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动建构中感悟模型思想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de2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模型思想;主动建构;感悟;乘法分配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1-0055-03
  【作者简介】1.胡德运,江苏省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江苏无锡,214187),一级教师,无锡市数学教学能手;2.陈燕,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小学部(江苏无锡,214177),一级教师,无锡市数学教学能手。
  “乘法分配律”是乘法中的三大运算律之一,它有效沟通了乘法与加法、减法之间的联系,思维含量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模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包含单一的运算相比,乘法分配律中含有两种运算,这种形式上的变化与特殊结构往往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认知障碍。那么,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如何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走出思维的窠臼呢?笔者撷取苏教版四下《乘法分配律》一课的几个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从“解决问题”到“发现现象”
  出示情境图:四年级有6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领24根跳绳。四、五年级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生:先算出四、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再算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列式(6 4)×24=240(根)。
  生:先算出四、五年级各领多少根跳绳,再算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列式6×24 4×24=240(根)。
  师:同学们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实际问题,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都是240,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哪个符号连接起来?
  生:等号。
  师:这样我们就得到一个等式:(6 4)×24=6×24 4×24,比一比,等号两边的算式各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联系?
  学生小组讨论,之后全班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其实我们还可以结合乘法的意义从运算的角度来思考。等号左边先算什么?表示几个24?
  生:先算6加4等于10,10×24表示10个24。
  师:等号右边呢?
  生:6×24表示6个24,4×24表示4个24,加起来一共是10个24。
  师:我们发现,等号两边的算式虽然各有特点,但都是在求几个24是多少?
  生:都是在求10个24是多少。
  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在交流不同算式的实际意义和比较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得到“乘法分配律”研究的第一个实例的等式。然后,教师及时去情境化,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不同特点,并结合乘法的意义从运算的角度来说明等号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等式表示的数学内容。学生在分析等式“现实意义”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在分析等式“数学意义”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了乘法分配律的基本结构和内涵。
  二、从“个例分析”到“举例丰富”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一个等式,发现了等式中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那么,具有这样特点的两个算式是不是一定能组成等式呢?请同学们在心里先想两个具有这样特点的算式。
  生:我想的两个算式是(9 3)×5和9×5 3×5。
  师:这两个算式能组成等式吗?
  生:可以组成等式,两边的结果都等于60。
  生:左边的算式先算9 3等于12,12×5表示12个5;右边的算式是算9个5加上3个5,也表示12个5,可以组成等式。
  师:看来,无论是从计算结果上来比较,还是从乘法的意义上来思考,都可以确定(9 3)×5和9×5 3×5可以组成等式。
  师:你也能像这样写出两个算式,并判断它们能否组成等式吗?
  学生自主写算式,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并相机板书例子。
  师:有没有谁写的算式不能组成等式的?
  生:没有。
  师:像这样的一组算式还能写吗?写得完吗?
  生:还能写,写不完,有无数个。
  研究乘法分配律需要丰富的素材,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明确:从第一个实例中看到的数学现象并不能很快上升为一种普遍规律,还需要举出更多的例子在类似的情况中进行求证。教学中,教师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按照“写出算式→算出得数→比较结果→形成等式”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正确地举例,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结合乘法的意义,从运算的角度对每组算式能否组成等式进行验证。在举例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举例的数量,还注重引导学生从反例的角度进行逆向思考。从单个例子的等式关系,类推到更多例子的若干同类现象的等式关系,教师在不断丰富学生数学学习感性材料的同时,无形中也传递了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态度。
  三、从“概括特征”到“建立模型”
  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等式,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生:每组两个算式中的三个数是相同的,计算结果也相同。
  生:等号左边的算式都是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右边的算式都是先算两个乘法再算加法。
  师:这两个乘法都是谁和谁相乘啊?
  生:都是括号里的两个数分别与括号外面的数相乘。
  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这三个数,发现的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生:(a b)×c=a×c b×c。
  师:这个字母表达式的左边和右边分别表示什么?
  师:左边表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也就是(a b)个c;右边表示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也就是“a个c b个c”。等式两边都是算(a b)个c是多少,所以结果不变。
  师: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乘法中又一条重要的运算律,叫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你觉得“分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分配”就是括号里的数分别与括号外的数相乘。
  师:没错,“分配”就是“分别配对”的意思。在这里,a和b分别与谁配对?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完成板书:
  (a b)×c=a×c b×c
  师:从左往右看这个字母式,乘法分配律表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结果不变。那从右往左看呢?
  生: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就等于两个加数的和与这个数相乘。
  在学生充分感悟等式左右两边算式特点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时空,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抽象、概括发现的规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还使学生初步感悟到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乘法意义来分析乘法分配律,明晰(a b)×c与a×c b×c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乘法分配律。同时,教师紧紧围绕“分配”一词,引发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形象化地解释a与c配对得到a×c,b与c配对得到b×c,有助于学生建立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模型,使他们初步感悟模型思想。
  四、从“反思研究”到“沟通联系”
  师: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怎样研究出乘法分配律的?
  生:我们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得到了一个等式,然后举了更多例子进行观察比较。
  生:在判断两个算式能不能组成等式时,我们不仅从计算结果上进行判断,还根据乘法的意义进行思考。
  生:与以前学习运算律一样,我们用字母式子表示出了乘法分配律。
  师:同学们总结得真好!其实,我们对乘法分配律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就曾接触过。(出示:12×3)这是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是怎样计算的?
  生:我们把12分成10和2,先算10×3和2×3,再把两个积加起来。
  师:把这种想法用等式表示出来就可以写成12×3=10×3 2×3,就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师(出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情境图):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还记得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是怎样求的吗?
  生:用两条长加上两条宽,列式是28×2 15×2。
  生:先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再乘2,列式是(28 15)×2。
  师:这两道算式都是在求篮球场的周长,所以它们的结果是相等的。(板书:28×2 15×2=(28 15)×2)看着这个等式,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乘法分配律。
  数学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结论的获得,更重要的是探索结论的过程。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乘法分配律的研究过程,及时将学生通过探索获得的经验与结论进一步抽象、概括、提炼为数学认识与方法,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两位数乘一位数”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在“说理”中经历演绎论证的思维过程,有效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提升了他们数学学习的经验和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渗透模型思想,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发展其思维能力,提升其思维品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应用意识,培养其积极的情感。“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需要教师合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索过程、从感性到理性的“数学化”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活动和积极思辨中完成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建构,初步感悟数学模型思想。
其他文献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主题复习教学;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5-0066-04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我国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够重视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对学生思
作为数学教师,我寻找着“优效”的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发现、学会交流的主阵地。如何让课堂“开放”、让学生“放开”。如何让课堂“低耗高效和优效”,让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自主选择,自由表达、富于想象、敢于否定、充满情趣”,是多少教学人一直在渴望、追寻的教学“本真”。  “教学的优效”与“优效的教学”,需要和谐的学习氛围,需要新颖的学习情景,需要灵动的教学方
【摘 要】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南京市金陵中学认为,高品质的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内核,是根本,是一个学校教育现代化的主要体现。而高品质课程建设,重在建构互动、高质、共生的生命课堂,建构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注重开放性、长效性的课程融通。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高品质课程;校园文化;课程融通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2-0030-0
【关键词】概念;分数;生长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73-0058-04  一、课前思考:“分数的初步认识”在教材编排体系中身居何位?   在小学阶段,“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建立在整数知识和平均分知识的基础之上,是学生与分数的第一次接触。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讲不仅是知识面的拓展,更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充。当前,教材将分数的各种定
【摘要】童诗语言优美,情真意切。儿童都喜欢诗,喜欢读诗,对于刚刚接触诗歌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引导他们读诗、品诗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教师可从局部和整体两个方面构建诗歌意境;让学生在真实和想象中同诗歌进行对话;在“放手”与“牵手”间,让学生在诗歌中徜徉。  【关键词】诗歌教学;低年级;诗情;诗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
【关键词】绘本;学情;目标;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89-0053-02  绘本The big fire选自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黑布林英语阅读》。该套绘本情节生动,思维张力大。下文,笔者就以其中的The big fire的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对绘本教学的思考。   一、了解学情,有的放矢   了解学情就是要了解学生已
【摘 要】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长足发展的不竭之源。“边缘化”初中在自我发展中,要有一种文化自觉,通过文化建设来寻找学校发展的动力、活力。着力在理念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等方面进行文化建构,力促学校能尽快迈上自主发展之路。  【关键词】文化建构;学校品质;课堂文化;课程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82-0010-03  【作者
[摘 要] “错误是另一种美丽. ”数学学习中生成的错误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以错为源”开展教学,定格知识性错误、逻辑性错误、策略性错误和心理性错误,引领学生进行错误反思,可以帮助学生透过“错误”看到问题的“本质”,促使学生在不足中克服困难,促使学生在反思错误过程中实现错误思维纠正和转化.  [关键词] 初中数学;错误;反思能力;思维  戴再平曾说过“在学生解答数学习题的过程中,问题不在于是否存
【关键词】绘本教学;凸显主线;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73-0062-04  绘本A big basketball fan选自译林版“跟上兔子小学英语分级绘本”,故事主人公Jack由于不擅长打篮球,所以无法成为篮球队员,这令他很沮丧,不过擅于画画的他,同样找到了热爱篮球的方式,他做关于篮球的演讲,为球队画海报、设计logo,
【摘 要】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状况的好坏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对300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家庭学习氛围缺失、情感氛围不足、社会支持不够。要改善当前现状,应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加强家校双方通力合作,健全社会支持系统。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2-0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