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生的阅读学习也离不开规律的指导, 只有依照规律, 反复阅读, 才能掌握正确的阅读的方法, 总结出一些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阅读要学会“顺藤摸瓜”。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 奏刀騞然,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这则《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世上事物纷繁复杂, 只要反复实践, 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 就能得心应手, 运用自如, 迎刃而解。
中学生的阅读学习也离不开规律的指导, 只有依照规律, 反复阅读, 才能掌握正确的阅读的方法, 总结出一些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阅读要学会“顺藤摸瓜”。
“藤” 是什么? 是文章的思路。
不同文体的文章, 思路是有区别的。例如: 记叙文是以事情发展、人物活动和情感演变为思路; 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 文章结构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 理出结构层次, 思路也就清楚了; 议论文是以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为思路;说明文是以说明的顺序, 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为思路, 有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 必须先找到作者写作时所用的那条“藤”, 才能有目的地把握这篇文章。在熟悉了文章思路的基础上, 顺着文章不同的思路, 运用相关的文体知识解读文章, 就能比较容易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
那么, 找到了“藤”,“瓜” 又在哪儿呢? 今天就记叙文来谈谈如何寻找它的“藤”。记叙文是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表达中心思想的一种文体。拿记事的记叙文来说, 抓住“事” 这根藤,寻找五个要点, 那么就能深入理解文意。
(一) 寻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 寻文章思路。宋人陈师道认为:“读书如禹治水,知天下脉络。” 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 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 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 理出结构层次, 思路也就清楚了。寻找思路时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 有主句的段, 把主句画出来, 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没有中心句的段落, 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 从而了解作者思维流程中的每一个凝聚点, 把握住作者的思路。
(三) 寻写作的顺序: 顺序——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 倒叙——打破事物本来的发展顺序, 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 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 暂时中断, 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 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
(四)寻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品味文章中重要的描写——对人的细致刻画, 或者对景物的精心描写, 来感受作者的思想, 如《背影》一文中, 作者几次描写父亲的背影, 逐渐把自己对父亲的感动、爱怜和愧疚表现了出来。
(五) 寻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技巧。品味词: 注意动词在文中的一连串使用的特色, 注意形容词的修饰作用;品味句子: 修辞手法的使用, 长短句的使用, 问句的使用等; 品味标点: 省略号的不同意义, 破折号的语言以及叹号等符号在文中表达的含义; 品味文章的构思技巧: 收尾呼应的、前后照应的、设伏笔的、设悬念的、结尾留白的等等。在品味的过程里感受作品, 在自己的感受里品味作品, 进而走进作者的心里。一文中, 鲁迅在文章开头对天气的描写, 既写出了景色的萧索, 同时也烘托出了自己内心的悲凉; 通过品析文章中的议论和抒情的文字, 来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写作意图, 如《故乡》中的“我想,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抒情加议论, 表明了作者对寻找新的人生出路。
遵循阅读规律, 反复地、大量地阅读同类文体的文章,找准对付那一类文体的感觉, 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它们的路径, 坚决相信“熟能生巧” 的道理, 何愁读不懂现代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 奏刀騞然,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这则《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世上事物纷繁复杂, 只要反复实践, 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 就能得心应手, 运用自如, 迎刃而解。
中学生的阅读学习也离不开规律的指导, 只有依照规律, 反复阅读, 才能掌握正确的阅读的方法, 总结出一些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阅读要学会“顺藤摸瓜”。
“藤” 是什么? 是文章的思路。
不同文体的文章, 思路是有区别的。例如: 记叙文是以事情发展、人物活动和情感演变为思路; 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 文章结构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 理出结构层次, 思路也就清楚了; 议论文是以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为思路;说明文是以说明的顺序, 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为思路, 有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 必须先找到作者写作时所用的那条“藤”, 才能有目的地把握这篇文章。在熟悉了文章思路的基础上, 顺着文章不同的思路, 运用相关的文体知识解读文章, 就能比较容易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
那么, 找到了“藤”,“瓜” 又在哪儿呢? 今天就记叙文来谈谈如何寻找它的“藤”。记叙文是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表达中心思想的一种文体。拿记事的记叙文来说, 抓住“事” 这根藤,寻找五个要点, 那么就能深入理解文意。
(一) 寻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 寻文章思路。宋人陈师道认为:“读书如禹治水,知天下脉络。” 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 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 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 理出结构层次, 思路也就清楚了。寻找思路时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 有主句的段, 把主句画出来, 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没有中心句的段落, 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 从而了解作者思维流程中的每一个凝聚点, 把握住作者的思路。
(三) 寻写作的顺序: 顺序——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 倒叙——打破事物本来的发展顺序, 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 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 暂时中断, 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 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
(四)寻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品味文章中重要的描写——对人的细致刻画, 或者对景物的精心描写, 来感受作者的思想, 如《背影》一文中, 作者几次描写父亲的背影, 逐渐把自己对父亲的感动、爱怜和愧疚表现了出来。
(五) 寻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技巧。品味词: 注意动词在文中的一连串使用的特色, 注意形容词的修饰作用;品味句子: 修辞手法的使用, 长短句的使用, 问句的使用等; 品味标点: 省略号的不同意义, 破折号的语言以及叹号等符号在文中表达的含义; 品味文章的构思技巧: 收尾呼应的、前后照应的、设伏笔的、设悬念的、结尾留白的等等。在品味的过程里感受作品, 在自己的感受里品味作品, 进而走进作者的心里。一文中, 鲁迅在文章开头对天气的描写, 既写出了景色的萧索, 同时也烘托出了自己内心的悲凉; 通过品析文章中的议论和抒情的文字, 来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写作意图, 如《故乡》中的“我想,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抒情加议论, 表明了作者对寻找新的人生出路。
遵循阅读规律, 反复地、大量地阅读同类文体的文章,找准对付那一类文体的感觉, 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它们的路径, 坚决相信“熟能生巧” 的道理, 何愁读不懂现代文?