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是文化的堡垒,是文明传承与创造的纽带,学校与文化的关系是其他任何社会要素、社会组织所不可比拟的。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尤其应当重视文化的因素。当前学校管理正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即从粗放式、规模化管理走向精致化管理;从封闭式管理走向开放式管理;从科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一所办得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而著称,即有一个价值和规范的结构、过程和气氛,使教师和学生都被纳入走向成功的教育途径。”①所以,文化管理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新趋向,也成为一所品牌学校发展、提升的必由之路。
所谓学校文化管理是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以师生共同价值观念和信念确立为核心,通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组织文化,激励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增强群体凝聚力、团队精神、亲和力和战斗力。一直以来,我们能始终以学校文化管理的视野来观察、审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各项工作,对待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亦是如此。
为使校本教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内驱力,进而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一种生命自觉,我们积极关注文化管理在其中的作用,同时也不断探索着文化管理视野下推进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
一、涵养健康高雅的教师文化为校本教研开掘清泉活水
校园文化的品质,来源于人的品质,并且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品质。所以,如果没有积极健康的教师文化,那么校园内就不可能有文化的流淌与浸润,也谈不上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教育是文化的传递,是人格灵魂的唤醒,更是一项需要爱心和智慧的事业。从事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对人生命的关怀和对人价值追求的尊重。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离不开每一个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而也只有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才能使置身于其间的每一个人获得充分的成长。”②我们始终坚持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不能萎顿,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激情不能被金钱所窒息,职业价值和奉献精神不能被无边的物欲所浸染。为此,学校在教师的修养、追求上适时地进行精神引领,大力倡导“人生以事业为重,做人以淡泊为雄”的作风,引导教师“敦品励学”、“敬事而信”、“敬业乐群”,把人生的追求定位在“事业”上,同时坚守做人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深刻领悟田家炳先生“宁可实而不华,不可华而不实”人生信条的真谛。
精神引领和文化浸润的作用被巧妙地运用着,教师群体在文化的涵养中,对教育永怀赤子般的虔诚,对学生永怀诚挚的师爱。同时坚信教师应该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者,也应该是一个持续的研究者,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地“选择诗意地栖居于教育的天空”,进而深刻地意识到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师不单纯是执行者、操作者,应该是教育研究者 实践者,教育研究应该是现代教师的职责之一。” ③
二、磨砺开放和谐的课堂文化为校本教研展现生动舞台
教师的职业落脚点在于教学,教学的工作聚焦点在于课堂,所以学校校本教研的核心指向应该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而其本质则必然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的能力与水平。实践证明,教学与科研是“共生互补”的,有了科研的参与,教学品质、水平与境界才会不断提升,教学效益才能实现最大可能的释放。学生也才有可能在鲜活的课堂教学中,感受教育的快乐,体验学校的文化。
教师们在不断的听课评课、研讨交流中,磨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文化,初步建立起“质疑、探究”为核心的课堂主流文化机制,形成了一定的评价体系与标准。
[注]教学设计原则(简称二、四、三原则)包括以下几下方面:①两个统一:a.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相统一;b.探究过程和学生(知识、能力)的“最近发展区”相统一。②四个结合:a.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b.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和合作(小组、团体)探究相结合;c.课堂探究和课外探究相结合;d.学生探究的知识和生活实践(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③三个重视:a.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b.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c.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整合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师作为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研究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研究的主体。” ④学生作为学习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参与,有效投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此处的课堂文化呈现的是一种友好交流、相互合作的平台与机制,师生共同在良好的课堂文化中受益,成长,也必然为有效开展校本教研展示了生动的舞台。
三、提炼人本效能的管理文化为校本教研提供切实保障
要想把管理的理念转化为全体教师的行动,需要用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这一意义上说,制度化的过程也正是管理者意志转化进而内化为全体教师共同行为的过程。校本教研是服务于教师的,而教师自主发展需要的是和谐的氛围、研究的氛围、争优的氛围。因此,我们的相关制度是围绕这样的氛围而设立,体现多元发展与有效激励的文化理念。
在校本教研的组织管理机制中,实现“三个保障”。一是教研工作有“领军”保障,通过自荐与他荐相结合的方式,公开选拔三十五岁左右德才兼备的教研组长和学科带头人,所有学科的教研组长都由本学科年轻的领军人物担纲,使教学第一线焕发勃勃生机。二是教研工作有制度保障,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初步建立起一整套包括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等在内的校本教研制度。三是教研工作有经费保障,每年人均200元的标准使得教研活动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课题研究按照校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层次分别给予500到5000元的科研经费资助,重大课题更是有特殊专项经费的保障。由此进一步深入推行“两个确保”,一是确保教研活动专题化(课题化),各组围绕专题或课题进行研究,有利于在教学上形成符合校本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二是确保备课研讨活动经常化,充分利用集体智慧,共同解决学科教学疑难问题。
四、塑造求真求实的教研文化为校本教研注入丰富内涵
1.多姿多彩的系列活动奠定了教研文化的基石
(1)读书活动,带教师走近经典
读书是文化的关键词,教师不读书,教师的文化则必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于此,学校始终提倡和鼓励教师读书,图书馆内不断充实着各类经典以及最新的关于人文和教育的书籍,学校行政也先后多次向全体教师赠送教育书籍,如教育名家魏书生的《如何当好班主任》,特级教师李景华的《教育追寻》等,让教师们在阅读中感受了教育大师的风采,汲取了教育教学真知。在经典阅读中滋润教师们唯美的心田,提升其教育教学思想,培育了教师团队教育教学的文化素养。
(2)教师论坛,为教师活跃思想
教师论坛,打开了教育的话匣子,谈的是教育,论的是教育,思维聚焦于教育,教师们敞开心扉,说出自己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说出自己耕耘杏坛的真实感受,在校园内架设了一个寻得支持和鼓励的平台,一个思想交融、碰撞与共生的舞台。
(3)学术研讨,让教师感悟理性
“学术”这一词语,也许并不专属于高校,在基础教育中,也同样需要我们的教师本着学术探索的精神与气度,循着科学的轨迹,来审视我们所遇到的一个个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彭钢、华国栋等教育专家学者的学术指导给我们带来了学术前沿的理论动态和成功的案例经验,放大了我们的教育视野;而由本校资深教师领衔担当的校园学术研讨,更让我们的普通教师有机会发掘自身平时教育教学中所闪耀着的理性光芒,增强了广大教师教育科研的理性品质。
2.形式多样的操作模式演绎了教研文化的精髓
在多年的校本教研开展过程中,我们遵循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形式,形成了几种切合校情的操作模式。
(1)案例教研,融鲜活素材成为塑造教研能力的基本因子
学校鼓励教师将源自于真实情境中的教学案例,以故事描述的手法书写下来,为自己和同行教师的职业体验提供了一个感性的心理感应场,也为进行相关的教学技艺探讨提供了一个支撑点。同时将这些鲜活的素材结集出版了《创新教育案例集》,让它激发教师的思考、感悟和理解,帮助着教师经历了一个个能动地审视、发现、思考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心路历程,有效地促使教师原有的教育教学理论向教学实际能力的转移。
(2)课例教研,使现实课堂成为生成教研能力的实验室
“走进课堂的教育研究是田野式、内源性的,是踩着晨露的一线行动和现场研究。” ⑤我们要求的课例教研主要是围绕一节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做出一系列反思和研讨,树立标本,解剖典型,举一反三,其间特别要求跨年级、跨学科的教师也一起参与研讨,让学科课例更多地、全面地接受来自各个层面的审视和推敲。教师在“课例研究”的实战中真正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增长专业技能,相互借鉴,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实现自身学科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螺旋式上升,为此而结集出版的《创新教育教案集》也受到了教育界同仁的普遍好评。
(3)专题教研,因共同关注成为锻造教研能力的良好契机
因共同关注而形成的专题教研,往往能折射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和经验。学校鼓励教师基于学科内容或关于学生心理、认知特点等方面展开专题、专项的教研,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以生为本”、“因生而变”的展开切合实际的教学,并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4)课题教研,让科研理论成为提升教研能力的行动指南
课题研究是基于教师或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而寻求系统性、规律性解决的行动研究,在研究的推进过程中,既有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的全程投入,又有专业研究人员作为合作伙伴的引领,有助于我们的教师站在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也有利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找准理论和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深化研究意识,通过内化理论成果提升实践能力,保障教师的专业发展沿着科学轨迹提升。当前,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已形成了良好的分布生态,既有高级别的综合性科研课题:
全校以课题为纽带、为动能,使老师们带着科研、研究意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备课组、教研组的专业建设。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有利于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互相交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⑥在教育管理的推进中,教师们深刻地领会到:研究,是现代学校中教师应有的品质。教育科研可以帮助我们理性地思考问题,聪明地解决问题,智慧地开创新的局面。我们的教师找到了职业和团队的归属感,认同了这样的一个朴素的理念,即:高贵的生存方式是享受工作,走进课堂是自己生命之花的闪烁,开展科研是自己教育使命的升华。因此,本着文化管理的视野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工作,必将使校本教研工作能够在更深层次上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潜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注释
①郭振有:《创新型国家的学校文化使命》,《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第12期
②肖川: 《教育的视界》,岳麓书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173页
③宋之莉:《教育研究是现代学校的组织功能和教师的职责》,《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5期
④王鉴:《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主体》,《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5期
⑤邹尚智:《校本教研指导》,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第58页
⑥王湛:《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在2003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2003年7月11日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甘 璐)
所谓学校文化管理是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以师生共同价值观念和信念确立为核心,通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组织文化,激励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增强群体凝聚力、团队精神、亲和力和战斗力。一直以来,我们能始终以学校文化管理的视野来观察、审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各项工作,对待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亦是如此。
为使校本教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内驱力,进而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一种生命自觉,我们积极关注文化管理在其中的作用,同时也不断探索着文化管理视野下推进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
一、涵养健康高雅的教师文化为校本教研开掘清泉活水
校园文化的品质,来源于人的品质,并且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品质。所以,如果没有积极健康的教师文化,那么校园内就不可能有文化的流淌与浸润,也谈不上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教育是文化的传递,是人格灵魂的唤醒,更是一项需要爱心和智慧的事业。从事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对人生命的关怀和对人价值追求的尊重。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离不开每一个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而也只有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才能使置身于其间的每一个人获得充分的成长。”②我们始终坚持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不能萎顿,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激情不能被金钱所窒息,职业价值和奉献精神不能被无边的物欲所浸染。为此,学校在教师的修养、追求上适时地进行精神引领,大力倡导“人生以事业为重,做人以淡泊为雄”的作风,引导教师“敦品励学”、“敬事而信”、“敬业乐群”,把人生的追求定位在“事业”上,同时坚守做人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深刻领悟田家炳先生“宁可实而不华,不可华而不实”人生信条的真谛。
精神引领和文化浸润的作用被巧妙地运用着,教师群体在文化的涵养中,对教育永怀赤子般的虔诚,对学生永怀诚挚的师爱。同时坚信教师应该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者,也应该是一个持续的研究者,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地“选择诗意地栖居于教育的天空”,进而深刻地意识到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师不单纯是执行者、操作者,应该是教育研究者 实践者,教育研究应该是现代教师的职责之一。” ③
二、磨砺开放和谐的课堂文化为校本教研展现生动舞台
教师的职业落脚点在于教学,教学的工作聚焦点在于课堂,所以学校校本教研的核心指向应该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而其本质则必然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的能力与水平。实践证明,教学与科研是“共生互补”的,有了科研的参与,教学品质、水平与境界才会不断提升,教学效益才能实现最大可能的释放。学生也才有可能在鲜活的课堂教学中,感受教育的快乐,体验学校的文化。
教师们在不断的听课评课、研讨交流中,磨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文化,初步建立起“质疑、探究”为核心的课堂主流文化机制,形成了一定的评价体系与标准。
[注]教学设计原则(简称二、四、三原则)包括以下几下方面:①两个统一:a.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相统一;b.探究过程和学生(知识、能力)的“最近发展区”相统一。②四个结合:a.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b.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和合作(小组、团体)探究相结合;c.课堂探究和课外探究相结合;d.学生探究的知识和生活实践(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③三个重视:a.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b.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c.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整合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师作为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研究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研究的主体。” ④学生作为学习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参与,有效投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此处的课堂文化呈现的是一种友好交流、相互合作的平台与机制,师生共同在良好的课堂文化中受益,成长,也必然为有效开展校本教研展示了生动的舞台。
三、提炼人本效能的管理文化为校本教研提供切实保障
要想把管理的理念转化为全体教师的行动,需要用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这一意义上说,制度化的过程也正是管理者意志转化进而内化为全体教师共同行为的过程。校本教研是服务于教师的,而教师自主发展需要的是和谐的氛围、研究的氛围、争优的氛围。因此,我们的相关制度是围绕这样的氛围而设立,体现多元发展与有效激励的文化理念。
在校本教研的组织管理机制中,实现“三个保障”。一是教研工作有“领军”保障,通过自荐与他荐相结合的方式,公开选拔三十五岁左右德才兼备的教研组长和学科带头人,所有学科的教研组长都由本学科年轻的领军人物担纲,使教学第一线焕发勃勃生机。二是教研工作有制度保障,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初步建立起一整套包括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等在内的校本教研制度。三是教研工作有经费保障,每年人均200元的标准使得教研活动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课题研究按照校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层次分别给予500到5000元的科研经费资助,重大课题更是有特殊专项经费的保障。由此进一步深入推行“两个确保”,一是确保教研活动专题化(课题化),各组围绕专题或课题进行研究,有利于在教学上形成符合校本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二是确保备课研讨活动经常化,充分利用集体智慧,共同解决学科教学疑难问题。
四、塑造求真求实的教研文化为校本教研注入丰富内涵
1.多姿多彩的系列活动奠定了教研文化的基石
(1)读书活动,带教师走近经典
读书是文化的关键词,教师不读书,教师的文化则必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于此,学校始终提倡和鼓励教师读书,图书馆内不断充实着各类经典以及最新的关于人文和教育的书籍,学校行政也先后多次向全体教师赠送教育书籍,如教育名家魏书生的《如何当好班主任》,特级教师李景华的《教育追寻》等,让教师们在阅读中感受了教育大师的风采,汲取了教育教学真知。在经典阅读中滋润教师们唯美的心田,提升其教育教学思想,培育了教师团队教育教学的文化素养。
(2)教师论坛,为教师活跃思想
教师论坛,打开了教育的话匣子,谈的是教育,论的是教育,思维聚焦于教育,教师们敞开心扉,说出自己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说出自己耕耘杏坛的真实感受,在校园内架设了一个寻得支持和鼓励的平台,一个思想交融、碰撞与共生的舞台。
(3)学术研讨,让教师感悟理性
“学术”这一词语,也许并不专属于高校,在基础教育中,也同样需要我们的教师本着学术探索的精神与气度,循着科学的轨迹,来审视我们所遇到的一个个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彭钢、华国栋等教育专家学者的学术指导给我们带来了学术前沿的理论动态和成功的案例经验,放大了我们的教育视野;而由本校资深教师领衔担当的校园学术研讨,更让我们的普通教师有机会发掘自身平时教育教学中所闪耀着的理性光芒,增强了广大教师教育科研的理性品质。
2.形式多样的操作模式演绎了教研文化的精髓
在多年的校本教研开展过程中,我们遵循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形式,形成了几种切合校情的操作模式。
(1)案例教研,融鲜活素材成为塑造教研能力的基本因子
学校鼓励教师将源自于真实情境中的教学案例,以故事描述的手法书写下来,为自己和同行教师的职业体验提供了一个感性的心理感应场,也为进行相关的教学技艺探讨提供了一个支撑点。同时将这些鲜活的素材结集出版了《创新教育案例集》,让它激发教师的思考、感悟和理解,帮助着教师经历了一个个能动地审视、发现、思考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心路历程,有效地促使教师原有的教育教学理论向教学实际能力的转移。
(2)课例教研,使现实课堂成为生成教研能力的实验室
“走进课堂的教育研究是田野式、内源性的,是踩着晨露的一线行动和现场研究。” ⑤我们要求的课例教研主要是围绕一节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做出一系列反思和研讨,树立标本,解剖典型,举一反三,其间特别要求跨年级、跨学科的教师也一起参与研讨,让学科课例更多地、全面地接受来自各个层面的审视和推敲。教师在“课例研究”的实战中真正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增长专业技能,相互借鉴,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实现自身学科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螺旋式上升,为此而结集出版的《创新教育教案集》也受到了教育界同仁的普遍好评。
(3)专题教研,因共同关注成为锻造教研能力的良好契机
因共同关注而形成的专题教研,往往能折射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和经验。学校鼓励教师基于学科内容或关于学生心理、认知特点等方面展开专题、专项的教研,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以生为本”、“因生而变”的展开切合实际的教学,并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4)课题教研,让科研理论成为提升教研能力的行动指南
课题研究是基于教师或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而寻求系统性、规律性解决的行动研究,在研究的推进过程中,既有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的全程投入,又有专业研究人员作为合作伙伴的引领,有助于我们的教师站在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也有利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找准理论和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深化研究意识,通过内化理论成果提升实践能力,保障教师的专业发展沿着科学轨迹提升。当前,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已形成了良好的分布生态,既有高级别的综合性科研课题:
全校以课题为纽带、为动能,使老师们带着科研、研究意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备课组、教研组的专业建设。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有利于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互相交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⑥在教育管理的推进中,教师们深刻地领会到:研究,是现代学校中教师应有的品质。教育科研可以帮助我们理性地思考问题,聪明地解决问题,智慧地开创新的局面。我们的教师找到了职业和团队的归属感,认同了这样的一个朴素的理念,即:高贵的生存方式是享受工作,走进课堂是自己生命之花的闪烁,开展科研是自己教育使命的升华。因此,本着文化管理的视野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工作,必将使校本教研工作能够在更深层次上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潜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注释
①郭振有:《创新型国家的学校文化使命》,《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第12期
②肖川: 《教育的视界》,岳麓书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173页
③宋之莉:《教育研究是现代学校的组织功能和教师的职责》,《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5期
④王鉴:《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主体》,《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5期
⑤邹尚智:《校本教研指导》,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第58页
⑥王湛:《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在2003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2003年7月11日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甘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