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微型写作”用时较少,篇幅短小,形式灵活多样,有极强的针对性,利于发挥学生在写作中的主动性。开展微型写作能更好地捕捉课堂中学生思维的火花,便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笔者认为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是开展好微型写作的最关键环节。郑桂华老师在谈到学生写作时强调“实现学生的自我回归,教师要善于设置写作情境,要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抓住一闪念的感觉,找到自我,从一点出发激活自我,苏醒自我”。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微型写作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微型写作”的天地“遨游”,找到“自我”、认识“自我”,这是进行写作指导的必经之路。如何创设情景,如何指导落实,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践。
【关键词】微型写作情境
一、利用绘本,链接生活
绘本故事通常内容精短,意蕴丰富,绘本故事的阅读,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通过内容探究其深意,读出自己的认识。《胡萝卜种子》故事讲述一个小男孩种下一颗胡萝卜种子,期待它发芽长大,可是爸爸妈妈哥哥……所有人都告诉他,种子不会发芽。即使如此,小男孩依然耐心地每天给种子浇水。终于,胡萝卜发芽长大了。读完绘本后,给学生布置微型写作题目:“我有一颗的种子”,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以诗歌或短文的形式写一段话。如有几位学生写道:
《我有一颗向往世界的种子》:牧羊小孩赶呀赶/雪白羊群跑呀跑/小羊一心只为草/东跑西逐即安家/小孩放眼往西边/滚滚海浪扑海岸/只只海船向西行/“我是一个牧羊人/带着梦想去航行”。
《我有一颗“历史”种子》:我酷爱历史,每天都会看一些课外历史书。妈妈说:“每天看‘闲书’会影响学习!”爸爸说:“你应该多看名著!”同学说:“×××你闲的吧!有这些时间还不如做做卷子!”……
学生的创作有的温柔细腻,有的带有自娱自乐的口吻,有的透出坚定可爱的语气。总之,他们的表述情真意切,流畅自然。写作对学生来说原本是件需要“硬着头皮”去做的事,但故事强烈的代入感为学生的“微型写作”提供了一条“便宜”之道。沈建军老师在《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一书中说:“写作就是生命内部不断生成喜悦的过程,教写作必须触及生命的需要。”
二、选择经典,引领示范
在以传记文学为主的单元教学中,要求学生要了解传记,并能为自己和他人写一篇小传。传记写作不同于记叙文,需要叙述、议论、描写相结合。安排写作任务前,让学生读单元写作材料中老舍的文章《自传》,随后又给学生展示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虽然学生初读《五柳先生传》,但因其独具风格,短小精炼,瞬间被陶渊明的文字折服。当学生沉浸在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形象中时,趁热打铁,教师可拿出自己写好的一篇小传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听中感受文字的魅力,感受人物的风采。学生沉浸在不同风格的传记作品中,很容易把自己的情绪带进去。在相关的写作情境中,很多同学受到情景的启发激发,大多能写出令人满意的自传。有些优秀学生还能模仿文言文写作,既能表现自己的个人经历又能独树一帜。中等生基本能掌握自传的写法,选择合适的时材料,能顺利完成自传练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微型写作中也能有几句凸显人物性格特点的句子。选择经典,引导模仿;教师示范,聚焦生活,呈现场景,启迪思路。二者结合,相得益彰。创设情景,铺路搭桥。
三、聚焦古典,创新求变
微型写作的情境设置,是让学生走进写作、愿意写作的关键。学习古典作品时可一改以前逐字逐句疏通文意的老路,可让学生在一定情景下先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之处,进而形成语境,在语境中引导学生进行微型写作,通过短文写作赏析体会古典之妙。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一文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单品析。此环节学生的品析可能粗糙简单,于是再让学生选择几句自己喜欢的句子,尝试画简单画,并附上原文。通过这一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成了学生画的最多的内容。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画的图,用现代文写出来,可以变换视角,不拘泥于原文,可以再创造、再加工。学生写作兴趣因此被激发,经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学生本能地认为改写的难度降低,只需要根据自己的绘画辅之以文字即可。在此情景下再一次引导学生进行赏析练习内容就会更丰富,视角也会更开阔。
四、设置文题,不拘一格
通常在学习古代诗歌作品的时候链接写作的方法多是改写、赏析,为了让学生展示写作的多样性,结合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点,在定位微型写作内容的时候,锁定在学生对诗人形象的认识上。可以设置这样的微型写作:“陶渊明的《饮酒》,杜甫的《春望》,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杜牧的《赤壁》,李清照的《渔家傲》,无一不是诗人真性情的流露,读完这些诗词作品,在你眼里诗人的形象是否更清晰了呢。请以‘我眼中的(诗人名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4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诗人的认识和想象。”
这样的文题设置,使悠远的古代诗歌不只是赏景审情的客观描述,更需要绞尽脑汁地查阅资料,分析诗人形象;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探寻诗人给读者的感觉;通过赏析某个诗句,捕捉眼前出现了的画面。让原本可能会单一性的赏析练习,变成极富个性的表达。没有对错,不计深浅,只要出自我手,就是对“我心”的最好抒写。下面是几位学生的当堂练笔:
“偏存一些私心,希望这位惊采绝艳的女子一生平安,未遇如此挫折。可惜如果没有那般坎坷的一生,纵然芳名流传千古,也不会有李清照那些孤寂又绝美文字吧。”
“每当读完陶渊明饮酒这首诗,我自己都会感觉到有一种那种悠然自在非常的爽快的感受,我是真正的被陶渊明这首饮酒迷倒了,我特别想学习他那把自己的感受,心情用诗句来表现出来。”
学生对诗人的认识,看似随意,又流露着真性情。通过“微型写作”的桥梁,强化了写作练习,又自始至终将思考贯穿其中,拓展了学生思维。有了这样的情境代入,写作也会逐渐成为不那么“让人头疼”的事。
五、影视品鉴,小说探究
通过影视赏析、小说阅读的方式设置情景,这也是微型写作的可取之径。如利用播放印度经典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开头至教授要求兰彻在教室给同学上课的片段,让学生进入课堂的情景。播放前给学生提出写作要求:请写出电影中最打动你的一个细节,并写出你为什么被打动。
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中,有一半是记录关于如何学习的,四分之一的学生质疑教育及教学方式,四分之一的学生认识到兰彻的热情、聪颖、对待友谊的态度。也有同学写到面对校园欺凌的时候要奋起反抗,保护自己。非常欣喜的是,当微型写作前的引导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时候,写作过程中的种种疑难,学生都尽力克服。日常生活中学生看的影视剧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一定也引起过许多学生的共鸣。然而,没有“微型写作”这样抒发性情的写作形式让他们酣畅淋漓表达自己,最终这些内心涌起的浪花都会稍纵即逝。思想是对自己、对世界的种种认知,如果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能很好地捕捉自己的这种敏感性,那么久而久之,学生会在思考中不断叩问,学会解读、追寻。这些“理想境界”的最终落脚点毫无疑问,是在“微型写作”中完成的。
“微型写作课要创设真实的微生活情境”而不只是过多以标准来要求学生。只有教师不断地位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写作情境,学生才能在微型寫作中看到“自我”,找到“自我”。
【参考文献】
[1] 沈建军. 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2] 丁卫军. 丁卫军教写作[M]. 文心出版社,2015.
[3] 邱道学 主编. 小微写作范例与解析[M]. 华文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四十九中学)
【关键词】微型写作情境
一、利用绘本,链接生活
绘本故事通常内容精短,意蕴丰富,绘本故事的阅读,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通过内容探究其深意,读出自己的认识。《胡萝卜种子》故事讲述一个小男孩种下一颗胡萝卜种子,期待它发芽长大,可是爸爸妈妈哥哥……所有人都告诉他,种子不会发芽。即使如此,小男孩依然耐心地每天给种子浇水。终于,胡萝卜发芽长大了。读完绘本后,给学生布置微型写作题目:“我有一颗的种子”,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以诗歌或短文的形式写一段话。如有几位学生写道:
《我有一颗向往世界的种子》:牧羊小孩赶呀赶/雪白羊群跑呀跑/小羊一心只为草/东跑西逐即安家/小孩放眼往西边/滚滚海浪扑海岸/只只海船向西行/“我是一个牧羊人/带着梦想去航行”。
《我有一颗“历史”种子》:我酷爱历史,每天都会看一些课外历史书。妈妈说:“每天看‘闲书’会影响学习!”爸爸说:“你应该多看名著!”同学说:“×××你闲的吧!有这些时间还不如做做卷子!”……
学生的创作有的温柔细腻,有的带有自娱自乐的口吻,有的透出坚定可爱的语气。总之,他们的表述情真意切,流畅自然。写作对学生来说原本是件需要“硬着头皮”去做的事,但故事强烈的代入感为学生的“微型写作”提供了一条“便宜”之道。沈建军老师在《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一书中说:“写作就是生命内部不断生成喜悦的过程,教写作必须触及生命的需要。”
二、选择经典,引领示范
在以传记文学为主的单元教学中,要求学生要了解传记,并能为自己和他人写一篇小传。传记写作不同于记叙文,需要叙述、议论、描写相结合。安排写作任务前,让学生读单元写作材料中老舍的文章《自传》,随后又给学生展示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虽然学生初读《五柳先生传》,但因其独具风格,短小精炼,瞬间被陶渊明的文字折服。当学生沉浸在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形象中时,趁热打铁,教师可拿出自己写好的一篇小传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听中感受文字的魅力,感受人物的风采。学生沉浸在不同风格的传记作品中,很容易把自己的情绪带进去。在相关的写作情境中,很多同学受到情景的启发激发,大多能写出令人满意的自传。有些优秀学生还能模仿文言文写作,既能表现自己的个人经历又能独树一帜。中等生基本能掌握自传的写法,选择合适的时材料,能顺利完成自传练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微型写作中也能有几句凸显人物性格特点的句子。选择经典,引导模仿;教师示范,聚焦生活,呈现场景,启迪思路。二者结合,相得益彰。创设情景,铺路搭桥。
三、聚焦古典,创新求变
微型写作的情境设置,是让学生走进写作、愿意写作的关键。学习古典作品时可一改以前逐字逐句疏通文意的老路,可让学生在一定情景下先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之处,进而形成语境,在语境中引导学生进行微型写作,通过短文写作赏析体会古典之妙。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一文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单品析。此环节学生的品析可能粗糙简单,于是再让学生选择几句自己喜欢的句子,尝试画简单画,并附上原文。通过这一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成了学生画的最多的内容。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画的图,用现代文写出来,可以变换视角,不拘泥于原文,可以再创造、再加工。学生写作兴趣因此被激发,经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学生本能地认为改写的难度降低,只需要根据自己的绘画辅之以文字即可。在此情景下再一次引导学生进行赏析练习内容就会更丰富,视角也会更开阔。
四、设置文题,不拘一格
通常在学习古代诗歌作品的时候链接写作的方法多是改写、赏析,为了让学生展示写作的多样性,结合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点,在定位微型写作内容的时候,锁定在学生对诗人形象的认识上。可以设置这样的微型写作:“陶渊明的《饮酒》,杜甫的《春望》,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杜牧的《赤壁》,李清照的《渔家傲》,无一不是诗人真性情的流露,读完这些诗词作品,在你眼里诗人的形象是否更清晰了呢。请以‘我眼中的(诗人名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4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诗人的认识和想象。”
这样的文题设置,使悠远的古代诗歌不只是赏景审情的客观描述,更需要绞尽脑汁地查阅资料,分析诗人形象;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探寻诗人给读者的感觉;通过赏析某个诗句,捕捉眼前出现了的画面。让原本可能会单一性的赏析练习,变成极富个性的表达。没有对错,不计深浅,只要出自我手,就是对“我心”的最好抒写。下面是几位学生的当堂练笔:
“偏存一些私心,希望这位惊采绝艳的女子一生平安,未遇如此挫折。可惜如果没有那般坎坷的一生,纵然芳名流传千古,也不会有李清照那些孤寂又绝美文字吧。”
“每当读完陶渊明饮酒这首诗,我自己都会感觉到有一种那种悠然自在非常的爽快的感受,我是真正的被陶渊明这首饮酒迷倒了,我特别想学习他那把自己的感受,心情用诗句来表现出来。”
学生对诗人的认识,看似随意,又流露着真性情。通过“微型写作”的桥梁,强化了写作练习,又自始至终将思考贯穿其中,拓展了学生思维。有了这样的情境代入,写作也会逐渐成为不那么“让人头疼”的事。
五、影视品鉴,小说探究
通过影视赏析、小说阅读的方式设置情景,这也是微型写作的可取之径。如利用播放印度经典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开头至教授要求兰彻在教室给同学上课的片段,让学生进入课堂的情景。播放前给学生提出写作要求:请写出电影中最打动你的一个细节,并写出你为什么被打动。
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中,有一半是记录关于如何学习的,四分之一的学生质疑教育及教学方式,四分之一的学生认识到兰彻的热情、聪颖、对待友谊的态度。也有同学写到面对校园欺凌的时候要奋起反抗,保护自己。非常欣喜的是,当微型写作前的引导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时候,写作过程中的种种疑难,学生都尽力克服。日常生活中学生看的影视剧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一定也引起过许多学生的共鸣。然而,没有“微型写作”这样抒发性情的写作形式让他们酣畅淋漓表达自己,最终这些内心涌起的浪花都会稍纵即逝。思想是对自己、对世界的种种认知,如果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能很好地捕捉自己的这种敏感性,那么久而久之,学生会在思考中不断叩问,学会解读、追寻。这些“理想境界”的最终落脚点毫无疑问,是在“微型写作”中完成的。
“微型写作课要创设真实的微生活情境”而不只是过多以标准来要求学生。只有教师不断地位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写作情境,学生才能在微型寫作中看到“自我”,找到“自我”。
【参考文献】
[1] 沈建军. 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2] 丁卫军. 丁卫军教写作[M]. 文心出版社,2015.
[3] 邱道学 主编. 小微写作范例与解析[M]. 华文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四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