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生经过中考奋力拼搏。跨入高中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太枯燥、晦涩,从而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寻找解决对策。
一、造成高一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
1 教材的原因
由于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对数、二次不等式等内容,都转移到高一阶段补充学习。这样就加重了高一数学的分量相对而言,高中数学一开始就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例如:高一《立体几何》第一章有基本概念37个,基本公理、定理和推论21个,两者合在一起仅基本概念就达89个之多,并集中在高一第一学期学习,形成了概念密集的学习阶段。加之教学进度一般较快,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2 教法的原因
初中数学教学进度较慢。对于难点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为应付中考,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重局部,轻整体”“重试卷(复习资料),轻书本”的不良倾向。但是进人高中以来,数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从而产生学习障碍。
3 学生自身的原因
(1)心理原因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有时点名回答问题也不够直爽,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渐有隔阂感,即使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也不大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心理学上把这种青年初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称为闭锁性
(2)学法原因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反复练习,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需要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而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
二、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帮助学生渡过学习数学“困难期”的对策
1 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1)搞好人学教育。首先,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所占的位置和作用,其次,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特点。此外,结合实例,给学生分析初高中教学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最后,可以请高二、三年级学生谈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摸清学生学习基础,以此规划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教师一方面通过测试和了解入学成绩,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比较其异同,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2 搞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高中的数学知识也涉及初中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联和沟通
3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演;“手到”,即适当做好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
4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无疑会使人的各种感受尤其是大脑处于最活泼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不少学生之所以视数学学习为苦役、为畏途,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能力,是初高中数学衔接非常重要的环节,主要有:
(1)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在高一年级开始,可选择适当内容在课内自学,学生自学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以自学方法的指导,以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自拟提纲自学,并向学生提出预习及进行章节小结的要求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后,就能使他们的学习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这必将大大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2)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高一开始。应要求学生把每条定理、每道例题都当作习题,认真地重证、重解,并适当加些批注,特别是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讲解分析,最后要抽象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做好书面的解题后的反思总结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以便推广和灵活运用。
(3)培养学生的准确计算能力。能准确进行计算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能力,这要靠平时认真坚持和严格训练才能养成。几乎每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计算,因此,要使学生明白这一点并在平日里从严要求。
(4)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可训练学生从下列两种角度提出问题:其一是从逻辑角度。例如:一十真命题的逆命题是否也真?一个命题的前提部分若由好几条组成,那么每一条对结论有何影响?若把其中某条换成别的条件又会有什么结果?某个特殊命题是否是某个一般问题的特例?其二是从学科或章节内容间的联系上找问题,如:某个代数中的定理有什么几何意义?有什么物理意义?等等
(5)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学习质量的优良程度与学生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热情地鼓励学生上进,端正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信心,激发求知欲望。还要鼓励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刻苦努力,发奋图强,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下学习。
总之,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以便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和发展能力。
一、造成高一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
1 教材的原因
由于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对数、二次不等式等内容,都转移到高一阶段补充学习。这样就加重了高一数学的分量相对而言,高中数学一开始就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例如:高一《立体几何》第一章有基本概念37个,基本公理、定理和推论21个,两者合在一起仅基本概念就达89个之多,并集中在高一第一学期学习,形成了概念密集的学习阶段。加之教学进度一般较快,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2 教法的原因
初中数学教学进度较慢。对于难点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为应付中考,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重局部,轻整体”“重试卷(复习资料),轻书本”的不良倾向。但是进人高中以来,数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从而产生学习障碍。
3 学生自身的原因
(1)心理原因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有时点名回答问题也不够直爽,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渐有隔阂感,即使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也不大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心理学上把这种青年初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称为闭锁性
(2)学法原因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反复练习,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需要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而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
二、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帮助学生渡过学习数学“困难期”的对策
1 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1)搞好人学教育。首先,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所占的位置和作用,其次,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特点。此外,结合实例,给学生分析初高中教学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最后,可以请高二、三年级学生谈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摸清学生学习基础,以此规划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教师一方面通过测试和了解入学成绩,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比较其异同,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2 搞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高中的数学知识也涉及初中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联和沟通
3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演;“手到”,即适当做好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
4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无疑会使人的各种感受尤其是大脑处于最活泼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不少学生之所以视数学学习为苦役、为畏途,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能力,是初高中数学衔接非常重要的环节,主要有:
(1)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在高一年级开始,可选择适当内容在课内自学,学生自学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以自学方法的指导,以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自拟提纲自学,并向学生提出预习及进行章节小结的要求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后,就能使他们的学习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这必将大大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2)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高一开始。应要求学生把每条定理、每道例题都当作习题,认真地重证、重解,并适当加些批注,特别是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讲解分析,最后要抽象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做好书面的解题后的反思总结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以便推广和灵活运用。
(3)培养学生的准确计算能力。能准确进行计算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能力,这要靠平时认真坚持和严格训练才能养成。几乎每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计算,因此,要使学生明白这一点并在平日里从严要求。
(4)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可训练学生从下列两种角度提出问题:其一是从逻辑角度。例如:一十真命题的逆命题是否也真?一个命题的前提部分若由好几条组成,那么每一条对结论有何影响?若把其中某条换成别的条件又会有什么结果?某个特殊命题是否是某个一般问题的特例?其二是从学科或章节内容间的联系上找问题,如:某个代数中的定理有什么几何意义?有什么物理意义?等等
(5)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学习质量的优良程度与学生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热情地鼓励学生上进,端正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信心,激发求知欲望。还要鼓励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刻苦努力,发奋图强,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下学习。
总之,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以便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和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