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大语文”提高学生素质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5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训练处处有,时时可以学语文”,学好“大语文”,才能让学生眼界高远,襟怀博大;才能“胸怀万汇凭吞吐,笔纳千钧任翕张”。所以,我们语文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在校内学习,还要指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除了在语文课上学语文,还要在其他学科中学语文。惟有增强“大语文”教学意识,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那么,我么应怎样进行“大语文”的教学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 课内打基础,课外下功夫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吸收是课内任务,而学以致用又是课外的真功夫。学生语文水平及整体素质的提高,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还是有赖于课外实践活动的。比如教学“新闻知识”,一味地让学生被动的、机械的接受定义及要领,那只是肤浅的、呆板的死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易于接受知识又能活学活用呢?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得知:可让学生收听或收看新闻,注意分析新闻的特点,并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进行采访,锻炼在生活实践中认真观察事物、用心提炼素材的新闻写作能力。这样,课内课外结合起来,理论实践结合起来,就很好的让学生掌握了阅读和写作新闻的要领,并能学以致用写出好新闻了。再如,在课内培养学生修改错别字的能力,在课外让学生走上街头,搜寻广告、牌匾之上的错别字及从阅读的课外书中找出错别字并加以改正,岂不更有实效,更有价值?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毋庸置疑,语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然而又不能忽视,语文知识也能从别科知识的学习中得到运用和提高。因为本来各科之间就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如数学学科中概念用词的严密性,证明过程的逻辑性,都可用于语文简答题及议论文的写作上,不是曾在一些中考语文试题中直接就有叙述数学公式的例子吗?如用汉语叙述“平方差公式”、“勾股定理”,等等。再诸如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中的很多知识都与语文知识有交叉点,像历史课中的“唐宋八大家”知识不是在语文试题中常见吗?说“中国人不知道鲁迅,就如同法国人不知道巴黎、英国人不知道伦敦、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一样”,其中不也得需要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吗?政治课上的时事更有很多是学习语文的鲜活知识了,此无需赘述。因此,要告诉学生注重广采博取、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对这些知识要多加吸收利用,为语文服务。
  
  三、生活是学用语文的广阔天地
  
  人作为生活的主体,要能从生活中吸收有益信息形成理论;又要服务于生活,指导实践。这亦是教科书与生活实践的辩证关系。因此,学校教育要与实际生活中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中尤当如此。如迎宾送客,卖物购货,无不是“听说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家庭、社会中的矛盾现象可激发学生积极辩证的思维;一些节假日可让学生开启心扉,展开联想,抒于笔端:如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抒怀,中秋节“天价月饼”断想,等等。这些学习机会如能充分利用,岂不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又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些年的中考试题,大部分都取材于生活实践,如“浅谈广告用语”、“游戏机的功与过”、“话说纳米和克隆”,等等。这既符合学生心理,让其有话可说;又能考察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写作能力,导向无疑是正确的,因为语文知识毕竟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
  
  四、从有益的课外书中汲取营养
  
  我们知道,书(当然是包括课内的和课外的有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很多名家名人博览群书、成就非凡的实践经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语文的学习中,让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籍,无疑是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弥补课本所选课文的局限性(数量、质量、深度、广度等之不足)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让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假期里必须阅读完“四大名著”;自制一个笔记本(可由卡片组装而成),专门搜集、整理有益书刊上优美的字词、语段;在校图书阅览室广采博取;在班上建“图书角”、设“读益书”课,等等。中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有益图书的熏陶和教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正如我班一位在报刊多次发表文章的同学在笔记中所写到的:“是老师指导我读课外书后,我才开始对语文、对文学产生了极大兴趣,真正提高了我语文的学用水平及思想水平。”
  总之,笔者认为:多渠道、多方面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及整体素质的“大语文”教学大有可为,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给予高度重视,并认真在教学实践中探讨之。
其他文献
“一校之门面是校长,一班之门面是班主任。”班主任工作看似微不足道,但其关系着一个班级的生存、荣誉,同时也关系着一个学校的生存、荣誉,关系着一代学子的前程,有如乳母待婴,需耐心而细致。十余年教育工作,十余载班主任经历,回首从教岁月,感慨万千。  奉献精神。奉献是一种美德。班主任的工作是一种奉献过程、一种美德的体现。学生就像嗷嗷待哺的婴儿,班主任要用双手去抚慰他们;用行动去影响他们;用言语去诱导他们;
地理高考强调能力的考查,包括地理学科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两个方面,这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对解题实实在在有用的思维品质?本文仅从课堂实践的角度,探讨一些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措施。  一、引导学生建立一套地理分析的模型,使之形成稳定的地理思维体系  自然地理部分可建立晨昏线判读、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分析、气温分析、降水分析、等值线分析、水文特征分析等模型。  例如在气温分析中
新课程与素质教育特别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更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并使之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一、以兴趣为导引,创设新情境  中小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兴趣越高,则学习的动力越大,思维就越活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通过创设新的
政治学科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研究探索,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或自主选择并确定专题,通过合作探索、整理资料、调查分析,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政治理论知识并运用其分析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增强理论修养与政治信念。这种学习必须遵守一些原则,遵循一定途径。    一、探究性教学的原则    学科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也叫做“探究性教学”,即以教
近年来每年有许多年青教师加入班主任行列,笔者愿将自己多年在高中任班主任的经验和体会谈谈。  一、“勤”字当头,注重日常管理。做到这点,必须提倡一个“勤”字。学生课堂情况怎样,除了任课老师和学生反映外,还应该多到班里走一走,看一看。上课时去看一看,课间休息去看一看。上课纪律怎样,学生的作业完成怎样,卫生清扫情况怎样,这些都需要班主任“勤”字当头,亲自了解。多与班干部了解情况,多与学生谈心,多与任课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显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能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营造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情感意识,有助于学生多种
【摘 要】教学中成功的结束对课堂有着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之功效,使整个课堂新颖和谐、扎实高效。不同的课堂应该选用不同的收尾方式,让课堂令人回味无穷。  【关键词】 英语教学课堂结尾    一、引言  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导入引人入胜,结尾更要精彩动人。优秀的课堂结尾是巩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从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向能力过渡的桥梁,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本,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那些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孩子活的扎实而有生机,而缺乏传统文化熏陶的孩子思想偏离了根本又无处寄托。中小学阶段,正是普及传统文化,让学生守本固根的大好时机,特别是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外来文化滚滚而来的今天,道德意识正逐渐淡漠,我们中小学教师应该看到传统文化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让孩子们步履坚定,真诚而又愉快地成长。  提醒同
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初中英语入门教学也是如此,抓好初中英语入门教学,培养学生对学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就是“好的开端”。  一、从培养兴趣入门,抓好英语的“心理教学”  首先,明确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入门。一开始教师就要向学生讲清学习英语的目的,最主要的一条是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英语,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学好英语对他们以后的升学、求职、工作、生活等现实问题有多么重要,并暗示每
我们经常听到“生活大语文”的理论。的确,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做才能在教学中将二者联系起来,让学生也体会到这点呢?我在实际教学中曾做过如下一些尝试。  一、在讲授知识点的过程中与生活联系起来  1.我们学校的上下课铃声原来是古板的电铃,后来,学校领导为了使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将电铃变为悦耳的音乐声。有一次上课,我正好讲“扩展语句”这一章,就让学生扩展“上课铃响了”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