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有准备,这样成功的几率会大大提升。对于学习而言,这个道理一样有用。预习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做好学习的准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提高学习效率。而初中生经过小学6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具备了可以独立预习的能力。初中课业难度的增加,也向他们提出了预习的更高要求。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极强,教师应该在此时着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学习。
一、明确预习要求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有这一项:预习新课。但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不同,预习的效果也会千差万别,彼此预习的内容不一致,反而不能让教师很好的利用预习成果,很快的导入新课。所以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必定要有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对于如何预习,预习哪些内容了然于心,也方便了教师检查预习成果。
我对学生的预习要求是从字、词、句到篇章,逐步深入的。一读课文,划下本课难读难写,不易理解的生字词,使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关。初中生已经能熟练使用工具书,完全有能力自学生字词,像《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中有大量生僻字,完全可以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上课时间。二读课文,划下难理解的句子,读不懂的句子,做好记号,提醒自己上课留神,或认真听教师的讲解,或主动向教师提出疑问,这样学生上课时会更加的全神贯注,对于新课的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方法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更加有用。例如课文《黔之驴》,课文较浅显,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能读懂大致,但会对个别句子还有疑问,意思不能准确把握,划下这样的句子,在上课时与教师交流,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三读课文,能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利用手头上的工具,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例如《社戏》这样的长篇课文,学生若能事先预习,熟悉课文内容,也必定会节省大量宝贵的上课时间。三次阅读课文,要求学生放声朗读,提高朗读水平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的投入预习的情境之中。通过这样步步深入的预习要求,学生就不会对预习一头雾水,无从下手,规范预习过程,这是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关键一步。
二、留足预习时间
明确了要求之后,就要花时间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了。预习一般是在课外进行的,但是学生开始不会预习,应该把预习拿到课堂上来,酌情上几次预习的指导课,不妨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师生在课上共同按要求预习,让学生模仿教师对新课进行预习,教师及时对学生的预习过程进行指导,主要是让教师牵着学生的手走路,让学生在实践中快速掌握预习的方法,几次之后,学生就不再依赖老师,学会独立预习了。另外在作业的布置上,教师也要考虑留足时间,保证学生有时间预习。过多的作业必定会挤占学生的预习时间,影响预习效果,让学生对预习敷衍了事。所以我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就不会布置其他书面作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预习,进行自主学习。
三、落实预习成果
严要求,抓落实,是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有利措施。叶圣陶老师指出: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我通常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就是,请你留下预习的痕迹。小到生字词的注音,大到课文内容的概括,都可以形成书面形式,让教师一目了然你预习了什么,成果如何。不妨准备一本专门的预习作业本,这样可以让学生的预习成果落实到纸上,抄写生字词,查阅写作背景,概括课文内容等,这样做不仅避免了让预习流于形式,还方便教师检查,确保预习质量。
四、检查预习效果
培养预习的习惯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教师在其中一定要督促好,并要有相对应的检查措施,不能让懒惰思想占领学生大脑。及时检查预习情况,对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检查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由组长检查预习作业本,教师抽查;可以利用上课的时间抽查生字词的听读、默写,检查字词的预习;可以通过学生对课文质疑问题的提出,了解其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总之,方法多样,贵在坚持。同时教师应该对检查结果及时对学生进行反馈,以推动下一次的预习。对及时、有效进行预习的学生要公开给予鼓励,并在家长会上表扬,对没有认真预习的学生则要了解情况,并分析原因,给予帮助。让学生感到时常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他们在向前进步。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要统筹安排,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培养都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像一根揽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其中要起到示范、督促,特别是鼓励的作用,师生才能共同进步。
一、明确预习要求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有这一项:预习新课。但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不同,预习的效果也会千差万别,彼此预习的内容不一致,反而不能让教师很好的利用预习成果,很快的导入新课。所以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必定要有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对于如何预习,预习哪些内容了然于心,也方便了教师检查预习成果。
我对学生的预习要求是从字、词、句到篇章,逐步深入的。一读课文,划下本课难读难写,不易理解的生字词,使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关。初中生已经能熟练使用工具书,完全有能力自学生字词,像《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中有大量生僻字,完全可以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上课时间。二读课文,划下难理解的句子,读不懂的句子,做好记号,提醒自己上课留神,或认真听教师的讲解,或主动向教师提出疑问,这样学生上课时会更加的全神贯注,对于新课的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方法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更加有用。例如课文《黔之驴》,课文较浅显,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能读懂大致,但会对个别句子还有疑问,意思不能准确把握,划下这样的句子,在上课时与教师交流,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三读课文,能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利用手头上的工具,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例如《社戏》这样的长篇课文,学生若能事先预习,熟悉课文内容,也必定会节省大量宝贵的上课时间。三次阅读课文,要求学生放声朗读,提高朗读水平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的投入预习的情境之中。通过这样步步深入的预习要求,学生就不会对预习一头雾水,无从下手,规范预习过程,这是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关键一步。
二、留足预习时间
明确了要求之后,就要花时间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了。预习一般是在课外进行的,但是学生开始不会预习,应该把预习拿到课堂上来,酌情上几次预习的指导课,不妨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师生在课上共同按要求预习,让学生模仿教师对新课进行预习,教师及时对学生的预习过程进行指导,主要是让教师牵着学生的手走路,让学生在实践中快速掌握预习的方法,几次之后,学生就不再依赖老师,学会独立预习了。另外在作业的布置上,教师也要考虑留足时间,保证学生有时间预习。过多的作业必定会挤占学生的预习时间,影响预习效果,让学生对预习敷衍了事。所以我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就不会布置其他书面作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预习,进行自主学习。
三、落实预习成果
严要求,抓落实,是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有利措施。叶圣陶老师指出: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我通常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就是,请你留下预习的痕迹。小到生字词的注音,大到课文内容的概括,都可以形成书面形式,让教师一目了然你预习了什么,成果如何。不妨准备一本专门的预习作业本,这样可以让学生的预习成果落实到纸上,抄写生字词,查阅写作背景,概括课文内容等,这样做不仅避免了让预习流于形式,还方便教师检查,确保预习质量。
四、检查预习效果
培养预习的习惯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教师在其中一定要督促好,并要有相对应的检查措施,不能让懒惰思想占领学生大脑。及时检查预习情况,对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检查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由组长检查预习作业本,教师抽查;可以利用上课的时间抽查生字词的听读、默写,检查字词的预习;可以通过学生对课文质疑问题的提出,了解其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总之,方法多样,贵在坚持。同时教师应该对检查结果及时对学生进行反馈,以推动下一次的预习。对及时、有效进行预习的学生要公开给予鼓励,并在家长会上表扬,对没有认真预习的学生则要了解情况,并分析原因,给予帮助。让学生感到时常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他们在向前进步。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要统筹安排,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培养都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像一根揽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其中要起到示范、督促,特别是鼓励的作用,师生才能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