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训练处处有,时时可以学语文”,学好“大语文”,才能让学生眼界高远,襟怀博大;才能“胸怀万汇凭吞吐,笔纳千钧任翕张”。所以,我们语文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在校内学习,还要指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除了在语文课上学语文,还要在其他学科中学语文。惟有增强“大语文”教学意识,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那么,我么应怎样进行“大语文”的教学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 课内打基础,课外下功夫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吸收是课内任务,而学以致用又是课外的真功夫。学生语文水平及整体素质的提高,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还是有赖于课外实践活动的。比如教学“新闻知识”,一味地让学生被动的、机械的接受定义及要领,那只是肤浅的、呆板的死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易于接受知识又能活学活用呢?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得知:可让学生收听或收看新闻,注意分析新闻的特点,并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进行采访,锻炼在生活实践中认真观察事物、用心提炼素材的新闻写作能力。这样,课内课外结合起来,理论实践结合起来,就很好的让学生掌握了阅读和写作新闻的要领,并能学以致用写出好新闻了。再如,在课内培养学生修改错别字的能力,在课外让学生走上街头,搜寻广告、牌匾之上的错别字及从阅读的课外书中找出错别字并加以改正,岂不更有实效,更有价值?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毋庸置疑,语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然而又不能忽视,语文知识也能从别科知识的学习中得到运用和提高。因为本来各科之间就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如数学学科中概念用词的严密性,证明过程的逻辑性,都可用于语文简答题及议论文的写作上,不是曾在一些中考语文试题中直接就有叙述数学公式的例子吗?如用汉语叙述“平方差公式”、“勾股定理”,等等。再诸如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中的很多知识都与语文知识有交叉点,像历史课中的“唐宋八大家”知识不是在语文试题中常见吗?说“中国人不知道鲁迅,就如同法国人不知道巴黎、英国人不知道伦敦、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一样”,其中不也得需要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吗?政治课上的时事更有很多是学习语文的鲜活知识了,此无需赘述。因此,要告诉学生注重广采博取、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对这些知识要多加吸收利用,为语文服务。
三、生活是学用语文的广阔天地
人作为生活的主体,要能从生活中吸收有益信息形成理论;又要服务于生活,指导实践。这亦是教科书与生活实践的辩证关系。因此,学校教育要与实际生活中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中尤当如此。如迎宾送客,卖物购货,无不是“听说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家庭、社会中的矛盾现象可激发学生积极辩证的思维;一些节假日可让学生开启心扉,展开联想,抒于笔端:如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抒怀,中秋节“天价月饼”断想,等等。这些学习机会如能充分利用,岂不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又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些年的中考试题,大部分都取材于生活实践,如“浅谈广告用语”、“游戏机的功与过”、“话说纳米和克隆”,等等。这既符合学生心理,让其有话可说;又能考察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写作能力,导向无疑是正确的,因为语文知识毕竟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
四、从有益的课外书中汲取营养
我们知道,书(当然是包括课内的和课外的有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很多名家名人博览群书、成就非凡的实践经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语文的学习中,让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籍,无疑是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弥补课本所选课文的局限性(数量、质量、深度、广度等之不足)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让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假期里必须阅读完“四大名著”;自制一个笔记本(可由卡片组装而成),专门搜集、整理有益书刊上优美的字词、语段;在校图书阅览室广采博取;在班上建“图书角”、设“读益书”课,等等。中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有益图书的熏陶和教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正如我班一位在报刊多次发表文章的同学在笔记中所写到的:“是老师指导我读课外书后,我才开始对语文、对文学产生了极大兴趣,真正提高了我语文的学用水平及思想水平。”
总之,笔者认为:多渠道、多方面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及整体素质的“大语文”教学大有可为,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给予高度重视,并认真在教学实践中探讨之。
那么,我么应怎样进行“大语文”的教学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 课内打基础,课外下功夫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吸收是课内任务,而学以致用又是课外的真功夫。学生语文水平及整体素质的提高,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还是有赖于课外实践活动的。比如教学“新闻知识”,一味地让学生被动的、机械的接受定义及要领,那只是肤浅的、呆板的死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易于接受知识又能活学活用呢?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得知:可让学生收听或收看新闻,注意分析新闻的特点,并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进行采访,锻炼在生活实践中认真观察事物、用心提炼素材的新闻写作能力。这样,课内课外结合起来,理论实践结合起来,就很好的让学生掌握了阅读和写作新闻的要领,并能学以致用写出好新闻了。再如,在课内培养学生修改错别字的能力,在课外让学生走上街头,搜寻广告、牌匾之上的错别字及从阅读的课外书中找出错别字并加以改正,岂不更有实效,更有价值?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毋庸置疑,语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然而又不能忽视,语文知识也能从别科知识的学习中得到运用和提高。因为本来各科之间就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如数学学科中概念用词的严密性,证明过程的逻辑性,都可用于语文简答题及议论文的写作上,不是曾在一些中考语文试题中直接就有叙述数学公式的例子吗?如用汉语叙述“平方差公式”、“勾股定理”,等等。再诸如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中的很多知识都与语文知识有交叉点,像历史课中的“唐宋八大家”知识不是在语文试题中常见吗?说“中国人不知道鲁迅,就如同法国人不知道巴黎、英国人不知道伦敦、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一样”,其中不也得需要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吗?政治课上的时事更有很多是学习语文的鲜活知识了,此无需赘述。因此,要告诉学生注重广采博取、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对这些知识要多加吸收利用,为语文服务。
三、生活是学用语文的广阔天地
人作为生活的主体,要能从生活中吸收有益信息形成理论;又要服务于生活,指导实践。这亦是教科书与生活实践的辩证关系。因此,学校教育要与实际生活中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中尤当如此。如迎宾送客,卖物购货,无不是“听说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家庭、社会中的矛盾现象可激发学生积极辩证的思维;一些节假日可让学生开启心扉,展开联想,抒于笔端:如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抒怀,中秋节“天价月饼”断想,等等。这些学习机会如能充分利用,岂不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又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些年的中考试题,大部分都取材于生活实践,如“浅谈广告用语”、“游戏机的功与过”、“话说纳米和克隆”,等等。这既符合学生心理,让其有话可说;又能考察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写作能力,导向无疑是正确的,因为语文知识毕竟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
四、从有益的课外书中汲取营养
我们知道,书(当然是包括课内的和课外的有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很多名家名人博览群书、成就非凡的实践经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语文的学习中,让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籍,无疑是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弥补课本所选课文的局限性(数量、质量、深度、广度等之不足)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让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假期里必须阅读完“四大名著”;自制一个笔记本(可由卡片组装而成),专门搜集、整理有益书刊上优美的字词、语段;在校图书阅览室广采博取;在班上建“图书角”、设“读益书”课,等等。中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有益图书的熏陶和教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正如我班一位在报刊多次发表文章的同学在笔记中所写到的:“是老师指导我读课外书后,我才开始对语文、对文学产生了极大兴趣,真正提高了我语文的学用水平及思想水平。”
总之,笔者认为:多渠道、多方面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及整体素质的“大语文”教学大有可为,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给予高度重视,并认真在教学实践中探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