精神,体现在他的私人感情生活上,引起巨大的争议。  陈独秀考上秀才后,很多富户人家托人来说媒。1897年冬,陈独秀与高晓岚结婚。这是一场包办婚姻:门当户对,文武相亲,至于当事人对结婚有什么意见,则无关紧要。  高晓岚长陈独秀三岁,因自幼受继母虐待,虽出身将门却目不识丁。结
期刊
“越是艰险越向前”  他有时穷得只有一件汗衫,一天喝两顿稀粥;凡是认准了的目标,就奋不顾身地去追求;从不迁就任何人的意见,不受任何人的命令指使  陈独秀一生清贫,过着俭朴的生活。他出生于一個大家族,父兄、继父相继去世,陈家家产只有他一人可以继承。可是他“向来不问家事”,视家产如敝屣,对家业的兴衰全不关心。有一次他到北京,他家开的一间铺子的掌柜听说小东家来了,请他到铺子去一趟,赏个面子,他说:“铺子
期刊
“中国的外交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和’字。”曾任中国驻亚欧多国大使、外交部发言人的孙玉玺回顾自己40年外交生涯时,对中国外交作出了这样的评述。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伊始的80年代初,世界格局一直都处在东西方冷战的大背景之下,中国的对外交往极其有限。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新中国的领导人抓住一切机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发展外交。   本期精彩连载讲述的这些外交故事,不仅体现了中国
期刊
日军为什么不敢频繁轰炸延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凭借自己拥有数千架飞机的空中优势,对中国各个城市狂轰滥炸,犯下了滔天罪行。   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轰炸。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对重庆进行轰炸218次,出动9000多架飞机,投弹11000枚以上,17600多幢房屋被毁,死者更高达10000人以上,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重庆大轰炸”。  
期刊
周恩来拉纤   1958年7月,黄河水涨,郑州黄河铁路大桥遭到冲刷,11号桥墩倒塌,造成京广铁路运输大动脉中断。18日下午,周恩来乘专机飞抵郑州。在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商定具体抢险方案后,周恩来脱下外套加入拉纤的行列。大家一齐阻拦,周恩来却说:“这里没有总理,只有纤夫。”   鲁迅:汪精卫是个“玩笑旦”   1933年4月14日,汪精卫宣称:“言战则有丧师失地之虞,言和则有丧权辱国之虞,言不战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