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服务促进老年社会工作课程有效教学的探索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n19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如何提升专业及其课程教学成效,本文以老年社会工作课程教改为基础进行了总结和探索。教改实验后发现,项目服务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服务中接受实践锻炼,提前熟悉项目化服务流程。遇到问题之后边学边做,在真实场景中学习,更加符合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实践性特点,教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项目服务;有效教学;老年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3.068
   高校集教学、科研、服务于一体。但是在实际实施中,这些功能却变为“三张皮”,彼此独立,有所偏倚。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中,教师的教与学也脱节。一些高校教师把教学当作完成任务,只注重教,不关心赋能和育人,更不将教学当成事业。在教学方法上机械灌输,教给学生知识,却不关注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社会实践脱节,让教学成了一种“无效”或“微效”的单向活动。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几乎每所学校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践课时,但是对学生的实践却是流于形式,或者是“放羊式”的管理模式。笔者在老年社会工作课程中尝试了项目化教学,对学生实践教学进行规划、设计、评估,力求实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有效教学的涵义
  上世纪的上半叶,教学科学化运动在西方国家兴起,“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便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它强调教育也是一种科学,是一种理性行为,教师要按照科学方法和原理,在既定目标指导下,科学设计,提高实施效率。在科学主义的氛围下,有效教学的教育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这一概念,认同“教学是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而组织起来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的教育理念,以“有效”为教育教学的价值诉求,相继开展了中国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
  究竟什么是有效教学?经过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效教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有人归纳了“有效教学”三种内涵,一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教学产出与教学投入之间的性价比;二是从教育学角度分析教师教学环节的输出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三是从教学的内部结构入手分析表层、中层、深层目标达成状况。“效果”“效益”“效率”三个常用词成为“有效”的评判指标,从教学目的性、计划性和教育性维度定义有效教学为一种兼备效果、效益和效率的教育活动。教学效果是教学活动成效的直观化,以预期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衡量,主要看学生学的怎么样、是否学会了内容、达到了要求?教学效益是教学活动成效的深层面和长效性,以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影响来衡量,是否培养了学生个性品质、价值观以及学生学习创新能力和思维。教学效率是以单位时间内整个教学活动输出,尤其是教学成果、社会效益量的大小,是一个相对值。
  显然,有效教学理念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生的学,还强调教学的性价比。在当前“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框架内,教师虽是主导,但学生才是主体。教学是教师主导下的教与学生主动的学的结共同体。学习能否奏效,则取决于多项因素。按照心理学个人行为与结果的“MARS模型”,“M-A-R-S”(M-动机、A-能力、R-角色认知和S-情境)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的四个因素。以“MARS模型”来分析有效教学,学生的学习成效与以下几点因素有关:一是保持应有的动机。动机是驱动个体行动的内部力量,影响个体行为的方向、程度和持久性。保持应有的动机与学生课程要求的了解程度有关,动机程度影响学生付出努力的意愿,影响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持续努力的耐久性。二是具备必要的才能。才能包括完成任务所需的天赋和才干,是学生应变能力、情商和个性品质的结合,是完成任务的基础,是必要條件。三是正确的学习角色认知,是学生对自己的任务内容、任务的意义和完成任务所需活动的认识。学生越能够正确地认知自己的角色,越能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采取切合实际的行动。四是有利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属于外部因素,是学习者无法直接控制的自身之外的客观因素,会对内部因素的作用发挥产生影响。学生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相对减少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工作课程教学需要结合当前有利的项目服务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切实提升学生服务技能,使教学更有成效。
  2 以项目化服务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要成为未来的职业社会工作者,需要具有是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巧,要通过协调各种资源来帮助困难的弱势群体解决问题,重建其社会功能,重新恢复常态化的社会生活。社工专业的学生要在受教育期间养成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增长实务知识和技巧,获得专业认同感。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核心是要强化学生实务能力训练与培养,在教学中加强专业实习实训环节的设计和实施,提升社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但是,国内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很多专业一样,教学与实践相脱节,不重视价值观养成,专业认同感不足,社会认同度不高。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较低,学生难以在社工机构、在社会服务中到岗即用、用即能“战”,能够解决困难群体的实际问题。因此,秉持专业办学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的普遍做法。具体而言,重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摆在课程体系中突出的位置。许多高校加强了学生的实习、实践教学,提升了实践教学在学分中的比例,或者从校内外实习指导中配置督导加强指导等措施。为此,我校社会工作专业以项目促教学,在老年社会工作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课程中实施项目化教学,效果较好。
  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教学与服务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积累服务经验。《老年社会工作》在我校是社会工作和家政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两个专业的必修课、特色课,也是重要实务课之一。在教学改革前,该课程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修习老年学的有关内容,重知识、轻实践,重理论、轻实务,重教学、轻育人。学生了解了老年心理、生理知识,学了老年社会服务工作的内容,但由于缺乏服务实践,上岗就业后面对老人、面对具体情境,却难以开展实务服务,也不知道怎么处理与老人之间的认识差异和代沟,在情感上难以迅速接纳老人,难以实现零距离沟通。以往的学生实习、见习虽有着克服理论知识教学弱点的优势,但是往往面临一个问题,碎片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难以与体系化的知识联系,学生零散的服务行为常常与企业和社会组织工作相冲突,让企业和社会组织不便于安排和组织。于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直接推出学生服务项目,项目基于工作任务设计,教师根据工作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机构资深人员同步督导,教学、学习、实践同步进行。学生实践前,师生选择老年社会工作典型案例来安排学习,发现间接经验,学生自主设计项目,对接企业服务开展老年服务。   课程在学习有关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理论和方法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设计老年服务项目。有学生设计了“暖阳·睦邻”军休陪伴服务项目,陪高龄军休老人读报、讲时事;有学生设计了老年人科普、科技服务项目,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教给老人社交软件使用技巧;有学生设计了老年服务小组,开展人生回顾、缅怀往事活动,与老人一起回忆激情岁月的美好时光;有学生设计老人金婚纪念日庆祝活动或生日烛光晚会,让老人体验到温馨;有学生设计了服务于特殊群体——失独、失能、临终老人的服务项目,让他们感受到了特别的关怀;有学生设计了护老者支持项目,调查护老者群体的生活、情感需求,为他们提供喘息服务和支持小组服务等。这些服务以项目化方式进行,设计项目前调查老人需求,每个活动具有明确的具体的可达成的目标,根据需求和专业服务方法要求确定个案、小组、社区的服务方法,在规定期限内达成短期目标,并定时地对照目标评估服务效果,将课程的内容融入每次的项目化服务中。
  3 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项目服务以小组为单位,团队组织探访,对接企业或社工机构,由社工机构或企业引领学生提出服务中的需求或问,学生团队选择其中与专业相关的项目设计和策划,开展小组与社区服务活动。在开展小组与社区服务活动时,学生与社工机构、督导紧密配合,在实施中教师与负责社工跟进和指导。
  3.1 引入项目化的教学任务
  首先由教师和企业或社工机构将学生引入现场,将从社区或受服对象那里收集到的问题情境展现给学生。该情境与社工的实际工作相连,又是社工服务需要面对的问题,还可以是来自社工站或社区的真实案例。教师、督导围绕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选择或设计教学实施情境。情境的设计要与学生程度相当,师生共同描述情境,明确情境化任务。任务的选择要考虑专业要求、学生能力、完成时间及经费框架;要有难度同时难度不能太大,要能够通过努力来完成。项目的重点不能离开教学掌握知识、技能这一前提。所以项目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教学的通畅,要考虑知识点和学生实践两个因素。
  3.2 设计方案
  方案提供达成任务目标的一系列活动。师生根据已有任务设计活动的目标,目标要具体、可实现、可测量,表述要简洁,要体现服务成效,体现活动和服务的价值。在目标导向下选择相应的服务活动内容和方法,这些内容和方法要有社工专业理论支撑,要与目标之间具有内在逻辑性。方案中要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要备好应对预案,即B方案。还要列出活动预算,以必要的支出为预算依据。学生教学中的项目方案与社工实际服务方案略有区别,还要随时准备接受督导现场教学或者实务模拟,可能有地点的变动等。
  3.3 学生实施,督导跟进
  因为项目教学是直接服务于对象,是真实情境,学生实施中督导在场是必要的,即便督导不能在场,就要实行实务模拟或情境预演。学生实施项目时,督导或者教师要鼓励学生行动,使其积极参与。同时注意按任务分组,每组4-5人为宜,人数太多会产生“搭便车”现象。组员中要适当分工,根据任务分派实施者、组织者、管理者等不同角色,以期组员全员参与。观察者要记录全过程,实施者和管理者要在实施完后记录下真实体验,结合专业要求进行初步的反思与总结。在小组服务完毕要填写社工服务的相关个案、小组和社区活动的表格,熟悉社工的文书工作。
  3.4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活动完成后,由组员选定人员汇报,其他组员补充,不同角色从自身角度对本小组工作进行评价。教师在这个环节是组织者、倾听者,也是一个编辑。教师让活动保持相对稳定的主题,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展开。老师要逐条列出互评的内容,以开放式问题由学生发表意见,组内总结和归纳并作出整体性汇报。整体性汇报环节可以使学习内容和知识点得到突出,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一环。教师在组织讨论中要尊重学生意见,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容纳每一个质疑和错误,要对学生予以鼓励,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将学生恰当的引向服务或理论的深层思考。对于学生不足的一面,尤其是错误的一面,教师要及时、正面地提出,以期改正。教师的点评是促进学生深化项目讨论的催化剂。
  4 项目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成效
  历经两年的人才培养实践,我校项目教学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学生对课程內容有了更直观的把握,拓展了视野,经验更丰富,机构对专业办学更认可,学生很受欢迎,专业与课程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微观上,学生对于老年社会工作课程有了亲身体验和直观把握,对于实操性强的案例理解更容易、更深刻,能够较快地把握老年案主面临的问题,较有针对性地制定服务策略,设计操作性强的服务方案。学生通过课堂的训练和课外的实践,不再对老年服务的开展感到恐惧,相反,有了亲近感,还将老年社工服务作为自己社工从业的方向。社工站和养老机构的社工不再对学生质疑、不放心,慢慢认可学生,肯定了学生的老年社工服务能力。服务对象——老人——对于学生提供的服务普遍感到满意,学生的热情服务和专业能力赢得了老人的喜爱。
  宏观上,学生开阔了专业视野、加深了专业认知,专业认同度提升。很多学生以实践内容参与或承担了社会服务项目或科研项目。他们的成果在大学生“挑战杯”、全省性的创新创业竞赛和学校实践项目申报中脱颖而出、获奖,有些人在《中国社会工作》等专业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全项目实施的教学训练让学生养成了专业价值观,提升了专业认同感,学生在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老年服务成为朝阳产业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纷纷表示毕业之后从事老年社会工作的意愿。
  项目实施成效也得到了机构层面的高度认可。实习机构一改当初单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不对学生抱有太大的希望、更不奢望专业化服务的心态,在项目未结束时就盼着学生继续留下来,或者保持长久联系,成为机构的志愿服务和专业服务的资源。因为他们真切感受到学校不断探索老年服务的真心,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项目教学也让机构的社工重新感受到学校的学习氛围,将机构实践服务提升了理论高度。所以,机构既欢迎学生,也欢迎老师,还欢迎项目教学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它为机构员工终身学习提供了重要契机。
  5 结论
  总之,项目服务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专业价值观,提升了专业认知水平,锻炼了专业技术能力,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奠定了坚实的从业基础,在项目教学模式下成长起来的社会工作和家政学专业毕业生成了香饽饽,被预订一空,毕业生供不应求。学生与岗位无缝对接,一些学生迅速成长为机构的项目经理,从事项目开发或执行的行政管理者。他们在项目服务中表现出的专业技术能力收到了很高的评价,许多毕业生已经脱颖而出,成为所在服务机构的副总干事、见习督导,成为机构发展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李艳华.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服务学习教学模式探索——以《老年社会工作》服务学习项目为例.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03):18-21.
  [2]孙迎春.高职高专《老年社会工作》项目化教学设计及实践[J].职业技术,2014,(2):116-117.
  [3]苏光.全项目实战型实践教学模式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的开发与应用[J].社会工作,2012,(11):32-34.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女子学院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老年社会工作”(湘女院通字〔2017〕106号和湘女院通〔2018〕154号)成果。
  作者简介:欧阳林舟(1969-),博士,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文化、社会工作教育;李清(1976-),本科,湖南省衡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职员。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华民族在抗疫斗争中凝练出了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四个自信”的培育,这是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创举。  关键词:伟大抗疫精神;“四个自信”;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3.050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疫英雄表彰大会
摘 要:在我国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的背景下,自治、德治、法治的融合正逐渐成为社会治理改革的主流新趋势。三治的融合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与各自明确的运行地位,它以严密、科学的内在逻辑为基础,在各个地区的城乡治理中既展现出无比的优越性,同时也在遭遇行政过度干预、群众自治意识弱、三治融合配套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的阻碍。  关键词:社会治理;自治;法治;德治;融合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情境下,现有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了极大限制,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性成熟阶段,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高校应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教育资源,加强网站、微信、QQ等媒体的融合,着力提升同伴教育水平,打造线上活动品牌以增强疫情情境下青春健康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关键词:新冠疫情;青春健康;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
摘 要:本文旨在题为药品专利期限延长制度在中国的建立进行探究,在国际贸易中的医药知识产权,各国更是以促进创新发展维护专利人权益与限制权利范围保护公共健康为立场展开了持久的国际贸易谈判与角力。2017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中第16条明确提到探索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数据保护制度以及药品专利期限延长制度。针对药品专利期限延长
摘 要: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改革部署,也是重大创新。作为“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在推进实施过程中,也将面临教师、教材、教法的问题,通过对现有课程设施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以“1+X”证书等级(模块)为依据选定1~2门课程作为试点,打造融合型校企师资队伍,推动校本教材开发,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注重考核评价多维性的“三教”改革实施策略。  关键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生存危机为全民上了一堂生命教育的大课,也凸显出高校生命教育的薄弱,部分大学生存在虚度生命、漠视生命乃至放弃生命的问题,探讨后疫情时代生命教育的意义重大。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要结合现状和问题,通过家校合力做好常态化生命教育、完善和规范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将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巧用抗疫鲜活素材等方式开展生命教育。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
摘 要:为了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银行会计》课程学习评价模式迫切需要改革。在简要介绍课程的基础上,阐述了本课程学习评价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提出了本课程学习评价模式改革的探索:加强过程性评价、合理设计过程性评价项目以及优化终结性评价。  关键词:《银行会计》;学习评价;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
摘 要:经济法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其核心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经济法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法学专业经济法的利益协调是课堂思政的内在必然,体现了个体发展与国家伟大复兴的内在统一。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的实践中,要注意多种手段与方法的综合选用,强化经济法课程教材的马工程建设,注重经济法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突出学生在经济法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经济法;利益协调;课堂思政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