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孩子存在骄气、任性、懒散等毛病。教育“问题学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我们教育者,如果没有正确引导,没有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就没有尽到职责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问题学生”我们也需多关注啊!“问题学生”我们该如何教育呢?
1 从兴趣入手,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感化赞识,使之动之以情,晓之认理,潜移默化
前两年,我教过这样一个二年级学生,他的个性较古怪,经受不起一点打击,动不动就以死来要挟威胁人。他的奶奶骂他几句,他走上楼顶说要跳楼死。来到学校,老师改他的作业,他写错了,给一个“X”,他一见到了,就把作业本全撕破,尔后蹲在台下,用头来撞桌子,还不停地说:“我要死了。”当时,我立即去制止并劝说他,这才平息下来。我回想起发生的一幕幕,发呆了,心凉了。心想,如果不及时疏导好这个学生,他的性命随时都会发生危险。但是,用什么方法来教育他呢?家长、邻居、老师劝说多了,没用。这时,我灵机一动,这个孩子不是很喜欢听故事吗?从兴趣入手,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感化他吧,于是,我找来他,对他说:“你想不想听故事?”他稚声稚气地说:“想呀!”我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给他听:从前,有一个年青人,他很想死,拿来一条绳子绑住树枝准备上吊,突然一位老爷爷看见了,说:“年青人,你想死了吗?你先帮我挑一担水,再去死吧。”那个年青人果然答应了。但是老爷爷又说:“你还要帮我做一件事,就是种果树。”那个年青人又答应了,种了许多果树,每天都给果树浇水、施肥、除草,过了几年,那些绿油油的小树长出了许多小花,那花特别惹人喜爱。这时,老爷爷对年青人说:“你可以去死了。”但是,这时的年青人怎么舍得去死呢?他看见自己种出来的果树开花了,没过多久,就可以吃到自己种出来的果子了,想到在这个世界上多好啊!他就坚强地活下去,决定和老爷爷一起来护理这些果树。每年都收获许多果子,他觉得幸福极了。故事讲完了,我问他:“这个故事那部分最动人?”他说:“当然是那个年青人看见自己种出来的果树开花了,就不想死了。”我对他说:“那个年青人如果死了,他还能看见那绿油油的果树,美丽的花吗?能吃到那甜蜜蜜的水果吗?”他摇了摇头。我因势利导,说:“那个年青人如果死了,还能站起来吗?想一想,死是多么可怕,被埋在泥土中是多么的黑暗。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多好啊!可以看见蓝湛湛的天空,绿洇洇的树木,可以尝到甜蜜蜜的水果,还可以得到家人和老师的爱,多好啊!”接着我又问他:“以后,你还去跳楼,撞头,跳水吗?如果死了,你不觉得可怕吗?”他回答了我的问题。过了两天,我组织了一次故事演讲会,特请了他演讲这个故事,他讲得很动听,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讲完后,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尔后,我又请他说了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好处,如果死了有什么可怕。之后,我和同学又给了他热烈的掌声,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从今以后,他痛心疾首,回头是岸,变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了。
2 尊重,赏识“问题学生”,忌讽刺、挖苦
以鼓励、表扬,赞许,肯定的语言才能引起大脑皮层的愉悦感,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许多成功教育案倒表明:许多学生受到挫折后的振作,往往来自教育者对他们的赞许和鼓励。对于“问题学生”,切忌讽刺、挖苦,因为他们的自尊心较强,自制力较差,逆返心较强,你讽刺,挖苦他,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去年,我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个子高,力气大,欠学,懒散,是班上的打架大王。有一次,上课了,我在黑板上出习题,不知怎么的,他和同桌打架来,我赶紧去拉住他,并简单粗暴地对他说:“烦死了,这个班我最讨厌你了,来到学校,除了打架什么都不会,从来考试没有一次及格的,笨蛋!不许打了!”然后,我又继续在黑板上出习题。但是万万没有想到,他竟然走出教室拿来一块石头,向和他打架那个同学掷去,正好掷到那个同学的脚上,破了皮出了血,我马上制止。面对着这个学生我反思着,是不是自己也错了?是不是不应该讽刺学生?是不是不应该采用这种方法?是的,这是自己创伤了学生心灵带来的苦果。从此,我对“问题学生”不但不讽刺,不挖苦,忌用“忌语”了,不丑化学生形像了,不贬低学生人格了,而且对他们倍加尊重,爱护,善于赏识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闪光点加以扶植和发扬,使他们的思想矛盾得到转化,取到长善救失的效果。同样是上面所提到的那个“爱打架"的学生。我采取了尊重,赏识态度来对待他,得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有一次,我布置同学们打扫卫生,因为他个子高,力气大,我吩咐他檫窗户,他点了点头,用心地把窗户檫干净口到了第六节,我上了一节班会课,主题是:“向丘XX同学学习。”我表扬了他爱劳动,说他是一个好同学,并发了一张“劳动积极他子”光荣称号的奖状给了他,要求同学们向他学习,同学们第一次给了他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他也是在学校里第一次笑得这么甜。从此以后,我尊重他,赏识他,善于发现他的闪光点,经常激励他,现在他已变成了一个乖巧听话,常做好事,学习向上的好学生。
教育儿童,这是国家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教育“问题学生”固然要多花一些力气,但是我们责任所在,历史使命所在,当老师的决不能抛弃有“问题的学生”,他们犹如幼弱的小苗,我们需多关注、培育、爱护,才能使他们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1 从兴趣入手,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感化赞识,使之动之以情,晓之认理,潜移默化
前两年,我教过这样一个二年级学生,他的个性较古怪,经受不起一点打击,动不动就以死来要挟威胁人。他的奶奶骂他几句,他走上楼顶说要跳楼死。来到学校,老师改他的作业,他写错了,给一个“X”,他一见到了,就把作业本全撕破,尔后蹲在台下,用头来撞桌子,还不停地说:“我要死了。”当时,我立即去制止并劝说他,这才平息下来。我回想起发生的一幕幕,发呆了,心凉了。心想,如果不及时疏导好这个学生,他的性命随时都会发生危险。但是,用什么方法来教育他呢?家长、邻居、老师劝说多了,没用。这时,我灵机一动,这个孩子不是很喜欢听故事吗?从兴趣入手,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感化他吧,于是,我找来他,对他说:“你想不想听故事?”他稚声稚气地说:“想呀!”我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给他听:从前,有一个年青人,他很想死,拿来一条绳子绑住树枝准备上吊,突然一位老爷爷看见了,说:“年青人,你想死了吗?你先帮我挑一担水,再去死吧。”那个年青人果然答应了。但是老爷爷又说:“你还要帮我做一件事,就是种果树。”那个年青人又答应了,种了许多果树,每天都给果树浇水、施肥、除草,过了几年,那些绿油油的小树长出了许多小花,那花特别惹人喜爱。这时,老爷爷对年青人说:“你可以去死了。”但是,这时的年青人怎么舍得去死呢?他看见自己种出来的果树开花了,没过多久,就可以吃到自己种出来的果子了,想到在这个世界上多好啊!他就坚强地活下去,决定和老爷爷一起来护理这些果树。每年都收获许多果子,他觉得幸福极了。故事讲完了,我问他:“这个故事那部分最动人?”他说:“当然是那个年青人看见自己种出来的果树开花了,就不想死了。”我对他说:“那个年青人如果死了,他还能看见那绿油油的果树,美丽的花吗?能吃到那甜蜜蜜的水果吗?”他摇了摇头。我因势利导,说:“那个年青人如果死了,还能站起来吗?想一想,死是多么可怕,被埋在泥土中是多么的黑暗。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多好啊!可以看见蓝湛湛的天空,绿洇洇的树木,可以尝到甜蜜蜜的水果,还可以得到家人和老师的爱,多好啊!”接着我又问他:“以后,你还去跳楼,撞头,跳水吗?如果死了,你不觉得可怕吗?”他回答了我的问题。过了两天,我组织了一次故事演讲会,特请了他演讲这个故事,他讲得很动听,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讲完后,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尔后,我又请他说了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好处,如果死了有什么可怕。之后,我和同学又给了他热烈的掌声,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从今以后,他痛心疾首,回头是岸,变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了。
2 尊重,赏识“问题学生”,忌讽刺、挖苦
以鼓励、表扬,赞许,肯定的语言才能引起大脑皮层的愉悦感,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许多成功教育案倒表明:许多学生受到挫折后的振作,往往来自教育者对他们的赞许和鼓励。对于“问题学生”,切忌讽刺、挖苦,因为他们的自尊心较强,自制力较差,逆返心较强,你讽刺,挖苦他,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去年,我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个子高,力气大,欠学,懒散,是班上的打架大王。有一次,上课了,我在黑板上出习题,不知怎么的,他和同桌打架来,我赶紧去拉住他,并简单粗暴地对他说:“烦死了,这个班我最讨厌你了,来到学校,除了打架什么都不会,从来考试没有一次及格的,笨蛋!不许打了!”然后,我又继续在黑板上出习题。但是万万没有想到,他竟然走出教室拿来一块石头,向和他打架那个同学掷去,正好掷到那个同学的脚上,破了皮出了血,我马上制止。面对着这个学生我反思着,是不是自己也错了?是不是不应该讽刺学生?是不是不应该采用这种方法?是的,这是自己创伤了学生心灵带来的苦果。从此,我对“问题学生”不但不讽刺,不挖苦,忌用“忌语”了,不丑化学生形像了,不贬低学生人格了,而且对他们倍加尊重,爱护,善于赏识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闪光点加以扶植和发扬,使他们的思想矛盾得到转化,取到长善救失的效果。同样是上面所提到的那个“爱打架"的学生。我采取了尊重,赏识态度来对待他,得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有一次,我布置同学们打扫卫生,因为他个子高,力气大,我吩咐他檫窗户,他点了点头,用心地把窗户檫干净口到了第六节,我上了一节班会课,主题是:“向丘XX同学学习。”我表扬了他爱劳动,说他是一个好同学,并发了一张“劳动积极他子”光荣称号的奖状给了他,要求同学们向他学习,同学们第一次给了他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他也是在学校里第一次笑得这么甜。从此以后,我尊重他,赏识他,善于发现他的闪光点,经常激励他,现在他已变成了一个乖巧听话,常做好事,学习向上的好学生。
教育儿童,这是国家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教育“问题学生”固然要多花一些力气,但是我们责任所在,历史使命所在,当老师的决不能抛弃有“问题的学生”,他们犹如幼弱的小苗,我们需多关注、培育、爱护,才能使他们健康快乐、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