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学生整个高中生涯视作一个整体,无论是在学生接触新知还是系统复习的环节,都需要为其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并通过具有指向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探索核心素养的知识内容。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立足这四项设计教学内容,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生物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学生生物关键能力的培养,而教师也应该融合学科核心素养采取合理、有效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一个自由、和谐、良好互动的环境中学习,打破学生的刻板化、固化的思维,促使学生能够逐渐的应用生物知识认识生命、认识世界、解释生物现象,构建生物知识链,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的能力。立足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提升高中生物的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措施进行深入探究。
1立足科学思维的培养,构建问题型生物教学课堂
学始于思,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极其重要,学生只有会思考,发展科学思维,才能在生物知识的学习中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在琐碎的生物知识中,发现生物知识的规律、分析生物生命现象,对生物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而如何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则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在课堂上尽可能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多思考,多质疑,教师可以构建一个问题型的生物课堂,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在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得到發展。而在构建问题型课堂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贴合生物课程教学标准进行设计,学生在学习中寻求问题答案,便是思考的过程,教师也可以适当地留出障碍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够进行知识迁移,解决生物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打造高效率课堂。
2立足科学探究的培养,融合生物理论与实验教学
生物这门学科融合了抽象化的理论与实践实验知识,生物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使学生科学思维的进一步的培养,同时,也利于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升,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在生物教学中,融合生物理论及生物实验知识,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对生物实验提出疑问,让学生能自己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探究实验的现象、结果,并利用理论知识来解释生物实验,促使学生在探究中提升个人的生物关键能力。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实验探究《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教学中,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学习“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原理、方法和作用,能够正确地操作实验,能够利用“染色体变异”的理论知识地来解释实验的原理,实验现象。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实验的条件等,如低温处理洋葱不定根、处理诱导根尖、制作装片、低倍镜寻找、高倍镜观察等,让学生先行掌握“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的操作方法。之后引导学生组成实验小组,分工合作,对实验进行合理设计,提出问题。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真地观察实验的现象,比较各自的实验完成度,共同交流分享实验结果,结合所学的“染色体变异”知识,理解这一实验的原理在于“低温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利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不能被拉向两极且细胞不能一分为二。”解释“染色体加倍”实验观察结果,促使学生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提高积极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常见的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设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过不断摸索并完善,形成了以下比较可行的生物探究性活动的实施过程。第一,教师要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思考寻找课堂问题答案,提出问题。第二,学生对于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教师对产生的问题可以预先假定有很多个不同答案或者结果,让学生通过探究结果与假设是否一致来判断猜想是否正确。第三,认真设计方案。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后,需要利用生物学实验探究方法去验证猜想。教师对学生的猜想进行提炼,帮助其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对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第四,严谨实验操作。只有严谨的实验操作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数据和结论。第五,试验数据记录与处理。主要应该注重学生在记录数据时的态度是否严谨,数据的记录是否真实与科学。第六,进行总结与交流。实验开始前,就应当把详细的实验计划和步骤写好,实验结束后,将数据、结论以及讨论问题都写成成实验报告。
4结合社会实践,动手操作
在教学中,教师务必要将生物新知教学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融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背景,同时在教学中设计生活化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新知的认同感。例如,学习“酶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时,我认为这节课很适合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与探究性课题不同,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对课本内容进行实践和验证。这节课所需的材料很简单,学生只需要准备一些带有不同性质污渍的布料和一些加酶洗衣粉。在讲完“酶活性受温度的影响”的知识点时,我顺势引出以下生活现象和问题:“用加酶洗衣粉洗衣服为什么最好用温水浸泡?酶只有在温水中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吗?”借助这样的问题促进了学生对酶活性的深度认知,从而真正让学生对新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注重实践、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是社会实践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突出点。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感性经验是生物学习的主要障碍。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学生才能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对生物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和概括,才能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理性分析。
结束语
高中生在生物课程的学习中,不仅仅是知识点的学习,更重要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构建高教学效率的生物课堂,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树立正确的生物学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潘家英.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33):98-99.
[2]赵红.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32):176-177.
[3]朴金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风,2020(30):55-56.
作者信息:姓名:苏金想(1983.07),性别:男 民族: 汉 籍贯: 浙苍,学历: 本科,职称:中学高级,毕业院校:温州师范学院,主要研究方向: 高中生物教学,德育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立足这四项设计教学内容,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生物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学生生物关键能力的培养,而教师也应该融合学科核心素养采取合理、有效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一个自由、和谐、良好互动的环境中学习,打破学生的刻板化、固化的思维,促使学生能够逐渐的应用生物知识认识生命、认识世界、解释生物现象,构建生物知识链,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的能力。立足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提升高中生物的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措施进行深入探究。
1立足科学思维的培养,构建问题型生物教学课堂
学始于思,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极其重要,学生只有会思考,发展科学思维,才能在生物知识的学习中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在琐碎的生物知识中,发现生物知识的规律、分析生物生命现象,对生物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而如何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则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在课堂上尽可能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多思考,多质疑,教师可以构建一个问题型的生物课堂,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在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得到發展。而在构建问题型课堂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贴合生物课程教学标准进行设计,学生在学习中寻求问题答案,便是思考的过程,教师也可以适当地留出障碍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够进行知识迁移,解决生物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打造高效率课堂。
2立足科学探究的培养,融合生物理论与实验教学
生物这门学科融合了抽象化的理论与实践实验知识,生物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使学生科学思维的进一步的培养,同时,也利于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升,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在生物教学中,融合生物理论及生物实验知识,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对生物实验提出疑问,让学生能自己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探究实验的现象、结果,并利用理论知识来解释生物实验,促使学生在探究中提升个人的生物关键能力。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实验探究《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教学中,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学习“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原理、方法和作用,能够正确地操作实验,能够利用“染色体变异”的理论知识地来解释实验的原理,实验现象。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实验的条件等,如低温处理洋葱不定根、处理诱导根尖、制作装片、低倍镜寻找、高倍镜观察等,让学生先行掌握“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的操作方法。之后引导学生组成实验小组,分工合作,对实验进行合理设计,提出问题。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真地观察实验的现象,比较各自的实验完成度,共同交流分享实验结果,结合所学的“染色体变异”知识,理解这一实验的原理在于“低温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利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不能被拉向两极且细胞不能一分为二。”解释“染色体加倍”实验观察结果,促使学生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提高积极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常见的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设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过不断摸索并完善,形成了以下比较可行的生物探究性活动的实施过程。第一,教师要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思考寻找课堂问题答案,提出问题。第二,学生对于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教师对产生的问题可以预先假定有很多个不同答案或者结果,让学生通过探究结果与假设是否一致来判断猜想是否正确。第三,认真设计方案。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后,需要利用生物学实验探究方法去验证猜想。教师对学生的猜想进行提炼,帮助其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对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第四,严谨实验操作。只有严谨的实验操作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数据和结论。第五,试验数据记录与处理。主要应该注重学生在记录数据时的态度是否严谨,数据的记录是否真实与科学。第六,进行总结与交流。实验开始前,就应当把详细的实验计划和步骤写好,实验结束后,将数据、结论以及讨论问题都写成成实验报告。
4结合社会实践,动手操作
在教学中,教师务必要将生物新知教学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融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背景,同时在教学中设计生活化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新知的认同感。例如,学习“酶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时,我认为这节课很适合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与探究性课题不同,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对课本内容进行实践和验证。这节课所需的材料很简单,学生只需要准备一些带有不同性质污渍的布料和一些加酶洗衣粉。在讲完“酶活性受温度的影响”的知识点时,我顺势引出以下生活现象和问题:“用加酶洗衣粉洗衣服为什么最好用温水浸泡?酶只有在温水中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吗?”借助这样的问题促进了学生对酶活性的深度认知,从而真正让学生对新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注重实践、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是社会实践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突出点。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感性经验是生物学习的主要障碍。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学生才能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对生物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和概括,才能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理性分析。
结束语
高中生在生物课程的学习中,不仅仅是知识点的学习,更重要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构建高教学效率的生物课堂,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树立正确的生物学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潘家英.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33):98-99.
[2]赵红.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32):176-177.
[3]朴金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风,2020(30):55-56.
作者信息:姓名:苏金想(1983.07),性别:男 民族: 汉 籍贯: 浙苍,学历: 本科,职称:中学高级,毕业院校:温州师范学院,主要研究方向: 高中生物教学,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