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一个地球》(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上册)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笔者两次执教这一课,经历了,“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的历程。
【案例描述】
课例一:
师:老师这里有一组数据,请同学们读一读。(课件出示:据统计,1990年,全球人口为60亿,到2049年。将达到90亿,这将使地球不堪重负,因为地球上的资源只能养活80亿人口。)
师:多么令人担忧的数据!能结合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谈谈你的想法吗?
生:“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人类这是恩将仇报,最后必将自取灭亡。
师:还有哪些文字让你心情复杂、忧心忡忡呢?
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师:我明白了,是由于地球的资源有限,而人们又不懂得珍惜地球母亲,引起了你的关注与愤慨,是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组令人担忧的图片吧。(课件出示一组生态灾难图片、影像资料。)
师:(课件出示:“人类生活的水资源……给人类带来严重威胁。”)读一读这段话。
的确,地球的现状不容乐观,文章中的这两段话需要我们好好体会。这样吧,我建议以学习小组组成生态环境调查小组,可以交流查找到的资料,也可以上网查阅有关生态环境现状的舞料,看看有什么新的收获。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学生上网查阅资料。)
师:你发现了哪些新闻?有哪些新的体会?
生:……
师:孩子们,人类的贪婪与无知,使地球母亲伤痕累累,我仿佛听到她诉说内心的哀怨。听——(课件出示课外资料,师朗读。)
课例二: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并指名读。)
师:多么令人担忧的数据啊!能结合课文
生:“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的枯竭。”人类这是恩将仇后必将自取灭亡。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我从“无私”“慷慨”两个词中看出了地球母亲对人类的厚爱。
师:好一个“对人类的厚爱”!你善于抓住关理解句子,很好。你能联系课外资料说说母亲是怎样“无私”“慷慨”的吗?
生:……
师:联系课外资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文。同学们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不加节制”中读出了人类的自私与贪婪。“枯竭”这个词使我想到了地球再也无力养活人类的伤痛,我很难过。
师:好,带着这样的情感,反复读这句话。
(生个别读、评读、竞赛读。)
师:还有哪些文字让你心情复杂、忧心忡忡呢?
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师:我听出了你内心的愤慨。我们一起来一组令人担忧的图片吧。
(生浏览有关生态灾难的图片,谈感受。)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读一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人类生活的水资源……给人类带来严重威胁。”)
(生读句子。)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这段话是怎样把几个意思连起来的?
生:用了关联词。
师:请运用课前预习找到的资料,学习这一段的写法,写一写人类是怎样给自身生存带来严重威胁的。
【案例分析】
课例一:“语文昧”的缺失及成因。
1.语文的工具性淡化。语文教学应该体现“语文味”,重视人文、思想性、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教学一篇课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所反映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诵读文本、品味语言、学习方法。
在“课例一”中,教师着力于“了解本课介一写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认知目标的达成,而淡化了语文的工具性特征,忽视了对语言的品味,缺乏基本功的训练,有将课上成“环保教育课”之嫌。
2.信息技术应用不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中所发挥的作用等特点,因而直观的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有时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内涵。
网络上关于保护地球的影像、图片等资料应有尽有,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许多教师都会想到应用信息技术。据统计,“课例一”中教师出示图片、播放影像资料用时近8分钟,这样的不当应用,影响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感悟,忽视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实效性。
3.非教材文本资源拓展过度。新课程提出“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是教与学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必须首先用好、用活、用充分。在“课例一”中,教师对教材文本的应用是蜻蜒点水式的,而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挤占了品悟文本语言的时间,因而无法实现“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语文学习目标,有将课上成“课外阅读课”之嫌。
课例二:“语文昧”的回归。
1.调整环节,还语文时空。“课例二”将学生上网浏览环节前置,作为学生预习的内容,紧缩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时间,提高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实效性,使课堂教学回归教材文本,远离花哨,返璞归真。
2.聚焦语言,品语文真昧。①分析关键词句,品出个中滋味。“课例二”中,教师极力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词语来解读文意。例如,学生对“无私”“慷慨”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建构以及对说明方法的感悟,就是一个语言推敲、体悟、内省的言语实践过程。②重书声琅琅,读出个性情感。“课例二”中,教师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体会思想情感,升华感悟;在充分的读中,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韵殊,提高语文素养。③抓积累运用,训练语言表达。引导学生从小积累优美词、句、段、篇,并学会运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课例二”中,教师设计了仿写练习,引领学生学会运用关联词把要表达的几层意思连起来,较好地落实了“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语文学习目标。④盘活课程资源,发展学生思维。“课例二”中,教师引导学生:“你能联系课外资料说说地球母亲是怎样‘无私’‘慷慨’的吗?”这样就有机地将教材与其他文本资源紧密交融,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真正领悟“无私”“慷慨”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渗透学习方法。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案例描述】
课例一:
师:老师这里有一组数据,请同学们读一读。(课件出示:据统计,1990年,全球人口为60亿,到2049年。将达到90亿,这将使地球不堪重负,因为地球上的资源只能养活80亿人口。)
师:多么令人担忧的数据!能结合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谈谈你的想法吗?
生:“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人类这是恩将仇报,最后必将自取灭亡。
师:还有哪些文字让你心情复杂、忧心忡忡呢?
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师:我明白了,是由于地球的资源有限,而人们又不懂得珍惜地球母亲,引起了你的关注与愤慨,是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组令人担忧的图片吧。(课件出示一组生态灾难图片、影像资料。)
师:(课件出示:“人类生活的水资源……给人类带来严重威胁。”)读一读这段话。
的确,地球的现状不容乐观,文章中的这两段话需要我们好好体会。这样吧,我建议以学习小组组成生态环境调查小组,可以交流查找到的资料,也可以上网查阅有关生态环境现状的舞料,看看有什么新的收获。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学生上网查阅资料。)
师:你发现了哪些新闻?有哪些新的体会?
生:……
师:孩子们,人类的贪婪与无知,使地球母亲伤痕累累,我仿佛听到她诉说内心的哀怨。听——(课件出示课外资料,师朗读。)
课例二: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并指名读。)
师:多么令人担忧的数据啊!能结合课文
生:“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的枯竭。”人类这是恩将仇后必将自取灭亡。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我从“无私”“慷慨”两个词中看出了地球母亲对人类的厚爱。
师:好一个“对人类的厚爱”!你善于抓住关理解句子,很好。你能联系课外资料说说母亲是怎样“无私”“慷慨”的吗?
生:……
师:联系课外资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文。同学们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不加节制”中读出了人类的自私与贪婪。“枯竭”这个词使我想到了地球再也无力养活人类的伤痛,我很难过。
师:好,带着这样的情感,反复读这句话。
(生个别读、评读、竞赛读。)
师:还有哪些文字让你心情复杂、忧心忡忡呢?
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师:我听出了你内心的愤慨。我们一起来一组令人担忧的图片吧。
(生浏览有关生态灾难的图片,谈感受。)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读一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人类生活的水资源……给人类带来严重威胁。”)
(生读句子。)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这段话是怎样把几个意思连起来的?
生:用了关联词。
师:请运用课前预习找到的资料,学习这一段的写法,写一写人类是怎样给自身生存带来严重威胁的。
【案例分析】
课例一:“语文昧”的缺失及成因。
1.语文的工具性淡化。语文教学应该体现“语文味”,重视人文、思想性、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教学一篇课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所反映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诵读文本、品味语言、学习方法。
在“课例一”中,教师着力于“了解本课介一写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认知目标的达成,而淡化了语文的工具性特征,忽视了对语言的品味,缺乏基本功的训练,有将课上成“环保教育课”之嫌。
2.信息技术应用不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中所发挥的作用等特点,因而直观的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有时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内涵。
网络上关于保护地球的影像、图片等资料应有尽有,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许多教师都会想到应用信息技术。据统计,“课例一”中教师出示图片、播放影像资料用时近8分钟,这样的不当应用,影响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感悟,忽视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实效性。
3.非教材文本资源拓展过度。新课程提出“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是教与学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必须首先用好、用活、用充分。在“课例一”中,教师对教材文本的应用是蜻蜒点水式的,而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挤占了品悟文本语言的时间,因而无法实现“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语文学习目标,有将课上成“课外阅读课”之嫌。
课例二:“语文昧”的回归。
1.调整环节,还语文时空。“课例二”将学生上网浏览环节前置,作为学生预习的内容,紧缩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时间,提高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实效性,使课堂教学回归教材文本,远离花哨,返璞归真。
2.聚焦语言,品语文真昧。①分析关键词句,品出个中滋味。“课例二”中,教师极力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词语来解读文意。例如,学生对“无私”“慷慨”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建构以及对说明方法的感悟,就是一个语言推敲、体悟、内省的言语实践过程。②重书声琅琅,读出个性情感。“课例二”中,教师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体会思想情感,升华感悟;在充分的读中,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韵殊,提高语文素养。③抓积累运用,训练语言表达。引导学生从小积累优美词、句、段、篇,并学会运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课例二”中,教师设计了仿写练习,引领学生学会运用关联词把要表达的几层意思连起来,较好地落实了“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语文学习目标。④盘活课程资源,发展学生思维。“课例二”中,教师引导学生:“你能联系课外资料说说地球母亲是怎样‘无私’‘慷慨’的吗?”这样就有机地将教材与其他文本资源紧密交融,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真正领悟“无私”“慷慨”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渗透学习方法。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