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法》的相关课程对于高职高专会计类学生的重要程度是极其高的,但是各个高职院校对于会计类专业经济法的相关课程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主要为了找出高职高专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为此设计一套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类专业一般都会开设“经济学”这门课程,而且这门课程尤为重要。这门课程对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实操能力以及之后就业都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应该竭力提高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经济法”的教学质量,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能力的人员。本文针对“经济法”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一些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高职高专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无专业针对性
整个管理类专业课程都需要学习经济法课程,但是不同的专业,授课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学院统一用管理类经济法教材作为各个专业的经济法教材,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它缺乏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统一的、标准化的授课方式无法突出专业的特点,不利于各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案例老旧,教学模式单一
经济法的课堂教学上,老师的教学案例选取老旧,甚至在不同的专业课上讲经济法课程的时候,选用同一个案例。这样选取的案例不适用于一部分的专业,同时也缺乏时代特色。在会计专业的课堂上,很多知识点的讲授是和其他专业有差别的,所以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教学评价单一
传统的评价机制以学生的课堂表现、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情况等等作为依据,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获取量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学评价单一、缺乏公正性,没有考虑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真正获得了知识[1]。
二、高职高专会计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根据专业特色,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教学目标
高职高专作为更注重实践操作的学院,应该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主要关注学生在课程教学中会了什么,而不是获得了什么知识。教师在“经济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告诉学生学完之后要做什么,导致学生的实操能力减弱,不能将自身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实际上教师的工作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知识到生活实践中。
会计专业人员有许多资格考试,在这些考试中,经济法都是必考科目。“经济法”的教学质量好坏与考试成绩挂钩,但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在“经济法”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没有考虑到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还没有为其专门设置教学大纲,无法满足会计专业资格考试的需求。“经济法”课程教育要根据近年的教学目标调整“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可以与职位需求相符合。
(二)以教学目标为基础重构教学内容
会计专业的相关资格考试主要包括三种,其中一部分和经济学课程相关,因此经济法课程教学可以说是会计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此外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是每个会计专业学生都需要面临的考试,会计专业“经济法”的课程教学内容也需要参考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要求,这样设置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经济法”课程教学教师首先应该了解会计专业学生的未来工作计划,根据这些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教学内容,打破以往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使教学工作不断向学生本身靠近。老师根据社会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要求,可以总结出“经济法”的相关课程不仅需要包括经济法学科的体系范围,还应该包括其他法律体系中的相关法律制度。这样安排教学内容使教师打破了传统的课程安排,这样做才可以真正满足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2]。
现实中高职高专学院设置的“经济法”教学课程较少,但经济法的课程内容相当繁杂,而高职高专学院的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较为缺乏,在规定的课程内让学生掌握全部知识是比较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优化教学内容是可走的途径。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简单易懂和重难点两类,让教师能够在有限的课堂内容以重难点内容为主,简单易懂的知识可以依靠学生自身来解决。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提高课堂的效率,多媒体教学可以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程较少的缺陷。
(三)培养学生运用能力,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要不断地优化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可以连接抽象的法律条文和现实世界,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成功运用抽象的法律条文,但是案例教学法是否取得成效主要看教师选取的案例是否合适,教师应该选取学生能够理解且具有实用性的案例。同时教师要从各方面分析案例,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经济法”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入实际操作的环节,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碰到了许多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教学进度为学生安排一些任务,让学生可以模拟完成。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领会经济法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知识,使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收获良好的效果。
(四)设置多种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以闭卷笔试为主,但是这种考核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无法检测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高职高专学院应多方面地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实践运用能力兼顾,“经济法”课程确实有需要学生去记忆的内容,但同时可以通过模拟等方式检测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设置多种考核方式可以更加全面客观的检测学生的能力水平[3]。
三、结束语
高职高专学院“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确实存在诸多的漏洞,导致学生呈现出的学习效果并不高效。对此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所有的措施都离不开教师,因此要想提高“经济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急需提高。文章从高职高专学院会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列举了高职高专学院提高“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从而提高高职高专学院“经济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林.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133-135.
[2]倪淑慧,严嘉琪.经济管理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浅析--以北京城市学院为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7,(6).77-82.
[3]王艳荣,裴玉文,张建辉,等.会计類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6).
作者简介:叶青,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税法、经济法、会计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类专业一般都会开设“经济学”这门课程,而且这门课程尤为重要。这门课程对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实操能力以及之后就业都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应该竭力提高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经济法”的教学质量,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能力的人员。本文针对“经济法”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一些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高职高专会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无专业针对性
整个管理类专业课程都需要学习经济法课程,但是不同的专业,授课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学院统一用管理类经济法教材作为各个专业的经济法教材,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它缺乏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统一的、标准化的授课方式无法突出专业的特点,不利于各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案例老旧,教学模式单一
经济法的课堂教学上,老师的教学案例选取老旧,甚至在不同的专业课上讲经济法课程的时候,选用同一个案例。这样选取的案例不适用于一部分的专业,同时也缺乏时代特色。在会计专业的课堂上,很多知识点的讲授是和其他专业有差别的,所以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教学评价单一
传统的评价机制以学生的课堂表现、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情况等等作为依据,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获取量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学评价单一、缺乏公正性,没有考虑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真正获得了知识[1]。
二、高职高专会计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根据专业特色,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教学目标
高职高专作为更注重实践操作的学院,应该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主要关注学生在课程教学中会了什么,而不是获得了什么知识。教师在“经济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告诉学生学完之后要做什么,导致学生的实操能力减弱,不能将自身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实际上教师的工作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知识到生活实践中。
会计专业人员有许多资格考试,在这些考试中,经济法都是必考科目。“经济法”的教学质量好坏与考试成绩挂钩,但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在“经济法”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没有考虑到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还没有为其专门设置教学大纲,无法满足会计专业资格考试的需求。“经济法”课程教育要根据近年的教学目标调整“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可以与职位需求相符合。
(二)以教学目标为基础重构教学内容
会计专业的相关资格考试主要包括三种,其中一部分和经济学课程相关,因此经济法课程教学可以说是会计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此外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是每个会计专业学生都需要面临的考试,会计专业“经济法”的课程教学内容也需要参考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要求,这样设置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经济法”课程教学教师首先应该了解会计专业学生的未来工作计划,根据这些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教学内容,打破以往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使教学工作不断向学生本身靠近。老师根据社会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要求,可以总结出“经济法”的相关课程不仅需要包括经济法学科的体系范围,还应该包括其他法律体系中的相关法律制度。这样安排教学内容使教师打破了传统的课程安排,这样做才可以真正满足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2]。
现实中高职高专学院设置的“经济法”教学课程较少,但经济法的课程内容相当繁杂,而高职高专学院的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较为缺乏,在规定的课程内让学生掌握全部知识是比较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优化教学内容是可走的途径。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简单易懂和重难点两类,让教师能够在有限的课堂内容以重难点内容为主,简单易懂的知识可以依靠学生自身来解决。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提高课堂的效率,多媒体教学可以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程较少的缺陷。
(三)培养学生运用能力,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要不断地优化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可以连接抽象的法律条文和现实世界,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成功运用抽象的法律条文,但是案例教学法是否取得成效主要看教师选取的案例是否合适,教师应该选取学生能够理解且具有实用性的案例。同时教师要从各方面分析案例,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经济法”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入实际操作的环节,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碰到了许多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教学进度为学生安排一些任务,让学生可以模拟完成。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领会经济法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知识,使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收获良好的效果。
(四)设置多种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以闭卷笔试为主,但是这种考核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无法检测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高职高专学院应多方面地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实践运用能力兼顾,“经济法”课程确实有需要学生去记忆的内容,但同时可以通过模拟等方式检测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设置多种考核方式可以更加全面客观的检测学生的能力水平[3]。
三、结束语
高职高专学院“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确实存在诸多的漏洞,导致学生呈现出的学习效果并不高效。对此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所有的措施都离不开教师,因此要想提高“经济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急需提高。文章从高职高专学院会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列举了高职高专学院提高“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从而提高高职高专学院“经济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林.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133-135.
[2]倪淑慧,严嘉琪.经济管理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浅析--以北京城市学院为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7,(6).77-82.
[3]王艳荣,裴玉文,张建辉,等.会计類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6).
作者简介:叶青,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税法、经济法、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