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旅游已成为一种生活需要,驴友(户外运动爱好者,特指参加自助旅行、一般性探险、爬山、穿越等爱好者)也把脚印留在了更多原始洪荒的区域。尤其在广东这个人们普遍爱玩好玩的省份,驴友更众,去的地方更多。
驴友多了,但他们发现能走的线路却越来越少了。很多旅游景区“跑马圈地”,对驴友设下“绊马索”,只要登山线路通过景区,就必须购票或办证。
驴友渴望的是纯粹的户外旅行探险;而景区则更关注门票的流失以及权责划分模糊所带来的烦恼。两者之间的战争似乎不可避免。
驴友对景区设卡收费不满
2008年11月的一个周末,河南登封嵩山脚下,十几名驴友准备攀登嵩山。“弹簧”(网名)是一名资深驴友,常带队攀登嵩山,这一次还是由他带队。他肩上带着对讲机在前面开路,两名资深驴友在后面压阵,一行20多人向前进发。以前“弹簧”带队走的多是未开发或刚开发的线路,但今天团队里新手较多,众人商议后决定走一条“腐败线”——路较平坦,走着不累,一路游山玩水。但让“弹簧”不安的是,此线存在一个隐患——可能遇上景区的人。
转过一处山口,迎面走来一个当地村民,“弹簧”忙上前询问是否有巡查,村民点点头。“弹簧”顿时紧张起来,拿起对讲机和后面压阵的两名资深驴友商议是否绕道。说话间,几个不知情的驴友仍在前进,且刚好撞到了两名巡查人员。
巡察人员是嵩山景区管委会执法大队的:“你们已进入嵩山景区,买门票了没有?”
一个驴友反问:“我们没有从你们大门过,买什么门票?”巡察人员不依不饶:“进入景区就得购票,你们有票就过,不然就不能过。”
另一名驴友反击:“我们不是游客,不参观你们的景点,为什么要买票?”
巡察人员见多识广:“我知道你们是驴友,登山可以,但得有登山年证(即嵩山游览证),你们有吗?没证登山就是不合法的。现在进入冬季了,防火是大事,你们这么多人进去,带的东西这么多,万一着火了怎么办?”
两名驴友词穷。“弹簧”见势不妙,走上去递上香烟并掏出自己的登山年证说好话:“年证我有,这么多人上来了,不好再下去,你们看能不能补票?少收点儿。”软磨硬泡,最后每人掏了20元后终于被放行。
双方的“战争”逐次升级
过了关卡,驴友们开始议论纷纷:“不逛景点仍然收费,这不就是收买路钱?典型的霸权主义!”在他们看来,他们和普通游客不同,不参观景区景点,基本上不享受景区服务。即便进入景区也只是通过而已,收费根本没有理由。
有些驴友甚至认为景区对驴友收费还有一些“卸磨杀驴”的味道。因为现在很多旅游线路都是驴友们开辟出来的。一些景区原来可能是穷山恶水,是驴友们踩出一条又一条经典线路,再在论坛上发帖撰写攻略、游记,将其广为传播,再后来被景区开发成旅游景点。比如河南济源的小沟背,就是几年前一些驴友进去探险、露营发现的线路,后来被当地人承包加以开发。然而投资商铺路架桥、建大门造宾馆后,却将驴友拒之门外。因此驴友们感叹:“真是心理不平衡。”
事实上,驴友和景区之间的“战争”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已开始,但当时人们旅游经济意识还不太强,没有碰撞出多大波澜,偶有进入景区的驴友被拦住,也在软磨硬泡和“下不为例”的交锋中收场。近几年随着旅游产业高速发展,驴友数量也在呈几何级增长。驴友与景区之间线路交叉重叠,不断“撞车”,甚至出现驴友和景区工作人员大打出手的场面,双方的“战争”在逐次升级。
现在不少景区执法人员如同“地下党”,他们经常上网,登录驴友召集活动的论坛,查看驴友新开辟了哪些线路,然后增设人手查防。每到周末,很多线路上都能看到景区人员在路口打着扑克把守,驴友远远看见了就得绕道。
对此,一位驴友愤然发帖质问:“假如徐霞客再世,他还能轻松地走遍祖国山川吗?也许翻不了两座山,他就被盘查得只剩裤衩,这是什么社会!”
但景区管理者认为:现在是商品社会,对景区投入就得要求经济上的回报。门票只是一方面,驴友及景区的安全更重要。
驴友和景区“战争”的法律意义
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龙京红教授说:驴友是个特殊旅游群体,尽管特殊,但毕竟是旅游者,景区对他们收费肯定是合法的。至于驴友们的质问,徐霞客的旅行和现代社会旅游不是一个概念,徐霞客的年代还没有旅游市场的概念,而现在的旅游提供的是一个市场化的产品。在古代,资源是无主的,现代社会资源则是被授权开发的。
河南某律师事务所的李华律师也认为:景区开发者只要是合法得到了开发权,他就有权收费,毕竟对景区的先期投入不是一个小数。作为景区经营者,他要追求商业利益。根据法律精神来看,景区对辖区内的交通、游览、治安、安全负有法定职责,也就是说,不管购票与否,只要进入景区,景区都应承担一定的安全义务。至于一些驴友质疑当地村民进入景区不收费而驴友要收费,那是因为前者是生活需求,后者是消费需求。
此外,驴友作为一个特殊旅游群体,专走无人路线或险僻路线,如果出事,景区是否承担安全职责呢?法学专家认为,这一点在实际操作中有点难以界定,一般来说,景区只要对一些无人线路或险僻路线挂出牌子警示,驴友明知有警示还要进去出了事就责任自负。但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很难认定,景区不可能在每条路上都挂上警示牌,何况有的线路景区都未必知道。
对于某些景区推出的登山年证的做法,驴友们对此并不认同。因为驴友团体很多都是临时性的,花钱办登山年证不现实也不划算。而某景区管委会的一负责人也坦言,他们曾和一些驴友团体或户外联盟联系过,说只要买票或办年证,要登山也罢,探险也好,景区可以派人跟着做向导,负责防火、安全等,但驴友团体是松散型组织,联系几次都没了下文。
驴友与景区之间的“战争”仍在持续,一方是规模化产业化的景区,一方是自由松散的出行团体,不对称性必然会产生摩擦,问题究竟如何解决,还有待有关旅游部门、景区以及驴友进一步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